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發(fā)布時間:2016-05-25 14:00
本文關鍵詞: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二部分
小說: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作者:羅格·A·阿諾德| 類別:其他類型|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txt單章節(jié)下載
>第16節(jié):第3章“理論”是用來說明“問題”的(2)我們如何才能知道某個觀點是對是錯呢?實際上,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經驗數據來“證偽”。比如,史密斯構建了這樣一個“理論”,他認為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如果通過周游世界各地,并沒有發(fā)現(xiàn)不是白色的天鵝,那么史密斯就能這樣聲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能推翻他的“白色天鵝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我們故意用了一句繁瑣拗口的術語:“沒有證據能推翻他的理論”,而不是說“所有證據支持了他的理論”,這是因為他沒能把世界上所有的天鵝都觀察到,他不能保證沒有看到的天鵝肯定是白色的,或許還存在黃色的、綠色的或紫色的天鵝,只是他還沒有看到,因此不能把話說死,要留有余地。
當然,推翻一個理論也非常容易,只要有一項相反的“例外”證據就足夠了。比如,即使僅有一只天鵝不是白色的,那么史密斯的“白色天鵝論”就立馬成為謬論,而被掃到歷史的垃圾堆里去。
現(xiàn)在,我們用更簡潔的話來概括一下上面的討論。當檢驗一個理論時,我們可以簡單陳述:“如果理論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就會……”省略號陳述的是“理論推論”或叫“結論”。以天鵝例子來說,省略號位置就應該填入:“只能看到白天鵝。”接著,我們還應該翻看硬幣的另一面:“如果理論是錯誤的,那么,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同樣以天鵝為例,我們在這句話的省略號位置應填入:“至少有一只天鵝不是白色的。”
3.3“不錯”的理論就是“好理論”
注意,關于“白色天鵝論”的理論檢驗,其實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表明,如果理論是正確的,我們將會得出什么結論;第二部分表明,如果理論是錯誤的,我們將會看到什么。就是說,如果“白色天鵝論”是對的,我們將看到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如果“白色天鵝論”是錯的,我們將看到至少有一只天鵝不是白色的。
現(xiàn)在,我們將“白色天鵝論”與另外一個理論作個比較。假設一個理論認為,世界上所有發(fā)生的事情,例如一片樹葉飄落、美國總統(tǒng)選舉、一個學生在數學考試中得C+,一個行人車禍身亡等等,這一系列事情之所以發(fā)生,都是由于一位計算機工程師所編的某套叫做“方陣”的軟件程序所致。我們將該理論稱為“萬有方陣程序決定論”(引自電影《方陣》)。
◇歡◇迎訪◇問◇◇
第17節(jié):第3章“理論”是用來說明“問題”的(3)
現(xiàn)在問一下你自己:如果“萬有方陣程序決定論”是正確的,你將看到的會是什么。有人可能會簡單地回答說:“我們看到的一切都能證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北M管這個回答非常簡潔而且肯定,但并非“科學”的回答方式,因為一個好的或“科學”的回答問題方式應該是“可證偽”的。
讓我們再來玩一次“省略號填空”游戲吧。我們先請一位“萬有方陣程序決定論”支持者來完成如下句式:“如果該理論是正確的,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然后,再請一位“萬有方陣程序決定論”反對者來完成如下句式:“如果該理論是錯誤的,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預見,如果一個理論是“自洽”的,也就是說不自相矛盾的,那么在玩這個填空游戲時,盡管雙方不可能填寫完全一致的文字內容,但他們很可能填寫的內容十分相近,不會出現(xiàn)“五花八門”的答案;否則,這個理論的命題肯定有問題,而這正是關鍵所在。畢竟,在同一時間以同樣的“證據”來驗證一個理論,既“不能推翻”又“能夠推翻”它,是十分古怪荒誕的。
