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三微”平臺對“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矩陣化傳播研究
第一章緒論
1.1選題背景
自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lián)網以來,歷經20年發(fā)展至今,網絡信息對大眾生活產生的影響從最初的潛移默化、漸漸深入,到如今的無孔不入、滲透蔓延,網絡已成為人們信息生活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種知識的分享、情緒的傳遞,甚至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聯(lián)系都要越來越依附于網絡的傳播途徑。這不僅僅是因為網絡傳播的迅速性、便捷性,也是因為傳播渠道的多樣性及傳統(tǒng)閱讀習慣的改變,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與使用習慣選擇信息發(fā)布與接收的平臺,這一切變化在移動互聯(lián)網盛行的今夫尤為明顯。
1.1.1網絡傳播渠道多,新媒體優(yōu)勢凸顯
在互聯(lián)網世界中,人們傳遞信息可通過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件等人際傳播渠道,可以通過社交網絡、論壇等群體傳播渠道,也可通過綜合網站類的大眾傳播渠道。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逐步普及,移動終端漸漸成為人們日常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據(jù)2014年6月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網民上網設備中手機使用率高達83.4%,首次超越傳統(tǒng)PC80.9%的整體使用率,手機作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設備的地位更加穩(wěn)固。"手機平臺所承載的一系列傳播媒介也憑借其超高的選擇率與活躍度,被歸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之后的"第五類媒體"。新媒體歷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相比之前的四類媒體,當下的移動互聯(lián)網平臺便可稱之為新媒體。而在這樣的移動互聯(lián)網平臺中,為適應信息的海量化和零碎性,新媒體的主要形態(tài)——微媒介應運而生。
在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當下,為節(jié)省獲取信息的時間成本,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隨時隨地選擇篇幅短小的文章閱讀。且與需要讀者自行挖掘信息內涵的文章相比,直接道出內容精髓的文章似乎更受歡迎。新聞作為眾多信息類型的一種,因其時效性、變動性等特征十分適應這種微媒介的傳播環(huán)境,各類新聞消息在微媒介中醞釀發(fā)酵,而新聞類微媒介的典型代表就是微博、微信、媒體擁有的新聞客戶端或自有客戶端。
......................
1.2選題目的及意義與研究對象的選擇
1.2.1選題目的及意義
在各類傳統(tǒng)紙媒對新媒體平臺青睞有加的大潮流驅動下,不少主流媒體早在微媒介流行之初就意識到這是一個潛力無限的新聞傳播渠道,并紛紛向此領域遞出橄攬枝,對一新聞事件新舊媒體交融合作、膠著發(fā)力之勢業(yè)已形成。然而傳統(tǒng)紙媒在涉足新媒體領域進行新聞傳播之時,因其獲取信息渠道、新聞傳播機制及受眾互動反饋等環(huán)節(jié)均與以往有所不同,融合過程中在新聞采寫、消息發(fā)布乃至操作技術方面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阻礙彼此滲透發(fā)展的進程,如何更合理、更妥善地利用好新媒體平臺所提供的各種微媒介渠道便成了眾多報紙類媒體亟待解決的問題。
微博、微信、媒體客戶端合稱"王微",在新媒體平臺的新聞傳播領域占據(jù)著相當大的比重,由于其開放互動的傳播特點及與民間輿論場的緊密關聯(lián),使得王者對于某個新聞事件自發(fā)生一刻開始的傳播便聚焦了萬千目光。而要使設置的新聞議題達成有效傳播,迅速形成活躍的輿論場域,就要將三方微媒介按照某種模式進行合理安排,對新聞信息行使聚合閱讀,使事件原貌最大程度地完整呈現(xiàn)于受眾面前。自進入大數(shù)據(jù)時代,"矩陣化傳播"一詞便在傳媒業(yè)界流傳開來,然而究竟什么才叫矩陣化的新聞傳播卻并沒有一個精準的定義。媒體在套用矩陣化模式進行傳播時,仿佛只是面對一個空泛的詞匯,對此接觸較晚的媒體在矩陣化傳播中更是無從下手。
本文旨在探討什么是新聞的矩陣化傳播,紙媒在利用"三微"平臺進行新聞傳播時是如何構建新媒體矩陣的,及其對各微媒介平臺認識運用的程度如何,期為探討紙媒現(xiàn)如今媒介融合的進程提供借鑒意義。
........................
