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屏建構的中非往來:《經(jīng)濟學人》中非關系報道話語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3-10 07:43
本文從"話語是建構社會現(xiàn)實的手段"這一觀點出發(fā),基于美國修辭學家肯尼斯·伯克的"辭屏"概念及其相關理論,分析英國《經(jīng)濟學人》雜志有關中非關系的報道話語,試圖通過實證分析把握其就中非關系所構建的媒體現(xiàn)實和世界圖景。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學人》關于中非關系的報道通過話語修辭形成了一個內(nèi)在互相勾連的辭屏,并在話語傳播實踐中形成了一定的辭屏效應,建構了反映報道者意識形態(tài)的關于中非往來的主觀現(xiàn)實,并試圖干擾受眾對中非關系的正確判斷,最終旨在影響態(tài)度和行為。文章最后據(jù)此提出了應對當今中國國際形象構建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的策略建議。
【文章來源】:當代修辭學.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理論框架:辭屏與辭屏分析
2.1何謂“辭屏”?
2.2辭屏的特征
2.3辭屏及其效應分析框架與步驟
三、語料與研究方法
四、辭屏及其效應分析:《經(jīng)濟學人》所構筑的中非關系特征及影響
4.1辭屏分析
4.1.1主題分析
4.1.1.1議題分布
4.1.1.2主題提煉
4.1.2關鍵詞分析
4.1.3互文引用消息來源分析
4.2辭屏效應分析
4.2.1辭屏的認知功能
4.2.2辭屏的修辭功能
五、結論與研究啟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政治話語跨文化傳播中的“術語濾網(wǎng)”效應與術語翻譯策略反思——以“一帶一路”話語傳播為例[J]. 時聞,劉潤澤,魏向清. 中國外語. 2019(01)
[2]沖突框架與中立轉向:2002-2016年BBC中非關系報道分析[J]. 李新烽,李玉潔.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8(03)
[3]新修辭學的體驗觀——兼論新修辭學與認知語言學的交集[J]. 鄧志勇. 當代修辭學. 2016(03)
[4]伯克修辭學說的索緒爾淵源[J]. 鞠玉梅. 當代修辭學. 2015(05)
[5]文本解讀范式探析[J]. 祝克懿. 當代修辭學. 2014(05)
[6]從戲劇主義與術語視屏看博克的語言哲學思想[J]. 王志偉. 外國語文. 2012(04)
[7]話語與中國社會變遷:以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 錢毓芳,田海龍.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1(03)
[8]通過“辭屏”概念透視伯克的語言哲學觀[J]. 鞠玉梅. 現(xiàn)代外語. 2010(01)
[9]論肯尼斯·伯克語言觀中的術語視界[J]. 姚喜明,王惠敏.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6)
[10]術語規(guī)范與新聞話語的修辭建構[J]. 馬景秀.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03)
本文編號:3074318
【文章來源】:當代修辭學.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理論框架:辭屏與辭屏分析
2.1何謂“辭屏”?
2.2辭屏的特征
2.3辭屏及其效應分析框架與步驟
三、語料與研究方法
四、辭屏及其效應分析:《經(jīng)濟學人》所構筑的中非關系特征及影響
4.1辭屏分析
4.1.1主題分析
4.1.1.1議題分布
4.1.1.2主題提煉
4.1.2關鍵詞分析
4.1.3互文引用消息來源分析
4.2辭屏效應分析
4.2.1辭屏的認知功能
4.2.2辭屏的修辭功能
五、結論與研究啟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政治話語跨文化傳播中的“術語濾網(wǎng)”效應與術語翻譯策略反思——以“一帶一路”話語傳播為例[J]. 時聞,劉潤澤,魏向清. 中國外語. 2019(01)
[2]沖突框架與中立轉向:2002-2016年BBC中非關系報道分析[J]. 李新烽,李玉潔.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8(03)
[3]新修辭學的體驗觀——兼論新修辭學與認知語言學的交集[J]. 鄧志勇. 當代修辭學. 2016(03)
[4]伯克修辭學說的索緒爾淵源[J]. 鞠玉梅. 當代修辭學. 2015(05)
[5]文本解讀范式探析[J]. 祝克懿. 當代修辭學. 2014(05)
[6]從戲劇主義與術語視屏看博克的語言哲學思想[J]. 王志偉. 外國語文. 2012(04)
[7]話語與中國社會變遷:以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 錢毓芳,田海龍.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1(03)
[8]通過“辭屏”概念透視伯克的語言哲學觀[J]. 鞠玉梅. 現(xiàn)代外語. 2010(01)
[9]論肯尼斯·伯克語言觀中的術語視界[J]. 姚喜明,王惠敏.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6)
[10]術語規(guī)范與新聞話語的修辭建構[J]. 馬景秀.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03)
本文編號:30743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waiguoyuyanwenhua/307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