如果有興趣,你可以召集朋友玩玩這個填空游戲。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你們如果就“萬有方陣程序決定論”來玩這個游戲,其結果肯定是正反雙方都有各自“亂七八糟”的答案,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而這種情形,在“白色天鵝論”中就不可能出現(xiàn)。正方填寫的內容只能是“只有白天鵝”,反方填寫的意思也無外乎“至少有一只天鵝不是白色的”,二者的結論是不矛盾的。
簡言之,“萬有方陣程序決定論”是不可證偽也無法直接證實的,因此是一個糟糕的理論或干脆就不是“正兒八經”的理論。而“白色天鵝論”則是一個“可證偽”的理論,因而是一個“正!崩碚摶颉昂美碚摗。對于這樣的理論,如果你不能證偽它,它就可以成立;如果有經驗數據證明有例外,那它就會被“推翻”。如果你想跟它“過不去”,那就得竭力搜集證據來驗證它;如果你沒有數據證偽它,那你只有“干生氣”了,著急也白搭。這就是“科學”對你所持的“態(tài)度”。
←虹←橋書←吧←
第18節(jié):第3章“理論”是用來說明“問題”的(4)
經濟學家視點
☆對于不易直接解答的問題,最好的方式是構建理論模型并加以實證檢驗。例如,通過建立和檢驗一個理論模型,來解析“為什么美國的犯罪率比英國高?”經濟學家能夠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給出一種邏輯自洽的、分析性的和富有成效的解答。
☆解釋任何事物,都需要識別出那些關鍵變量。
☆“看來不錯”。這句話往往出錯。只是因為聽起來似乎是對的,就輕易接受某個理論說法,這可不是經濟學家應有的“科學態(tài)度”。
☆讓事實說話。所謂理論檢驗,就是搜集經驗證據,來支持或推翻一個理論。這就是所謂“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
☆理論要具有可證偽性,不能自相矛盾。如果相同的“證據”,既能推翻又不能推翻一個理論,我們就無法確定這個理論的真?zhèn)巍?br />
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
(1)某理論由于沒有考慮所有的解釋變量而遭受質疑,有人指出該理論的構建者剔除了一些相關變量。你認為這個質疑正當嗎?為什么?
(2)試舉例說明,曾經在你看來是正確的觀點,后來卻知悉它是錯誤的。你是如何判斷對錯的?
(3)人們建立“理論”,并不僅僅是為了解析一些重大問題,比如,地球為何存在、其重心在哪里以及加利弗尼亞州為何會發(fā)生地震等諸如此類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重大科學問題。事實上,當人們對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發(fā)表看法時,其實都運用了某種“理論”,只不過他們沒有意識到而已,比如:為什么女朋友提出分手、為什么老板不喜歡自己、為什么他考試沒發(fā)揮好等,我們都會給出自己相應的“理論解釋”。此外,人們還會構建“理論”,去解釋那些與他們關系不大但令他們感興趣的不大不小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曾嘗試用“理論”解釋過哪些問題?你的“理論”是正確的嗎?你是如何檢驗理論正誤的?
(4)“我們掌握的數據支持了X理論!薄拔覀冋莆盏臄祿C明了X理論!鄙鲜鰞啥卧捴心木湓捠强茖W家可能使用的,為什么?
虹橋書吧.
第19節(jié):第4章在變與不變之間(1)
(5)“一個什么都能解釋的理論,什么也解釋不了!蹦闶欠裾J同這個觀點呢?為什么?
第4章在變與不變之間
在交通法規(guī)中,一般強制規(guī)定駕車者必須系上安全帶,這是為了降低車禍傷亡。這種法律規(guī)定的“理論依據”是:當發(fā)生車禍時,系安全帶者要比那些沒系安全帶者的傷亡概率更小。這個“理論”其實還有隱含前提條件,那就是:無論是否系安全帶,司機都會按照相同行為方式和狀態(tài)去開車。經濟學家認為,“變”與“不變”是相對的,實際中發(fā)生的事情不會因為你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它就不變,重要的是要分清理論分析的“假定不變條件”與實際發(fā)生事件的條件之間有什么差別。
4.1人“心”不定,路“況”無常
星期二,凱倫開車出行,因為沒有系緊安全帶,總覺得不太安全,駕駛過程就格外小心。她遵守每個限速標志,在每個停車標志前都及時停車,且在并線之前都會仔細地觀察后邊是否有車輛。
星期三再次出行,凱倫駕車前系緊了安全帶,當安全帶扣好的那一刻,她覺得安全感大增,因而不由自主地將車速加快,看到路標時也有些漫不經心,并線時也不那么小心翼翼了。
在這里,我們假設凱倫開車行為是她內心安全感的一個函數。當她感覺相對不安全時,就會比在感覺安全的情況下更加小心地開車。實際上,不光是凱倫,我們每個人大都有類似的經驗感受。
假定有兩種情況:一是開車者能確知自己在事故中100%不會受傷,二是開車者認為發(fā)生車禍時受重傷的概率是50%。我們可以猜測,在后一種情況下開車者一定會更加小心謹慎,因而也更加安全。我們再回到凱倫周二和周三不同的開車行為表現(xiàn)上,就不難看出:我們普遍所認同的安全法觀點,即“強制系扣安全帶法規(guī)將有助于挽救生命”可能會存在問題。
