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禁煙運動新評
本文關鍵詞:林則徐禁煙,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林則徐禁煙運動新評西北除了陡峭的天山山脈外,就是橫無際涯的漫漫沙漠,北部是內(nèi)蒙古高原,布滿了草原,沙漠和不可跨越的森林,東北部是雪皚皚的大小興安嶺、冰雪、險峰和森林形成了一道天然阻隔,東南則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在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中,古代如此簡陋的交通工具是無法打通外部的聯(lián)系,也就不可能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的情況。同時中國的這種自然環(huán)境又造成生產(chǎn)方式是以農(nóng)耕占主導地位的形式,中國地處北半球的溫帶、黃河、長江流域,氣侯則十分適應農(nóng)作物生長,中國是一個原高、沙漠、大海包圍的大陸國家,與外部交通極不方便,中國與世界上許多以海洋的航海為生和草原的游牧為生等的民族都不同,他們必須以封閉的陸地為生。這些情況都在相當程度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保守性的一個重要的特點,也正是在這種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下,形成了中國民眾是長期流行的"自我中心,自我為大"的觀念,所謂"中國者,天下之中也",即是表現(xiàn)了一種自居于世界中心的狹隘的心理。
三、打開中國市場的敲門磚--鴉片
西方各國特別是英國在與中國的相互貿(mào)易中一直處于不利的地位,在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期,所有英商不得不運送白銀(多是西班牙、墨西哥的銀元)到中國來販運貨物。十八世紀后半期,英商運到中國的商品,尤其是印度的棉花是可以回收一部分白銀的,但數(shù)量仍然只能部分解決中英貿(mào)易的不平衡問題,總的來說,當時的中英貿(mào)易英國一直處在逆差方面。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到了十八世紀后期,英國的一些商人開始發(fā)現(xiàn)了鴉片這種東西能夠謀取高額利潤,又能夠在中國找到銷路,并且可以用來扭轉(zhuǎn)英國在中英貿(mào)易中的不利地位。于是,鴉片就成為英國打開中國市場的"敲門磚"。
鴉片原出產(chǎn)于印度,小亞細亞一帶,在一七六七年以前由印度輸入中國的鴉片每年數(shù)量不超過二百箱,當時清政府許可輸入鴉片供醫(yī)療之用,一七七三年英屬印度政府確立了向中國輸入鴉片的政策,一七九七年又給英國東印度公司制造鴉片的專賣權,到一八00年輸入中國的鴉片已達二千箱。鴉片貿(mào)易對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和英屬印度政府帶來了較大的利潤,以一八一三年為例,這年印度上等鴉片每箱成本費是二百三十七戶布,而它的拍買價格,每箱是二千四百二十八戶布,超過了原來成本的九倍。其次,鴉片稅又是印度政府的大宗收入,在孟加拉它按鴉片成本百分之三百以上的稅率抽稅,一八二九年至一八三0年印度政府鴉片的稅收已超過一百萬英鎊,約占全年部收入的十分之一。
至于鴉片貿(mào)易,對于鴉片販子來說,那更是一本萬利的"生意",既不需要納稅,又能拿中國煙販的現(xiàn)金,穩(wěn)妥地坐收暴利。許多英國鴉片販子,通過鴉片貿(mào)易在中國發(fā)了橫財,對當時的英國政府來講也是極為有利的。英國強迫印度生產(chǎn)鴉片,換取中國白銀,借以擴大英國工業(yè)產(chǎn)品在印度的銷路,印度用種植鴉片的收入購買英國用印度的鴉片換取中國的茶、絲、運銷到英國和世界各地?梢姡谟--印度--中國,即棉紡織品--鴉片--茶絲,這種循環(huán)販賣的"三角貿(mào)易"關系中,中國是受害者。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十九世紀初英國對中國的鴉片輸出迅速增加。鴉片販子偷運鴉片的辦法,是先把鴉片囤積在澳門,然后用船載往黃埔,秘密走私;而清政府的"緝私巡船",有些由于受到賄賂,也不聞不問,這樣鴉片的輸入量,到了嘉慶年間已達到了每年四千多箱,而到了一八四0年的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已達到了四萬多箱,竟然擴大了十倍左右。
