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物理網(wǎng)站_8年紀物理課課練蘇科版_蘇科物理網(wǎng)
本文關鍵詞:蘇科物理網(wǎng),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一篇:蘇科物理網(wǎng)
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備課 及案例分析 李 平 案例:《引言 奇妙的物理現(xiàn)象》 師:知道老師手里拿的玻璃瓶里裝的是什么嗎? 生:不知道 生:可能是汽油。師:看我喝一口。(師喝了一口) 生:是茶水。
師:是的,是茶水。剛才這位同學用了我們學習物理 的方法中常用的一個過程:猜想。猜想完了我們需要 知道猜想對不對,于是要—— 生:證明 師:對,物理課前同學們對物理老師是怎么猜想的? 生:是個男教師還是女教師? 生:個子高不高?眼睛大不大? 生:我猜你就是教我們物理的。
師:哦?怎么猜的? 生:開學典禮上,你站在年級老師中,聽說我們數(shù) 學老師換了,但是個女老師,那新加的物理課老師 就一定是你了。
師:很不錯呀!會用推理了,這樣的猜想有根據(jù) 了!物理研究中對猜想的證明主要是用實驗,下 面同學們看老師的幾個實驗。 教師板書:奇妙的物理現(xiàn)象。 實驗一:
問題:蠟燭為什么會滅?哪根蠟燭先滅? 生:瓶子里的氧氣會燒沒有了,蠟燭就要滅了。
繼續(xù)實驗:放兩個蠟燭,一長一短,哪個先滅? 生:長的先滅。(學生觀察實驗) 師:再換一個罩子呢?(學生觀察實驗) 師:有什么問題嗎? 生:熱氣不是向上升嗎?為什么長的蠟燭先滅? 師:這些現(xiàn)象是不是很有趣?這里面就有物理知 識。再看實驗二: 師:當老師對燒瓶加熱時,魚會怎樣呢? 生:魚不會死的。 實驗中燒瓶上部水已經(jīng)沸騰,魚還在游。教師請學生摸燒瓶下 部,不燙。教師一邊蓋上酒精燈蓋子一邊說:做完實驗要整理 器材。 師:同學們可能在小學看過這個實驗了,剛才大家都 在看,這就是觀察。下面老師請同學們來完成一 個實驗:誰能借助這把小刀,讓這支小鉛筆頭筆 尖朝下在手指上站起來? 學生多人次實驗,最后一位學生成功。學生鼓掌。 師:大家在這些實驗中都觀察到 許多物理現(xiàn)象,在生活中有很多 的物理現(xiàn)象,哪位同學能說說自己 見到過的物理現(xiàn)象? 生:雜技演員能夠把很多的碗踢到頭頂上。
師:這的確是物理現(xiàn)象。
生:人拿著一根長竹竿就可以在鋼絲上走。
師:嗯,這也是物理現(xiàn)象。
生:有的人能立起自行車上站立不動。
生:一個人站在木桶上不掉下來。
師:你說的我們不太容易懂,能不能說些生活中常見的, 比如易拉罐、瓶子呀可做的一些實驗也可以。
生:…… 師:其實生活中物理現(xiàn)象很多,灌裝的煤氣閥,要擰緊向 那個方向?與平常的螺絲擰的方向一致嗎? 生:…… 師:好像是不一樣的對嗎?水池里的水放流時,形成的水 渦方向一致嗎? 生:我知道,是一致的。 師:還有哪些物理現(xiàn)象? 生:母雞生蛋。
師:這不是物理現(xiàn)象,讓我們看看書,還有哪些實驗。 師生看書,教師要求學生完成教材上透過玻璃水杯觀察紙上字的大 小,和磁鐵隔著不同物理能否吸引回形針實驗。下節(jié)課交流實驗結 果,并強調(diào)看誰實驗做得最成功,觀察得最仔細。
教師要求學生完成《評價手冊》。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要通過觀察和實驗活動,初步感受物理現(xiàn)象的奇 妙,激發(fā)好奇心和對科學的求知欲。
2.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物理現(xiàn)象的過程,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 能力。
3.在觀察實驗中初步知道猜想等科學探究過程是研究 物理、學習物理的重要方法。 教學設計的流程是:
引入 實驗 體驗觀察與猜想 聯(lián)系生 活物理現(xiàn)象 完成練習 重點與難點:體驗實驗觀察與學會初步猜想 我們思考:
1.為什么學生會跟不上教師節(jié)奏,為什么學生 不理 解“物理現(xiàn)象”? 2.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達到了嗎? 3.學生就這樣開始走進物理學科合適嗎? 問題1:作為學習物理的第一節(jié)課,這樣的教學目標恰 當嗎? 問題2: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但要不要拘于教材? 問題3:學生在小學科學課學習過一些物理知識,我們 了解嗎? 教學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求知欲。
第一次上物理課,學生對物理課充滿 想象,教師 要利用這一點,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物理的心理環(huán) 境,減輕對物理學習怕難的精神壓力。 2.讓學生初步了解物理學科是怎樣的一門學科,知 道物理是有趣又有用的,是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平易又 精彩的,既要拉近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心理的距離,又 要學生做好戰(zhàn)勝學習困難的準備。 3.要有學習方法的提示,對猜想、提出問題、觀察 描述現(xiàn)象有簡單的感受,對初中階段學習方法要有 指導性提示。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助于實現(xiàn)目標的一面,如:
精彩的實驗,激發(fā)興趣。
引導學生實驗中,抓住觀察現(xiàn)象、描述現(xiàn)象、提 出問題、做簡單猜想幾個環(huán)節(jié),激趣的同時感受學 習過程。
將介紹物理學科與實驗活動結合、將介紹物理學科 與列舉生活中物理現(xiàn)象結合,了解物理學科的同時感 受學習過程。 將介紹物理學科特點與指導學習物理的學習方 法結合。 一、對中學物理課程的性質(zhì)和理念的理解 與把握 1. 物理課程的本質(zhì)和價值 ? 中學物理課程的本質(zhì)是物理學的本質(zhì) 與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統(tǒng)一。
? 中學物理課程的價值就在于利用既能 反映物理學的本質(zhì)特征,學生又能理解和 接受物理學內(nèi)容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2.基本理念:
(1).注重學生的發(fā)展, 改變學科本位觀念。
(2).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3).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 (4).注意學科滲透,換新科技發(fā)展; (5).構建新的評價體系。 二、教學內(nèi)容分析和教學對象分析 (一)對教材的把握與理解 1、教材既注重教學功能,又注重教育功能 注重知識與技能,更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注重物理規(guī)律、定律、理論的呈現(xiàn),更注重規(guī)律、定理 建立與發(fā)展的過程。
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得到的體驗、培養(yǎng)的發(fā)現(xiàn)問 題、分析、思考、探究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2、教材的教學功能由教的方面向?qū)W的方面轉(zhuǎn)化 (1)知識內(nèi)容引導學生探究;相關信息要學生自己采集; 很少有直接傳授的知識。
(2)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動腦、動手掌握技能、提升能 力。 (3)在學習方法上,多有指導,有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實驗、分析、對比、歸納總結。
(4)留給學生深入思考、創(chuàng)新的空間。 作文3、教材的體系由注重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向邏 輯順序與心理順序有機結合轉(zhuǎn)化 既利于概念的形成和系統(tǒng)化,又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