當然了,如果人們保持駕駛行為“不變”,那么,“系安全帶會減少傷亡”這個推論就不會有什么問題。但是,如果人們系了安全帶與不系安全帶的時候相比,放松了開車的應有警覺性,那么,系安全帶是否能夠減少傷亡就不一定了。相應地,強制系扣安全帶法規(guī)的合理性也就會大受質疑。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
第20節(jié):第4章在變與不變之間(2)
我們可以用一個關系式來分析這個問題:車禍中喪生的司機總人數=車禍發(fā)生次數×每起事故當中司機的平均死亡人數。假設,在不系安全帶的情況下,事故總數為1000起,每起事故中司機的平均死亡人數為0?20,那么可以得出總的死亡人數為200人,F(xiàn)在,再假定系安全帶降低了每起事故中司機的平均死亡人數,比如從0?20降到0?10,而事故總數還為1000起,那么總的司機死亡人數就會降到100人。
顯然,只有在事故總數保持不變的前提下,降低的每起事故中司機的平均死亡人數才會轉化為更低的司機死亡總數。但是,如果發(fā)生如凱倫那樣的駕車行為改變,事故總數不可能保持不變,也就是事故總數可能會增加。假設,當每起事故中司機的平均死亡人數從0?20降到0?10時,事故總數也從1000上升到2000,那么總的司機死亡人數還是200。換句話說,系安全帶降低了每起事故中司機的平均死亡人數,但卻不能降低車禍事故中司機死亡的總人數。
這個結論與我們的直覺經驗恰好相反,想來經濟學門外漢是不會欣然接受的。但是,經濟學家認為,變量之間往往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一個變化常常引起另一個變化。例如,從不系安全帶到系安全帶的這一變化,可能使司機感覺更加“安全”,而這種更加安全的感覺,又會使司機去冒險做一些“不安全”的事情,最終,這種“不安全”的冒失行為反過來提高了車禍事故發(fā)生的頻率。結果,本來是為了“安全”而強制進行的行為改變,到頭來并沒有達到降低“不安全”即減少傷亡的目的。
4.2能否減肥就看你吃什么樣的冰淇淋
威廉的體重最近又多了幾磅,形象難看不說,褲子穿起來緊繃繃的,人也很難受,對此他憂心忡忡。他知道這都是近來總吃高脂肪、高能量的普通冰淇淋惹的禍。為減肥,威廉打算不再吃這種普通冰淇淋,而是改成吃低脂肪、低能量的特制冰淇淋。那么,他在更換了冰淇淋消費類型后就能真的將體重降下來嗎?
▲▲蟲工▲木橋
第21節(jié):第4章在變與不變之間(3)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這其實暗含了這樣一個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威廉體重增減只與一件事情即所吃冰淇淋類型有關,只要換吃不同類型的冰淇淋(只有這件事情發(fā)生了變化),就可以調節(jié)體重。但常常這種假定是不切實際的。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節(jié)食者都承認自己曾被這樣一種假象所蒙蔽,即:吃較多的低脂、低能量冰淇淋要比吃較少的普通冰淇淋更有利于減肥。
其實,按照“冰淇淋總消費熱量=冰淇淋消費單位數×冰淇淋單位熱量”的關系式,我們很容易看出:低脂肪冰淇凌降低了單位熱量,但只有在所消費冰淇淋單位數不變的情況下,冰淇淋總消費熱量才能降下來。假如,威廉原來在吃普通冰淇凌時每天只吃3個,現(xiàn)在改成吃特制冰淇凌時每天就可能會吃5個,其消費增加幅度等于甚至大于特制冰淇淋單位熱量減少的幅度,那么,威廉消費的總熱量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他的體重還是減不下來。
何況,“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的假定還涵蓋了影響體重更寬泛的影響變量,只要這些假定不變的條件其中之一實際發(fā)生了變化,就會影響威廉的減肥效果。將那些不可控的因素考慮進去,情況則將更加復雜。
4.3價格管制,排隊購物與自由選擇權
當你隨便詢問走在大街上的某個人,買東西時是喜歡買便宜的還是買貴的,可能多半人回答說:“傻瓜才喜歡買貴的!边@里隱含的理論假設是:一個商品的價格由高到低變化,不會導致其他條件發(fā)生任何變化。實際上并不是這么回事兒。
假設,一個商品的均衡價格是10元,在這個價格下供求相等;現(xiàn)在,按照法定價格或計劃價格調整為7元(當存在政府“計劃價格”或“價格限制”時就是這樣),這時,需求遠遠大于供給,必然會發(fā)生“短缺”,即有錢買不到東西。
如果在短缺的情況下,價格不能夠合理回升到均衡水平,那么,就需要借助一些非價格機制即“定額配給”措施來緩解市場供求非均衡的矛盾。而這種定額配給機制大都是按照“先來后到”的規(guī)則進行的,,結果就出現(xiàn)了很多人排長隊購買7元商品的場景。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是用讓消費者排隊所花費的“時間成本”來彌補低價格缺口,從而“迂回”實現(xiàn)市場均衡。
▲虹橋.
