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科技人才研究 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全軍后勤“科學學與科研管理討論會”部分論文綜述
本文選題:科研管理 切入點:科技人才 出處:《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81年02期
【摘要】:正 在不久前舉行的全軍后勤科學學與科研管理討論會上,與會的軍區(qū)、軍種、總后機關及直屬院校、科研單位的代表,探討了關于科技人才的研究和科技隊伍的建設問題!翱茖W研究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它的任務是探索未知。要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有一支優(yōu)秀的人才隊伍。如果不造就一大批優(yōu)秀的科技人才,就談不上國家和民族在科學上的振興”。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劉德、方玉等同志在關于科技隊伍現(xiàn)狀分析的論文中,都分別提出了注重科技人才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們指出,當前科技隊伍存在著年齡老化、結(jié)構(gòu)比例失調(diào)、后繼乏人等問題,亟待解決。他們說,科研機構(gòu)的根本任務是出成果出人才,如果沒有掌握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人才,科研就失去了基礎,出成果將是一句空話。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不但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在向四化進軍的新長征中,要求我們必須重視科技人才的使用,培養(yǎng)和提高,這是擺在我們
[Abstract]:At a recent seminar on th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logistics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the whole army, representatives of the military region, the service, the general post office, the directly affili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s discussed the problems of research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Scientific research is a creative labour whose task is to explore the unknown.To accomplish this task, we must have an excellent team of talents.If we do not bring up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we will not be able to revitalize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in science.Comrade Liu de and Fang Yu of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their paper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They point out that the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m has problems such as aging, structural imbalance, lack of successors, and so on.They sai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s to produce productive personnel, and if they do not have the talent to master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tific research will lose its foundation, and it will be empty talk to produce results.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the field of research continues to expand, but also the difficulty of inventing and creat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In the new long march toward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use,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西藏科技人才激勵政策體系研究》[J];西藏發(fā)展論壇;2011年03期
2 田雯;;科研院所人才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xiàn)代企業(yè);2011年05期
3 劉曉迪;曹再興;;湖南省科技人才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監(jiān)測分析[J];中國市場;2011年29期
4 王芳;;太原市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與生產(chǎn)力;2011年07期
5 ;重慶:充分發(fā)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J];中國科技獎勵;2011年08期
6 徐慎嫻;;1998~2007年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計劃項目評價與分析[J];福建農(nóng)業(yè)學報;2011年03期
7 芮雪琴;牛沖槐;陳新國;樊燕萍;;創(chuàng)新網(wǎng)絡中科技人才聚集效應的測度及產(chǎn)生機理[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年18期
8 熊麗敏;張康光;;廣東省科技人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建設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1年07期
9 華薇娜;閆苗苗;劉芳;;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績效評估工具的方法和價值——以2007年評估結(jié)果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10 張駿;;工業(yè)園區(qū)“院士專家工作站”模型探索[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艷麗;;基礎研究與研究開發(fā)類科技人才人格因素調(diào)查研究[A];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模式·實踐——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6年學術年會文集(4)[C];2006年
2 吉莉;;淺談科協(xié)如何通過學術交流促進人才成長[A];學術交流質(zhì)量與科技研發(fā)創(chuàng)新——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8年
3 劉林姣;;城市科技人才整體狀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gòu)建[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曾月征;;服務于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qū)建設的科技人才開發(fā)[A];《兩型社會建設與湖南管理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李錫元;張世杰;邊園園;胡萍;;武漢市企業(yè)科技人才團隊建設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A];科技支撐 科學發(fā)展——2009年促進中部崛起專家論壇暨第五屆湖北科技論壇文集[C];2009年
6 尚智叢;;中國科學院中青年杰出科技人才的教育背景分析[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7 孫健敏;劉小禹;胡佳;;我國科技人才創(chuàng)造傾向的個體差異及地區(qū)因素調(diào)節(jié)影響的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程愛紅;孟晉軒;陳志濤;;關于學會建設的一些思考[A];第25屆中西南學會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劉文政;李福柱;;中國科技人才資源區(qū)域配置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10 閆雪冬;陳瑛;錢文彩;于新穎;張煥萍;;回顧科研課題十年之概況淺析科研管理有效之策略[A];中華醫(yī)學會第12次全國醫(yī)學科學研究管理學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特派記者 夏俊 張駿;中國為何不能多幾個錢學森[N];解放日報;2010年
2 于洪波 鄧有峰;科技人才助推昌樂經(jīng)濟發(fā)展提速[N];科技日報;2008年
3 記者丁泉燕;自治州召開科技人才座談會[N];博爾塔拉報;2009年
4 記者 楊睿賡;我市科技人才成為經(jīng)濟建設“領軍人物”[N];赤峰日報;2009年
5 記者 廖慶凌;馬飚親切看望慰問科技人才[N];廣西日報;2009年
6 通訊員 謝艷莉;左旗著力加強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yǎng)[N];赤峰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周占華 馬志剛;抓緊培養(yǎng)造就創(chuàng)新型科技人才[N];經(jīng)濟日報;2009年
8 特約記者 丁艷紅 通訊員 楊耀東;應城激發(fā)科技人才創(chuàng)新活力[N];孝感日報;2009年
9 蔡洪理 王世鵬;為強省建設謀求“高才”支撐[N];聯(lián)合日報;2009年
10 李山;德學者呼吁減少科研管理中的官僚主義[N];科技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芝;我國科技人才集聚機理與實證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2 嚴建新;基礎研究中職業(yè)科學家的自利性問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3 潘晴燕;論科研不端行為及其防范路徑探究[D];復旦大學;2008年
4 王剛;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型人才戰(zhàn)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5 劉志宏;科技人才定價復雜性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6 張穎麗;欠發(fā)達地區(qū)吸納科技人才機理及保障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7 羅珊;區(qū)域科技資源優(yōu)化配置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8 彭躍華;區(qū)域科技人力資源配置與管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孟太生;科研團隊領導行為及其影響團隊效能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10 鄭鐘揚;科研成果生產(chǎn)制度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海娟;創(chuàng)新型科技人才的創(chuàng)造心理分析及培養(yǎng)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趙學軍;河北省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3 佟新蓉;中央部屬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4 王英文;對我國科技人才安全若干問題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4年
5 李偉寧;長春市科技人才支撐環(huán)境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趙亮;金融危機下的科技發(fā)展策略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7 閆海鷹;山西省科技人才職業(yè)生涯管理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07年
8 王曉華;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我國科研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與思考[D];華北電力(北京)大學;2002年
9 劉帥武;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人的科技人才思想研究[D];廣西大學;2004年
10 郭新艷;科技人才成長規(guī)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7253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gxjt/172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