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
緒 論
一、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目的:本文之所以選取了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作為研究的對象,其目的是通過對南京西善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進行圖像學分析研究,探討畫像磚中人物服飾的形制及表現(xiàn),從而揭示出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士人階層對南朝士人服飾風尚的影響,以及這種服飾風尚形成的原因。意義:首先從時代性而言,南朝的服飾文化在中國服飾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開創(chuàng)性價值。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一些落拓不羈的行為及那種崇尚自然、任性放達的精神對南朝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們可以從南京西善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中見出竹林七賢對南朝士人服飾風尚的影響。它們分別是粗頭亂服、不事雕琢的簡約之風和蓬首裸裎、任誕不羈的自然之風。但同時一些貴游子弟將這種風尚發(fā)揮到了極致,以至于形成了一種傅粉施朱、熏衣剃面的妖冶之風和麗服藻飾、奢侈綺靡的輕浮之風。此外,魏晉時代擯棄禮教、放浪灑脫的文化思潮,大大地弱化了“笑不露齒”等管束女子行為的教化禮儀,促進了隋唐時期開放的著裝風格。例如唐代女裝開始大膽地選用寬松、透明、袒露等樣式,低領的衣裙,抹胸半露,高束腰的衣裙,寬松的衣袖,還有裸露的肩背,并在其上加以透明的輕紗,飄渺柔美,充分展現(xiàn)出唐代女性豐腴柔美的線條和如凝脂一般的肌膚。其次,“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作為最直接、最可靠的圖像材料,曾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可見其意義深遠。一方面,“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在一定意義上彌補了六朝繪畫史的空白。另一方面,也為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圖像材料。目前這類磚印壁畫,在江蘇境內曾先后出土過三幅,第一幅是 1960 年 4 月在南京市西善橋古墓出土。嗣后,在丹陽縣又發(fā)掘出兩幅:一幅是 1968 年 8 月在胡橋公社吳家村古墓中出土;另一幅是 1968 年 10 月在建山公社金家村古墓出土。以上三幅是相對比較完整的,此外,1965 年冬在丹陽縣胡橋仙塘灣南朝大墓中也曾有這類內容的壁畫出土,但是畫面大部分已殘,僅存少數(shù)殘磚,故未列入其中。本文之所以以南京西善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為例研究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是因為經過核實,南京西善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大體符合實際,而丹陽胡橋和建山兩墓出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都有不同程度的錯誤,例如把人物形象改錯了,或者人物的姓名安排錯誤。南京西善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保存的最為完整,畫面最為清晰可辨,且較符合實際,因此本文將以南京西善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為例,探析“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中的服飾所體現(xiàn)的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這種風尚是在南北文化的交流與滲透中逐漸形成的,既體現(xiàn)了人們的物質生產、生活方式,又折射出富有時代精神的文化思想風貌。
.........
二、 研究現(xiàn)狀
目前對于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已有很多著作,但是專門針對南朝士人服飾的具體研究還很欠缺。此外,本文是以南京西善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為例研究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因此還有必要對“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的研究進行梳理。國內比較權威的服裝史研究著作有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2011年),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該書的研究方法和寫作體例獨辟蹊徑,采用以圖像為主,并結合文獻進行比較探索、綜合分析的方法,為后人提供了圖文互證的可貴材料。周錫保編著的《中國古代服飾史》(1984年),依時間順序,上起商周,下至民國,全面地闡述了中國服飾的形成和演變。該書對于研究中國歷代服飾的演變和風土民情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1993 年)中《南北朝時期我國服制的變化》一文全面介紹了六朝時期新出現(xiàn)的各種服飾,對本文的寫作有很大參考價值。這幾本服飾史著作,更多的是對每個朝代的服飾進行介紹的服裝通史,很少有關于南朝士人服飾的專門研究。此外,這幾本著作中也提到了“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畫像磚中的竹林七賢所穿服飾及其他飾物,但是并沒有作具體細致的研究,較為零散。除了上述的幾本服飾專著之外,在當代服飾史研究中也有很多服裝史著可作為本文的參考。例如:由高春明著《中國服飾名物考》(2001 年)一書中提到了關于衫子和巾的基本形制與發(fā)展,他的另外兩本著作《中國古代服飾風俗》(2002 年)及《中國服飾》(2002 年)均對衫、巾、袴褶、木屐等服飾形制進行了分析研究。華梅著《中國服裝史》(2007 年)中對魏晉南北朝漢族男子的衫、巾與漆紗籠冠和漢族女子的衫、襦與華飾進行了概述。此外,周訊、高春明撰《中國歷代服飾大觀》(1995 年)及《中國歷代婦女妝飾》(1997 年),黃能馥、陳娟娟著《中國服飾史》(2004 年),華梅著《服飾與中國文化》(2000年),繆良云主編《中國衣經》(2000 年)等,均對南朝時期的服飾形制進行了基本的概述和分析,但都較為零星,沒有系統(tǒng)歸納和整理。
..........