第22節(jié):第4章在變與不變之間(4)
假如,當商品價格是10元時,時間成本是5分鐘,那么該商品總成本就是10元加5分鐘;當價格降為7元并存在短缺時,時間成本可能是45分鐘(可能還有人即使排長隊也買不到),這樣,商品總成本至少是7元加上45分鐘。由于貨幣具有自由流動性和選擇性,而時間沒有這種特性,因此,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理性的選擇是寧愿用5分鐘花10元錢買東西,也不愿花7元加45分鐘等候(還有可能買不到)。計劃價格或價格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人們的自由選擇權利。
可見,價格還是自由競爭形成的好,好意的計劃價格或價格管制人為地破壞了市場機制,不利于資源有效配置,還會給人們帶來很大麻煩(排長隊買東西浪費寶貴的時間),說得更嚴重點,是在剝奪人們的自由選擇權利。
4.4從理論到實踐,就是在變與不變之間
我們習慣于簡單的因果推論,是因為常忽略了“變中有變”這樣一個基本事實。人們想當然地斷言,系安全帶就安全,吃低脂冰淇淋就能減肥,價格便宜對消費者有好處。但是,由于一個變化往往會引發(fā)另一個變化,后面的變化也可能反作用于前面的變化,并最終抵消了原來努力想得到的結果。
開始的變化把我們往上推,后來的變化把我們往下拉,最后使我們陷于“騎虎難下”(要上上不去、要下下不來)的難堪境地。到底是升了還是降了?這取決于我們往上走和往下掉的相對幅度。如果上升的趨勢大于下降的趨勢,我們的位置則要比起始點高些;如果下降的趨勢大于上升的趨勢,我們就會處于比起始點更低的位置;如果上下力量相當,我們忙乎了半天,其實還在原地踏步。究竟是什么結局,最終取決于一個變量與其他變量變化的相對幅度。
需要明確的是,在討論經濟學話題時,用“這最終取決于”說話要特別小心,應該用經驗事實來審慎推導結論。光有“理論”是不足以說明實際問題的,僅知道關鍵變量的變化方向也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綜合把握相關變量在每個方向上的變化情況,才能恰當地運用相當簡化了的“理論”解說現(xiàn)實中復雜的“問題”。
※※
第23節(jié):第4章在變與不變之間(5)
在安全帶例子中,我們就需要知道每起車禍中司機的平均死亡人數增加了多少,而車禍事故總數又降了多少。如果事故總數上升了2%,而每起事故中司機平均死亡人數卻下降了25%,那么就可以得出結論說:系安全帶降低了車禍事故的傷亡。關鍵的問題在于,理論本身不能保證結論可靠,需要經驗數據來證明。
4.5要真實圓滿,就要注意全部細節(jié)
經濟學家認為,把握全局比關注局部更重要。假設,世界上某些事情的發(fā)生影響了A、B、C和D,如果僅僅認識到A和B的變化,那我們僅能解釋事情的部分真相;如果能夠把握A、B、C和D的全部變化,那我們才算真正解釋了整個事件。
人們經!昂唵蔚亍笨磫栴},就是因為他們只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或怕費時“懶得”去想去做,所以“沒能”看到一個變化所引起的所有影響。人們知道系安全帶能夠降低每起事故中司機死亡的平均人數,卻沒有認識到系安全帶也可能引起事故總數增加這一變化。人們知道選擇低脂肪、低能量的冰淇淋能降低單位冰淇淋熱量的消費,卻沒有意識到這一更換冰淇淋消費類型的變化,也會使自己麻痹大意而吃更多的冰淇淋這一變化。
因此,我們必須努力識別當一塊石頭擲入湖中時產生的所有漣漪。在日常生活中有必要反復告誡自己:“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變化,但是其他的呢?”
