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政府回應社會關切能力的路徑-時政擷英-理論頻道-中工網
2015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發(fā)布了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第三方評估報告。去年年末,我省也對這項工作進行了評估。透過兩份報告,可以看到,近年來各級行政機關已日益積極主動回應社會關切,但同時仍存在著“內容空洞化”、“平臺單一化”、“回應模式化”等現象,使得回應不僅沒有起到正面的效果,而且引發(fā)了更多的質疑和不信任,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為改善這些問題,亟須提升政府回應社會關切的能力。
一、提高法定回應主體的綜合能力
社會關切可以理解為群眾在某些時段某些區(qū)域對某些社會具體問題的熱切關注。社會關切往往通過社會輿論形式表現。根據對以往政府回應欠佳事件的分析,政府法定回應主體缺乏合理有效的回應和處置能力是導致政府回應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社會關切根據訴求問題的性質可以分為重大社會關切和一般社會關切。通常情況,一般社會關切由新聞發(fā)言人或其他負責人來回應,重大關切一般則要求相關政府部門“一把手”親自回應。通常,新聞發(fā)言人回應社會關切能力的“短板”是政策把握能力和解疑釋惑能力。相關政府部門的“一把手”主要缺乏的是輿情研判能力和回應引導能力。為此,建議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要把提高政策把握能力、輿情研判能力、解疑釋惑能力和回應引導能力等內容納入公務員培訓計劃,加大培訓力度,擴大培訓范圍。同時,新聞發(fā)言人和政府相關部門“一把手”要經常到基層調查研究,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學會與群眾打交道、交朋友,學會說群眾語言,從而提高回應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構建無縫對接的兩個回應平臺
回應平臺是政府進行回應行為的必備要件。2015年的一項權威調查顯示,新聞發(fā)布會仍是當前政府回應社會關切時使用頻率最高的方式。2016年1月公布的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對于重大事件、突發(fā)事故的新聞信息的傳播,民眾更信任傳統(tǒng)媒體。為此,今后各級政府在回應社會關切時仍要繼續(xù)重視新聞發(fā)布會、記者招待會、熱線電話等現實平臺。當然,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信息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線上線下的立體式的社會關切形態(tài)已在我國呈現。各級政府在回應社會關切時,要充分發(fā)揮政府網站、官方的微信公共賬號、微博等虛擬平臺凝聚受眾廣泛、互動快捷的優(yōu)勢。應對重大危機時,各級政府要力爭做到虛擬平臺和現實平臺的無縫對接、網上網下共同發(fā)力。
三、建立健全政府回應的長效機制
以往實踐表明,系統(tǒng)化的應對機制是有效提升政府回應社會關切效果的保證。為此,亟須形成剛性的政府回應機制。
一是健全輿情收集和研判機制,密切關注重要政務輿情,,及時敏銳捕捉外界對政府工作的疑慮、誤解,加強分析研判和調查處理,通過多種方式及時予以回應,解疑釋惑,澄清事實。二是健全主動發(fā)布機制,定期有序地發(fā)布重要政府信息及熱點問題。三是建立健全分類分級回應機制,可以根據社會關切的性質、影響程度、涉及范圍等因素,選擇不同的回應主體、時間和手段。一般的社會關切,相關部門進行必要的解答即可;重大的社會關切,由專門的發(fā)言人先做出回應,然后再移交相關部門進行具體回應。四是建立健全會商聯(lián)席會議機制,針對重大社會關切,主管部門可邀請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媒體、專家參會,會上對社會關切的內容進行議決、交辦、反饋,會后進行督查。另外,為了保障以上回應制度的有效運行,還需要建立問責機制和獎勵機制。將回應效果納入政府的績效考核體系,對于回應不力者進行定期曝光、嚴厲問責,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政府應對能力。(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本文編號:303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csscizb/3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