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大地的詩意呈現(xiàn)——董立勃小說研究
一 社會苦難與精神苦難的深度整合
(一)社會苦難的平靜敘述
苦難的內(nèi)涵是豐富而復雜的,社會性的內(nèi)涵同樣也是豐富而復雜的。因此可以說,每一種苦難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社會性。而在這里,筆者所提及的社會苦難主要是從物質(zhì)性和生存性這兩個維度來探討董立勃小說中所敘述的物質(zhì)的匱乏、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政治激情以及戰(zhàn)爭環(huán)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等方面,來言說董立勃小說言說苦難的獨特意義。
董立勃祖籍山東榮成,但他從兩歲時就隨母親、小姨她們來到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董立勃成長的這片土地就是他心之所系的亙古荒原,這是一片荒涼、寂寞但卻每天都上演著傳奇故事的亙古荒原。這片荒原有他的小姨、母親、父母兄弟、他的親人以及他所深深眷戀的一切,他樂于將這里上演的一幕幕人生悲喜劇訴諸筆端,告訴讀者,這里曾上演的一幕幕故事以及故事背后所蘊含的一個道理:“沒有壞人,好人卻不斷受到傷害,全是好人,悲劇卻不斷發(fā)生”董立勃將他特定的成長環(huán)境和他所聽到的、看到的故事都融入了他的創(chuàng)作中。董立勃是軍墾戰(zhàn)士的后代,因而他自然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些故事背后所隱含的濃濃的化不開的悲哀與侵入骨髓的悲涼,讓他難以忘記的不僅僅是苦難本身,更是“下野地”的這些故事。因此,董立勃特定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作品表達社會苦難的底色與基調(diào)。
董立勃平靜的敘述著物質(zhì)的匱乏、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政治激情以及戰(zhàn)爭環(huán)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等等社會性苦難,他的寫作態(tài)度是超然而淡泊的,在他和他所表述的對象之間,有一道天然的距離。他不動聲色地敘述著人物在其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特定條件下的行為與動作,似乎不帶情感的溫度與理想的激情,這讓他有時顯得格外冷峻,乃至冷酷。這并不是說,作者在講述這些故事的時候就真的是那么淡然,絲毫沒有情感的溫度,而是他在頓悟了現(xiàn)實蒼涼之后所形成的風格,在看似平靜敘述的風格背后是董立勃對特定社會苦難與人的存在的一種冷靜、深刻思考,不是情感的無節(jié)制“喧囂”,這種超然而淡泊的寫作態(tài)度、融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于無聲無息,這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董立勃駕馭小說的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
董立勃講述的是“下野地”的故事,“下野地”這一荒涼、貧乏的土地就構成了董立勃敘述的底色,因此物質(zhì)的極度匱乏與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造成的社會苦難在董立勃小說中隨處可見,但是面對這些社會苦難,董立勃以一種平和的敘述,看似滴水不漏的講故事,實則有意無意地掩埋下一些苦難的因子,向讀者不動聲色地暗示主人公的命運,然后在一次次的突轉(zhuǎn)與發(fā)現(xiàn)之后,終于峰回路轉(zhuǎn)、真相大白,情感的蓄勢與情節(jié)的鋪墊也成為水到渠成的流暢結(jié)局。在“下野地”這片土地上,在這片還殘留著原始野性和真誠生命的地方,人要對抗和改變社會的苦難,是極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
(二)精神苦難的冷靜思考
董立勃是一個富有同情心且思想深刻的作家,他的小說摒棄了王蒙、梁曉聲等知青作家試圖借屯墾戍邊故事來重塑知青英雄史的歷史夙愿和故事模式,沒有了為祖國邊疆建設奉獻自我的豪邁與悲涼。他的小說也不是簡單地描寫“下野地”男歡女愛的故事,而是深層地關注作為生命個體的戰(zhàn)士,尤其是那些年輕女兵們嚴酷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這一特定的時代背景與政治需要帶給這些女兵們身體與精神的雙重苦難。董立勃自己曾說:“我不是個樂觀主義者,甚至懷疑世界是不是真的有幸福存在。我小說中的主人公,無一例外地在蒙受苦難,這個苦難不是指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累,我想,一個人真正的苦難,是人的本性不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作為人的基本權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一切試圖扭曲人性的行為,必須受到制止,一切踐踏人權的舉動,都應該被譴責批判。”
“文革”記憶的影響,使得階級這一歷史話語置換了所有可能的話語言說方式。政治以及歷史視域中對苦難的書寫,無疑也要打上這一特殊時代的烙印。然而董立勃卻試圖躲避宏大敘事的模式,深入人性的內(nèi)部,從“人的兵團”的獨特視角去書寫生活在最底層的軍墾戰(zhàn)士在那個特定的激情燃燒的年代,人性的被扭曲、個體意志的被壓抑以及婚姻自由的被剝奪等等精神性折磨與苦難。“苦難說到底是人的苦難,外部現(xiàn)實和社會的苦難最終總是體現(xiàn)為人的苦難,通過人的苦難顯現(xiàn)出來的。所以,任何文學在敘述苦難主題時,,都必須深度切入人性的內(nèi)部,才有可能寫出具有廣泛社會包容性和美學震撼力的藝術作品來!