鴉片的大量輸往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禍害,起初,吸鴉片的還只是一些土紳、官吏、大商人、大土地所有者,到后來依附于上層統(tǒng)治者的各種人物,如差役、兵丁、僧侶、道士、妓女等,還一些流浪漢、乞丐、土匪和一些下層人士都開始吸鴉片煙來,鴉片含有大量的的毒素,吸食者成癮者,精神萎靡,身體消瘦,形成不生不死的狀態(tài),最后多數(shù)因衰竭致死。據(jù)稱一八三五年估計,全國吸食鴉片者在二百萬以上。從地區(qū)來講,道光年間,西南至云貴,西北至晉陜,東北至盛京,各處城鄉(xiāng)集鎮(zhèn),都有鴉片販運出售,流行地區(qū)已從沿海擴大到內(nèi)地十幾個。辉诮(jīng)濟方面,鴉片走私打破了中國對外貿(mào)易方面的長期優(yōu)勢,中國一向出口的茶葉、生絲、布匹、藥材等貨物,不夠抵償鴉片煙價,每年還要流出大量的白銀。一八二一年以后,鴉片走私激增,銀荒已從沿海省份蔓延到全國各地,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國每年的白銀流出量至少達一千萬兩,接近清政府每年總收入的四分之一,據(jù)最低的估計,鴉片戰(zhàn)爭前的二十年(一八二一至一八四0年)從中國流出的白銀至少在一億元以上,這相當于當時銀幣流通總額的三分之一。白銀的外流使中國發(fā)生了銀貴錢賤的危機,當時中國通用的貨幣是白銀和制錢(園形方小孔的銅錢),十八世紀末制錢七,八百文,即可兌換白銀一兩,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兌換一兩銀子就要制錢一千六,七百文,銀價上漲了一倍以上。
隨著鴉片輸入的不斷增加,清政府也越來越感到鴉片的危害,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年)清政府已下令禁止鴉片進口。嘉慶年間,清政府也曾多次發(fā)布禁煙禁令,例如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年)的上諭指出,"鴉片一物,其性質(zhì)為毒烈,服之者皆邪慝之人,恣意妄為,無所不至,久之令血耗竭,必且促其壽命"。還指出:"其來由于香舶先至廣東進關后,以漸販往各省"。這道上諭認為在海上認真查禁,是禁錮活動"凡洋艘至粵,先由行商出具所進黃埔貨船并無鴉片甘結,方準開艙驗貨。其行商容隱,經(jīng)事后查出者,加等治罪。"( 《清外交史料.嘉慶朝》第四冊,故宮博物館一九三二年編印頁十九。)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兩廣總督阮元奏折中說:"現(xiàn)在內(nèi)港及黃埔,澳門,虎門各?冢袩o偷透",這就是說,正式進口的商品中沒有鴉片。
通過正常的海關渠道的鴉片已被禁止,這樣大部分鴉片主要是通過走私,兩廣總督阮元奏折中也承認:鴉片"外海地方,潛行販賣,越入各省,不能保其必無。"(江上蹇,復燮:《中西記事》卷四,同治四年刻本頁二。)大量的"鴉片躉船盡徒之零丁洋,其地水路四達,凡福建、江、浙、天津之泛外海者,就地交兌,其銷數(shù)之暢如故也。"(《清道光朝外交史料》第一冊,故宮博物館一九三三年編印頁四十一。)英國和美國的一些鴉片商人用來囤積鴉片的躉船,從黃埔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亦稱伶仃洋)上,外洋運來的鴉片都存在躉船上。外國的鴉片販子在廣州和中國商人進行交易,由中國人的走私船到躉船上取貨,這些走私船備有武器,成群結隊,自由地越過關卡,把毒品輸送到廣東、福建、浙江以及其它沿海省份,一些官員從本國和外國的走私販子那里得到大量的賄賂,對此事不聞不問,有些官員自已就參與走私鴉片的活動。雖然朝廷幾乎每年都下令禁止進口和販運鴉片,但是如何才能有效防止鴉片的蔓延,以及如何解決中國與外國的貿(mào)易不平衡,,如何才能達到既禁了鴉片貿(mào)易,又不至于把中國封閉的大門關的更緊,圍繞著這些問題在清廷內(nèi)部也展開了爭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兩種對待鴉片走私的禁運主張:即所謂的"馳禁"和"嚴禁"的主張。