亨利·黑茲利特(HenryHazlitt)是位經濟學家和新聞記者,在他的著作《從生活教訓中學習經濟學》中,曾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天,一個頑皮小男孩用石塊砸碎了面包師家的玻璃,于是,全城的人聚集在一起,批評青少年犯罪率正日益攀升。但有位市民卻說,打碎玻璃未必就不是件好事。因為,玻璃被孩子砸碎了,面包師就得找玻璃工人給換一塊新的,這樣,玻璃工人收入就會增加,生活就得到改善;玻璃工人收入提高,他就會花更多的錢去買衣服,裁縫就會得到更多的收入;而裁縫師傅又會花更多的錢去買家具,結果,家具廠商又得到一筆額外的收入……換句話說,一塊石頭打碎玻璃,為許多人帶來了一連串的額外收入,那么,我們能說男孩打碎人家窗戶玻璃這一行為就絕對是件“壞事”嗎?
§虹§橋書§吧§.
第24節(jié):第4章在變與不變之間(6)
正如黑茲利特所言,在這個故事中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就是,當石頭打碎玻璃后對于面包師、玻璃工人、裁縫、家具廠商等消費或生產選擇行為的一系列“變化”。而且,這種“系列變化”也不是“一系列”,而是無限多樣的“多系列變化”。原本面包師不是要去買一塊新玻璃,而是準備用這筆錢去買一臺新電視機,這樣一來本來電視機廠商可能賺到的這筆錢,由于其他情況發(fā)生“莫名其妙的變化”卻沒能得到,這便是由此引發(fā)的“多叉”系列變化。
這類無限多變的“生活故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上演,只是我們沒有用經濟學家的眼光去冷靜審視過而已,F(xiàn)在,我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在解析現(xiàn)實經濟問題時,把握相關因素總體變化,而不是僅局限于理論模型給定的關鍵因素變化,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很容易忘掉”這一點;為此,遇到問題先不要急忙下結論,要先看看是否還有“其他變化”我們沒有考慮進去。
經濟學家視點
☆變中有變。一件事情的變化很少不會帶來其他事情的變化。
☆完美在細節(jié)之中。為了認識整個事件真相,就要識別所有相關因素的變化情況。
☆理論的抽象要回復到現(xiàn)實的具體處才有用。在對現(xiàn)實問題作判斷時,首先要搜集足夠的經驗數據做支撐,綜合考慮各種相關變量的變化方向和程度,才能最終判定某一變化帶來的凈效應是什么。
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
(1)假設,與不系安全帶相比,當每個司機都系安全帶時,車禍中的司機死亡人數會減少,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說,系安全帶就可以減少傷亡事故呢?為什么?
(2)消費者在購物時,對于同一件商品來說,在什么情況下愿買便宜的?又在什么情況下寧愿付高價?為什么?
(3)史密斯認為降低所得稅率會增加所得稅收入,而瓊斯則認為降低所得稅率將減少所得稅收入。你贊同哪種觀點?試解釋原因并說明你在推論時所隱含的假設條件。
虹←橋書←吧←.←
第25節(jié):第5章為什么預測比解釋更難(1)
(4)在關于駕車系安全帶的例子中,我們提到,系安全帶將引起兩個因素向相反的方向變化。具體講,就是指每起車禍中司機死亡人數將減少,而車禍發(fā)生次數也將增加,最終司機死亡總數將取決于每個因素相對于另一因素變化的幅度大小。請從生活中舉一類似例子來作相應解說。
(5)“如果一個因素(如A)變化會引起另外兩個因素(如B和C)發(fā)生變化,而且,這兩個因素的變化方向相反,那么,我們就需要用一些經驗數據來確認這兩個作用方向相反的變量,在變化程度上引起的凈效應!蹦闶欠裾J同這個觀點?請說明理由。
第5章為什么預測比解釋更難
我們來設想一下,你已在課堂上學過一些經濟學知識,而目前正在家里過暑假,恰好家里舉辦了一次聚會,有親戚聽說你學過經濟學課程,就興致勃勃地過來請教你:“近來房價一直在上漲,你能告訴我接下來一年半載這房價還會不會再漲。俊
顯然,這位親戚是在與你討論有關“預測”的事情。她想讓你“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房價會有什么變化:是繼續(xù)上漲,還是下跌,抑或是保持穩(wěn)定?
