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畢業(yè)論文 >

死亡焦慮的發(fā)展特點、成因及結構探析

發(fā)布時間:2016-10-23 08:24

第 1 章 問題的提出

盡管我們知道自己都會死,但大多數(shù)人的感覺是死亡離自己還很遙遠,他們覺得死亡是那些老年人或者身患絕癥的病人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對青年人來說,談論死亡未免有些不太合適。實則不然,,隨著現(xiàn)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我們離死亡其實是越來越近了,打開電視網(wǎng)絡,報紙雜志等,各種關于死亡的新聞鋪天蓋地的席卷而來,飛機失蹤,動車出軌,輪船翻船,連環(huán)車禍,恐怖襲擊等等,這些死亡事件對我們的刺激,以及媒體的報道常常忽視了遭受死亡損失的家庭應對悲傷的痛苦歷程,久而久之導致我們對那些事件變得冷漠麻木,表面上看似不會對我們產(chǎn)生影響,實則潛意識中導致了人們普遍的不安全感、冷漠感以及隔離感。有人稱之為“冷酷世界癥候群”(德斯佩爾德,斯特克里蘭,2013)。的確,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我們無法預知什么時候會死亡,也是處于任何年齡階段的個體所無法避免的,所以,死亡不僅僅是生命末期或身患絕癥之人所要應對的任務作為真實存在的個體,它是我們?nèi)松拿恳浑A段都需要面對與認識的課題。

.......


第 2 章 文獻綜述


2.1 死亡焦慮的概念界定

死亡焦慮(death anxiety)是指當死亡必然性被提醒時,個體的內(nèi)心深處遭受死亡威脅而產(chǎn)生的一種帶有懼怕或恐懼的情緒狀態(tài)(張向葵,郭娟,田錄梅,2005)。死亡提醒則是指,通過死亡恐懼量表、接近殯儀館等方式喚起對死亡及其相關事物的思考。當這些與死亡相關的事物使個體想到自己再也不存在,想到死后將要發(fā)生的事情,或者瀕臨死亡的過程時,產(chǎn)生了一種恐懼不安或牽掛的感覺(Bond,1994)。它包括一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恐懼,分為對死后之事、瀕死過程以及自身不復存在的焦慮(Choron,1974)。國外的死亡心理研究對死亡焦慮和死亡恐懼一般未做區(qū)分,焦慮是指個體在擔憂自己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而感到自我價值受到持續(xù)威脅下的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懼怕色彩的情緒狀態(tài),而恐懼是指個體面臨外部的某種緊迫而危險的情境時試圖努力擺脫、回避卻又無能為力時的一種情緒體驗。焦慮是指向未來,而恐懼是面對當下,它們存在著不同之處,但同時也有一些共通點。焦慮是對恐懼的恐懼(黃希庭,2002),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等感受交織成的情緒狀態(tài)(張春興,1994),死亡恐懼是死亡焦慮的來源(Yalom,1980/2003)。因此可以將恐懼看作焦慮的一種來源或表現(xiàn),因而本文也對此未做區(qū)分。

2.2 死亡焦慮的結構

死亡焦慮的結構,呈現(xiàn)出單維、雙因素和多維的多樣化特征,并根據(jù)其理論基礎編制了相應的量表,目前國外開發(fā)的死亡焦慮量表主要有 T-DAS、ASDA、SDAI 和 CLS 等,它們分別是基于不同的結構基礎而編制的,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雙因素理論是基于 T-DAS 量表的實證研究而得出來的,但 Templer 認為,可能存在第三個獨立于心理健康和經(jīng)驗的因子存在,某些死亡焦慮是產(chǎn)生于外部的,但更多的是產(chǎn)生于內(nèi)部的(Templer,Awadalla,et al,2006)。對此,Joaquin,Juana 和Joaquin 于 2005 年在雙因素理論的基礎上,根據(jù)死亡焦慮產(chǎn)生的內(nèi)外性,編制了西班牙版的死亡焦慮調查表(Spanish Death Anxiety Inventory,SDAI),共 20 個條目,分為 5 級記分,后經(jīng)修訂刪除 3 個項目后結構性較好,分為內(nèi)部和外部產(chǎn)生的死亡焦慮,得出了四個顯著的因子,分別命名為:死亡接受性、外部生成的死亡焦慮、死亡終結和關于死亡的想法。該量表是基于西班牙文化背景下而編制的,因而更適合測量西班牙群體的死亡焦慮水平。