關于"馳禁"的主張,一八三六年六月,太常寺卿許乃濟向道光帝上了一道《鴉片例禁愈嚴流敝愈大亟請變通辦理折》,提出了他的關于解決鴉片危機問題的馳禁策。馳禁策的主要內(nèi)容的三項:
第一項,鴉片貿(mào)易合法,課征關稅。具體辦法是"準令夷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入關交行后,只誰以貨易貨,不得用銀購買"。這樣,"夷人納稅之費,輕于行賄,在彼亦必樂從";
第二項,禁官不禁民。即主張對"文武員弁士子兵丁等,或效職從公,或儲材備用,不得任令治染惡習","如有官員士子兵丁私食者,應清予斥革","該官上司及保結轄官,有知而故縱者,仍分別查議";對"民間販賣吸食者,一概勿論";
第三項,準許內(nèi)地種煙,以土煙敵洋煙。許乃濟認為,洋煙性烈,土煙平和,"若寬內(nèi)地民人栽種罌粟之禁,""內(nèi)地之種日多,夷人之利日減,迨至無利可牟"。如此以土煙敵洋煙,洋煙"自不禁而絕"(《黃爵滋奏疏許乃濟奏議合刊》第二一六至二一八頁。)許乃濟"以煙擠煙""以毒攻毒"的"馳禁策",在中國當時的條件下,對于有效的抵制洋煙的"入侵"應該說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因為許乃濟的"馳禁策"是一種面對現(xiàn)實,積極的"禁煙主張",他既考慮到中英當時嚴重的貿(mào)易逆差,也從當中國封閉的實際出發(fā)。而許乃濟的主張卻遭到清延內(nèi)部的一些保守派的攻擊,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朱樽,兵部給事中許球等人反對許乃濟的"馳禁策",由于道光皇帝本身就是保守派的頭目,自然道光帝也反對許乃濟的主張,不久道光帝就否定了許乃濟的馳禁主張。從此朝延內(nèi)部再也無人敢提馳禁主張,而許乃濟本人也因為提出"馳禁策"與道光帝的思想背道而馳,被道光帝革職懲處,在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許乃濟含冤死去。
對于許乃濟"馳禁論"中國學術界一直都是持反對意見,近年有人重新作了評價,認為以往對許乃濟弛禁策的批駁,停留在一個半世紀前許球的水平,"十足是一種高調(diào),全仗政治上以勢壓人而已,完全談不上什幺歷史的實事求是的分析與研究"(錢昌明:《重評許乃濟的弛禁策》《學術月刊》一九八六年第九期)。也有人認為,弛禁主張"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個主張當時除兩廣總督鄧廷幀上奏擁護外,舉朝無有任何異議"。(王中茂:《許乃濟馳禁論評價新探》,《洛陽師專學報》一九八六年第四期。)
關于"嚴禁策",一八三八年六月,鴻臚寺卿黃爵滋向道光帝呈遞了《嚴塞漏厄以培國本疏》奏章,提出"重治吸食"的嚴禁策,主張吸鴉片的人,必須在本年內(nèi)戒絕,過期不戒者,平民則處以死刑,官吏罪加一等,本人處死,其子孫不準參加科舉考試。同時又提出,五家鄰右互保,舉發(fā)者給獎,包庇者治罪。這篇嚴禁的奏折,符合道光帝的心意,道光閱后,令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及各省督撫議論回奏。結果復奏的二十八份奏折中,全力支持或基本同意黃爵滋主張的只有湖廣總督林則徐等少數(shù)八人,其它大部分人對黃爵滋的嚴禁主張的現(xiàn)實性都提出不同意見,但由于道光帝傾向于黃爵滋的"嚴禁策"的主張,自然在禁煙活動中,黃爵滋的"嚴禁策"派也就暫時占據(jù)了上風。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道光帝任命當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jié)制廣東水帥,前往廣東實施道光帝的禁煙"嚴禁策"主張,這便后來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所謂"禁煙活動"。
四、何謂林則徐的"禁煙活動"?
