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機史
中國計算機史 - 開端
中國計算機史
1956年3月,由閔乃大教授、胡世華教授、徐獻瑜教授、張效祥教授、吳幾康副研究員和北大的黨政人員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在莫斯科主辦的“計算技術發(fā)展道路”國際會議。這次參會可以說是到前蘇聯(lián)“取經(jīng)”,為我國制定12年規(guī)劃的計算機部分作技術準備。隨后在制定的12年規(guī)劃中確定中國要研制計算機,并批準中國科學院成立計算技術、半導體、電子學及自動化四個研究所。當時的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處由中國科學院、總參三部、國防五院(七機部)、二機部十局(四機部)四個單位聯(lián)合成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相應成立了計算數(shù)學專業(yè)和計算機專業(yè)。為了迅速培養(yǎng)計算機專業(yè)人才,這三個方面聯(lián)合舉辦了第一屆計算機和第一屆計算數(shù)學訓練班。計算數(shù)學訓練班的學生有幸聽到了剛剛歸國的國際控制論權威錢學森教授以及在美國有3~4年編程經(jīng)驗的董鐵寶教授(他當時是國內唯一真正直接接觸過計算機多年的學者)的講課。當時,我也是其中的學生之一。錢學森自學的數(shù)學
中國計算機史
功底,深度廣度幾乎涵蓋了我們所學的數(shù)學的所有課程,而且運用自如,我們作為北大數(shù)學系的學生感到十分欽佩,同時也使我們具體了解了數(shù)學如何應用到實際物理世界中。
在前蘇聯(lián)專家的幫助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由七機部張梓昌高級工程師領銜研制的中國第一臺數(shù)字電子計算機103機(定點32二進制位,每秒2500次)在1958年交付使用,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剛等年輕人。隨后,由總參張效祥教授領銜研制的中國第一臺大型數(shù)字電子計算機104機(浮點40二進制位,每秒1萬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干有金怡濂、蘇東莊、劉錫剛、姚錫珊、周錫令等。其中,磁心存儲器由計算所副研究員范新弼和七機部黃玉珩高級工程師領導完成。在104機上建立的,由鐘萃豪、董蘊美領導的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編譯系統(tǒng)是在1961年試驗成功
中國計算機史 - 歷程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制(1958-1964年)
中國計算機史
我國從1957年在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制通用數(shù)字電子計算機,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標志著我國第一臺電子數(shù)字計算機誕生。機器在738廠開始少量生產(chǎn),命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1958年5月我國開始了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數(shù)字計算機(104機)研制。在研制104機同時,夏培肅院士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自行設計并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臺小型通用電子數(shù)字計算機107機。1964年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shù)字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研制成功。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研制(1965-1972年)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臺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兩年后又推出109丙機,在我國兩彈試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被用戶譽為“功勛機”。華北計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機、108乙機(DJS-6)、121機(DJS-21)和320機(DJS-8),并在738廠等五家工廠生產(chǎn)。1965~1975年,738廠共生產(chǎn)320機等第二代產(chǎn)品380余臺。哈軍工(國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體管計算機并小批量生產(chǎn)了40多臺。
第三代基于中小規(guī)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制(1973-80年代初)
1973年,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研制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lián)合設計,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計算機,以后又推DJS-140小型機,形成了100系列產(chǎn)品。與此同時,以華北計算所為主要基地,組織全國57個單位聯(lián)合進行DJS-200系列計算機設計,同時也設計開發(fā)DJS-180系列超級小型機。70年代后期,電子部32所和國防科大分別研制成功655機和151機,速度都在百萬次級。進入80年代,我國高速計算機,特別是向量計算機有新的發(fā)展。
第四代基于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制(80年代中期至今)
和國外一樣 ,我國第四代計算機研制也是從微機開始的。1980年初我國不少單位也開始采用Z80,X86和6502芯片研制微機。1983年12電子部六所研制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DJS-0520微機。10多年來我國微機產(chǎn)業(yè)走過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現(xiàn)在以聯(lián)想微機為代表的國產(chǎn)微機已占領一大半國內市場。
中國計算機史 - “第一”
1、中國的第一臺計算機
1946年,當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誕生在美國后,對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極大的壓力。之后沒有幾年,前蘇聯(lián)就默默研制出與ENIAC匹敵的計算機,兩大陣營才算在這個領域的技術實力上重新形成對峙。
新中國成立后,紅色政權向“老大哥”表達也想擁有計算機的愿望,慷慨而豪邁的蘇聯(lián)老大哥立即伸來援助之手。五十年代初期,莫斯科紅霞計算機廠與北京738廠成為對口單位,蘇方向中方提供全面的技術,共同研制中國自己的計算機。1953年,在中蘇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乙機”誕生在北京738廠,這臺機器,開創(chuàng)了中國計算機歷史的篇章。
2、中國的第一臺百萬次計算機
