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圖書檔案損毀研究學術(shù)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
本文關(guān)鍵詞:我國圖書檔案損毀研究學術(shù)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當前位置:首頁 >> 哲學/歷史 >> 我國圖書檔案損毀研究學術(shù)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
4
檔案學通訊
2011 年第 2 期
我國圖書檔案損毀研究 學術(shù)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
陳 忠海 ( 鄭州 大 學 信 息 管 理 系 鄭州
450001 )
[ 摘要 ] 我國自隋 朝 牛弘系統(tǒng)提出 文 獻散佚的 “ 五厄 ” 論之后 , 歷代又對此 進 行了補充
, 以明代胡應(yīng)麟的
“ 十厄 ” 論最有代表性 。 近代對 文 獻散佚的研究更 加 深入 , 陳 登原將我國大小之 “ 書厄 ” 的原因概括為 : 政治 、 兵燹 、 藏弆 、 人事四大范疇 。 本 文 則將 學 者們的研究分為 “ 歷代 圖 書 檔案 損毀記錄派 ” 和 “ 圖 書 檔案 損毀研究 派 ” 兩大派別 。 兩派 學 者分別從微觀和宏觀層面對我國 檔案 損毀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 進 行了不懈的探討 , 取得 了 超 越前 人的 可喜成就 。
[ 關(guān)鍵詞 ] 書厄
歷 史 檔案
檔案 損毀
文獻聚散
檔案 史 研究
[ 中圖分類 號 ] G272 Abstract: Since Niu Hong in Sui Dynasty proposed the WuE theory, Chinese scholars have developed
the theories of the damage to documents, and in ancient times the ShiE theory proposed by Hu Yinglin in Ming Dynasty w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In modern times Cheng Dengyuan generalized the causes of the damage to documents in China into four categories, which included politics, war, improper behavior in the course of collection and improper behavior in the course of keeping.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are divid ed into two groups in this article: the records of the damaged historical books/archives and researches on the damage to books/archives. Both of the group explored the phenomenon and law of the damage to Chi nese archives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 which exceeded all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Keywords: The damage to documents; Historical archives; The damage to archives; The collection and