第一章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綜述
第一節(jié)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概況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刻壁畫,指的是將“竹林七賢與榮啟期”作為題材,然后在墓磚側面進行刻印,最后拼砌而成的大幅的人物壁畫。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全部砌建在墓室的兩壁,左右對稱,因而分為兩個半幅。除了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向秀、劉伶和阮咸七人之外,還將春秋時期的榮啟期加入其中。每半幅上面各有四人。所謂磚刻壁畫指的就是,將整幅的畫面分割成幾個到幾百個磚面,并且依照一定的順序拼砌而成的壁畫。羅宗真先生將此制作過程設想為,大概是先在整幅的絹上先畫好,然后分段刻成木模,并印在磚坯上,最后在每塊磚的側面刻就行次的號碼,待磚燒就,依照次序拼對而成。1此種類型的磚刻壁畫,曾在江蘇境內先后出土過三幅。其中有兩座在江蘇丹陽,一座在江蘇南京,這三幅是相對比較完整的。此外,1965 年 11 月在江蘇的丹陽胡橋鶴仙坳山崗中部發(fā)現(xiàn)的南朝大墓中也曾出現(xiàn)過這類內容的壁畫,但是由于這座墓葬在早年曾經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墓室的東壁大部分已殘,僅在上方殘存著一小部分“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壁畫,殘長為 0.75 米、高 0.4 米,磚側陰刻著“嵆下行……”等文字編號。2 因畫面大部分已經殘缺,因此沒有列入本文(見圖 1、2)。第一幅即 1960 年 4 月由江蘇省文物工作隊的南京分隊,在南京西善橋發(fā)掘太崗寺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于附近基建工程中的一座六朝古墓中發(fā)現(xiàn)的,也是最為完整,表達最為準確的一幅(見圖 3、4、5、6、7)。
........
第二節(jié) 南京西善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的時代背景
魏晉南北時期是我國社會政治大動蕩,思想領域變化較大的歷史時期。南京作為六朝的古都以及當時南方的統(tǒng)治中心,是世家豪族以及達官貴戚的云集之地,在東晉之后更是左右著整個漢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對社會思想的反應變化非常敏感。在南京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正是反映出南朝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發(fā)展和變化的軌跡,可與史籍資料相互印證,作為研究南朝士人服飾風尚的一項重要圖像資料。自東吳開始,包括東晉以及被稱為“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全部以南京為都城,因此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稱號。在這段時期,農業(yè)、手工業(yè)、造紙術、煉鋼術以及制作瓷器的技術都得到迅猛的發(fā)展,商業(yè)的發(fā)達使得南京在經濟、社會、文化方面得到長期繁榮和發(fā)展。在經濟繁榮發(fā)展的基礎之上,一些北方和南方的士族大家,以及佛教和道教的代表人物聚集在建康(今南京),使它成為了當時全國著名的文明中心,在繪畫、書法、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雕塑家戴逵和戴顒父子;畫家顧愷之等均在建康留下了不少傳世名作。彰顯出以南京為中心的江蘇的南部地區(qū)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這些均為畫像磚的流行創(chuàng)造了條件。南朝時期,南方的經濟發(fā)展迅速。西晉末年時,各族人民紛紛起義。中原地區(qū)有許多的大族迫于起義的壓力而選擇南逃,而大批的勞動人民也擺脫了對世家大族的人身依附關系,向南遷移。南遷的勞動人民帶著那些中原地區(qū)非常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和南方的勞動人民一起開發(fā)大江南北,使得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的發(fā)展。當時由于東晉政權的極度腐敗,勞動人民無法繼續(xù)忍受那樣黑暗的統(tǒng)治,因此起義的烈火四處燃燒。東晉黑暗的政治最終在孫恩、徐道復領導下的農民起義的猛烈沖擊下,搖搖欲墜,后被劉宋政權所取代。
.......