林則徐(一七八五年至一八五0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與道光帝,黃爵滋等一道主張"嚴禁"的代表人。林則徐在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中進士進入官場,先后在浙江、江蘇、陜西、湖北、河南等地任地方官,十七年調(diào)任湖廣總督。當黃爵滋提出"重治鴉片吸食者"的主張后,林則徐表示完全贊同,隨即上《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折》,提出了六項禁煙方案,接著林則徐又連續(xù)呈遞了兩道有關禁煙的奏折,一道是《查拿大煙販收繳煙具情形折》,另一道是《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折》。一八三八年十月,道光帝下令各省認真查禁鴉片,并在全國各地逐步掀起大范圍的禁煙活動。同年十二月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林則徐去廣東查辦鴉片事宜時,道光帝曾十九次召見,封賞極優(yōu),"樞相(指穆彰阿)亦為動色,朝罷與同僚論不合,中外交 ,有識者已為文忠危",這一點在林則徐給龔自珍的書信里也明顯地提到了的(參閱雷晉輯:《蓉城閑話》。)林則徐在來年的一月八日奉皇帝之命,出京南下,三月十日抵達廣州,原來并不贊成"嚴禁策"的兩廣總督鄧廷楨在皇帝和欽差的權力壓迫下,也開始轉(zhuǎn)變立場,并在林則徐的"禁煙活動"中成為了后來禁煙派的主要人物。林則徐的到來使原來實施"馳禁策"廣東,立即開始了一場新的大規(guī)模的"禁煙活動"。
一八三九年元月,當林則徐開始赴廣東的途中,他就已經(jīng)開始規(guī)劃他的"禁煙活動",他根據(jù)事先掌握的情況,開出了一批中國的"煙販",立即通知廣東地方官迅即把他們拘拿起來,他到了廣州半個月后,命令外國商人把運抵?诖嬖谲O船上的鴉片全數(shù)繳出,并且要求外國商人具給保證,"嗣后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jīng)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鴉片戰(zhàn)爭資料》第二冊頁二百四十三。)而對于外國走私鴉片的商人,林則徐也指名了捉拿了一些,并派兵圍困了外國商館,撤走了在外國商館內(nèi)服務的中國人,停止外國商館的一切飲食供應,在林則徐的"嚴禁"下,二百多英國商人在當年三,四月間共交出了鴉片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美國在廣州的商人也交出了一千五百四十箱鴉片。英美兩國商人交出的二萬多箱鴉片,合計二百三十萬斤。林則徐從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將所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當眾進行銷毀。銷毀的方法是在海灘上挖了個大池子,把鴉片浸泡在鹽鹵水中,再投入石灰,使它沸騰起來,最后引入湖水沖入海中,這也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林則徐"虎門銷煙"。
至此,中國與英美等國的貿(mào)易就完全停止。七月間和九月間英國軍隊和軍艦與中國軍隊和水師在九龍山口,穿鼻洋面,官浦一帶數(shù)次開始發(fā)生沖突,結果由于英軍數(shù)量較少,數(shù)次失敗,中國軍隊取得了勝利,這更加滋長了道光皇帝的高傲和頭腦發(fā)熱。他在接到林則徐等關于七月二十七日九龍山炮戰(zhàn)的報告親自批示說:"既有此番舉動,若再示柔弱,則大不可,朕不慮卿等孟浪,但誡卿等不可畏葸。"(《籌辦夷務始未》,道光朝卷八,十七頁。)林則徐原準備采取分別對待的政策,允許愿意具結的英船入口貿(mào)易,道光帝則反對這個辦法,說:"究系一國之人,不應該若是辦理","所辦未免自相矛盾"。當時順天府尹曾望顏迎合道光皇帝的自大心理,主張斷絕與一切國家的貿(mào)易關系,嚴格實行封關禁海,甚至"中國大小民船,概令不準出洋"。到十一月穿鼻洋海戰(zhàn)勝利后,道光帝更加昏昏然了,認為"仍準通商,殊屬不成事體,至區(qū)區(qū)稅銀,何足計論!郑▌t徐)等酌量情形,即將英吉利國貿(mào)易停止,所有該船只,盡行驅(qū)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結,"(《籌辦夷務始未》道光朝卷八頁三十六。) 在道光帝的支持下,林則徐宣布"自十一月初一日(一八三九年十二月六日)起,停止英吉利貿(mào)易",一八四0年一月五日正式封港,斷絕中英貿(mào)易,禁止一切英國船只進口。這樣林則徐禁煙的"嚴禁策"主張,造成的其結果是:表面上雖然禁止了鴉片走私貿(mào)易,但實際上是造成中國與外國整個貿(mào)易的停止,外國通過"鴉片"敲開的中國大門又被重新關上。