第 3 章 研究一:不同年齡段死亡焦慮的發(fā)展特點............18

3.1 研究目的........18
3.2 研究假設........18
3.3 研究方法........18
3.4 結果........20
第 4 章 研究二:死亡焦慮的成因與結構探析........44
4.1 研究目的........44
4.2 研究程序........44
第 5 章 總體討論與結論........63
5.1 不同年齡段死亡焦慮的發(fā)展特點........63
5.2 死亡焦慮的成因與結構........65
5.3 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66

第 4 章 研究二:死亡焦慮的成因與結構探析


4.1 研究目的

(1)尋找當代中國人內(nèi)心深處導致死亡焦慮的一些原因。(2)嘗試探索死亡焦慮的結構模型。

4.2 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質的研究方法,它把人的體驗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從整理的角度分析現(xiàn)象,注重對研究結果的解釋性理解(陳向明,2003:362-363)。質性研究中的抽樣遵循“非概率抽樣”原則,不完全遵循量化研究的抽樣規(guī)則和程序,使用最多的是“目的性抽樣”,即抽取那些能夠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對象(Patton,1990)。本研究采取強度抽樣,即為尋找那些能夠為本研究提供非常密集、豐富信息的個案(陳向明,2000)。有研究表明,用于訪談目的的樣本數(shù)量應該大于 12 個,但實際上只要收集的訪談資料趨于理論飽和,即無法再從下一個訪談對象那里收集到新的訪談內(nèi)容時,就可以認為基本趨于理論飽和,就不需要再進行訪談了。研究二中,預訪談和正式訪談抽取了各個年齡階段的被試共 15 人,男性 6人,女性 9 人。收集的訪談資料已經(jīng)達到理論飽和的狀態(tài),符合質性研究的要求。

死亡焦慮的發(fā)展特點、成因及結構探析

.......


第 5 章 總體討論與結論


5.1 不同年齡段死亡焦慮的發(fā)展特點

研究一運用死亡焦慮量表調查了不同年齡段群體死亡焦慮的差異,發(fā)現(xiàn)成年初期的群體死亡焦慮的得分是最高的,成年晚期的群體死亡焦慮的得分是最低的,并 且 成 年 初 期 群 體 的 死 亡 焦 慮 要 顯 著 的 高 于 成 年 晚 期 的 群 體 ,這 與Sinoff,Iosipovici,Almog 和 Barnett-Greens(2008)所證實的年輕人的死亡焦慮比老年人的要高的結論是相一致的。并且本研究與以往研究的不同之處就是將研究群體延伸到了青春期,同時在量化分析的過程中控制了特質抑郁這一變量的干擾,因而得出的結論更為精確。但量化研究只能得出不同年齡段群體死亡焦慮的得分差異,無法了解這些差異產(chǎn)生的根源,而且即使死亡焦慮在得分上不存在顯著的異,也不能代表這些群體就沒有差別。因此,開展一系列經(jīng)驗主義的定性研究是必要的,有相同得分的人,也許會表現(xiàn)出對死亡焦慮的性質的不同,反之亦然(Beshai&Naboulsi,2004)。研究二就是在研究一的基礎上進行的深入探討,抽取不同年齡階段的被試共 15 人,進行深入訪談,得出了死亡焦慮成因七因素理論,分別為生命態(tài)度、自我實現(xiàn)、自我意識、本能、健康狀況、責任意識和人生意義感,質性研究立足于語言和交流的現(xiàn)象學,能夠拓寬對死亡焦慮意義的理解(Beshi,2008)。因而,研究二的結論更好的補充了研究的結果,可以更好的揭露出個體間或文化間比較完整的意義。


5.2 死亡焦慮的成因與結構

從研究一的量化分析中可以得出影響死亡焦慮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健康狀況,而死亡焦慮大多是一些內(nèi)部的意識,僅僅依靠自我報告式的量化研究是無法得出更加普遍性的結論。實證的數(shù)據(jù)被結果有限的主張所限制(Beshai,2008)。而研究二的質性分析就很好的補充了研究一的不足之處,通過與被試的深入訪談,不帶預設的探究人們內(nèi)心深處對死亡焦慮的根由,從而得出了更加生態(tài)化的結論,即死亡焦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生命態(tài)度、自我實現(xiàn)、自我意識、本能、健康狀況、責任意識和人生意義感,其中生命態(tài)度占據(jù)主導地位,自我實現(xiàn)表現(xiàn)出年齡的差異性,本能具有基礎性,責任意識具有文化差異性,健康狀況、自我意識和人生意義感具有一定的獨特性。而死亡焦慮的結構主要包括存在感的喪失、意外死亡、死亡的痛苦、人際關系、死后的事情和死亡的未知性,既驗證了死亡焦慮的多維性,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死亡焦慮的文化差異性。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15015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caipu/15015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045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