第二章 南京西善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之服飾分析...........32
第一節(jié) 衫子的形制及歷史淵源......32
第二節(jié) 巾子的出現(xiàn)與演變........37
第三節(jié) 角髻與披發(fā).....42
第四節(jié) 其他飾物....47
第三章 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57
第一節(jié) 亂頭粗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風....57
第二節(jié) 蓬首裸裎、昭形露骸的個性之風....61
第三節(jié) 傅粉施朱、熏衣剃面的妖冶之風....67
第三章 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
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社會非常動蕩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在經濟上發(fā)展迅速、文化藝術上較為繁榮的一個時代。在公元 420 年,劉裕建立了劉宋,南朝自此開始。南朝的歷史頻繁更迭、疆域狹小,但是卻有著鮮明的政治、經濟、文化特點。本章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具體表現(xiàn)為哪幾種。二、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形成的原因。
第一節(jié) 亂頭粗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風
服飾不僅具有保護身體以及美化身體的功能,而且還是顯示出人們禮儀觀念的社會標志,是一個社會的物質文化以及精神文化最為直觀的綜合反映。服飾根據(jù)個人的喜好、習慣的不同,從而體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不斷、傳統(tǒng)的禮制崩潰、政權交替頻繁以及民族大融合的年代,服飾大多表現(xiàn)得千奇百怪、隨心所欲。這正如東晉葛洪在《抱樸子·譏惑》中記載的一樣:“喪亂以來,事物屢變,冠履衣服,袖袂財制,日月改易,無復以定,乍長乍短,一廣一狹,忽高忽卑,或粗或細,所飾無常,以同為快!88由此可見當時服飾的變化。服飾作為社會風尚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作為士人生活的基本物質需求之一,也是反映士人生活狀態(tài)的重要內容。南朝士人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群體,他們的思想活躍、行為放達。在服飾上,不但形成了這個時代獨特的服飾風尚,而且也喜歡借助服飾來表達他們獨特的人生觀念、道德觀念以及社會觀念。南京西善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為南朝劉宋中后期,其畫像磚中的服飾也正是反映出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此畫像磚中中八人均著大袖衫,席地而坐。其中嵇康正在撫琴,衫子的袖端捋到了上臂,對襟敞領開懷,腰間系帶;阮籍口作吹嘯狀,敞領開懷穿大袖衫,衫子的袖端捋至肩處,赤足;山濤抱膝而坐,敞胸著大袖衫,衫子的袖端亦捋到了肘部,赤腿。王戎著大袖衫,左手揮舞衫袖,右手執(zhí)如意,赤腿露臂;向秀袒露胸懷著大袖衫,左肩退衣露臂,右腿露在外面;劉伶敞胸著大袖衫,,衫子的袖端捋到臂肘處,露著腿;阮咸著大袖衫,將衫子的袖端捋至肩處,赤足;榮啟期則內穿斜領襯衣,外罩一開領的大袖衫。圖像中所繪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的生活方式,意在刻畫其崇尚虛無且蔑視禮.
結 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約公元 3 世紀初至 6 世紀末。隨著東漢政權的瓦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分裂、戰(zhàn)爭不斷。這一時期無論是從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還是整個社會意識形態(tài)都經歷著深刻的變革。自秦漢時期發(fā)展起來的正統(tǒng)的服飾逐漸趨向弱化,取而代之的則是各種富有個性的言行以及服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服飾的發(fā)展也同樣具有這個時代的特殊烙印。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顯著特征為:一方面人們在服飾上尊崇禮制的色彩不斷地淡化,反禮教的叛逆的色彩卻日益加強;另一方面人們在穿著方面的物質需求不斷地淡化,轉而注重人內在的精神需求。這表明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打破了傳統(tǒng)的禮教束縛,是對個人主義的極大解放,這種思想的變遷在正統(tǒng)主義為導向的封建社會是一個革命性的開始。漢末以來,本源自儒家且頗具法家政治理念的形名學漸漸被士人拋棄,取而代之的是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號,注重追求精神自由、個性獨立的新精神。南朝士人在此精神觀念的影響下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服飾風尚。通過考察南京西善橋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中的服飾形制及淵源,為本文總結南朝時期士人的服飾風尚提供一個有力的例證。本文總結出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為以下三種。一種服飾風尚為:亂頭粗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風。南朝時期士人效仿“竹林七賢”的服飾,對審美的訴求就表現(xiàn)為放棄了物質上的華麗,轉而追求內心深處的寧靜,并以此獲得對你人生的滿足與美的享受。這一派的士人試圖建立起具有無限可能的理想的人格。放棄對現(xiàn)實生活的聲色享受,追求自由解放的自然主義和恬淡無欲的放達的人生境界。因此在服飾上用衫子及巾子表現(xiàn)出一種亂頭粗服、不事雕琢的自然風尚。另外一種服飾風尚為:蓬首裸裎、昭形露骸的個性之風。這一派的士人模仿“竹林七賢”中嵇康、阮籍、劉伶等人的服飾,追求放蕩不羈、任誕曠達。不在意服飾的穿戴禮節(jié),例如在發(fā)式上以披發(fā)、丱角髻等來表明其疏放率意、閑云野鶴之志以及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的態(tài)度。并用箕踞而坐、裸裎等行為表明其率性、不拘禮節(jié)的蓬首裸裎、昭形露骸的個性風尚。最后一種服飾風尚為傅粉施朱、熏衣剃面的妖冶之風。這一派的士人對人生的價值進行了新的探索,他們認為人生苦短,應當及時行樂,在生活上追求華麗奢靡、感官形色是對苦短的人身應有的補償和慰藉。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830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83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