讓學習物理的過程是知識的量與心理的質(zhì)交替發(fā)展的過程。
內(nèi)容表現(xiàn)形式趨于人文性、直觀性,符合學生心理特點, 以多種信息傳遞形成對知識的認知組合,利于學生心理發(fā)展 。 4、教材的教法指導側重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和開放性。 各章節(jié)的欄目,都是以探究活動、知識傳遞、生活應用、 以及相關資料、問題拓展構成,這樣的框架結構,既有學科 知識的縱向發(fā)展要求,又有綜合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的橫向擴 展,并且常常有開放性。較難用于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法。 5、教材結構重心由知識的組織表達,轉(zhuǎn)向知識與應 用的綜合表達。 新課程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一部分是知識的系統(tǒng)結 構,一部分是知識的應用結構 。
知識的表述與傳遞鑲嵌在具體的實際應用中 。
關注科學方法的掌握與運用。
作業(yè)由公式、概念、規(guī)律的訓練,轉(zhuǎn)向應用性綜合 實踐活動。
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知識聯(lián)系 蘇科版教材特點:
●知識內(nèi)容的正文主要以各種活動組成,知 識多由學生探究得出填寫教材上,到一章 內(nèi)容結束通過“知識梳理”欄目呈現(xiàn),教 材對探究、活動式教學有應用性,閱讀性 不強。每章節(jié)的引入方式以實驗、活動居 多,無法用實驗、探究得出的知識,以 “信息快遞”欄目給出;顒佣唷⒆鲋袑W 物理的特點突出。 ● 教材實驗多,設計簡單、直觀并巧妙。探究中、 活動中、三W中大量實驗。激發(fā)學生興趣。
● 教材中所舉實例多,圖片多!吧睢⑽锢、社 會”欄目,出現(xiàn)頻率多,“信息庫”資源豐富,使 整個教材信息量很大。
● 教材版面活潑,用兩個卡通孩子的對話,揭示 物理現(xiàn)象中問題,能接近學生心理,便于學生學習 思考。 ● 在知識體系上整體按學科的邏輯順序,有些 知識結構有自己的特點,突出相關共性。 ● 作業(yè)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但思維要求沒有明顯梯度, 難度跳躍性,與應試有距離。 智慧地使用教材 ? 1.讀教材,與教材的對話。 ? 2.配合教材選擇與內(nèi)容相關的教學資源。 ? 3.對教材資源的二次開發(fā)。 ? 4.有效利用與組織教材提供的顯性信息,挖掘 教材中隱性信息。 教學片段:《勻速直線運動》 師:同學們的實驗桌上有一個充了水的玻璃管,管中有一個 氣泡,當把玻璃管豎立起來時,氣泡由下向上運動,觀 察氣泡運動情況可知氣泡的運動路線是直線還是曲線? 生:直線。
師:是呀,氣泡運動的路線是直線,看起來汽泡的運動速度 也是不變的。但要研究汽泡的運動情況,我們應當實 驗。我們該怎樣設計實驗的方案? 生1:用刻度尺測量玻璃管的長度,同時測量汽泡運動的時 間,再計算氣泡的速度。
師:這位同學是測出氣泡運動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能說明 汽泡的每一部分運動情況嗎? 生2:把玻璃管分成三段,然后測出每一段的長度和氣泡經(jīng) 過 這一段的時間,再計算出氣泡經(jīng)過每一段的速度,看看 速度是不是一樣的。 師:說得很好。通過比較每一段的速度,來反映氣泡的各個路 段的運動情況。有沒有更好的、或者更簡單的方法? 生3:將玻璃管長度分成三等份,在長度相等條件下測量氣泡 運動時間,通過比較時間是否相等,看氣泡運動速度是 不是變的。
生4:從氣泡運動開始計時,每隔一定時間記下氣泡運動的距 離,比較距離是否相等,看氣泡運動是不是速度不變。
師:大家提出的方案都很好,用相等的路程比時間或者用相同 的時間比路程這都是我們生活中也常用的比較運動快慢的 方法。計較一下用哪一個方案簡便一些? 生:相同路程比時間。
師:對。下面我們就來做這個實驗。
教師讓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玻璃管并指導學生如何讓氣泡從玻 璃管下端向上運動,同時要求學生將測量數(shù)據(jù)填寫在記錄表格 中。 路程 /cm 時間/s 速度 /m·-1 s 10 10 10 師:表格中將記錄的是每段路程的時間,并計算速度,有同 學 會問:為什么要測量三段路程? 我們平常做實驗會多次測量,多次測量的意義是什么? 生:減小誤差或者避免實驗數(shù)據(jù)的偶然性。
師:對,今天的實驗測量三次是為了減小誤差還是避免偶然 性? 生:…… 師:應該……兩種情況都有吧。 ?5. 發(fā)現(xiàn)教材設計中的缺陷,及時進行調(diào)整。 案例:《物體的浮與沉》 教師:如果將硬幣、乒乓球、橡皮泥、小玻璃瓶放入 水中會怎樣? 生:硬幣和橡皮泥會下沉。乒乓球、小玻璃瓶上浮。
教師演示實驗。
師:為什么有的東西在水里會上浮,有的東西會下 沉?誰能讓小玻璃瓶下沉,讓橡皮泥上? 學生上臺實驗:
生:增加重力可以使小瓶下沉(小玻璃瓶里加小釘子,玻璃瓶 下沉); 生:減少重力可以使橡皮泥上。▽⑾鹌つ嚓乱粔K放入水中, 橡皮泥還是沉下去。教師將橡皮泥捏成小船狀后浮在水面上。) 師:大家看通過什么方法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tài)? 學生發(fā)言,教師板書:1.改變物體重力。2.改變物體 排開水的體積。
生:向水里加鹽也可以改變物體沉浮。
教師板書:3.改變液體密度 教師帶學生分析:改變排開水的體積和改變液體密度 都是改變浮力。
師:什么才能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 生:是力。
師:現(xiàn)在水中的物體受到的力是那兩個? 生:浮力還有重力。
師:由此,我們知道使物體上浮下沉的因素是重力 和浮力。今天我們來測量物體上浮、下沉時的 浮力和重力,看這兩個力怎么使物體沉或浮的。 師:怎么測量?請學生利用小玻璃瓶、量筒、水、 彈簧測力計設計方案。 學生小組討論后,能回答大致方案。師生交流后再教師指導 下確定實驗方案。
教師打出實驗記錄表格。 物體 狀態(tài) 下沉 G/N V1/c m3 V2/c m3 V F浮/N F浮與G比較 下沉 上浮 上浮 漂浮 教師特別指出如何讓物體下沉和上浮,改變 的是小玻璃瓶中釘子數(shù)目。
學生實驗。
反饋學生實驗數(shù)據(jù)。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實驗驗數(shù) 據(jù),得出結論:
當物體浸沒在水中:上浮時:F浮 >G 下沉時 F浮 <G 漂浮時 F浮 =G 教師介紹懸浮狀態(tài),并演示實現(xiàn)準備好懸浮的小 玻璃瓶。
當堂練習:將質(zhì)量為2kg,體積為3oocm3的小球 浸沒在水中后松手,是上浮還是下沉? 課堂表現(xiàn)可以看出的問題是:
1.改變重力使物體下沉,學生改變橡皮泥為什么沒有 改變物體的上浮下沉?需要解釋。 2.實驗目的不十分明確,測量數(shù)據(jù)多,程序繁瑣,教 師為學生理清較為費勁,也易轉(zhuǎn)移學生注意重心。
3.來不及講清懸浮、漂浮等區(qū)別,更來不及談有關液 體密度與物體密度關系。(從引入到探究實驗,似 乎只能說明浮沉與重力、浮力關系。) 改變教學設計的兩種意見:
1.將二力平衡調(diào)到前面一節(jié)上,再用二力平衡分析沉浮 條件。探究實驗改成驗證性實驗。
2.仍先講物體的浮與沉,但程序是:
現(xiàn)象 受力分析 猜想二力與 現(xiàn)象的關系 實驗驗證 結論 解釋與推論 對實驗作出的處理是:
確定浮力大小 測重力 狀態(tài)(上浮、下沉、漂浮) 比較二力 結論 或: 確定懸浮物體 測出浮力、重力 改變重力 觀察狀態(tài) 結論 (二)、對教學對象的分析 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特點:
1.直覺興趣 被客觀事物的新奇所吸引,喜歡觀察鮮明、生 動、不平常的物理現(xiàn)象,但他們只滿足于感知客觀事 物,并未產(chǎn)生探索現(xiàn)象原因的需要。直覺興趣一般是 不穩(wěn)定的和不能持久的。 2.操作興趣 不滿足于只是觀察自然現(xiàn)象,要求通過自己的 活動對自然現(xiàn)象施加影響,熱心動手操作,進行物理 實驗。但這只是對操作對象本身感興趣,而不是為了 了解自然現(xiàn)象的實質(zhì)與規(guī)律。這種學習興趣較直覺興 趣有所提高,開始成為學習物理的動因,但在穩(wěn)定性 方面還比較差。 3.邏輯興趣 比較注意認識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和本質(zhì)聯(lián)系。不 僅要了解某種自然現(xiàn)象是如何引起和改變的,而且還要 進一步去探索其中的原因。注意力已經(jīng)轉(zhuǎn)向認識自然現(xiàn) 象的規(guī)律方面,成為學生學習物理的動力,成為促進學 生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隨著學生知識增長和年級升高, 形成這種興趣的學生比例會越來越高。這種興趣比較穩(wěn) 定,在學生學習較為順利時會更加穩(wěn)定,但如果他們學 習遇到困難,而長時間又得不到解決,這種興趣也會動 搖。 4.理論興趣 不滿足于局部的自然現(xiàn)象的因果關系,而要求 通過它們來了解某一類自然現(xiàn)象的相互聯(lián)系和一般 規(guī)律。感到物理規(guī)律的普遍性有很大的吸引力,能 夠自覺把若干具體的因果認識上升到一套能有效分 析物理過程的理論結構。并能夠自覺運用該結構中 的概念去解決物理問題。這是一種穩(wěn)定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物理心理需要:
認知需要、交往需要、自我提高需要。
學生學習能力的把握: 前物理概念 最鄰近發(fā)展區(qū)域 三、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 激發(fā)興趣 產(chǎn)生求知 欲 提出問題 引起新舊 認知沖突 產(chǎn)生新舊 知識聯(lián)想 教法運用 重、難點突破 科學方法運用 深入思考 鞏固知識 應試訓練 凸顯知識脈絡 貫通前后知識 升華科學思想 引入 新知識 技能構建 探究活動 講授、演示 演繹、推理 合作交流 師生對話 新知識 技能應用 實例應用 研究活動 問題討論 反饋練習 總結 反饋 整理知識 提出新問題 創(chuàng)設情境 實驗活動 會議類比 承上啟下 案例:《當光從水里射入空氣時》 如果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如 圖所示,光路將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呢? 教師要求學生猜測,并把猜測 的結果在圖紙上畫出來。 教學片段:《分子間有空隙》 教師導入:通過學習我們知道物質(zhì)是由分子構成的,并且 分子很小,小到光學顯微鏡都看不到,用掃描隧道顯微鏡 也只能看到一些較大的分子,但這并不能阻止科學家對分 子的研究,人類認識世界是無止境的。今天,你作為科學 研究者,你還想對分子進行哪方面的研究?通過小組討論, 提出你們組想解決的問題。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討論后小組代表交流發(fā)言:
生:我們想知道分子的形狀是圓的還是方的。
生:分子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生:分子如果在運動,會是怎樣的運動? 生:分子之間是緊密排列的還是存在一定的空隙? 師:現(xiàn)在讓我們來研究劉翔小組提出的問題:分子之間到底 有沒有空隙,大家說好不好? 生:(齊聲)好。 屏幕顯示:分子之間有沒有空隙? 師:如何來研究分子之間是否有空隙?怎樣能夠證明看起來 緊挨著的物體之間其實存在著空隙?大家看老師手中的玻 璃容器中有半瓶黃豆,怎么才能證明黃豆間有空隙?小組 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討論。
生:向瓶子里倒入沙子,沙子會跑到黃豆的空隙里。
生:向瓶子里倒入芝麻,芝麻會跑到黃豆的空隙里。
生:向瓶子里倒入水,水會浸入黃豆的空隙里。
師:同學們想的方法很好,也可以觀察到。可是如果把黃豆 比作物質(zhì)的分子,我們是看不見的,這又怎么才能證明 分子間有空隙呢?比如黃豆是在一個不透光的瓶子里,眼 睛看不見黃豆間的滲入的沙子、芝麻、水,有什么辦法? 小組討論。 生:用量筒量出黃豆的體積,再量出沙子或者芝麻的體積,然 后將兩種物質(zhì)混合,再把混合后的兩物質(zhì)的總體積量出 來,比較一下是否和混合前兩物質(zhì)總體積一樣,結果會比 總體小,就能說明黃豆之間有空隙了。
師:很好。讓我們來試試。
學生分小組實驗,分別用兩個量筒量出黃豆和芝麻的體積, 再將芝麻倒入裝黃豆的量筒中,晃動量筒后觀察。
生:混合體積明顯比總體積小 。
師:現(xiàn)在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實驗探究分子之間是否有空隙。大家 看桌面上老師為你們準備的有玻璃管、燒杯、盛有水的水 槽、盛有酒精的燒杯,酒精已經(jīng)被染成紅色。小組討論設計 一個實驗來探究分子之間是否有空隙。
學生小組討論。 生:我們的方案是,先將水倒入玻璃管中,倒入的體積是玻璃 管體積一半,在倒入酒精,將玻璃管倒?jié)M,然后堵住管 口,晃動玻璃管讓兩種液體混合,在觀察他們總體積的變 化。如果體積變小了,說明分子之間是有空隙的。
師:為什么用玻璃管不用燒杯呢? 生:燒杯的體積變化不容易看出來。
師:很好。越細的管子體積變化時長度變化越多,就和溫度計 中液體柱越細,溫度計分度值越小一樣。好,現(xiàn)在各小組 開始實驗。
學生實驗。
師:實驗的結果是什么?小組反饋。
生:實驗的結果是總體積變小了!說明分子之間是有空隙的! 屏幕顯示:分子之間是有空隙的。
師:同學們對實驗和結論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老師,不用水和酒精,就用同一種液體行不行?用水與 水混合可否進行實驗? 師:大家實驗看看。
學生實驗。
生:體積沒有減小。
師:是不是說明分子之間沒有空隙? 思考片刻。
生:會不會是因為水分子一樣大,水分子不能進入空隙之中, 就象黃豆和黃豆混合一樣?并不能說水分子之間沒有空隙。
師: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要是用其他的兩種液體行不行? 生:能不能用固體和液體混合?或者固體和氣體混合?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有興趣的同學 課后可以認真的去實驗一下,看看能否有新的發(fā)現(xiàn),F(xiàn)在我 們繼續(xù)研究第四組同學提出的問題,分子是否運動? 《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師:在這個現(xiàn)象中包含哪些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 識? 案例分析:《歐姆定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陳述歐姆定律的內(nèi)容和含義,并運用它解決簡單 的問題,會同時使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量一段導體 兩端的電流電壓;會使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路兩端 電壓。
過程與方法:經(jīng)歷歐姆定律的探究過程;學習運用“控制變量法” 進行實驗探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獲得快樂與成功的體驗;通 過交流討論、相互合作,發(fā)展團結協(xié)作意識, 領會人類探索真理過程中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1.實驗探究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 2.歐姆定律的物理意義和數(shù)學表達式。
【教學難點】組織、引導學生實驗探究得出歐姆定律。 師:同學們,現(xiàn)在每小組桌上有調(diào)光臺燈,大家接通 電源,旋動臺燈調(diào)節(jié)旋鈕,注意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根 據(jù)現(xiàn)象思考提出要知道的問題。 小組合作觀察,討論提出問題。 師:各小組匯報所提出的問題有很多,而其中主要問 題是:為什么電燈的亮度會隨旋鈕旋轉(zhuǎn)變化?今 天我們首要解決的就應當是這個問題。請同學們 運用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對剛才的現(xiàn)象做一些分 析,看看是什么原因?qū)е聼襞莸牧炼茸兓模?生1:可能是由于電路中的電流發(fā)生了變化。
生2:可能是由于電路中電阻發(fā)生了變化。
生3:可能是由于電路中電壓發(fā)生了變化。 生4:(針對生3)不對,調(diào)光燈的電壓是一定的,只 有在用電高峰等的亮度變暗才是電壓變低造成的。