董立勃在他的小說中能夠?qū)θ说臋嗬⒆杂、愛情做深層的探討(冷靜思考),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一絲不茍。面對荒山戈壁、群狼野獸、人生冷酷、世態(tài)炎涼,他并沒有大驚小怪,而是平和淡然地敘述這一切。董立勃小說的冷靜敘述是其自覺的一種美學追求,他曾坦言他的創(chuàng)作受到馬爾克斯、瑪格麗特·杜拉斯等人客觀冷靜、沒有激情敘述的影響。“馬爾克斯、福克納、法國新小說派、瑪格麗特·杜拉斯、海明威對我的影響更大。海明威語言的簡潔,瑪格麗特有很多偶然的東西在里面,不動聲色、非常客觀冷靜、沒有激情的敘述!倍⒉艿降膭(chuàng)作上的影響和他特定的人生閱歷,深刻影響了他講述故事的基本態(tài)度,“他像一個歷經(jīng)滄桑、淚腺已干的男子漢,對荒涼和酷烈能做到毫不動容,在一種幾乎不帶有任何情感色彩的語調(diào)中,敘述出一個充滿矛盾和沖突的悲情故事!
...........................
二 女性苦難的執(zhí)著言說
(一)苦難中的蒙昧與覺醒
女性,是生命力的存在與象征,承擔著繁衍種族的重要使命!白鳛槿后w,她們重要的必不可少;但作為個體,她們卻低到塵埃里。這是董立勃屯墾小說中女性生存狀態(tài)的真實反映!边@種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也反映了在苦難的生活中,女性自我意識的缺失,缺乏對自我性別的認識與確認。
所謂女性主體意識,即“是女性作為主體對自己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自覺意識。具體地說、就是女性能夠自覺地意識并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人生義務、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點,并以獨特的方式參與對自然與社會的改造,肯定和實現(xiàn)自己的需要和價值的意識!迸宰晕乙庾R的缺失和傳統(tǒng)的男權意識使得“下野地”的女人變得渺小,渺小到任何個體都可能在性別暴力下隨意被踐踏、被侮辱、被損害。
董立勃筆下的女性,普遍具有善良、美麗、忠誠、勇敢的可貴品格,但她們終究還是無法擺脫特定時代背景下自身的苦難境遇和精神悲劇。在董立勃的筆下,她們起初面對苦難都是蒙昧的。在集體主義規(guī)范化的秩序中,她們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基本都是以服從組織安排為前提。董立勃小說的故事大都以一個女人的精神世界由蒙昧混沌到自覺覺醒為基本線索。剛開始的時候,女人大多都是認定“一切皆有定數(shù)”,聽憑命運的主宰。但到后來,女性都有一個慢慢覺醒的過程,她們自我意識覺醒后,生命軌跡便有了一個新的走向。
木子(《簫與刀》)曾是妓女,也是新社會需要改造和教育的重點對象,婚姻于她而言,就是絕對地服從組織安排,“原以為娶老婆是個人的事,沒想到一下子變成了任務,變成了有政治意義的任務!崩习嚅L是開荒隊的老資格、老革命,因此老班長最有資格先娶老婆,木子也服從了讓她嫁給老班長的安排,“我是開荒隊的人,我聽組織的”在改造與教育之下的木子,自我主體意識是蒙昧的,只是一味地選擇服從。果子(《蕭與刀》)經(jīng)由組織介紹嫁給了牟首長,過上了和木子不太一樣的生活。她們骨子里都沒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她們還是相信婚姻要經(jīng)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她們獨自來到“下野地”時,視組織如同自己的父母,把自己對于婚姻抉擇的信念也托付給組織,順從了“組織”之命。
..........................