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從鴉片對民眾的危害程度,以及鴉片對當時中國經(jīng)濟的侵害,從維護一個國家的民族利益,國家的完整,主權的獨立,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無疑應該是一個"愛國行動"。但是,從當時中國的特定歷史條件,從中國長遠的發(fā)展,中國作為一個當時世界上古老和封閉與專制最長最大的國家,中國需要加強與世界各國民眾的交往,包括西方國家的交往,而當時西方正處在一個不斷上升的階段,中國更需要西方的新技術,資金,以及西方的民主思想,還需要西方的自由經(jīng)濟和市場經(jīng)濟的理論體制。但是,中國當時的封建與專制君主心里明白,大量西方的新技術,資金,以及西方民主思想和自由經(jīng)濟,市場經(jīng)濟的涌入,這就意味著幾千年統(tǒng)治中國的封建與專制體制的瓦解,同時也意味著統(tǒng)治了中國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和道光王朝的滅亡。在這種情況下以道光為首的擁有當時中國最高權力的清政府,自然不愿意放棄自已的權力,這也就促使中國與外國的貿(mào)易爭端開始由爭端發(fā)展到戰(zhàn)爭。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從一定程度來講,它維護了當時中國閉關銷國的清朝統(tǒng)治者的利益,違背了當時世界發(fā)展的潮流,助長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導致了貿(mào)易爭端的"戰(zhàn)爭化 "。因而也存在著一定的消極意義。其主要表現(xiàn)為:
一、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基本上符合當時道光皇帝推行的閉關銷國的政策。
滿清王朝盡管也有"康干盛世",但對外基本上是采取一種閉關銷國的政策,到了嘉慶和道光年間,這種閉關銷國的政策表現(xiàn)的更為充分,這是因為這個時候的中國與當時發(fā)展的世界顯更為落后,為了防止民眾更多的了解世界,嘉慶和道光皇帝采取了一種更為保守的政策。盡管當時英國商人的"鴉片貿(mào)易",不僅對中國民眾的素質(zhì)有損害作用,也影響滿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但是道光皇帝禁煙的目的,并不僅僅只是為這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英國等西方國家利用"鴉片"來敲開中國封閉的大門,直接影響清王朝的統(tǒng)治地位。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也完全是奉道光皇帝的旨意進行的,也絕不是僅僅依靠林則徐所謂的"愛國之心",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道光皇帝的旨意任何滿清大臣也都不會有如此的膽量,退一步來說,如果禁煙運動僅僅是林則徐的"愛國之心"所致,那幺這種"愛國之心"也只能是道光帝的旨意而已。因此,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維護道光皇帝的閉關銷國政策的作用。
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當時的對外貿(mào)易。
在當時的中國對外貿(mào)易中,中國與英國,以及美國,法國等國的貿(mào)易是最主要的,特別是中英貿(mào)易,英國作為當時的"世界工廠",在許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有許多的新技術和新產(chǎn)品。但對于這些新技術和新產(chǎn)品,在一個完全以自給自足為主的自然經(jīng)濟社會里,大量的新技術和新產(chǎn)品還會促進這種自然經(jīng)濟的迅速解體,許多新技術和新產(chǎn)品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被傳統(tǒng)封閉的國家所接受,這就導致了最初時期中英貿(mào)易的不平衡,對于英國利用"鴉片貿(mào)易"做為彌補這種不平衡的做法,中國當然應該堅決反對,但是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的結果連中英貿(mào)易都被宣布中斷,這實際上是在做"倒臟水的時候,連嬰兒都被倒了出去"的錯誤。
三、林則徐使"貿(mào)易摩擦"激化為"貿(mào)易戰(zhàn)爭"。
由于林則徐的"禁煙運動"連中英貿(mào)易都被宣布中斷、這樣中英關系就由原來"貿(mào)易爭端"變成了一場"貿(mào)易戰(zhàn)爭"。中國這個古老的大國開始與當時世界上最強的經(jīng)濟大國之間處在一種戰(zhàn)爭狀態(tài)。本來中英貿(mào)易完全可以采取相互競爭和相互協(xié)商的辦法解決,即便嚴禁"鴉片貿(mào)易",但也不需要在兩國民眾之間發(fā)動戰(zhàn)爭,但由于林則徐從一開始解決這一問題,就企圖通過暴力驅(qū)逐的辦法,其結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解決貿(mào)易爭端,而且?guī)黼p方的戰(zhàn)爭。實際上中國自一八四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鴉片走私"不僅沒有消除,而且更加猖獗。
四、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助長了中國的民族排外主義。
世界有許多國家和民族,每個國家和民族都自己長處,不同的民族應該互相交流和學習。但是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看高于別人的國家和民族,這就是民族排外主義。中國是一個有幾千文明歷史的古國,自然也有許多的長處,從十五以后,中國的發(fā)展顯然一步步落后于世界,十八世紀當歐洲社會開始向"工業(yè)社會"過渡時,中國還處在"農(nóng)業(yè)社會",但是在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眼里,中國仍然是一個"天朝大國",其國內(nèi)無所不有,不需要借助于外國,本來國內(nèi)的一些守舊分子時時都在尋找借日,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助長當時國內(nèi)民族排外情緒的增長。