生3:可能調(diào)節(jié)旋鈕改變了燈泡兩端的電壓或電路中的 電流。
…… 師:通過討論,我們判斷調(diào)光等的亮度變化可能由于 電路中的電流、電壓或電阻的變化引起的。我們要想 搞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燈的亮度變化,首先要搞清 電路中電流、電壓和電阻三個量之間的變化關系。
好,讓我們開始探究。
師:科學家認為“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不會有偉大的 發(fā)現(xiàn)。”同學們,今天我們就大膽猜想一下,電學中 這三個重要的物理量——電流、電壓、電阻,他們之 間可能有什么樣的關系? 小組討論。學生發(fā)言。
生1:前面學過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我猜想電流的大 小會與電壓有關,可能電壓越大,電流也越大。
生2:前面學過電阻對電流有阻礙作用,所以電流還可能 與導體的電阻有關,可能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教師:為了初步搞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下面我們再看一 組演示實驗。
演示1:一節(jié)干電池和2.5V小燈泡串接,燈泡發(fā)光。
演示2:兩節(jié)干電池和2.5V小燈泡串聯(lián)發(fā)光。
演示3:兩節(jié)干電池和6.3V小燈泡串聯(lián)發(fā)光。
師:仔細觀察實驗,看看又有什么新的想法了? 學生1:對比觀察實驗1、2發(fā)現(xiàn),同一燈泡,電源用兩 節(jié)電池比一節(jié)電池時亮,說明電燈(電阻)不 變時,電壓大,電流也大。
生2:
對比觀察演示實驗2、3發(fā)現(xiàn),電源用同樣的兩 節(jié)電池,2.5V的燈比6.3V的燈亮,說明電壓不變 時,電阻不同,電流也就不同。
師:大量實驗表明,電流的大小與電壓、電阻有關, 電壓越大電流越大,電阻越大,電流越小,這就 是我們通過實驗找出的三個兩間的定性關系。那 么能不能繼續(xù)用實驗的方法探究出電流、電阻、 電壓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呢?如果能,我們該如何探 究?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討論。 生:(熱烈討論)回憶前面研究電阻大小影響因素的 方法(必要時教師稍作啟發(fā)和引導),認為,用實 驗來探究一個量隨兩個量變化的定量關系,首先, 要控制一個量,也就是首先讓一個量固定不變,這 樣就把研究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問題,變成了固定 其一,研究另外兩者關系的問題,即應用“控制變 量法”探究電流,電阻,電壓三者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教師:再次強調(diào)“控制變量法”適合于多因素問題間 的研究,在物理和其他問題研究中被廣泛采用。
板書:實驗探究:“控制變量法”探究電路中電流I與 電壓U,電阻R的關系:
保持電壓U不變,研究電流I與電壓U的關系; 保持電壓U不變,研究電流I與電阻R的關系。 教師要求: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畫出電 路原理圖,并選擇實驗器材。
學生各小組自行討論,設計電路,選擇器材,選出1 位小組代表,把本組的實驗電路原理圖畫在黑板上, 討論各組方案確定可行的實驗方案,比較最佳方案:
方案一:采用如圖所示電路圖連接 電路。
(1)換用不同阻值的定值電阻測量 電流電壓。
(2)改變干電池組電池的節(jié)數(shù),測 量電流與電壓。 方案二:采用圖所示電路圖連接電路;電路中,電 阻的改變采用換用不同阻值的定值電阻,電壓的調(diào) 節(jié)則是通過定值電阻與滑動變阻器串聯(lián),移動滑動 變阻器的滑片來實現(xiàn)。同樣通過對電壓,電流進行 多次測量,就可得出它們之間關系的一般規(guī)律。 生:我認為方案一好,結構簡單, 實驗簡單。
生:我認為方案二好,不用換電 池,實驗方便。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實驗,指定各 組選擇其中一個方案進行實驗。 學生的實驗記錄表1: 保持定值電阻不變,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電阻 實驗次序 1 1.4 0.14 電壓U/V 電流I/A 2 3 R=10Ω 2.9 4.1 0.29 0.43 保持電壓一定時,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實驗次序 1 電壓 U/V 2.8 2.9 2.9 電阻R/Ω 5 電流I/A 0.57 2 3 10 15 0.29 0.2 學生的實驗記錄表2: 保持定值電阻不變,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電阻 實驗次序 1 1 0.1 電壓U/V 電流I/A 2 3 R=10Ω 2 3 0.2 0.3 保持電壓一定時,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電壓 實驗次序 1 5 0.6 電阻R/Ω 電流I/A 2 3 U=3v 10 15 0.3 0.2 交流反饋:
生1:電阻的阻值不變,隨著電壓的改變,電壓表 示數(shù)成倍地增加,電流表的示數(shù)成倍地增 大,并且和電壓增大的倍數(shù)相同,這表明:
電阻一定時,電壓跟電流成正比。
生2:如后一個表所示,三次測量中保持電壓不 變,電流隨著介入電阻值的增大而減小,電 阻增大為原來的幾倍,電流就減小為原來的 幾分之一,這表明:電壓一定時,電流跟電 阻成反比。 生:看來實驗一不如實驗二,我們做的實驗一,誤 差大,并且在變換電阻時,不能做到保持電壓 不變。
師: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同得到結論是什么? 生:當導體電阻R不變時,通過導體的電流I與它兩端 的電壓U成正比;當導體兩端的電壓不變時,通過它 的電流與導體電阻成反比。
師:這就是德國物理學家歐姆花費了10年的心血,經(jīng) 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在1827年得出的重要規(guī)律。為了 紀念他的偉大發(fā)現(xiàn),這一規(guī)律被命名為歐姆定律。哪 位同學能嘗試寫出這一規(guī)律的表達式? 學生寫出表達式。
教師板書:
二、歐姆定律 一段導體中的電流,與這段導體兩端的電 壓成正比,與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I=U/R 師:現(xiàn)在我們回到剛上課時的問題上來——是什么 原因造成調(diào)光燈的電燈亮度的變化?我們現(xiàn)在能找 到答案嗎? 生:調(diào)光燈接入的電壓不變,等的亮度變化是,由 于調(diào)節(jié)了燈的電阻,引起通過燈的電流的減小或增 大,使燈的亮度變化。 生:調(diào)節(jié)旋鈕時,燈泡電阻實際上沒有變化,燈的 亮度變化可能是調(diào)節(jié)旋鈕改變了燈泡兩端的電壓, 在成通過它的電流發(fā)生了變化,但不知道其中是怎 么回事? …… 師:實際上這是我們即將要學到的復雜電路。其中, 燈的亮度變化仍然可以用歐姆定律來解釋,知識我 們需要高清這種復雜電路的特點,這將是我們以后 要學到的內(nèi)容。
反饋練習。
總結本節(jié)課內(nèi)容:知識點:歐姆定律 實驗:探 究電流、電壓、電阻的關系。 沒有最完美的教學設計, 正因為此, 我們才有追求完美、接近完 美的動力。
第一篇:蘇科物理網(wǎng)
!"# /089:;123<= >?@A ! % !"# /0 ?7 ? ? 123`? &
???? ?>?/?;/0@6 ??¤$I? ? ?)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 $?? ? ? . / % ?Y ? '
$? ??·??$ ?°÷é? ? ( $ 0 ) $ 1 * $ 2 ! + $ 0 ! ! $3 ! "
$ 1 ! # $ 2 ! % $4 b ÷ éx ? ?i§¨??¤$I? ) ) ) ) ) ! $?Z "
$ &
) ! % # $ 4 5 6 7 8 9 % $ 2 &
$3 '
$ ( , ,? ( $? Y ) $÷ é° ? f &
? ?? J?????8??>? * ?juv??֎ $?֎?Z$ ;cWV?uv֎ ??I$?? $ #?"
