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的孩子們教案_月跡教案 蘇教版語文
本文關鍵詞:月跡教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國人們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fā)展變化軌跡。
3、體會一切從孩子眼中看出的意義。
4、揣摩文中所寫孩童語言的特色。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fā)展變化軌跡。
2、難點:文中所寫奶奶形象的特點和作用;
“月亮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義。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ㄒ唬 導入新課
我們曾經(jīng)讀過許多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唱過許多與月相關的歌曲,有的是純粹歌頌月的美好和純潔,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達心中的情感和思緒。現(xiàn)在我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與月相關的文學作品。
(學生背誦。)
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一篇與月相關的散文。
板書: 七、月跡 (散文)
賈平凹(w。
(二) 整體感知課文
1、仔細默讀課文,說說文章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時間:中秋的夜里
地點: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灘)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板書:“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
1——4 5——30 31——36
2、明確文章重點:尋月亮
3、仔細閱讀全文,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我們”尋月的過程。
明確:尋月所見:中堂里,鏡中看月,月兒由圓而虧,終無蹤跡!褐型,月光“玉玉”“銀銀”,月亮既大且圓,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東西,原來是桂樹,并不知道還有人。又進一步在院內(nèi)尋找,發(fā)現(xiàn)一切光潔之處,俱有月亮在其中!d之所至,院外河中尋月,發(fā)現(xiàn)“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4、尋月過程中又有著孩童怎樣的心理情緒發(fā)展變化過程?
明確:尋月過程中又有著孩童心理的發(fā)展變化過程:鏡中月亮由圓而虧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聽說月中有樹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樣漂亮,三妹便覺得月亮僅屬于她,大家有“羨慕”而“嫉妒”,不由得“爭執(zhí)了起來”。——聽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大家“越發(fā)覺得奇了”。——河中尋月,瞳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一番議論之后,大家“都覺得滿足”。
。ㄈ 本課小結
結合板書小結。
附板書:七、月跡(散文)
賈平凹
鏡中看月 長腿,圓 虧 消失 失望
童
院中望月 玉玉、銀銀、有桂樹嫦娥 爭執(zhí) 心
升
杯中“飲月” 一人一月,月亮在心 人人擁有 華
月跡 之
河中尋月 哪一處水里都有 處處都有 跡
眼瞳見月 哪個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這么多
沙灘議月 月亮是我們的印章 滿足
全文按照“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的順序展開;作為全文重點部分的“尋月亮”又按照“中堂里”——“院內(nèi)”——“院外”的順序來寫;在尋月亮和議月亮的過程中又有著孩童“失望”——“嫉妒”、“爭執(zhí)”——“越發(fā)奇了”——“都覺得滿足”的心理情緒發(fā)展變化的順序。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全文還貫穿了童心想象力發(fā)展的線索:“月亮是長了腿的”——“似乎我們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童心想象力發(fā)展的線索,似是從月亮“外在與我”到“內(nèi)在與我”,再到成了“我”的創(chuàng)造和標記,似乎月亮因“我”而生,順隨“我”的意思而存在了!文章所寫的月跡既是月亮運行之跡,也是孩童心理變化之跡。
第二課時
。ㄒ唬 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賈平凹的《月跡》。
。ǘ 深入探討課文
1、本文極富童趣。文章寫孩童尋月,寫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著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來寫,充滿童心、童真、童趣。你能舉例說明嗎?
2、究竟月亮是個什么?請結合課文內(nèi)容談談?
明確:“月亮是我所要的”(文中弟弟說)
“月亮是個好”(文中妹妹說)
含著喜愛,含著贊美,含著熱望,童稚的語言,顯得拙樸而又誠摯。
如何理解這個“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東西——月亮那么美麗和純潔,給每個人都帶來美的享受。
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既欣賞到美麗的月色,又表達了純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尋月的過程就是孩子們追求美的過程。
在對月亮有了拙樸而又誠摯的意識的基礎上,再“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又升華起一種認識來:“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3、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一輪圓月襯著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既然月亮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那無垠的天空也是屬于我們的了。
教師小結: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征著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于你們是如此,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4、奶奶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奶奶了解、愛護并有意于發(fā)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講故事的奶奶其實也在關注著月亮。是她首先提醒“月亮出來了”,讓孩子們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們“快出去尋月吧”;是奶奶告訴孩子們月亮里有桂樹,有嫦娥,給了孩子們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當孩子們?yōu)樵铝炼盃巿?zhí)”時,是奶奶給每人倒一杯酒,讓孩子們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月亮,這簡直是一個非凡的創(chuàng)意;最后還是奶奶讓孩子們從院內(nèi)尋到院外,見到了水中之月,又不由得見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對生活也充滿了熱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個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調(diào)解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并把孩子心靈不斷帶進新的高尚境地。沒有奶奶這個形象,就沒有孩童的尋月、議月,就沒有孩童心靈的升華。
(三) 總結課文
1、 齊讀課文。本文通過尋月的過程,展現(xiàn)了美麗的月色,贊美了孩子美麗純潔的心靈,表達了孩子們追求美好事物的純真愿望,同時告訴人們——美屬于每一個人,人人都應該擁有美。
2、 經(jīng)過同學們的討論分析,我們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現(xiàn)在,我想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文章要以月跡為標題?(月跡的含義)
明確:月跡可以理解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跡;也可以理解為月的變化軌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它有軌跡。
。ㄗ寣W生自己發(fā)揮)
教師:無論哪種理解,最后都歸納到一點——“月跡”是美好的,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
(四) 拓展遷移
這篇文章與傳統(tǒng)的吟詠月亮的餓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顯著的不同?
明確:傳統(tǒng)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常以月亮的圓缺比擬人世的盛衰,抒發(fā)傷感亂離、期盼團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寫的題材是閨婦思夫、征人思婦、游子思鄉(xiāng)、家人思親、分離思合等等。由于以日為陽,以月為陰,因而吟詠月亮的詩文一般缺乏陽剛之氣,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難免傷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不是離人賞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團聚,且在祖輩指引下共賞月;第二,作品的基調(diào)是溫馨、融洽、熱烈、追尋、向上,而不是傷感、悲涼;第三,作品有意識地把賞月與孩童們的成長結合起來,隨著尋月的進程,孩童們的認知在發(fā)展,心靈在升華。這一切,都使得文章有一新之感,不落窠臼。
。ㄎ澹 遷移閱讀賈平凹的《對月》
(六)布置作業(yè)
1、課外搜集摘抄關于月亮的詩文名句;
2、書面完成課文后練習四。
也許您也喜歡下面的內(nèi)容:
月跡學案 蘇教版語文二
月跡學案 蘇教版語文
月跡教案 蘇教版語文三
月跡教案
本文關鍵詞:月跡教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82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gongguanliyi/12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