(二)苦難中的屈從與茍合
在董立勃的筆下,表現(xiàn)了兩類女性的命運,一類是如白豆這樣一些在苦難中從蒙昧走向覺醒,追求自我存在的善良、勇敢、敢于正視人生、反抗集體主義強權,追求自我意志和生命張力;另一類是著力表現(xiàn)在苦難生活中向權力、“組織”、集體主義、革命話語等屈從與茍合的一系列女性命運,從而對兩類女性的社會境遇和個人命運進行了深切的觀照。
董立勃對年輕女性命運的書寫和觀照,融入了他對愛與恨、權力與欲望、壓迫與反抗、忠貞與背叛、生命與自然關系深刻的思考。董立勃的小說除塑造了一些在苦難中從蒙昧走向覺醒,追求自我存在的女性之外,也塑造了一些追求與權力茍合、與權力共謀的女性形象。這類女性在苦難的生活中向“組織”妥協(xié)、向集體屈從、與權力茍合、與權力共謀,從而造成了害人害己的悲慘命運。
在董立勃的小說中,“吳大姐”已經(jīng)成為一種權力話語下基層女干部的代表,在《凍土》、《白豆》等小說中都以同樣的身份出現(xiàn)。《凍土》中的吳大姐是“下野地”基層的女干部,舊社會的封建思想長期以來對她肉體上和精神上都有著深深的侵害,對權力的向往已經(jīng)深深浸入到她的意識深處,無時無刻都在支配著她的言行。她在精神上缺失自我、無法獨立,把自己生的希望寄托于對權力的依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絕對信奉“組織”。“在男性即父子君臣的文化符號結(jié)構中,性別,特別是女性性別,早已失去性別內(nèi)涵!眳谴蠼阒鲃映袚袡嗌鐣母接够蛲\者的角色,向女性意識淡漠、缺乏獨立自我主體意識的弱勢群體進行各種有預謀的鼓動和驅(qū)使,以完成“權力話語”的某種要求或需求。吳大姐不僅是對苦難生活的屈從與茍合,以贏得較好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空間,更是缺乏女性自我意識,缺乏對自我的身份認同與性別認同,只是極力尋找在現(xiàn)有的權利話語背景下的某種認同,尋找屬于自己的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但是缺失自我主體意識的追尋更多的是以扭曲、病態(tài)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
吳大姐(《白豆》)因?qū)嗔Φ那鼜呐c茍合,嫁給了劉副營長,因而從起先的“下野地”衛(wèi)生隊衛(wèi)生員被調(diào)到營部做了婦女干事,從此成為了醫(yī)生和“思想教導員”的角色,給人治療身體疾病的同時還給別人治療心理“疾病”。以紅娘的身份,幫老兵們介紹婚姻以此來賺取物質(zhì)上的實惠和精神上的滿足感和存在感。當善良蒙昧的白豆無法決定如何選擇兩位追求者時,吳大姐這一代表“組織”的角色以荒誕的抓閹方式來決定白豆的婚姻命運;當權力的代表馬營長看中了白豆連說幾聲好之后,吳大姐從幾個“好”準確地領會到“下野地”權力代表的意圖,由此而開始積極為馬營長做工作,“戀愛自由,婚姻自由”此時又成了吳大姐說服白豆的“組織”原則。吳大姐前后以抓鬮和“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組織”原則為白豆的婚姻奔忙,表現(xiàn)出了吳大姐自身對于男權語境下女性命運被主宰的由衷認同和對所謂的社會權威者的自主靠攏,也暗示了在“組織”與權力話語“關照”下的年輕女性所面臨的悲劇命運。
......................