#?;? ! $ "
$ , : , &
# $ 1 % $ 2 &
$ 3 '
$ 0 ( $ 2 ) $ 1 * $ #? ! + $"
! # , ! * # , "! $+ $ 1 1 ?;??o, ? # ;
(6 <
;
*6 <
. . ! ! $? ???@}$|i % $ # ! $?o?;?????;???2 "
$ ! ! '
# $ % $Z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ò c ? ? ÷ ?? ;
? é 8 ?? U ? ? ? c ? ? ÷ ? ? 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U???÷??$ c??÷??é $ $ % #+ ? $ ! #$ , $ $ # # # ! , &
$ 3 '
$ 2 ( $ 0 ) $ 1 * $"
! ! , , 9 <
# # &
, + $ ! , , ,< ! ! $"
! "
. ! ??I$?q?U ?) ?2 ! $?) ? ?) ? ?) ?2 ? ? "
U?2 # ??2 % $? ? ?) $? ?) $ 1 &
$2 ×?Y) ?B6? ! ?]o!????) ??) ??) '
$ 2 ( $ 1 ) $ 3 * $?7) + $??/?;??]$ ?) ??) ??) ??+ ??) ??) àá ! ?) ?) ? e) ??) ?) è?2+ 3 ?!?) é?) ! $í ?!???) ê) ??) ?ì2"
R?@!??) ??í??) ??) ??í???) 3???2+ ??@!òó) ??) ??) ? ?) ÷?ù2# H!^_ ! $ 3 "
$ 3 # $ 3 % $ 3 &
$ 3 '
$ 1 ( $ 1 ) $ 0 * $[?f&?Jú? #??·kSüì ?· ! + $ ! $ ( ! '
! ! $ ! ) ! ( =! , Z) ×?Y) ??6?2 ! &
$?Z ?Z $ $ ?? ! '
$ ( ! )=! , [?üì?·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é! ?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
>&? >
>
# ,9 <
! "
;
? ?! . $ >! 1 ? ! : , 9 <
. $"
! ! % . $ 1 #?o?ì;??Z?é?;??$ ps?j&
% $ $ ?éà? ">
>
, : * &
9 <
! ) $"
! . $>
&"
! # , 9 <
$ # #?o??ì?$%U?]é&U;<'$ <$ ?ì;?V3Y?é?;?V"
?ò{ # $ , ! * '"! , " (?)$ $%U?*+;?ì$ ?j÷?;?ì?V?Z$ ???Y /0:;<=123>?@ABC !"# ?c? ??`.°±? ?de·fg ?j # $ 0 % $ 2 &
$ 0 '
$ 1 ( $ 1 R???-?# .?/?;?ìU "
! $?,"
$0 · ) $]e=??,]eo?ì;
* $? ???? ! $: 12 345 6? ?75 "
$$ Z / ? ?S? # $V W G b S ? ? ? #? ú VW b 3458 b % $ 1 &
$ 3 '
$ 2 ( $"
! #8 { b ú ;?? ) $ 1 * $ 2 ! + $"
! i2 à ] S ? -"
R?8b à ] S ?# "
#8 x b # à]S? à ]? à]S? "
#Z ? 9 ? :345 k $ 345 ??_] bi # c 6 ? VW ú;
? 758 x b $ ? @? 8>
hb ;ü·?9?$ b ? 98 ?? 345 à?;
bi $ 2 à ]? - ! ? 2 ? Z ? 9 ? :345 k ` <
? = c 6 ? VW ú;
? 758 x b $ ? @? 8 ? hbi2 à ]? c 6 ? VW ú;
? 758 x b $ 8 b ??S ?$Z /?;
6? $ ? 2? @ 4 ?F?:?$·? ! $be be ?eó "
$?e Z "
# $ 0 Ue ?e Ue # $ 1 % $ 3 &
$ 0 '
$ 0 ( $ 1 ) $3 # #U? * $ 0 ! + $"
! 3"
# ???F? ! $@AB àC "
$DE ?? # $v? F ! , , , % $ 0 &
$ 1 '
$8bS? ( $ 1 { ( ?? ;# kl $"
+, ) $à G ?!? H ?Uv H!^_ ! $ 0 "
$ 1 # $ 3 % $ 3 &
$ 1 '
$x ?Q?H???ì$ ?exyU$ beQ? e ó ?? ?ì+ ? H ?j ? H oU?$ ? e j? e óoU?+ ? H?U?HIs;?=üZ$ ?eU?eóIs;?=?^JZ! ???!?eUbe8b$ ?H?Uv? ?8b+ v?;QvKL9GoM?;$ 2be?o8?eóNP;?=Qó?ì2 * $?? e×8.?/?;?ìU ! + $?@d #? ?A? ! ! $"
! S? -? ] "
#VWGb$ ? hbi à ]? # #cOP;??MeMOP;?a$ - "
?a8?? M e? ?;
bi ? 2 à ] S ?$ ? ? ? M e Q ì;
$ ??! ??;?aR o ? M eVW ;$ ? ?? ? a? 8 ;
bi à?$ 2 à ]? -$ ? 2 ? *M* S ? #í ?) "
3 ?) ? ? ;
] e R o ? ì ;+ 3 ? ? w$ í?z? ! "
$"
! ## ? ? ] e ? ì ? ? T U$ # # ! # $"
! % ! ! (@ # ) ) "
"
#? $ "
#ùú?H*?;??$ ?;NV*W % ?1? ???? X??? U6Y "
! $ $Y + % $ A UZ÷?? # $é( ? ]?W [??UZ;\W8?L??M? "
#?o U Z\W ? U ? ? { & "
# # =ó o &
U6U6Y '
? $ $ # ! ) ( $ 1 ) $ 0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UZ÷?? % #8L"]P>$ UZ;\Wé?U??{A $ " "
#^??Aü}?$ <??z?B?) ??$ Ròü?§O?L"]P>UZ;??_Y ' ?u? ?$d?? /? "
${A '
% $ ( ?? 1 ?é * ! )A . ?éo!.;/???;?? §? b #Z % ???c# ??Y &
$§?S?"