scatter of documents; Researches on archival history
圖 書館 學 界 的學 者 們對 歷 史 文獻 聚散 事實 的 研 究起 步 早 , 起點 高 。 對 歷 史 文獻 聚散 , 特別 是 散佚 規(guī) 律 的 探 討也 較 檔案學 界全面 、 深 入 。 圖 書館 學 界 對我 國 古 代 歷 史 文獻 聚散 的 研究 涵蓋 了 歷 史 檔案 聚散 的 內(nèi) 容 , 從對 古 代 “ 書 厄 ” 的一 般概 括 , 到 對 近 代 禁 毀書 與 典籍散佚 的 系 統(tǒng)總結(jié) , 乃至 當 代 對各 個時 期歷 史 文獻 存 毀 規(guī)律 的 宏觀抽 象 概莫 如 此 。 統(tǒng) 上 稱 之 為 “ 書 厄 ”。 所 謂 “ 書 厄 ”, 是 指 歷 史上 文獻 不 斷散佚 毀 失 的 現(xiàn) 象 , 研究 的是 文獻 在其 傳 播 流 通過 程 中 所 遭受 的 種種 劫 難 , 它 可以 算 作 是一 種研究 文 獻 流 通的 思 想 。 我 國歷 史 檔案 損毀 的學 術(shù) 思 想 最 初 是 包 含 在 “ 書 厄 ” 論之 中的 。 對于 文獻 散佚 毀 失 的 聚散 事實 , 漢 代 即 有人 注 意 到 。 但 直到 隋 代 , 當 時 負 責 典掌 國 家 秘籍 的 牛弘 方 對其 作 了 系 統(tǒng)的歷 史 總結(jié) 。 牛氏 提 出 了 著名 的 “ 五 厄 ” 論 ,即 “大 抵 以 秦 滅 六 國 下 焚 書 之 令 為 第 一 厄 ,
一 、 古代 “ 書厄 ” 觀 的歷 史 演變
歷 史上 早 就 有 人 研 究 圖 書 檔 案 的 損 毀 現(xiàn) 象 , 傳
檔案學通訊
2011 年第 2 期
5
追 加 了 五厄 。 直至 近 現(xiàn)代 , 盡管 有 了 多 角 度 的 審 視 , 但 兵 災(zāi) 之 類 依 然是 書 厄觀 中的 主流 。
西 漢 重 聚 及 王莽 兵 亂 而 失 為 第 二厄 , 東 漢 復 積 及獻 帝 遷 都 而 散 為 第 三厄 , 魏晉謹守 及 永嘉 而 亂 又 復 散 失 為 第 四厄 , 南 朝 旋 又 收 集 及 末 年 蕭繹 自 焚 于外 城 為 第 五厄 。 ”[1] 牛 弘 首 次 提 出 :“ 書 籍 聚 散 自 有 其 一 定 不 移 之 數(shù) , 一 聚 必 有一 散 , 乃物之 常 理 。 而一 個 輪 回的 聚散 , 便 為 一 厄 ” 的 書 厄 論 。 牛弘 書 厄觀 的 核 心主 要 為 兵 燹 之 災(zāi) 。 這 種 書 厄觀 幾 乎 一 時 成 了 定 式 , 以 至 在 隋 代 以 降 的 諸 代 書 厄觀 中一 直 占據(jù)著 主 導 地 位 。 唐 人 封 演 在 所 著 《 封氏 聞 見 記 》 的 《 典籍 》 一 節(jié) 中 歷數(shù)歷 代 典籍收藏 與 被 毀 之 事 , 相 比牛弘 又 增 加 了 隋唐 的 實 例 。 宋 人 洪邁 在 《 容 齋隨筆 》 的 《 書 籍 之 厄 》 篇中 概 述 了 唐宋 之 間 官 、 私 所 藏 文獻 散亂 亡逸 的 重 要 事實 。 值 得 一 提 的是 , 此 書 最 先 將 私 人 藏 書 納 入 到 “ 書 厄 ” 的 范圍 中來 。 宋 人 周 密 在 《齊 東 野 語 》的 《書 籍 之 厄 》篇 中 對 “ 書 厄 ” 也 有 論 述 。 在 概 述 了 魏晉唐宋 時 期 官 、 私 之 藏 散 亡 的 實 例 后 , 他 認 為 :“ 世 間 凡 物 未有 聚 而 不 散 者 , 而書為甚。 ” 明 人 邱浚 在其 著 作 《 大 學 衍 義 補 》 中 有 一 篇 《 論 圖 籍 之 儲 》, 專 論 古 代 書 厄 的 事實 。 他 認 為 , 文獻 的 散 失 這一 損 失 是 不 可 逆 的 。 其 它 事 物 在 戰(zhàn) 亂 時 遭受 毀 壞 , 一 旦 天 下 太 平 , 還 可以 重 新 修 復 和 制 作 , 唯 獨 圖 籍 損毀 失 而 不 可 復 得 。 明 人 胡 應(yīng) 麟 在 《少 室 山 房 筆 叢 · 經(jīng) 籍 會 通 》中 提 出 了所 謂 的 “ 十 厄 ”。 胡 氏 接續(xù) 五厄 之說 , 成十 厄 說 。 他 認 為 :“ 牛弘 所 論 五厄 , 皆 六 代 前事 。 隋 開 皇 之 盛 極 矣 , 未幾 皆燼 于 廣 陵 ; 唐 開元 之 盛 極 矣 , 俄 頃 悉 灰 于 安 史 ; 肅 代 二 宗 洊 加 鳩 集 , 黃巢 之 亂 , 復 致蕩 然 ; 宋 世 圖 史 , 一 盛 于 慶 歷 , 再盛 于 宣 和 , 而 女真 之 禍 成 矣 ; 三 盛 于 淳 熙 , 四 盛 于 嘉 定 , 而 蒙 古 之 師 至 矣 。 然 則 書 自 六 朝 之后 , 復 有 五厄 。 大 業(yè) 一 也 , 天 寶 二 也 , 廣 明 三 也 , 靖 康 四 也 , 紹 定 五 也 , 通 前為 十 厄 矣 。 ”
[2]
二 、 近 代 “ 書厄 ” 論 學 術(shù) 思想的成就
鄧 實在 《 禁 書 目 合 刻 · 跋 》 中 , 論 述 了清代 修 四 庫 全 書 對我 國 典籍 的 破 壞 。 認 為 修 四 庫 時 的 禁 書 “ 為 書 籍 最 大 厄 ”。 此外 , 鄧 實 還 詳 細 地 列 舉 了 歷 代 典籍 毀 壞 的 事實 。 孫 殿 起在 《 清代 禁 毀書 知 見 錄 》 一 書 中 對 清代 禁 毀 典籍 提 出 了 與 鄧 實相 同 或 類 似 的 觀 點 。 上 述 兩 位 學 者 的成 績 也 只在于 積 累 、 排 比 和分 析 史 料 。 今人 趙 長 林 在 《 中國歷 代 書 厄觀 演 進 特 征 論 》 中 認 為 , 我 國的 書 厄觀 大 致 可 分 成 “ 書 厄 記 錄派 ” 和 “ 書 厄 論 研究 派 ”。
[4]
前者往往以編年排比書厄事
實為 方 法 , 代 表 者 可 舉 明 胡 應(yīng) 麟 的 “ 續(xù) 五厄 論 ”、 近人 祝 文 白 的 “ 再續(xù) 五厄 論 ”。 后者則 常常 立足于 探 討 書 厄 的 社 會 背景 , 多 用 分 類 排 比 書 厄 事實 的 分 析 方 法 , 代 表 者 可 舉 洪邁 的 “ 書 厄 論 ”、 陳 登 原 的 “ 四厄 論 ” 等 。 前 者 是一 種 微 觀 的 產(chǎn) 物 , 后者 才 算 得上 是 宏觀 的 產(chǎn) 物。 將 書 厄 論 從 微 觀 上 升 到 宏觀 , 對 歷 代 書 厄 以 俯 視 的 角 度視 之者 , 最 具 開 拓 性 和 代 表性 的 首 推 陳 登 原。 陳 登 原 《 古 今 典籍聚散 考 》 一 書 的 體 例 編 排依 次 為 政 治 卷 、 兵 燹 卷 、 藏 弆 卷 、 人 事卷 。 陳氏 將 秦焚 書 及 歷 代 禁 書 、文 字 獄 、抽 毀 篡 改 等 書 厄 歸 入 政 治 卷 ;將 歷 代 戰(zhàn) 禍 及 外 來 侵 略 所 導 致 的 書 厄 歸 入 兵 燹 卷 ;將 藏 書家 的 得失 , 包括 拒借 、 子 孫 不 肖 等 書 厄 歸 入 藏 弆 卷 ;而 將 水 、火 、蟲 、霉 等 厄 歸 之 為 人 事 卷 。
[5]
陳登原
