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通訊 雜志編輯部投稿
本文關鍵詞:自然辯證法通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期刊介紹
《自然辯證法通訊》 (雙月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主辦,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編輯、出版的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屬哲學類和人文社會科學類核心期刊,創(chuàng)刊于改革開放伊始的1979年1月10日。
《自然辯證法通訊》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親自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創(chuàng)刊、出版的。1977年10月19日,李昌、于光遠、錢三強三人聯名向“方毅同志和鄧副主席”提交“請示報告”,擬由中國科學院籌備出版《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此件經“華主席、黨中央批準”后,中國科學院在1978年2月27日遂將“請示報告送: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部,國務院各部門,各省、市、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委;發(fā):各省、市、自治區(qū)科委,中國科學院分院,院直屬、雙重領導單位,院機關各部門!1978年3月2日,中國科學院正式發(fā)出“關于成立《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的函”。該函是這樣寫的:“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勞動總局、物資總局:經中央批準,《自然辯證法通訊》由我院主辦,并成立《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歸我院建制。該社為司局級單位,編制為四十人,其中二十名業(yè)務骨干現正與有關部門和地方商調。有關經費、物資等自即日起單獨立產!
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首任主編為于光遠,首任社長為錢三強。
1985年5月,中國科學院利用雜志社的司局級建制,把院政策研究室與雜志社合并,成立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自然辯證法通訊》遂由該所主辦,由其下屬的科學哲學研究室編輯、出版。
1991年,中國科學院決定把《自然辯證法通訊》移交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主辦,遂由其下屬的人文社科部負責編輯、出版工作。
在線投稿
征稿啟事
為進一步提高自然辯證法通訊 雜志質量和可讀性,自然辯證法通訊 現長期征集學術稿件(學術論文稿件請上本網“在線投稿”欄目直接投稿),凡社會科學工作者、黨政機關干部、高中等院校教師、教育界人士、大專院校學生及其他社科人士均可投稿。
自然辯證法通訊 投稿郵箱:tg@cntg.org.cn
1、稿件應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論點明確、論據可靠、數據準確、邏輯嚴謹、語句通順。
2、來稿篇幅以3000—4000字符為宜,
3、來稿格式務必規(guī)范,論文應包涵內容摘要(中英文對照),關鍵詞(中英文對照),正文,結語,參考文獻
4、摘要:300字符以內,摘取文中主要論點,請勿使用“本文認為”之類的提示性語語言。
5、關鍵詞: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內容的術語,對文獻檢索有重要作用,可選3-8個,請勿選擇“評析”“思考”等通用性詞語作為關鍵詞。
6、正文內內標題的層次序號采用一、(一)1.(1)……
7、參考文獻:錄著內容依次為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專著為M,期刊為J,報紙為N,論文集為C)、文獻出處或出版項、文獻起止頁碼(僅對著作)。具體格式可參見本刊各篇末的參考文獻項。
8、來稿需有完整的作者簡介:按出生年份、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現工作單位、職稱、學位和主要研究方向等一一列出。
9、凡獲省級以上資助而產出的文章,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及項目編號。
10、.來稿無需提供打印稿,只發(fā)送電子郵件即可。發(fā)送電子郵件時,務請將文稿以附件形式發(fā)送,并在郵件正文中寫明論文題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單位或求學院校、通訊地址、聯系電話,并在郵件主題中標出作者姓名。請勿一稿多投。若4個工作日內未收到本刊編輯部的回復意見,,作者可自行處理稿件。
11、文責自負,編輯部對來稿有修改、刪節(jié)權,不同意刪改者請聲明。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則提請作者考慮。
12、為促進學術交流,鼓勵廣大讀者踴躍投稿。稿件錄用后,發(fā)錄用通知。出刊后,贈每位作者雜志一冊。根據作者要求可發(fā)論文證書。
特別聲明
(1)本網站非雜志社官方網址,本網站如無意中侵犯了哪個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來函告知,本網站將立即給予刪除。本網站僅為文章發(fā)表機構,非雜志社官網,本網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2)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作者在30日內來電與本網聯系并提供相應證明材料 。
(3)本網愿與各期刊、網站、學校等企事業(yè)單位進行內容等方面的共建合作,如有涉及一方權益,請及時通知本網。
文摘范例
目次
晚清《植物學》一書的外文原本問題
蘆笛1-8簡論艾約瑟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陳濱瓊;李志紅9-13傅蘭雅翻譯的數學著作的底本問題
劉秋華14-19《代微積拾級》的翻譯出版對中國傳統數學的影響
閆春雨;李維偉20-24科學哲學史研究的興起:從“科學共同體”走向“科學-哲學共同體”
安維復25-31中國語境下諾布效應的實驗研究
楊英云32-36先天性的原初論
顧t
本文編號:2764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csscind/27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