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拉曼光譜研究亞臨界水中聚碳酸酯催化解聚
發(fā)布時間:2023-04-22 01:56
本文利用課題組自主研發(fā)的石英毛細管反應器(FSCR)研究了亞臨界水中聚碳酸酯(PC)的催化解聚相態(tài)變化行為。利用間歇式高壓反應釜研究了聚碳酸酯在亞臨界水中的催化解聚,考察催化劑投加量、反應溫度和反應時間對PC解聚率、主產物雙酚A (BPA)產率和苯酚產率的影響。采用氣-質聯(lián)譜(GC-MS)、氣相色譜(GC)對解聚液相產物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用傅立葉紅外光譜(FT-IR)和拉曼光譜(Raman)對固體產物進行定性分析。對在熔融石英管反應器(FSCR)中催化解聚的氣相產物采用Raman光譜不取樣定性定量分析。根據(jù)PC催化解聚得到的產物,并結合相態(tài)變化,推測出PC在亞臨界水中催化解聚機理。主要結論如下: 利用FSCR,在分別添加和不添加催化劑醋酸錳(Mn(Ac)2)條件下進行PC解聚的相態(tài)變化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PC固體在升溫過程中逐漸軟化收縮熔融最終完全溶解,體系中相態(tài)變化過程為從開始的固-汽-液三相、汽-液-液三相以及汽-液兩相體系。PC在添加催化劑的反應器中完全溶解所需的時間遠小于不添加催化劑的,說明添加Mn(Ac)2加快了熔融PC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從而縮短解聚反應的時間。降溫過程中反應器內出...
【文章頁數(shù)】: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符號說明
第—章 前言
1.1 課題背景與意義
1.2 研究內容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聚碳酸酯簡介
2.2 聚碳酸酯的回收處理技術
2.2.1 直接回收利用
2.2.2 改性再生利用
2.2.3 分解產物利用
2.3 超臨界流體技術
2.3.1 超臨界流體概述
2.3.2 超臨界水的特性
2.3.3 應用超臨界技術處理聚合物的研究現(xiàn)狀
2.4 結束語
第三章 實驗材料與方法
3.1 實驗主要材料及裝置
3.1.1 實驗材料
3.1.2 實驗裝置
3.2 實驗影響因素及條件控制
3.2.1 實驗影響因素
3.2.2 實驗條件控制
3.3 實驗安全性及方案
3.3.1 實驗裝置的氣密性、安全性檢查
3.3.2 實驗步驟
3.4 分析方法
3.4.1 氣-質聯(lián)譜分析
3.4.2 氣相色譜分析
3.4.3 Raman光譜分析
3.4.4 傅里葉紅外光譜分析
3.5 標準曲線繪制
3.6 解聚反應程度的表征
第四章 聚碳酸酯在亞臨界水中的催化解聚
4.1 石英毛細管反應器中MN(AC)2催化解聚PC相態(tài)變化
4.1.1 實驗內容
4.1.2 實驗結果與討論
4.2 高壓反應釜中MN(AC)2催化解聚PC研究
4.2.1 實驗內容
4.2.2 產物分析
4.2.3 實驗結果與討論
4.3 熔融石英管反應器中MN(AC)2催化解聚
4.3.1 實驗內容
4.3.2 實驗結果與討論
4.4 小結
第五章 反應動力學及機理分析
5.1 引言
5.2 反應動力學
5.3 反應機理探討
5.4 小結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本文編號:3796683
【文章頁數(shù)】: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符號說明
第—章 前言
1.1 課題背景與意義
1.2 研究內容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聚碳酸酯簡介
2.2 聚碳酸酯的回收處理技術
2.2.1 直接回收利用
2.2.2 改性再生利用
2.2.3 分解產物利用
2.3 超臨界流體技術
2.3.1 超臨界流體概述
2.3.2 超臨界水的特性
2.3.3 應用超臨界技術處理聚合物的研究現(xiàn)狀
2.4 結束語
第三章 實驗材料與方法
3.1 實驗主要材料及裝置
3.1.1 實驗材料
3.1.2 實驗裝置
3.2 實驗影響因素及條件控制
3.2.1 實驗影響因素
3.2.2 實驗條件控制
3.3 實驗安全性及方案
3.3.1 實驗裝置的氣密性、安全性檢查
3.3.2 實驗步驟
3.4 分析方法
3.4.1 氣-質聯(lián)譜分析
3.4.2 氣相色譜分析
3.4.3 Raman光譜分析
3.4.4 傅里葉紅外光譜分析
3.5 標準曲線繪制
3.6 解聚反應程度的表征
第四章 聚碳酸酯在亞臨界水中的催化解聚
4.1 石英毛細管反應器中MN(AC)2催化解聚PC相態(tài)變化
4.1.1 實驗內容
4.1.2 實驗結果與討論
4.2 高壓反應釜中MN(AC)2催化解聚PC研究
4.2.1 實驗內容
4.2.2 產物分析
4.2.3 實驗結果與討論
4.3 熔融石英管反應器中MN(AC)2催化解聚
4.3.1 實驗內容
4.3.2 實驗結果與討論
4.4 小結
第五章 反應動力學及機理分析
5.1 引言
5.2 反應動力學
5.3 反應機理探討
5.4 小結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本文編號:37966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hetongwenben/3796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