書 厄觀 中的這 種 邏輯 性 、 抽 象 性 思 維 , 為 書 厄 論者 的 研究提供 了 一 種體 系 , 也 給防止 書 厄 的 產(chǎn)生提供 了 一 種 宏觀 的 新 視 野 。 另 外 , 張 舜徽 獨 創(chuàng)新說 的 書 厄觀 值得 一 提 。 張 先 生在 《 書 籍散 亡 論 》 一 文 中 提 出 , 歷 史 上 的 一 切 書 厄 的 主 要 制 造 者 , 并 不在于 兵 燹 之 類 的 外在因素 , 而恰 恰 在于 人 自 身 。 “ 古 書 散佚 之 原 , 蓋 不 亡 于 公 而 亡 于 私 , 不 亡 于 憎 而 亡 于愛 , 不 亡 于 黜 而 亡 于 修 。 ”[6]
明 人 謝肇淛 書 厄 論 的 思 想 散見 于 《 五 雜 俎 》、《 文 海 披沙 》 等 書 。 他 從 一 種 宏觀 的 視 角 反 思 歷 代 公 私 典 籍收藏 , 從 “ 厄 于 水火 ”、“ 遘 于 兵 燹 ”、“ 敗壞 于不 肖 子 孫 ”、“ 攘奪 于 有 力 勢豪 ” 等 [3] 幾 個 方 面 論 述 了 書 厄 緣 由 , 是 對 書 厄 分 類 研究 的 補充 。 古 代 歷 朝 的 書 厄觀 , 基 本 上 是 由 所 羅列 的 作 為 佐證 的 墳 籍 事 件 堆 積 而成 。 不 論 是 隋牛弘 的 “ 五厄 ”, 抑 或 明 胡 應(yīng) 麟 的 “ 后 五厄 ”, 不 論 是 兵 厄 、 蟲 厄 , 抑 或 火 厄 、 水 厄 , 往往 是 不 厭 其 煩 , 事無 巨細 , 一人一 事 細 細道 來 。 牛弘 的 書 厄 論 提 示 了后代 學人 對 歷 史上 書 厄 事 件 和 現(xiàn) 象 的 注 意 。 自 牛弘 以 后 , 書 厄 思 想也 有 了 新 的 發(fā) 展 , 但 多數(shù)人 都 沒 有 脫離 牛弘 的 視 野范圍 。 例 如 明代 胡 應(yīng) 麟 的 書 厄 論 , 在 牛 弘 “ 五 厄 ” 的 基 礎(chǔ) 上 再
三 、 建 國 后圖 書檔案 損毀 研究 學 術(shù) 思想的 發(fā) 展
新 中國成 立 后 , 檔案學 研究 迅速 發(fā) 展 壯 大 。 有 關(guān) 檔案 損毀 的 研究不 論 是 在 廣 度 上 , 還 是 在 深 度 上 都 大大 超越 了 前 人 。 在 這 里 , 我們 可以 將相關(guān)研究 的學 者 們分為 “ 歷 代 圖 書 檔案 損 毀 記 錄 派 ” 和 “ 圖 書 檔 案 損毀 研究 派 ” 兩 類 。 這一 時 期的圖 書館 學 界 , 尤 其 是檔案學 界 的人 們 力 圖 達 成 兩 個 目標 : 一是 希 望 將 歷 史 檔案 損毀 的 具 體事 例 從 林林 總總的歷 史 文獻 散佚 記 載 中 剝 離 出 來 , 勾勒 出 屬 于自 己 的歷 史 沿 革 的 脈 絡(luò) ; 二 是 在此 基 礎(chǔ) 上 從 宏觀 的 不 同 層 面 總結(jié)歷 史 規(guī)律 , 包括 歷 史 檔 案 存 毀 的經(jīng) 驗 和 教 訓 。 盡管 取 得 了 不 小 的成 績 , 但 至
6
今 仍 未 能 達 到 既 定 的 目標 。
檔案學通訊
2011 年第 2 期
地 留 傳 給 子 孫 后代 , 最 根 本的就是要 使 檔案 在 戰(zhàn) 爭 環(huán)境 ( 也 包括 水火 災(zāi) 等 突 然 事 變 ) 中 盡 可 能 少 受 損 失。 楊曉虹 在 《 中國 封 建 社 會 檔案 典籍 屢 遭 破 壞 的 原 因 及 其不 良 后 果 》 一 文 中 , 將 檔案 毀 壞 的 原 因 總結(jié) 為 以下幾 個方面 : 1. 封 建 王 侯 為 鞏固 封 建 專 制 統(tǒng) 治 和 維 護 切 身 利 益 的 需 要 造 成的 。 例 如 , 秦焚 書 坑儒 、 秦 檜 毀 壞 、 刪 改 檔案中 對自 己 不 利 的記 載 。 2. 檔案 典 籍高 度 集 中 在 中 央 保 存 , 必 然 會 伴 隨 封 建 王 朝 的 更 替 而 造 成 損 失 。 3. 落后 民族 統(tǒng) 治 的 客 觀 需 要 造 成的 。 