第二章新媒體微渠道發(fā)展現(xiàn)狀及矩陣化解讀
2.1"三微"平臺發(fā)展狀況
由web1.0到web2.0的邁進絕不僅僅是數(shù)字上的變更,它代表的是種新的網絡信息交流模式的出現(xiàn),送種模式更加注重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性與有效性。而移動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是繼互聯(lián)網的普及之后,對于人們生活方式的再一次顛覆。掌上視聽革命爆發(fā),移動閱讀方式流行開來,使得人們接受信息的習慣也發(fā)生了變化。
被紐約時報稱為"Web易用性大師"的jakobNieken曾提出"microcontent"—詞,散落在傳播過程中的"微內容"介入行為本身,web2.0的各項技術通過索合、管理、分享這些碎片化的行為數(shù)據(jù),組合成更富個性的新內容,"微內容"成為web2.0時代網絡傳播的核心價值,微時代也隨之悄然到來。目前業(yè)內公認微博、微信、媒體客戶端共同構成移動端新聞的三駕馬車,三種應用使得移動端的新聞競爭進入了"三國時代"。"三微"發(fā)展至今,為穩(wěn)固己有的受眾,也為更好地順應未來"微交流"的趨勢,三者始終定位明確且各不相同。
2.1.1微博一新聞即時分享的社交網絡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種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的社交網絡平臺。"2006年twttier在美國鵬起并在其后幾年內大放異彩,國外眾多網民的擁戴使得國內業(yè)界人士也想從這"微型世界"里分得一杯羹。在諸如飯否、喃咕等創(chuàng)業(yè)型公司紛紛嘗試并落敗盾,2009年8月四大門戶網站之一的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中文版微博客自此正式進入大眾視野。次年,其余三家門戶網站網易、搜狐、騰訊也先后開通微博平臺。微博在2010年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著網絡世界,因此2010年也被稱為"微博元年"。
......................
2.2《人民日報》微媒介渠道現(xiàn)狀
自新媒體興盛以來,對于此領域的融合《人民日報》一直走在傳統(tǒng)報紙類媒體的前端。微博、微信、媒體客戶端三者自身的發(fā)展己較為成熟,其上佳的知名度與影響力顯而易見,對于紙媒信息的網絡傳播而言,選擇此三方平臺無論是從性價比還是可操作性方面考慮,均較為適宜,F(xiàn)如今《人民日報》的微博官方賬號運營有方,微信公眾號發(fā)展勢頭良好,媒體自有客戶端也日益優(yōu)化,《人民日報》在新聞傳播三方主流微媒介上的表現(xiàn)均可圈可點。
2.2.1微博官方賬號運營有方
隨著微媒介出現(xiàn)次序的變更,《人民日報》一直緊跟著新媒體平臺變化的腳步。微博誕生后日益成熟壯大,媒體機構大量涌入,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媒體微博逐步實現(xiàn)了媒體的全覆蓋!度嗣袢請蟆分饾u將目光鎖定在這片民間輿論場域,官方微博"人民日報"的開通成為媒體微博甚至是微博歷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因新浪微博的受眾最多且開放時間最久,故為明確研究對象,本文所說微博平臺均指新浪微博。"人民日報"于2012年7月22日"北京特大暴雨"的突發(fā)新聞事件中發(fā)布首條微博,以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身份在微博渠道中對此次突發(fā)新聞事件中的發(fā)聲,讓《人民日報》微博在短時間內迅速聚集了大量受眾,上線僅43天粉絲量便激增超過100萬,經過兩年半的運營如今的粉絲數(shù)己達3100萬上,遠遠超過了2013年《人民日報》300萬的全國發(fā)行量。在各種新聞事件的傳播與互動中,《人民日報》微博都收到了多于以往的反饋信息,因此報紙平臺發(fā)布的新聞被越來越多地移動到微博中來。不僅融合本報掌握的新聞內容資源,還注重利用微博的包容開放性匯聚多方觀點看法,并將特有的新聞評論優(yōu)勢放大,結合微博特點形成了諸如"人民微評"、"微議錄"等在內的微博評論欄目,獲取了眾多關注。據(jù)目前能獲取到的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人民日報》微博不僅是2013年度新浪媒體報紙微博排行榜榜首,更是排在全部媒體年度影響力榜單首位,官方微博作為《人民日報》新媒體發(fā)聲器的地位不可動搖。
......................