$ , , '
$??`a . % { "
# UZ÷??) ??A # ! $§?S? o* ! )A # $?? ? <? ( 0?! ;???;??'
% $ 0 ) $ 0 * $ 3 ! + $ 3 ! ! $ 3 ! "
$ 1 ! # $? ?v! ! ! &. ???Ac??h # % $"
! # ! , $ ! &"! ,A %! &A ! ,A ! ( %! !"# /089:;123<= >?@A B?$ d8UZ÷??`e$ ÷ ?? '
S ? ??A c ? f L h B?$ d 8 U Z ÷ ? ? ` e$ ÷ ?? !+ Aü??B?<??;YZ$ ???;YZoà?B??? 2 ?? '
#+ ????;;+,?ò{? "
#? ò! ?? × ? g ? ? ?$ ? $ ???? ! $hì ??[ iì "
Z? $ #Z ji? # iì[k % ???iìohì $ $ "
#{A $ [??8? &
$ k??M #[ "
#? ? k ? ?Y '
$ 2 ( $ 0 ) $ 2 * $1 ! + $± <
? = ! ! $"
! # "
# ??l??m % "
#?iìohì$ # #±<?= ?j#?VW $ ! "
$ 1 ! # $"
! ! ! '
# "
???YZ?? <??! ,? <??! $? ??$hi???$ ! $/? à];
"
$?ò ?? /?=?;?coà];
# $?ò ?<
% $ 1 &
$ 1 '
$ 1 ( $ 3 #bn ) $ 3 * $"
! "
#? # bnt?<$ t ?? o ??$ ps/?=?;?c o à ] ;??$ #í h??t } ? ò8 ? ? ? { Tt ?! ?????4tbno??$ GìZp[??ì"
???oF $ #8 x b ;
Z ? 8 { b ;
Z ?$ bn t ?<$ ? 4 ?· N P? ?t ? ;?c?$ ? ? ò°u ! + $"
! #>hbià]S??;?coà];
! ? "
+9t? ? us t + ;?c # ! $q?r8s>?ì<$ ?|òuv! ???;?coà];$ ?2q?r?3tusv??! í?? ? ò 4 ?? wu ;?ì ? ?$ ?2twu;?vv?Ox H!^_ ! $ 1 "
$ 2 # $ 1 % $ 2 &
$ 2 '
$ 1 ( $ 2 ) $3 * $ 1 ! + $ 0 ! ! $à ] ! "
$z ! # $U 6 Y ? ? Y #?? k ! % $ &
, ! # # ! # ! &
$i ì h ì ! '
$± <
? = ! ( $"
! # "
#Y i ì ??M "
Y i ì VW ? ? ? : ???;
LY2 ? Y # $ #<
? ! # VW???:?{|(?;?? 2 ??"
% ) $"
! # ?? ) ??[? "
# # # UZ÷?? * UZ÷ #YZ à 2) ?? [ ? "
$ p p z ??/? o?/? y? ?? #8 ?×uv?L?+,$ ?[àO$ ?c8??;/??"
?;x? % }?L";??6! .??úYé+,uvO ??? wk;x ? |} ? ? }Q# ! ????8 ·§ ? ?$ ?é? * $?éo/?q~;Lh@6$ $ 4a???$ ??8???;?é8o'
?8§????'
%$ . (% #§? + $"
! '"! ,A % '
,A"
# ! * %A "
#??;??'
% $ # ! $"
* ! )A% ( %, <??! '? 2 ?=!\<
<
?3? Q??? [ ? ?[ `$ ?c? \ 8 ?? ?$ ?8 ? ? ? ) ??;
YZ #??) ???/?;?ì??2 # ! * %A3 "
$ V U ÷ ? ! $3 "
$0 # $2 % $2 &
$0 '
$1 ( $1 ) $1 * $0 # 1 ! # $"
! <
. $ ! + $ 1 ! ! $1 ! "
$3 ?6 "
# 1 # 9 <
. $ "
#A "
# $ % % $? . ! ??? `a ??? ! &
$?? 6 /0:;<=123>?@ABC !"# ! '
$ * ?c? ! ( $ %B ! , # ! ) $. ? à ] ;
! * $] e 8 ? ? ? ? ? ì ? ? ? ? ? ? S ? $ k??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ò "
? ? U Z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é ;
A W o L ? T ¨ R / ? ? ? ? ? ;
Y Z ? ? ;
? é ? { A "
'
$ ! , ! ( ) %A $ ?? O÷ é &
;
? é ? ò ? ? # # ! ) 9 <
"
( $ ! 1 # $ ) , "
) $ "
* $ ! # . . ??·???U;?? ?òo???;??A??;??Z 2?o]e?ì;x? 8°?+,;
??? ?L????)8???;?? ??°?;+, ?????oàòu]???U ?%? ???¨? ? ? ? ì ! $à 2 à O L ? "
$[ ? [ ` ? X ? t ? ;
# $ 0 % $ 1&
$ 0 '
$0 ( $0 ) $ ! àO?·¨é # ?ò ?8?L?M?;:??òà?J $ êZ[0??:? % 3 % * $?? # ! + $ 2 ! ! $ + %, %$ , ! &
$ , , ,! ,A ! ! &
! , A % "
"
% "
. . ( ??????z à2 ?L?? L {|(? ?Y ?? ?Z ?W .? ?( ! $ ! # $ % &
òà8F?U?? "
??6 # $k??M?ì /?}??a?I?ì????;6? $ 1 % $ 2 ?p?a??o?ì < ?? ?6 ?? 3[ k ? ? u (? ???? &
$ 1 '
$ 2 ( $ 2 ) $p8?ì ??????? * $ 2 ! + $ ! # 0 ?6 VW ? # $? ????7$P? ! $?ì?? [ ?6 ? "
$à ] ? J ;? ?c? % $ 0 &
$ 2 '
$ 1 ( $ 1 ) $a ? # 2 ? /?? k ±<?= ? <? U ? j? ??M?ì * ?ìù $ 2 ! + $ ! # úo # ?p???o( Y?&
@?? &<
< ,<
@ ,<
@ ;
? ?? ? W ? v ? $ H!^_ % ! $ 2 "
$ 3 # $ 1 % $ 1 &
$ 3 '
$2 ( $ # ! &=! , ) $?6 ??;?c * $ ) ??[? ! + $ # [? #? $ ! ! $>> <??! ,? ?? ????`i;/?8????iv;ùú ?8???m);? ! "
$ ! >
&
. # $ ???????·;???; ??*? ???;??*Z iv;ùú*W ?I? ??+ ! $¤??c8/????;? ????? ?)?! ±?<?< ?t<?;? "
$ # $ % : &
% ???Và?< ??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à?< ???V*Z ??*Y ( $ 1 ) $ 1 * $ 2 ! + $ 1 ! ! $ ! ! # , ,D 8 # # ,A ! "
$ ! ! ! '
% &
&
Y ?t§?;??o ?§ t§?;??o ?j ?§ 8 ¨ § &
# ,A # ! = ! ,D 8 # = ! ,D 8 = ! , A # ?? ? z Z ! # $ # ,< $$?? § ??! ? ? ? ? ? X <= ! % $? ?oo?#Z???VLY?? 5{(?j???????·?? ??¤$?+ !$?? #$ !? ? ?ì 3 ??? Z ? "$?? ° ? Z? L ? 3?>_???±Z?L?2LY 3 ?>_ [? ?? [ R ??? ? h 3 ??L Z ? [? ?? [ ;??à 2 #3 ? >_?? ? ± Z ? ;
L ? 2 L Y $3 ? >
_ ? ? ? 3 ? ;
? ? ? ;
%$0 &$3 '$3 !"# /089:;123<= >?@A ($ 0 )$? ? >
? 3 ;?? A ? 3 ;?? Y ? B ? ??#Z ? ? B ? ? ? ! $zF??? $ LY ? ? ;
? ?? 2LY ? 3 t ? 3 ;?? *$? c · ? ?? #Z · ?;