少 數(shù) 民族 為 了 加 速 發(fā) 展 自 身 的 需 要 , 非 常 重 視 漢 人 的統(tǒng) 治 經(jīng) 驗 。 各 項 典 章 制 度 的 建 立 , 大都 借 助 于 他 們 劫 獲 的 漢 人 的 檔 案 典 籍 材 料 。 4. 階 級 的 、 歷 史 的 局 限 , 人 們不 可 能 充 分 認 識 到 檔案的 真 正價 值 而 加 以 保護 。 此文將檔案典籍遭到破壞的不良后果概括為: 第一 , 它 使 我 國 長 期 積 累 起 來的 文 化 財富 受 到了 嚴 重 摧 殘 ,造 成 了 不 可 彌 補 的 損 失 。 其 次 ,延 緩 了 我 國 檔案學 思 想 的 形 成 。 第 三 , 使 某 些 歷 史 時 期的 各種 人 物 、 事 件 和 思 想 看 不 到了 。 劉 睿徹 在 《 中國 古 代 檔案 工作 中的 胥吏 之 害 》 一 文 中 認 為 , 中國 古 代 檔案 工作 中的 胥吏 之 害 分為 以 下幾 種 情況 :1. 怠情拖沓 , 玩忽職 守 。 2. 盜賣 檔案 , 毀 棄 宗 卷 。 3. 把 持 檔案 , 舞弊 營 私 。 4. 挾 制 長 官 , 操縱 政 務(wù) 。 胥吏 之 害 主 要是 古 代 檔案 工作 中 管 檔 之 吏 在 檔 案的整 理 、 保 管 、 提供 利用 中 怠職瀆職 , 謀 利 挾 權(quán) , 這 成 為 封 建 社 會 中 割 之 不 去的 毒瘤 。 此 文 將 造 成 胥吏 之 害 的 原 因 總結(jié) 為 以下幾 個方 面 : 1. 胥吏 之 害 是 封 建 制 度 本 身 的 腐朽 性 所 無法 避 免 的 , 是 吏 治 腐 敗 的 表 現(xiàn) 。 2. 當 權(quán) 者 對 檔案 價 值 認 識 的 局 限 性 是 導 致 胥吏 之 害 的 又 一 內(nèi) 在 原 因 。 3. 從事 檔案 工作 的 胥吏 地 位 低 下 , 俸 給 微 薄 , 是 其為 害 頻 發(fā) 的 潛 在 原 因 。 4. 中國 古 代 檔案 工作 方 法 的 封 閉 性 是 胥吏 之 害 難 以 根 除 的 重 要 原 因 。 王 安 功 在 《歷 代 圖 書 事 業(yè) 災(zāi) 害 史 考 述 》一 文 中 , 提 到了應(yīng) 對 歷 代 修 史 及 檔 案 利 用 進 行 災(zāi) 害 學 反 思 。 認 為 , 我 國歷 代 王 朝 素 有 盛 世 修 史 的傳統(tǒng) , 檔案就是 歷 代 編修 史 書 的 重 要 參 考資 料 。 傳 世 的 史 書 作 為 “ 過 去 ”的 主 要 載 體 ,在 一 定 意 義 上 也 成 為 控 制 、引 導 和 限 制 后 人 認 識 過去的 工 具 , 并 大 體 操縱 了 人 們 的歷 史 記憶 。 屬 于 “ 無 意 史 料 ” 的 文 書 檔案或 被 主 動 銷 毀 , 或因管理不善而散失, 人們理解前代的資料通道被 切 斷 , 這 樣 編 史 的 目 的就 實 現(xiàn)了 。 加 之 史 編 即 成 , 殘 存 的檔案 無 人 問 津 , 最 終 散 毀 于無 形 , 故 有中國 古 代 史 書 出而 史 料 亡 的 說 法 。
[24] [8] [7]
( 一 ) 歷代 圖 書 檔案 損毀記錄派
這 方面 成 果 很 多 , 總 論 性 的 首 推 王 景 高 的 《 論 述 我 國檔案的 厄 運 》 及 《 續(xù) 一 》、《 續(xù) 二 》 。 王 先 生 的 文 章將我國從先秦到建國前檔案損毀的事實娓娓道 來 , 這 其 中 很 多 事 件 前 人 在 論 述 “ 書 厄 ” 時都 曾 提 及 , 但 都 未 真 正 將其 納 入到 檔案 損毀 的 視 野 中 。 王 先 生 可 算 是 全面 系 統(tǒng) 地 對我 國檔案 損毀 歷 史 事 件 進 行 總 結(jié)的第一人 。 論 述各 時代 檔 案 損 毀 事 件 的 文 章 也 有 很 多 , 例 如 王 景 高 的 《 明 、 清 歷 史 檔 案 劫 難 錄 》 、《 民 國 檔 案 劫 難 錄 》 , 郭煒 的 《 清代 檔案 殘 缺 的 原 因 》