盡管中國有了自己的計算機,但科學計算的能力卻是很低的。由于石油、地質、勘探、氣象、航空航天、軍事等領域科學計算的需要,進一步研制高性能計算機的要求被迫切擺到了政府面前。終于,1969年,在國務院有關領導的指示下,一個由石油部、地質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738廠、四基部華北計算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參與的班子成立了,其任務就是搞出百萬次計算機。
經(jīng)過四年的自力更生,1973年,這臺名為“DJS150”的計算機被研制出來。這是中國的第一臺百萬次計算機,在石油、地質、軍事等領域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在這個項目中,召集到一批當時國內相關領域的中堅力量,這些人,現(xiàn)在幾乎都成了中國計算機領域中的專家,比如楊天行、楊芙清、王爾乾、王陽元、方渝、許卓群、俞士汶、周金昌、等等。
之后,“DJS150”被生產(chǎn)出多臺,都派上了大用場。1994年,我在北京市海淀區(qū)學院路的中國地質大學南院的地質部計算中心中,還碰到過其中的一臺,那臺歷史的見證者竟然還在超期服役。
3、中國的第一臺微型計算機
時間進入八十年代,微型計算機走進歷史舞臺。當時的微型計算機是小型機和中型機的簡化版,從體系結構講,國際流行三大流派,依次是IBM及其兼容機、王安電腦和蘋果電腦。有遠見的官員看到,國內相關企業(yè)在做了數(shù)年以引進和倒賣IBM兼容機為主的事情后,下決心自己做微型計算機,于是課題組于1982年前后組建起來,全班人馬蹲在北京738廠開始運轉。
1983年前后,北京計算機總局也要搞微型計算機,于是經(jīng)過不太友善的商量,從北京738廠的課題組中抽調出部分精干力量,建立了一套平行的科研班子。
1984年,兩套班子的微型計算機都搞出來了。北京738廠的那臺被命名為“北京0520”微型計算機,總局也改制成一個叫長城電腦的公司,由副局長王之帶隊,那臺1985年的微機則被稱為“長城0520”。兩臺電腦在歸屬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這本來是知識產(chǎn)權的問題,應當交由法律主持公道?上г谟媱澖(jīng)濟下,一切都是行政手段。這兩臺孿生的0500微機背后的兩家企業(yè),一個歸口當時的四基部(電子工業(yè)部的前身)為中央直屬單位,一個屬于北京市政府為地方單位,兩個單位為了財政和利益問題鬧出了一些不愉快,最終導致當時的部領導J-Z-M和市領導Ch-X-T出現(xiàn)極大的分歧,為日后的大爆發(fā)埋下伏筆。
不論怎樣,“0500”微機是中國自己的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并量產(chǎn)成功,其中的“長城0520”成長至今,在隨后的若干年中還的確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
4、在中國很有影響力的一套計算機專業(yè)書籍
了解計算機的朋友都有這樣的常識:UNIX是現(xiàn)代計算機的靈魂。UNIX不僅是計算機的技術與理念基礎,并在諸如金融、政府、軍事等高端領域中被廣泛應用,就連目前十分普及的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都不過是一個廣域的UNIX網(wǎng)絡,里面涵蓋了UNIX的全部特征,比如郵件(E-MAIL)、搜索(SEARCH)、論壇(BBS)、多用戶管理、并發(fā)處理等等。
為了促進計算機的發(fā)展,誕生了UNIX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AT&T Bell Lab)組織專家編寫了一套UNIX技術叢書,這套多達五十本的叢書成為全世界計算機領域學習和工作者的圣經(jīng)。八十年代末期,在國內有關學者的呼吁下,政府有關部門責成相關出版社引進了這套叢書,并組織國內頂級的七位計算機專家參與了這套書的翻譯與漢化工作。
中國計算機史 - 90年代后發(fā)展情況
90年代后,微機領域中的AST、COMPAQ、DELL等在全球快速崛起,小型機領域中則有IBM、DEC、天騰、SUN等大行其道,這些跨國企業(yè)的產(chǎn)品對中國民族計算機工業(yè)實施全面的圍剿。由于體制、知識產(chǎn)權、市場手段等因素,到了90年代中后期,國內市場中已絕少再能見到中國自己的計算機了,即便有的,也僅僅是或者軍品(如國防大學的銀河)或者組裝機(如聯(lián)想、同創(chuàng)、長城國際、方正等)。中國的民族計算機工業(yè)終于成為一個美麗的泡沫。
在這之中,政府也做過嘗試和努力,,比如從CPU芯片等基礎技術和核心器件入手,看可否打造出中國自己的計算機。為做芯片,有一家叫北京774廠的單位還專門去過美國,為引進簡單的技術而努力過,可惜以失敗而告終。
2000年后,中國的信息化戰(zhàn)略已經(jīng)從“國務院直屬企業(yè)的電子商務”轉為“電子政務”,一紙紅頭文件的改動引發(fā)了企業(yè)界的跑馬圈地。以微軟公司為例,陳永正先生擔任大中華區(qū)總裁后,這家美國的軟件企業(yè)四處出擊,與國內多家具有特殊的地方政府背景的軟件企業(yè)建立聯(lián)系、合資合作,目標直指“電子政務”這塊碩大的蛋糕,湘計算機、中軟總公司、浪潮總公司、實達電腦公司(600734)等都被招至旗下成為本地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產(chǎn)品市場的這些舉動對這些家企業(yè)的近期業(yè)績不會有實質的作用,但對股票二級市場倒是不錯的題材。
中國計算機史 - 奠基人
華羅庚
提到中國計算機,就不能不提起華羅庚教授,他是我國計算技術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開拓者之一。華羅庚和中國的計算機事業(yè)早在1947~1948年,華羅庚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任訪問研究員時,就和馮·諾依曼(J.Von Neumann)、哥爾德斯坦(H.H.Goldstion)等人交往甚密。華羅庚在數(shù)學上的造詣和成就深受馮·諾依曼等人的贊賞。當時,馮·諾依曼正在設計世界上第一臺存儲程序的通用電子數(shù)字計算機。馮讓華羅庚參觀實驗室,并常和他討論有關學術問題。這時,華羅庚的心里已經(jīng)開始勾畫中國電子計算機事業(yè)的藍圖。華羅庚教授1950年回國,1952年在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時,他從清華大學電機系物色了閔乃大、夏培肅和王傳英三位科研人員在他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所內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1956年籌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時,華羅庚教授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
中國計算機史 - 主要成就
中國計算機史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標志著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第一臺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機,該機為兩彈試驗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lián)合設計、研制成功采用集成電路的DJS-130小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00萬次;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制成功運算速度每秒上億次的銀河-I巨型機,這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85年,電子工業(yè)部計算機管理局研制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長城0520CH微機。