在經濟學課堂上,當你學習了供給與需求的基本知識,如果讓你“預測”競爭市場中的價格變化,這似乎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兒。因為你知道,在競爭市場中,供求決定價格。例如,某個商品,如果供給保持不變,需求增加價格會漲,需求減少價格就跌。
但是,這是在課堂上,不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在課堂上所謂的“預測”,其實是一種“解釋”:老師把供給和需求變量作為“假設條件”告訴了你,讓你知道供求與價格在競爭市場條件下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因此你覺得很“容易”。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關鍵的問題恰恰在于,市場供求變化信息是我們誰也無法確切知道的。因此,在現(xiàn)實世界中,了解有關供給和需求究竟是怎么變化的就顯得至關重要。
5.1要預測,你須知道些什么
▲虹橋▲
第26節(jié):第5章為什么預測比解釋更難(2)
現(xiàn)在,讓我們還是回到那個有關房價的問題上。你的親戚表面上是在問你房價會如何變化,其實她是想知道,或相當于在問,未來房子的供給與需求將會怎樣變化。因為,她肯定知道“物以稀為貴”的道理,知道了供求變化,她也就知道了價格會怎么變。于是,我們就將問題轉換為判定如下13種供求變化的可能性:
1.需求增長,供給不變;
2.需求與供給都增長,但供給增長得更快;
3.需求與供給都增加,但供給增長得較慢;
4.需求與供給按同一幅度增長;
5.需求增長,供給下降;
6.需求下降,供給不變;
7.需求與供給都下降,但供給下降更快;
8.求與供給都下降,但供給下降得慢;
9.求與供給按相同幅度下降;
10.求下降,供給增長;
11.求不變,供給增長;
12.求不變,供給下降;
13.需求與供給都不變。
那么,到底哪一種可能性將會成為現(xiàn)實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你就得知道供給與需求都有哪些影響因素。
譬如,需求是下面一系列因素的“函數”,或取決于這些因素的變化,諸如人口規(guī)模的變化、貨幣供給的變化、替代品價格的變化、互補品價格的變化、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未來價格預期的變化、工資的變化等等。而供給也是一系列因素的函數,或者說取決于如下因素的變化,諸如技術的變化、生產力的變化、稅賦的變化、一定區(qū)域供應商數量的變化、相關資源(對房屋來說,相關資源包括木材、混凝土、金屬材料等)價格的變化等等。簡言之,要了解供給與需求的變化,進而預測價格走勢,你必須先了解所有影響供求變化的因素,諸如貨幣供應、相關資源價格等都將會有怎樣的變化。
但這還不夠。讓我們再進一步設想一下,你現(xiàn)在已經掌握了所需要的所有數據:你知道相關資源的價格是否增加或減少,也了解(房屋建筑業(yè))生產力將會增加還是減少,如此等等。然而,你還是有一個大麻煩:你不能確定這些影響因素中,究竟哪個變量比哪個變量對供給或需求的影響要大些或小些。
虹←橋←書←吧←.←
第27節(jié):第5章為什么預測比解釋更難(3)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假如,隨著貨幣供應增加,人們對房屋的需求也增長;與此同時,隨著生產力提高,房屋的供給也在增長。假設只有這兩個因素增長了。我們再假設,在這個世界上只存在兩件事情,一件是貨幣供應增長,另一件事情就是生產力提高。根據這個信息,你本可以預測房屋的需求和供給都會有所增長。但是,據此你還是沒有辦法知道在房價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因為你沒法判斷房屋的需求的增長是高于還是低于供給的增長,抑或是二者同步增長。換句話說,你需要弄清楚,這貨幣供應增長對房子需求的影響,與生產力提高對房子供給的影響,究竟哪一個更強烈些,哪一個更微弱些,或二者影響強度大致不相上下。
讓我們再進一步簡要總結一下:要做出關于房價走勢的確切預測,你究竟需要知道些什么信息呢?歸納起來,有5個方面。
第一,你要知道房價是房屋需求與供給的函數。這一點,你可以從任何一門經濟學課程中學到。
第二,你要知道供求可能發(fā)生的各種變化及其匹配情況,你可能注意到了我們列出的13種可能情況。關于這些信息,你同樣可以在經濟學課程中學到。
第三,你要知道什么因素會影響供給,哪些因素會影響需求。對此,任何一門經濟學課程也都會告訴你的。
第四,你要知道當前影響房屋供求的所有因素及其變化情況;蛘哒f,你需要知道貨幣供應、生產力、相關資源價格、人口及價格預期等都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這些信息就不是經濟學課程能夠教給你的,實際當中要搜集掌握到通常也很困難,即便能夠得到,似乎也很難令人確信。
