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戴上了紅領巾——少先隊禮儀標識的政治社會化功能研究
緒論
選擇少先隊禮儀標識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是基于對少先隊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認識。從小學一年級加入少先隊到初中二年級成為共青團員(期間還擔任過中隊長的職務)韋年的朝夕相處對少先隊的認識本應該是相當熟悉的,但事實并非如此,除了紅領巾,關于少先隊的其它方面基本都己模糊了。這樣一種既熟悉又模糊的認識讓筆者不禁思考;為什么紅領巾成了自己關于少先隊的唯一記憶?少先隊到底給我留下了什么影響?這些影響我意識到了嗎?這樣一個思考跟上面對教育目的的反思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個方向:少先隊的禮儀和標識。這種思考后疑問的疊加與趨同激發(fā)了研究者的欲望,研究者急切地想弄清楚:這些禮儀標識是如何作用于特定對象的?面對這些禮儀標識學生的反應如何?國家對學生期望的政治社會化程度是否達到?"接班人"被培養(yǎng)出來了嗎?
.......
第一章身份的轉(zhuǎn)變:少先隊員入隊儀式
一、身份不同遭遇的尷尬:"我也想戴上紅領巾"
一年級學生的遭遇其實正是社會結(jié)構(gòu)在他們生活中的體現(xiàn)。個體不可能獨自面對社會生活,要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就需要借助于群體的力量,群體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組織是其中一種。由于歷史原因,在我國,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政治組織具有極高的權威,它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明顯的感受就是身處其內(nèi)外的人在社會上所能獲得的發(fā)展是不同的,組織內(nèi)部的人總是會比外部的人更好一些,因此,二者之間的矛盾難以避免。一年級學生遇到的尷尬正是矛盾的外在表現(xiàn)。尷尬的出現(xiàn)正顯示了儀式的必要性,沖突的存在總要尋找解決的路徑,在涂爾干看來,儀式的目的是為了緩和沖突和爭端,從而達到鞏固群體的作用。他認為,社會個體通過儀式產(chǎn)生激情并建立認同感從而提醒人們,群體總是比它的任何單個成員更為重要。章程其實正是為送一沖突規(guī)定了統(tǒng)一的解決途徑。另外,解決的途徑其實也暗示了群體的價值。二、入隊前的準備:"馬上就能戴上紅領巾了"
入隊前的準備工作凡乎將全校所有的人都動員起來,大隊部在忙著考慮活動當天的各個細節(jié),準備材料;旗手們在努力地訓練;大隊部各部n骨干協(xié)助一年級的班主任宣傳少先隊的相關知識。一年級的學生則在放學或者午休的時候被組織起來參加一次又一次的訓練,他們學習班主任的樣子呼號、敬禮、系紅領巾。每天的下午都會看到一年級的學生站在教室里,略顯興奮地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著隊禮,大聲地喊著口號。在行隊禮的時候他們總是讓自己盡量得嚴肅起來,緊閉著嘴,挺直腰板成立正姿勢,往視著前方,不敢朝窗戶外邊張望,顯示出一副參加重大活動時的莊重。每次訓練之前,一年級二班的班主任都會用其嚴肅的話語給學生提出要求,在講解少先隊相關知識的時候總能聽到她離亢激昂的聲音。老師嚴肅的表情以及熱烈的惰感似乎也影響到了學生們,練習結(jié)束的時候?qū)W生的臉都紅紅的。
第三章面向"大眾"和"精英"的漫長塑造之路.....30
一、日常的塑造儀式.....30
二、重大的紀念儀式:為了化會記憶的延續(xù).....41三、"精英"參與的少代會:對成人政治的模仿.....43
第四章認知的開華;畢業(yè)典禮.....48
(一)以"學習"為軸心的畢業(yè)班生活圖景.....48
(二)Y小學的畢業(yè)典禮:"結(jié)束,,與"開始".....49
第五章"反抗"與。認同":政治社會化結(jié)果的考察.....52
一、學生眼中的紅領巾.....52
(一)對紅領巾態(tài)度的變化.....52
(二)對紅領巾認知的過程.........57
二、黨和國家認同的結(jié)果考察............58
第五章"反抗"與"認同":政治社會化結(jié)果的考察
—、學生眼中的紅領巾
剛加入少先隊的一年級學生是學校里面對紅領巾熱情最高漲的學生。他們總不會忘記系好紅領巾再來上學,所以在學校的檢查通報中一年級從沒被點到過名字。這一方面要歸功于老師和家長的提醒,另一方面則是他們剛加入少先隊,幾個月來對紅領巾的渴望終于變成了現(xiàn)實,一時的新鮮和高興讓他們"幾乎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戴好紅領巾",可說在整個學校里對紅領巾最在意最放在也上的就是他們。在佩戴紅領巾上,他們的動作也顯得更神圣一些,研究者曾經(jīng)觀察到一個一年級的學生系紅領巾的場景,如上臺表演前一樣精也。不像其他年級的學生胡亂地將紅領巾套在脖子上系一下就結(jié)束,她先將紅領巾放在桌子上,然后將紅領巾折兩下,隨后將自己的衣領豎起來,將紅領巾系好,放下衣領后再整理一遍紅領巾。他們可以說是對佩戴紅領巾最積極的學生。好景不長,隨著入隊及紅領巾帶來的新鮮感漸漸消失,一年級的學生也開始出現(xiàn)忘記戴紅領巾的情況,不過相對于其他年級來講,一年級學生的整體情況還是最好的。二、黨和國家認同的結(jié)果考察
從ZA和ZB的回答來看,不難看出在少先隊的熏陶下對于黨和國家的一些政治宣傳他們還是有一些了解,對于這些政治的宣傳他們基本上都已接受。但是不同的身份使得他們的認識產(chǎn)生了不小的差距,對比ZA和ZB可以看出,盡管身在同一個班級,但是由于一個是中隊長一個是普通的少先隊員,他們接觸到的政治信息不盡相同,受到的政治影響也不盡相同,所以在對少先隊與共產(chǎn)黨的基本關系上ZA只能模糊的記得一些,沈卻能將一些政治的表達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在未來是否會加入共產(chǎn)黨的問題上,ZA的回答不是很清楚,而ZB卻能堅定的回答說自己一定會加入,并把加入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少先隊是為了"培養(yǎng)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單就這點來看的話似乎沈才是少先隊希望培養(yǎng)出來的對象。但是,正像沉默的大多數(shù)。在社會中的扮演的角色一樣,少先隊中的大多數(shù)也扮演了相同的角色,構(gòu)成了少先隊的基礎,維持了少先隊的運轉(zhuǎn)。........
結(jié)語
質(zhì)性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研究中盡量保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不要先入為主的加入自己的判斷。雖然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盡量提醒自己這一點,但是還是會在不經(jīng)意間迷失自己。另外,本研究雖然少先隊禮儀標識作為研究對象,但是其背后的意蘊及更加復雜的理論層面的東西研究者并沒有完全說清楚,這與學科的視野有關也與研究者理論準備不足有關,以后的學習研究中,還需要繼續(xù)探討。最后我還是要再說一下本文對"政治狂會化"的理解?偰芨杏X到周圍的人對"政治"持有不當?shù)睦斫?略有談政治就變色或者不知如何談下去的感覺,其實這也可能是當今我國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在這里研究者只想說,其實我們不必采用這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政治并談論"政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是由國家主導的過程,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參與進來,既然身處其中,理性客觀面對即可。
.....
參考文獻(略)
,
本文編號:1648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caipu/16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