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出銀河-II通用并行巨型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于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為共享主存儲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采用中小規(guī)模集成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后期國際先進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氣預報;
1993年,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fā)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計算機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這是國內首次以基于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芯片和標準UNIX操作系統(tǒng)設計開發(fā)的并行計算機;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國內第一臺具有大規(guī)模并行處理機(MPP)結構的并行機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性能臺階。曙光1000與美國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規(guī)模并行機體系結構與實現(xiàn)技術相近,與國外的差距縮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國防科大研制成功銀河-III百億次并行巨型計算機系統(tǒng),采用可擴展分布共享存儲并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tǒng)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服務器,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guī)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
1999年,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計算機通過了國家級驗收,并在國家氣象中心投入運行。系統(tǒng)有384個運算處理單元,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3840億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億次浮點運算的曙光3000超級服務器。
2001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我國第一款通用CPU——“龍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龍騰”服務器,龍騰服務器采用了“龍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計算所聯(lián)合研發(fā)的服務器專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統(tǒng),該服務器是國內第一臺完全實現(xiàn)自有產(chǎn)權的產(chǎn)品,在國防、安全等部門將發(fā)揮重大作用。
2003年,百萬億次數(shù)據(jù)處理超級服務器曙光4000L通過國家驗收,再一次刷新國產(chǎn)超級服務器的歷史紀錄,使得國產(chǎn)高性能產(chǎn)業(yè)再上新臺階。
2003年4月9日 由蘇州國芯、南京熊貓、中芯國際、上海宏力、上海貝嶺、杭州士蘭、北京國家集成電路產(chǎn)業(yè)化基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1家集成電路企業(yè)機構組成的“C*Core(中國芯)產(chǎn)業(yè)聯(lián)盟”在南京宣告成立,謀求合力打造中國集成電路完整產(chǎn)業(yè)鏈。
2003年12月9日 聯(lián)想承擔的國家網(wǎng)格主節(jié)點“深騰6800”超級計算機正式研制成功,其實際運算速度達到每秒4.183萬億次,全球排名第14位,運行效率78.5%。
2003年12月28日 “中國芯工程”成果匯報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我國“星光中國芯”工程開發(fā)設計出5代數(shù)字多媒體芯片,在國際市場上以超過40%的市場份額占領了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世界第一的位置。
2004年3月24日 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草案)》獲得原則通過,這標志著我國電子業(yè)務漸入法制軌道。
2004年6月21日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計算機500強名單,曙光計算機公司研制的超級計算機“曙光4000A”排名第十,運算速度達8.061萬億次。
2005年4月1日電子簽名法正式實施!吨腥A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正式實施。電子簽名自此與傳統(tǒng)的手寫簽名和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將促進和規(guī)范中國電子交易的發(fā)展。
2005年4月18日、“龍芯二號”正式亮相。由中國科學研究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制的中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通用高性能CPU“龍芯二號”正式亮相.
2005年5月1日、聯(lián)想完成并購IBM PC。聯(lián)想正式宣布完成對IBM全球PC業(yè)務的收購,聯(lián)想以合并后年收入約130億美元、個人計算機年銷售量約1400萬臺,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2005年8月5日、百度Nasdaq上市暴漲。國內最大搜索引擎百度公司的股票在美國Nasdaq市場掛牌交易,一日之內股價上漲354%,刷新美國股市5年來新上市公司首日漲幅的記錄,百度也因此成為股價最高的中國公司,并募集到1.09億美元的資金,比該公司最初預計的數(shù)額多出40%。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阿里巴巴公司和雅虎公司同時宣布,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全部資產(chǎn),同時得到雅虎10億美元投資,打造中國最強大的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平臺,這是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購案。
本文編號:269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lwzy/2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