三 苦難寓言的詩意敘述..................31
(一)娓娓道來的豐富意蘊....................31
(二)戲劇性的閱讀期待........................36
三 苦難寓言的詩意敘述
(一)娓娓道來的豐富意蘊
“一種特別的小說語言,總意味著一種特別的觀察世界的視角,希冀獲得社會意義的視角。正因為是思想的載體,話語在小說中才能成為描繪的對象。”董立勃的小說語言簡潔、平實、有力。有論者認為他的小說“語言俗白,文筆清新,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基本形成了他別具特色的敘事風格!奔氉x董立勃的小說,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娓娓道來的敘述中蘊含深厚的內(nèi)容,在一個個苦難寓言的敘寫背后,有著對悲劇、人性、文化、權力、理性等問題的深入思考。在他筆下的“下野地”世界,有一種深刻的豐富性,給浮躁的文壇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提供了一種別樣的文學風景和豐富的想象性。“文學按其本性來說應該提供一種豐富性,當作家面對某一種存在時,只有當他有能力在它本來意義上的豐富性中將它想象出來時,他才算得上真正理解這一存在!倍⒉P下的“下野地”是一種豐富的文學存在。
作家自身的成長環(huán)境與生活經(jīng)歷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小說敘述風格,新疆建設兵團里他的母親和小姨對他的影響就非常深刻,“每次見我,都給我說她們開荒的事,讓我寫出來。荒原上的女人,是我注入情感最多的人!笨梢钥隙ǖ氖,他的母親和小姨給他所講述故事的方式以及故事本身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奠定了他小說的語言基調(diào)。他自己也曾說,寫小說“語言一定要樸實干凈,像泥土和青草一樣,散發(fā)著大自然生命的氣息!币虼,他的小說敘述語調(diào)平淡舒緩,別具一番韻味,也很少用一些華麗的辭藻,而是多用日常用語,這跟他的創(chuàng)作追求和寫作目的是緊密相關的。他說:“寫小說時,就想著我的小說,一定要讓別人看懂。要讓認字不多的人,也能看懂。這方面,我做了些努力。我的小說里也見不到一句成語,也很難見到詞組,一句話,盡量不用書面語去說,而是用口語!
.........................
結(jié)語 重復敘述的困境
“下野地”作為西部邊地的一個獨特的空間存在,在董立勃的筆下走入讀者的閱讀視野,成為了作家敘述的基本空間和底色。董立勃對獨具地域色彩的“下野地”的傾情書寫,彰顯了西部邊地自然世界的凄美與人性世界的野性美和悲壯美。
“下野地”這一獨特的地理空間,與生俱來地跟苦難有了不可分割的密切關聯(lián)。特定的時代語境下,生活在“下野地”的人們,尤其是女性,在物質(zhì)貧乏、生存環(huán)境惡劣以及戰(zhàn)爭文化心理充盈內(nèi)心的社會性苦難籠罩下,權力與欲望、忠貞與背叛、真善美與假丑惡角逐的精神性苦難也壓抑和摧殘著“下野地”的男男女女,尤其是在社會性苦難與精神性苦難的雙重摧殘下女性的命運有了更為復雜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她們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人生軌跡。一類女性是自我主體意識由蒙昧走向覺醒,敢于追求自我,追求自我存在的善良、勇敢、敢于正視人生、反抗集體主義強權,追求自我意志和生命張力,進而尋得自我存在的意義;另一類女性則是在苦難生活中向權力、“組織”、集體主義、革命話語等屈從與茍合。董立勃對年輕女性命運的書寫和觀照,融入了他對愛與恨、權力與欲望、壓迫與反抗、忠貞與背叛、生命與自然關系深刻的思考。
董立勃娓娓道來地敘述著發(fā)生在“下野地”這一特定地理空間與政治空間的傳奇故事,平靜地敘述中有著豐富的詩意和深刻的內(nèi)涵。對苦難的深度思考,對女性自我主體意識的深切觀照使得他小說故事的背后散發(fā)著深刻的生存命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個不斷選擇敘事與被敘事所選擇的時代。綜觀董立勃的小說,在他可喜的成就背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小說從敘事形式到敘事倫理都表現(xiàn)出了模式的單一和重復,他對小說結(jié)構的經(jīng)營及敘事能力上都已有所不足。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種自我重復。
重復敘述是文學書寫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當代文學寫作的重復,更是當代文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困境。因此,董立勃的寫作困境也是當代文學寫作的困境。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382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3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