第五,你應該知道在影響房屋供求的因素中,哪些因素影響強度相對更大些,尤其是在這些因素對房價影響方向不一致的情況下,這一點更為重要。以上例來說:貨幣供應增加,房屋需求會增加;生產力提高,房屋供給也增加。需求增加會使價格上漲,而供給增加會導致價格下降。但是,由于需求與供給不是毫不相干的,二者對房價會產生相反的拉力。在這場拉力比賽中究竟哪方會“贏”?這要取決于貨幣供給影響需求的強度與生產力影響供給的強度究竟哪個更大些。實際中,要確知這樣的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遺憾的是,沒有此信息,要準確預測房價,那也是一件“很難很難”或“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虹▲橋▲書▲吧▲
第28節(jié):第5章為什么預測比解釋更難(4)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由于必要的“硬”信息往往難以獲得,所以,要做出“斬釘截鐵”的準確預測是不容易的。就算具備了供求分析的足夠知識也白搭,因為你根本沒有充分的信息、足夠的時間去做精準預測。
5.2要做解釋,你只需知道些什么
假設一年半載過去了,房價真的漲了,F(xiàn)在,有人問你:“房價為什么會上漲?”在這里,那人是想讓你給出一個“解釋”,而不是叫你做“預測”。給出一個“合理解釋”比做一個“正確預測”要容易些,因為這不需要那么多信息。
讓我們回頭來看一下前面列舉的那13種可能情況。其中,只有第1、3、5、7、12這五種情況會導致價格上漲。例如,第1種情況是“需求增加,供給不變”,第3種情況是“需求增加,供給減少”。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漲價。
有一個辦法,即通過分析猜中的幾率大小,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么合理解釋要比正確預測容易得多。如果有人讓你“預測”來年房屋市場的供求狀況,你只有1/13的機會猜中,也就是說,你成功的幾率大概是7?7%。但是,如果有人讓你“解釋”來年引起房價上漲的供求組合情況究竟是哪一種(也就是從中“挑”一個原因),你就會有1/5猜中的機會,也就是20%的成功幾率。
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你要做解釋究竟應具備哪些信息。回顧一下可能導致房價上漲的五種供求情況:1、3、5、7、12。其中有三種情況(1、3、5)說到需求增長,有三種情況(5、7、12)提到供給下降,F(xiàn)在你需要知道的是,可能導致需求增長或供給減少的變量是什么,只要你發(fā)現(xiàn)其中哪怕是一個變量的信息,你就可以自動排除關于房價上漲的至少兩種解釋。
例如,如果你知道貨幣供給增加了,那么房屋需求就會增長。這種情況下,你可以自動排除第7種和第12種情況,因為第7種設定的是需求降低,而第12種是設定需求不變;蛘,假如你知道生產力提高了,你就會判定供給會增長。這樣你就可以排除第1、5、7和12這幾種可能性,因為第1種情況是設定供給不變,而第5、7、12種情況的條件則是供給降低,這樣,只有第3種情況是合理的解釋:生產力提高導致供給增加,而房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需求增長的幅度比供給要大。
◇歡◇迎訪◇問◇.◇
第29節(jié):第5章為什么預測比解釋更難(5)
我們的觀點是:要給出一個合理解釋,我們無需完全信息。要作合理解釋,只要有“一些”信息就足夠了,我們沒有必要知道影響房屋供給或需求的每一個變量正在或已經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合乎邏輯地解釋問題完全沒這個必要。
5.3你夠聰明,但為何并不富有
幾乎所有大學里的每個經濟學家都可以給出一個有關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的合理解釋,然而,并非每個生活在大蕭條時代的經濟學家都預測到了它。類似地,幾乎每個經濟學家都可以解釋1987年的股市崩盤,但是,這些經濟學家中的很多人卻在這次股災中賠了好多錢。這樣的例子可以隨手拈來,足以說明我們關于“預測比解釋更難”的說法是實情。