第三章新媒體矩陣化傳播之全方位、全媒體解讀..........17
3.1新聞事件報道全方位..............17
3.1.1"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經過還原...........17
第四章新媒體矩陣化傳播之多渠道、立體化解讀...........30
4.1新聞事件傳播多渠道..............30
4.1.1新聞獲取多渠道...............30
4.1.2新聞發(fā)布多渠道............32
第五章新媒體矩陣化傳播現(xiàn)狀評析及前景展望............45
5.1《人民日報》新媒體矩陣運用總結..............45
5.1.1新媒體矩陣總體運作均衡妥善...............45
第五章新媒體矩陣化傳播現(xiàn)狀評析及前景展望
5.1《人民日報》新媒體矩陣運用總結
5.1.1新媒體矩陣篇體運作均衡妥善
據(jù)前文對矩陣化傳播的解析所述,所謂新聞的矩陣化傳播,即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及傳播時需基本同時滿足全方位、全媒體、多渠道、立體化四維度條件!度嗣袢請蟆吩"上海外灘踩踏事件"新聞報道的傳播過程中,較為完整地展現(xiàn)了矩陣化傳播的態(tài)勢。
全方位方面,縱向完整跟進新聞事件情節(jié)演變發(fā)展,除將每個新聞點精準傳達外,還均衡了報道力度,使受眾因突發(fā)事件信息缺失與自身關注欲形成的長尾閱讀需求得到滿足;橫向采用多種新聞體裁從不同新聞視角對事件進行大到整體場面,小到人物細節(jié)的360度全面報道,彌補了網絡新聞傳播歷來存在的信息部件化缺陷,以便為受眾厘清事件來龍去脈,規(guī)避因報道不詳或傳播不力造成的誤讀真相與謠言四起。縱橫的交織也是報道完整度與全面性的重疊,共同組成了新聞的全方位傳播。
全媒體方面,橫向網羅了包括文字、配圖、圖集、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表現(xiàn)手段,豐富的語言符號運用使新聞所要傳達的信息更加清晰直觀地呈現(xiàn)于受眾面前,使受眾得以根據(jù)接收興趣選擇獲取新聞的方式,具象化的新聞表達也更利于形成深刻印象,方便后續(xù)傳播;縱向充分利用網絡環(huán)境數(shù)字化的技術優(yōu)勢,將母媒傳統(tǒng)平臺擁有的內容資源影響力無限擴大。某種程度上說《人民日報》是利用新媒體渠道將母體所承載的眾多信息內容進行上傳下達,促成了具有刻板權威固有印象的傳統(tǒng)報道方式,與受眾親民化互動性的信息接收需求這兩個對立面的融合。橫縱的結合使多種新聞表現(xiàn)手段與呈現(xiàn)形態(tài)交融,基本達成于多種終端獲取多樣新聞的全媒體化傳播。
.......................
結語
本論文立足于傳統(tǒng)紙媒的代表性媒體《人民日報》,對其在"上海外灘踩踏"突發(fā)新聞事件中于"三微"平臺傳播的信息內容構建語料庫,分析在具體實行全方位、全媒體、多渠道、立體化的橫縱向組合矩陣傳播維度時,微博、微信、媒體客戶端王方微媒介各自的開發(fā)運用狀況及彼此間的配合,以此解讀紙媒在媒介融合、報網合一的征途上可能遇到的困境,及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矩陣化傳播時所面臨的尷尬,并結合實際惰況進行出路探尋。
每個新生事物的出現(xiàn)都會得到部分大眾擁是,雖然紙媒曾經抵擋住了廣播、電視等彼時新媒體的沖擊,但是否真能經受住網絡帶來的挑戰(zhàn)還未曾可知。紙媒在轉型期市場與技術的發(fā)展缺一不可,移動互聯(lián)網承載的新媒體開辟了集合眾家之言、積極活躍的話語空間,改變了紙媒單向型的傳播模式,從傳統(tǒng)媒體到新媒體的纏變其實也是新聞去中心化的體現(xiàn);信息在新媒體平臺便利的傳播途徑中成放射狀裂變式傳播,加速并擴大了新聞本身的影響力,這正是開拓潛在市場與完善傳播技術兩者并重的寫照。然而只要傳統(tǒng)紙媒在變革期保持住"內容為王"的優(yōu)勢資源,將新媒體作為輔助主體平臺發(fā)展的新渠道加險當利用,并科學地按照數(shù)字化時代所提出的整合要求構建矩陣化模式,便會將擋路石變?yōu)閴|腳石,連接起一條嶄新完善的新聞價值鏈,真正達成符合發(fā)展趨勢的全方位報道、全媒體融合、多渠道傳播、立體化運作的新時代傳播矩陣。
當然,在技術飛速演變更新的今天,對于紙媒而言這將是個艱辛漫長的過程,但只要堅定"報網融合"的發(fā)展理念不動搖,即使有一天紙媒真的脫離了紙質平臺,也依舊可以維持在受眾心中理性、中立、客觀的新聞媒體形象,傳播前景仍然是光明的。
參考文獻(略)
,
本文編號:489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4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