? é R c B ? ?? I LYB ?;
? é ??¤$?+ ?Z # $l 9 Z % L $ ! , ) , , &
$#ZY? '
$ 1 ( $ 0 ) $ 3 * $ 0 ! + $ 3 ! ! $c?8?????$ Y?>3?????;??+ Ruc??n??>
??$ #Z? ? >
? ?;?? ! "
$S ?? 8 ì % ;
? # ??U=?????$ S??e?[`LX$ ??S??[ì%"
c? ? ?! ? ;
oLY ?? ? ?? ?? 8 ??$ #Z?????;??$ ??? ? ?`???·;?? ? Y ? ? ;??<$ ?8 ? ò ü ì· ì % "
# U 7 % ?)?$ ±S? ?) ?? ?) ú?j??t??2 "
$ $ # )=! , ??? ?? , ! % * &
, # % $ # ! ) LY # ! ) = ! , &
$Y Y '$? ? ($ ! * $ &* $ &
, )$ 3 *$ 2 ! +$"
!#"
9 ! . # #"
# "
#"
# 3?;?? "
#m??é ! 6 # 7 $ 4 % ! $ 1 "
" ? % 3? ? ? /???;3??·;??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2 ( $ 2 ) $ 0 * $ 3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Z? LY H!^_ ! $ 2 "
$ 0 # $ 0 % $ 1 &
$ 3 '
$ 1 ( $ 1 ) $ 1 * $ 2 ! + $ 0 ! ! $YZ ???V ?? ?? [ ! "
$c ?? 2 A ü ? Y ;/? ? 8 ??ù ? ? w= &
% LY ???V #Z ??ù t ? ;?? ! # $ # ! , = ! , + ~ ?>
_ ;
? ? ? w à ? J ! % $ !=! ,D 8 ! &
$"
!#3 ? ? ? ? Z ? L ? 2 L ? $ $ $ "
# "
# 1 Y # #Z $ #Z ! '
$Z ? 2 ? ! ( $?? ! # ! ) $ % ! *A , ! &
= ! , % =! , <
. #U Z÷??;=¨ ???;W? / % #?? ? &
>;
?? ? { 1 1 1 ! * $"
! # &
0 1 %+ / %+ 0 &
"
# "
# #3?h?"
#"
# ) "
#"
#3?;??Y?/?;??$ ( ?) "
/???! ?? + $"
! 8 # $ 7 9 ! $"
! "
$ #`a z??;??Y???;?? "
z??á?Y?|t"
;???Y$ # "
$ # = ! , D 8 ?o# = $ $ ) $ # ?j$ ?8'
???( ???? "
! , D 8 '
= ! , D 8 # $"
! ! : ) ( = ! , A $ $ 1 $ "
# "
# #&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V??}?? ! $ 3 "
$ 2 # $ 0 % $ 1 &
$ 1 '
$ 3 ( $ 3 ) $ 1 * $ 1 ! + $ 2 ! ! $ 3 ! "
$ 3 ! #$8 { b ?8b ! %$ó j $ &
?e ! &$ ) !! % ?? ! '$[ ? , ! ($ !! !=! , $! $=! , Z ! )$ $ '
, !! ) * * $! '
! *$Z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3>?@ABC !"# Z ? 3 ?;?? "
# $à2 ????@??8?U;Z? Z ? Z ;
$% U "
% $ ! # $ ! 3 % &?( "
&
$ ! J ??J # ±`? $ ??l ??m? ? : % ! # &
+? >'? >
???à?< ?;{|(?à? ?:?*{| VW?8*Y % +,?? ?:?A? {|(? ?ó ü?i 6× {| 6× {| ?? A $ , % , $ , VW? A $ ! '
( ! # &
! % Zp8?L??m)< Z p ?? ? ?L "
??;? ? * Z ?ì;
? ( * W à? "
'
$ ! # < m)<;??*Y ?ì;?(*W "
? Y ? 0? o ± ? ?? Y ? ? ? ? 8 ? ? · ? ? ? ?? ( $ ! ?;?c o à ] ;
? o b/??ì ? ???;?? c z÷?;???8?4#Z "
) $ ! # $ + $! ? ? ù ú } ? ? * ` ? ? L ? ù ú ? ? <
? # $ #A $ ! ,A "
* $ # ! &"! ,D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
$ # = ! , D 8
第一篇:蘇科物理網(wǎng)
歡迎登錄《100 測評網(wǎng)》 進行學習檢測,有效提高 學習成績. 新民中學 2006 -2007 學年度第一學期 八年級 物理月考試卷 密 題號 得分 號數(shù):__________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計 封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 8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24 分。在每小題 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正確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寫在該題 括號內(nèi)。) 1.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界蘊藏著無限的奧秘,科學家們?nèi)フJ識它們的基本研究方法是 ( ) A. 猜想 線 B.科學探究 C. 假設 D.實驗 姓名:__________ 內(nèi) 1. 如圖示,將正在發(fā)聲的手機、電鈴或接通電源的音樂芯片懸掛在廣口瓶內(nèi),再 把瓶內(nèi)的空氣抽出如圖所示, 聲音逐漸變小, 但始終能聽到聲音。
原因是 ( ) A.瓶內(nèi)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傳聲; B.聲源發(fā)聲太強,換用發(fā)聲較弱的聲源; C.離實驗瓶遠一點,就可以聽不到聲音; D.瓶內(nèi)仍有少量空氣,懸掛聲源的固體亦能傳聲。
2.用洗衣機將衣服脫水甩干時,因衣服沒有放好,引起洗衣機劇烈振動而發(fā)出噪聲, 此時應該采取的措施是( ) A.關上房門不管 B.關停洗衣機,用手擰干算了 C.戴上耳塞不理 D.先停機,將衣服重新擺放好再脫水 3. 如圖上所示,用高壓放電的電火花產(chǎn)生一個沖擊波,再用橢球形凹面鏡使聲波 后集中到膽結石上, 就能使膽結石粉碎。
這一現(xiàn)象主 要說明( ) A..聲音是一種波 B.只有凹面鏡才能反射聲波 C.聲波具有能量 D.只有把聲波集中起來,它才具有能量 2. 關于聲源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A. 能發(fā)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C.正在發(fā)動的摩托車是聲源 ) B.各種樂器都是聲源 D. 公路邊的高音嗽叭是聲源 ) 班級:__________ 學校:__________ 不 要 答 題 3.聲音既可以在固體物質(zhì)中傳播,也可以在液體或氣體物質(zhì)中傳播,那么聲音在它 們當中傳播速度由大到小的正確排序是( 歡迎登錄《100 測評網(wǎng)》 進行學習檢測,有效提高 學習成績. A. 固體、液體、氣體 C. 氣體、固體、液體 的( A. 音色 ) B. 振幅 C. 頻率 D.響度 ) B. 氣體、液體、固體 D.一樣快 4.閉上眼睛我們也可以辨別熟人的說話聲音,這是根據(jù)人的聲帶振動時,有不同 5.聲音是一種波,在下列的實例中,能說明聲音具有能量的是( A. 下雨天,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 B.百米賽跑的終點計時員總是在看到白煙的同時按下計時器 C.巨大的雷聲響過,我們發(fā)現(xiàn)活動的窗戶玻璃也跟著振動起來 D.