知道了經濟形勢預測是件難以做到的事情,你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經濟學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都很富有。一個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的人,對于利率、經濟增長、股票價格、資金、失業(yè)等情況可能了如指掌,但是,這些知識不足以讓他或她持續(xù)準確地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勢。記住,必須掌握“不可估量”的足夠信息才能做出連貫準確的預測,而大多數經濟學家沒有這樣的完全信息。如果有哪個經濟學家得到所有必要信息(而且我們假定他還能正確地了解這些經濟關系),那他或她將會很富有,真的非常非常富有。經濟學家如果能夠預測債券、股票、房價等所有的未來走勢,這樣他或她永遠能夠低價買、高價賣。如果總能這樣做,不光是經濟學家,你也會發(fā)大財,成為大富翁。
5.4你為什么總會犯錯
就連一些謹小慎微、善于思考的人,為什么也會時常犯錯呢?難道就是因為合理解釋比準確預測更容易嗎?讓我們考慮一下,究竟什么叫“錯誤”?所謂“錯誤”,就是說如果可以重新再來,你不會再這樣做事。當初你做的這個事兒,就是個“錯誤”。
例如,有人買了一輛車,結果很不滿意,他會說:“買這輛車真是個錯誤,真后悔當初買它!痹俦热纾形粙D人認為她的婚姻是個錯誤,她會說,“真希望當初我沒嫁給約翰。他現(xiàn)在變得跟我當初想象的完全是兩個人,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絕不會嫁給他!.
←蟲工←木橋書←吧←
第30節(jié):第5章為什么預測比解釋更難(6)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一個審慎、有腦子的人,也會犯錯,也動不動會后悔當初的決定,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沒能掌握充分信息。前一位在買車的時候,沒有掌握這輛車的所有情況;后一位在嫁人的時候,也沒有完全了解那個男人。人們之所以很難做準確預測,就是因為未來不確定、信息不完全,這樣,時常犯錯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可以少辦錯事。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可以得到、可經濟地獲得的信息,來降低犯錯誤的幾率?杉幢闶沁@樣,我們有時還是會犯錯,這是沒有辦法完全杜絕的事兒。
經濟學家視點
☆做出準確預測比給出合理解釋更困難。之所以是這樣,主要與所需要的信息量大小有關。準確預測需要完全信息,這在什么時候都“不夠”;而合理解釋只需要部分信息,這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足夠”。
☆即便完全理解了所有經濟關系,也不能確保你就肯定會發(fā)大財。譬如,你可能知道因素A~D會影響供給,而因素E~H會影響需求,但是要想預測價格(這樣就可以通過低價買進、高價賣出而發(fā)財),你就必須知道哪些因素(是B和G嗎?)發(fā)生了變化、變了多少(B上升和G下降都是10%嗎?),以及這種相關聯(lián)的變化對供給和需求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是B影響供給更強烈并超過G對需求的影響嗎?)。必須要知道很多相關信息才能預測價格,而其中很多你是無法知道的。
☆犯錯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
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
(1)預測與解釋的區(qū)別究竟是什么?當你在做預測時,你要回答的是什么問題?當你給出解釋時,你又在回答什么問題?
(2)你要預測價格,不管是股票、債券、電視機還是房子的價格變化,你需要掌握何種信息?
(3)商品X的價格依賴于其供求情況。而且,商品X的供給是變量A~E的函數,需求是變量F~T的函數。你清楚地知道變量A~T是如何影響商品X的供給和需求的,也就是說,你知道A與商品X的供給負相關,R與商品X的需求正相關,等等。知道這些,你是否就有了預測商品價格的足夠信息?為什么?
(4)有經濟學家可能會認為,犯點錯比從不犯錯要好,你是否贊同這種看法?試說明理由。
(5)試舉另外一些例子說明,合理解釋比準確預測所需信息要少些。 吉林小說網為您提供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無彈窗廣告免費全文閱讀,也可以txt全集下載到本地閱讀。
本文關鍵詞: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96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mishujinen/4966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