[12] [9] [10]
, 賀吉 元
的 《 古 代 禁 書毀 檔回 眸 》[11]等等 。 分 專 題研究 的 文 章 有 :維 今 的 《秦 檜 破 壞 檔 案 的 罪 行 》
[14]
、張 克 復 的 《秦
[15]
始 皇 焚 書 對 檔 案 造 成 的 破 壞 》 [13], 范 開 宏 的 《 敦 煌 文 獻散失述略》 , 王 敏 的 《 古 代 檔案與 火 》 ,傅 水 林 、
[16]
錢 金 坤 的 《金 華 縣 民 國 檔 案 散 軼 始 末 》
,劉 睿 徹 的
[18]
《 中國 古 代 檔案 工作 中的 胥吏 之 害 》[17], 徐雁 的 《 清 軍 與 太 平 軍戰(zhàn) 事 書 厄 —“ —— 百年 書 厄 ” 札 記 》 ,陳 麗 的 《 淺 析 我 國 封 建 時代 禁 書制 度 對 文獻編 纂 的 影響 》[19] 等等 。
( 二 ) 圖 書 檔案 損毀研究派
顧 名 思 義 ,, 這 類 文 章 注 重研究 檔案 損毀 背 后 的 原 因 , 以 及 總結(jié)歷 史 教 訓 。 代 表性 的 文 章 有 : 方新 德 的 《論 我 國 歷 史 上 的 毀 檔 現(xiàn) 象 及 教 訓 》
[20]
,楊 曉 虹 的
《 中國 封 建 社 會 檔案 典 籍 屢 遭 破 壞 的 原 因 及 其 不 良 后 果 》 [21], 戴 長 江 、 周 向 華 的 《 我 國 歷 史 文 獻 亡 佚 述 略》 等。 方新 德 在 《 論 我 國歷 史上 的 毀 檔 現(xiàn) 象 及教 訓 》 一 文 中 , 將 歷 史上 檔案 損毀 的 原 因 總結(jié) 為自 然 損毀 ( 如 竹 簡的 自 然 損 壞 ) 和 人 為 損 壞 兩 大 類 。 人 為 損 壞 又 分 為 以下幾 個方面 :1. 戰(zhàn) 爭 。 2. 檔案 工作 的 腐 敗 落后 和 人 們 認 識 水 平 的 低 下 。 具 體 來 說 表 現(xiàn) 在 : 一是 各 級 官 員 中 不 少 是 不重 視 檔案 工作 , 對 檔案的 存 亡 漠 不關(guān) 心 的 。 二 是 低級 的 具 體 管 檔人 員 , 由 于 純 屬 雇員 , 檔 案的 存 毀 無關(guān)其 一 身 痛 癢 , 所 以一 旦 有 關(guān) 制 度 松懈 , 則 聽 任 檔案 管 理 條 件 惡 化 。 我 國 古 代 缺 乏 一 種把 檔 案 材 料 作 為 文 化 財富 留 存 給 后代 的傳統(tǒng) 。 3. 對 檔案 進 行 破 壞 , 以 作 為 達 到 特 定 目 的 手 段 。 此外 , 管 檔人 員 出 于 私 利 而 破 壞 檔案 , 也 是歷 史上 常見 的 現(xiàn) 象 。
[22] [23]
, 朱曉峰 的 《 談 中國 古 代 文獻 散 失 的 原 因 》
等
4. 將 檔案 作 為 商 品 進 行 買賣 。5. 文件 的 形 成 者 或檔案
的 保 管 者 迫 于 形 勢 , 自 動 地但 又 是 無 可 奈何 地 銷 毀 檔案 文件 , 如 躲 避政 治 迫 害 等 。 6. 近 代 一 些外 國 侵 略 者 為 了進 一 步 擴 大 侵 略 活 動 , 他 們把我 國 各種 檔案 材 料 作 為 珍貴 的 情 報 來 源 進 行 劫 掠 。 方新 德 在 總結(jié)歷 史 教 訓 的 基 礎(chǔ) 上 還 對 今 天 的檔 案 工作 提 出 了 不 少建 議 。 他 認 為 , 要 把 檔案 材 料 妥善
同時 , 從 秦 代 開 始 定 期 銷
毀文書的制度也是檔案消失的不可小視的歷史因 素。
朱曉峰 在 《 談 中國 古 代 文獻 散 失 的 原 因 》 一 文
檔案學通訊
2011 年第 2 期
85.2006 (6 ):76-79.