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必須通過無線電來通話 6.在下列各圖中,不是為了減弱噪聲的( ) 9.下列環(huán)境中不能傳聲的是( A. 在海洋深處 ) C. 在曠野中 D.在封閉的房內(nèi) ) B.在月球上 10.在一般情況下,房間內(nèi)說話比室外聽得更清楚,其原因是( A. 房間內(nèi)能聽到回聲 C. 房間內(nèi)原聲和回聲混合 11.下列各聲音屬于噪聲的是( ) A. 音樂會上的鋼琴聲 C.鄰居裝修房屋的電鋸聲 A. 聲音傳到很遠的地方了 C. 鑼的振動頻率變低了 A.50 分貝 A. 680 米 這是因為( ) B.70 分貝 D.6×107 米 B.節(jié)日的焰火鞭炮聲 D.爽朗的笑聲 B. 房間內(nèi)沒有嘈雜聲 D. 以上原因都對 12.將敲響的鑼面用手一按,響聲幾乎立即消失了,這是因為( B.鑼面停止了振動 D.鑼的響度變小了 ) 13.躁聲對人類有很大危害,保證工作和學習時,應控制噪聲不超過( C.80 分貝 C. 1360 米 D.90 分貝 ) ) 14.某人在下雨天看到閃電后 2 秒鐘,才聽到雷聲,則打雷處的云層離人大約( D.1.2x108 米 15.甲用鐵錘打擊一下鐵管的一端,乙在另一端把耳朵貼在鐵管上能聽到兩次擊管聲, 歡迎登錄《100 測評網(wǎng)》 進行學習檢測,有效提高 學習成績. A. 一個是原聲,另一個是回聲 雙耳效應 B.入耳的錯覺 D.人的 C.聲音沿鐵管傳播快,先聽到;沿空氣傳播慢,后聽到 二、填空題(每空 1 分,共 25 分。
) 12.在揚聲器紙盆內(nèi)放些碎泡沫,當揚聲器發(fā)聲時出現(xiàn)如右圖所示的 現(xiàn)象,這現(xiàn)象說明了聲音是由于物體的 產(chǎn)生的。 1.聲音是由物體的______而產(chǎn)生的。吉他弦被彈撥發(fā)聲時,用手按壓住 琴弦,聲音就會消失,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 2.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一切______體、_____體和______體能傳聲,在_____中不 能傳聲。釣魚時,河岸上的腳步聲會把魚嚇跑,這說明______也能夠傳聲。
3. 女高音和男低音的主要不同之處是________。一個同學大聲說話和小聲說話主要 是他的聲音的_______不同。
4.樂音的三個特征是:(1)________;(2)_______;(3)________. 5.人耳所能聽到的聲波范圍通常在_______Hz 到_______Hz 之間。頻率高于聽力上限 的叫________,頻率低于聽力下限的叫_______。 1 . 聲 音 是 由 物 體 的 ______________ 產(chǎn) 生 的 , 聲 音 的 傳 播 需 要 ______________,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聲音不僅可以在空氣中傳播,還可以在 液體和固體中傳播,但傳播速度不一樣,當溫度相同時,在_____________中傳播 速度最大. 2.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唐詩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聽 到寒山寺的鐘聲,這是因為寒山寺的大鐘受到撞擊發(fā)生了 。 3.噪聲是城市環(huán)境污染的一個主要來源,其中有三大部分:工業(yè)噪聲、交通 噪聲、居民噪聲。請你分別列舉出一個居民噪聲和一個交通噪聲的實例。
居民噪聲:
交通噪聲:
4.樂音的三個特性是響度、 她聲音的 較高。
和 。
。
。女同學的聲音較尖細,是指 5.如圖,醫(yī)生正在用聽診器為病人診病. 聽診器運用了聲音 (填“具有能量”或“傳遞信息” )的道理;來自患者的聲音通過橡皮管傳送 到醫(yī)生的耳朵,這樣可以提高聲音的 (填“音調(diào)”或“響度” ). 歡迎登錄《100 測評網(wǎng)》 進行學習檢測,,有效提高 學習成績. 6.小強在家里看書,突然門外有人大聲叫他,他一聽便知道是同學小明,正 所謂 “聞其聲而知其人” , 這是依據(jù)聲音的 音洪亮” ,反映他說話聲音的 大。
7.噪聲是四大污染之一,過強的聲音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為了保護我們 的聽力,聲音不得超過 分貝。
8.聲音在介質(zhì)中是以 這說明聲音可以傳遞 遞 。
9.宇航員在月球上 為在月球上沒有 ,聲音在 (選填“能”或“不能” )直接交談,這是因 不能傳播。
的形式傳播,利用聲音可以擊碎人體內(nèi)的結石, ;隆隆雷聲預示大雨將臨,這說明聲音可以傳 分貝,為了保證我們的休息和睡眠,聲音不得超過 不同來判斷的。
小明說話 “聲 大,也可以說他在說話時,聲帶的振動 10.圖 5 中甲、乙是兩種聲音的波形圖,從圖形可知:
圖 是噪聲的波形,圖 是樂音的波形. ,它能準確地判斷障礙物 甲 圖5 乙 11.蝙蝠發(fā)出的是人耳聽不到的 或捕捉目標的位置,是由于回聲定位的原理,科學家利用這一原理發(fā)明 了 裝置,可探測海洋深度、繪制水下數(shù)千米的地形圖等. 三、實驗題(共 10 分。
, ) 23.小青在觀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樂器的弦振動時,猜測:即使在弦張緊程度相 同的條件下發(fā)聲的音調(diào)高低還可能與弦的粗細、長短及弦的材料有關。于是 她想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下表是她在實驗時控制的琴 弦條件。
控制因 素 編號 A B 琴弦的 材料 鋼 鋼 琴弦的 長度/cm 20 20 琴弦的橫 截面積 2 /mm 0.3 0.7 歡迎登錄《100 測評網(wǎng)》 進行學習檢測,有效提高 學習成績. C D E 尼龍絲 銅 尼龍絲 30 40 40 0.5 0.5 0.5 (1)如果小青想探究弦發(fā)聲的音調(diào)與弦的材料的關系,你認為她應該選用表中編號 為__________的琴弦(只填字母代號)。
(2)在上述探究過程中,總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們保持不變,進而尋找出另外一些 因素的關系,這種研究方法叫做“控制變量法” 。如果選用 A、B 編號的兩種琴 弦做實驗探究,則控制的變量是琴弦的 _______和 ,想探究的問題 是弦發(fā)聲的音調(diào)與弦的 的關系。
(3)探究過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驟 :①實驗研究;②分析歸納;③提出問題(或猜 想);④得出結論等.你認為小青要完成本探究的全過程,所采取步驟的合理順 序應該是:___________(只填寫數(shù)字代號). 四、計算題(共 6 分。
) 24. “5.7”空難發(fā)生后, “黑匣子”的打撈工作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為了盡快 將它打撈出水, 專家們在失事海域進行探測, 測量船在海面向海底發(fā)射波速為 1450 m/s 的超聲波,并測得超聲波從發(fā)射到反射回海面經(jīng)歷的時間為 0.2 s,則“黑匣子” 所在的海域的深度約為多少? 歡迎登錄《100 測評網(wǎng)》 進行學習檢測,有效提高 學習成績. 四、簡答題(7 分) 1. 制作 “土電話” 和你身邊的同學進行對話, 將會用到哪些聲學知識?(至少說兩例) 2.墻壁的傳音性能比空氣好得多,但是把門窗關閉后,外面?zhèn)魅耸覂?nèi)的聲音卻明顯 減弱,這是為什么? 本卷由《100 測評網(wǎng)》整理上傳,專注于中小學生學業(yè)檢測、練習與提升. +申請認證
《蘇科物理網(wǎng)》出自:范文大全網(wǎng)
鏈接地址:
本文關鍵詞:蘇科物理網(wǎng),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81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gongguanliyi/6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