五、"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林則徐的激進"禁煙運動"中斷中英貿(mào)易的作法,盡管對于維護當時的滿清王朝的閉關銷國政策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于中國貿(mào)易的長遠發(fā)展,以及中國與世界的交往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戰(zhàn)爭的危險。當時的英國政府已感到在中國這個封閉了幾千的古老大國,單靠貿(mào)易手段是不能解決問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提供了英國政府使用"炮艦政策"的借口。一八四0年二月二十日,英國政府任命喬治.懿律和查理.義律為對華談判正副全權代表,四月英議會通過對華戰(zhàn)爭議案,六月,喬治·懿律率領四千英軍,分乘四十余艘艦船,從印度進入中國廣東海面,封鎖了珠江口,兩國進入了戰(zhàn)爭狀態(tài)。鴉片戰(zhàn)爭盡管以鴉片為起因,但是雙方卻是代表著不同的文明程度,英國政府是當時世界文明較高的一方,在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面都勝于中國;而中國則是代表著封閉和落后的一方,在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面都遠遠落后于當時的英國,這樣也就自然決定了當時戰(zhàn)爭的發(fā)展方向。
戰(zhàn)爭結束中國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一八四三年七月與十月,耆英和璞鼎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即虎門條約)》,對《南京條約》進行了補充和具體化,如對關稅率,領事裁判權,最惠待遇又達成了協(xié)議。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耆英與美國全權代表顧盛,在澳門望廈村簽訂了《中美五口貿(mào)易章程》即(《望廈條約》),一八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耆英與拉萼尼在停泊在廣州黃埔的法國兵艦上簽訂了《中法五口通商章程》(《黃埔條約》)美國和法國不僅與中國達成同英國相同的權利,而且還就領事裁判,建立教堂,醫(yī)院都達成了協(xié)議,此后,葡萄牙、比利時、瑞典、挪威、荷蘭、西班牙、普魯士、丹麥等國也紛至沓來,清政府也只好本著"一視同仁"的辦法,與這些國家達成同樣的協(xié)議。
關于鴉片戰(zhàn)爭,中國一般士大夫都喜歡虛驕自大,過度地指責外國,但是中國近代史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一七九四至一八五六年)卻與之有不同的評說,他認為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國內(nèi)政治所決定的,他說:"官無材則國楨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楨富柄強則以之詰奸奸不處,以之治財財不蠹,以之 器器不窳,以之練士則士無虛伍,如是何患于四夷,何憂乎御侮!"(參閱:《圣武記》,敘。)他把"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虛"列為兩個根本大害。魏源能從中國本身尋找"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應該說是一種比較現(xiàn)實的態(tài)度。
同時對于鴉片戰(zhàn)爭中歷史人物的評價,中國大陸的出版了許多書籍,往往把當時的"主戰(zhàn)派"稱之為"民族英雄",而把主和派稱之為"民族敗類",似乎只有虎門銷煙的的林則徐是"英雄",而為了國家和平而奔走的清朝大臣則成了"民族敗類",似乎戰(zhàn)爭的失敗就是因為這些議和大臣而造成的結果,如此下去,有誰還再為和平而去奔走。這些主戰(zhàn)派閉眼不去看中國的現(xiàn)實,他們被一種狂熱的"民族"、"愛國"勢心所蒙騙,如果按主戰(zhàn)派的邏輯,中國就不僅僅只是割讓一個香港的問題,甚至可能一個廣東,或者半個中國。正是因為這些主和派從當時中國的實際出發(fā),積極為和平奔走,才換來了當時中英的和平。歷史應該為這些主和派平反。
中英鴉片戰(zhàn)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盡管由于中國道光皇帝的無能和當時清政府的腐敗,落后與封閉,造成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失敗,做為一個失敗者的中國不能不賠償戰(zhàn)爭的費用和損失,接受外國的一此苛刻條件,甚至有些條件直接有損于中國主權的完整。但是畢竟腐敗,落后和封閉的古老中國大門被英國用"炮艦"武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林則徐禁煙運動新評》一文由3edu教育網(wǎng)摘錄,版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本文關鍵詞:林則徐禁煙,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8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lunwenqun/4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