7
中 , 將 文獻 散 失 的 原 因 總結(jié) 為 以下幾 方面 :1. 兵 爭 匪 盜 。 2. 政 治原 因 。 3. 經(jīng) 濟 原 因 。 4. 文 化 原 因 。 5. 技 術(shù) 原 因 。 6. 思 想 認 識 原 因 。 時 冬 云 在 《 試 述 中國歷 史 文獻 積聚 與 散佚 的一 般特 征 》 一 文 中 , 首 先 概 括 了 中國歷 史 文獻 積聚 的一 般特 征 : 一是 在 中國歷 史 文獻 的 大 量 積聚 中 , 各 王 朝 的統(tǒng) 治 階 級 起 了 重 要 作用 。 特別 是 每 當 舊 王 朝 覆 亡 、 新 王 朝 興 起 時 , 對 保 存 文獻 是有 功 的 。 二 是中國歷 史 文獻 的 積聚 還 得力 于 中國 完 善 的 史 官制 度 的 長 期 存 在和 延 續(xù) 。 三 是中國歷 史 文獻 的 積聚 還 得力 于 魏晉 以 后 的 私 人 編修 。 四 是中國歷 史 文獻 的 積聚 , 還應(yīng) 歸 功 于 紙 和 印刷 術(shù) 的 發(fā) 明 。 中國歷 史 文獻 散佚 的一 般 特 征 : 一 、 戰(zhàn) 亂 是 文獻 散佚 的 最 大 原 因 , 造 成 的 危 害 也 最 嚴 重 。 二 、 質(zhì) 量 低 劣 之 書 往往 被 淘汰消 亡 。 三 、 由 于 保 管 不 善 等 原 因 , 水火 蟲 蛀 等自 然 災(zāi) 害 , 也 使 不 少 典籍 殘 缺 散 失 。
[25]
[8] 王景 高 . 明 、 清 檔 案 劫 難 錄 [J]. 檔 案 春 秋 ,2008
(7 )49-51.
[9] 王 景 高 . 民 國 檔 案 劫 難 錄 [J]. 檔 案 春 秋 ,2009
(3 ):53-57.
[10] 郭 煒 . 清 代 檔 案 殘 缺 的 原 因 [J]. 檔 案 管 理 , 2001 (2 ):26. [11] 賀 吉 元 . 古 代 禁 書 毀 檔 回 眸 [J]. 檔 案 時 空 , 2007 (9 ):8-9. [12] 維 今 . 秦 檜 破 壞 檔 案 的 罪 行 [J]. 檔 案 工 作 , 1963 (1 ):10. [13] 張 克 復 . 秦 始 皇 焚 書 對 檔 案 造 成 的 破 壞 [J].
甘肅 檔案 ,1982 (3 ):29-30.
[14] 范 開 宏 . 敦煌 文 獻散 失 述 略 [J]. 當 代 圖 書 館 , 2003 (1 ):56-58. [15] 王敏 . 古 代 檔 案 與 火 [J]. 檔 案 天 地 ,2001 (1 ): 21. [16] 傅水 林 , 錢 金 坤 . 金 華 縣 民 國 檔 案 散 軼 始 末 [J]. 浙江 檔案 ,1990 (2 ):18-19. [17] 劉 睿 徹 . 中 國 古 代 檔 案 工 作 中 的 胥 吏 之 害 [J]. 檔案學 研究 ,1999 (1 ):20-22.
—— 百 年 書 [18] 徐 雁 . 清 軍 與 太 平 軍 戰(zhàn) 事 書 厄 —“ 厄 ” 札 記 [J]. 出 版史 料 ,2002 (4 ):104-109.
檔案的 損毀 是 研究 文獻 流 傳過 程 中 無法 回 避 的 主題 , 當 代 學 術(shù) 界 依 然 對此 保 持 著較高 的 研究 熱 情 。 實 際 上 , 我 國 古 代 檔案的 損毀 作 為 中國歷 史 文 化 遭 劫 的一 種 現(xiàn) 象 , 有 著深 遠 的歷 史 根 源 和 復 雜的 社 會 背景 。 研究我 國歷 史 檔案的 損毀 不能 僅僅 著 眼 于 中 國 藏 書 史 , 還 要 將其 放 在 整 個 中國 封 建 政 治 史 、 文 化 思 想 史 、 科 學 技 術(shù) 史 及 中國 文獻 發(fā) 展 史 的 背景 中 綜 合 地 加 以 考 察 和分 析 。 這是 我們 今 天 研究 歷 史 檔案 損毀 現(xiàn) 象 所應(yīng) 有的眼 界 。
[19] 陳麗 . 淺析 我國 封 建 時 代 禁 書 制度 對 文 獻 編
纂 的 影響 [J]. 檔案學 研究 ,2005 (5 ):31-34.
注釋與參考 文 獻 : · 牛弘 傳 . [1] 隋書
[20] 方 新 德 . 論 我 國 歷 史 上 的 毀 檔 現(xiàn) 象 及 教 訓 [J]. 檔案學通訊 ,1988 (2 ):80-85. [21] 楊曉 虹 . 中 國 封 建 社會 檔案 典籍 屢遭 破壞 的
原因 及其 不 良 后 果 [J]. 遼寧 大 學學 報 ( 哲 學 社會 科 學 版 )1988 (5 ):84-86.
[2] 胡應(yīng) 麟 . 少 室 山 房筆 叢·甲 部 卷 一 [A]. 經(jīng) 籍 會
通 (1 )[M]. 北京 : 中 華 書 局 ,1958 :8.
[3] 謝 肇 淛 . 文 海 披 沙·卷 六 [M].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社 ,1997 :63.
[4] 趙 長 林 . 中 國歷代書厄觀 演 進 特征 論 [J]. 圖 書
與情報 ,2001 (2 ):43-46.
[22] 戴 長 江 , 周 向 華 . 我國歷 史 文 獻 亡 佚 述 略 [J].
安 徽 農(nóng)業(yè) 大 學學 報 ( 社會 科 學 版 )2003 (3 ):98-100.
[5] 陳 登原 . 古今典籍聚 散 考 [M].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 , 1983. [6] 張 舜 徽 . 廣 校 讎 略 : 張 舜 徽 集 : 第 1 輯 [M]. 武
漢 : 華 中師 范大 學 出 版社 ,2004 :52-53.
[23] 朱 曉 峰 . 談 中 國 古 代 文 獻 散 失 的 原 因 [J]. 山
東 圖 書 館季刊 ,1999 (1 ):9-12.
[24] 王 安 功 . 歷 代 圖 書 事 業(yè) 災(zāi) 害 史 考 述 [J]. 圖 書
館 工作與 研究 ,2010 (2 ):79-82.
[7] 王 景 高 . 論 述 我 國 檔 案 的 厄 運 [J] ( 續(xù) 一 、 續(xù)
二 ). 檔 案 學 通 訊 ,2006 (2 ):82 -85.2006 (4 ):82 -
[25] 時 冬 云 . 試 述中 國歷 史 文 獻 積 聚與 散佚的 一
般 特征 [J]. 菏澤 師 專 學 報 ,2002 (3 ):87-89.
歡迎訂閱《檔案學通訊》,郵發(fā)代號 82—21
本文關(guān)鍵詞:我國圖書檔案損毀研究學術(shù)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826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tushudanganlunwen/8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