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課例的方法二:文獻檢索法
本文關鍵詞:獲取課例的方法二:文獻檢索法
【摘要】:獲取課例是研究課例的基礎。做文獻檢索是獲取課例的另一途徑。獲取課例的途徑主要有紙質媒體路徑,如圖書館、書店、個人藏書等,電子媒體途徑,如網站、網校、QQ、微信、博客等電子媒體等。處理文獻的方法主要有復印、掃描、抄寫、分類、歸檔等。課例研究文獻檢索要注意辨識文獻的真?zhèn)?注意處理過程中的保真,注意與授課老師溝通。
【作者單位】: 寧波中學;
【關鍵詞】: 課例研究 文獻檢索 處理方法
【基金】: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2014SC094“關注教師學生發(fā)展的課例研究方法”成果之二
【分類號】:G252.7
【正文快照】: 獲取課例的另一途徑是做文獻檢索,F(xiàn)在媒體發(fā)達,許多老師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錄或發(fā)表于刊物,或收藏于專著或文集,或上傳于網絡,還有老師把教學視頻上傳到網絡,或刻寫于光盤,或保存于移動硬盤、優(yōu)盤,更有現(xiàn)代網絡學校,直接網上授課,或上傳教學視頻。這些都為我們研究課例提供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建興;;視頻課例加快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年10期
2 陳培群;;以課例為載體的區(qū)本研修[J];現(xiàn)代教學;2012年Z1期
3 吳曉燕;劉望敏;;以課例為載體的專題教研[J];現(xiàn)代教學;2012年Z1期
4 張傳萍;;關于教學課例的思考[J];網絡科技時代;2008年21期
5 李銀;酒瓶不變,酒常換——兩個研究性學習課例設計的比較[J];信息技術教育;2004年04期
6 李建軍;;教學優(yōu)秀課例輔助點評系統(tǒng)的設計與開發(fā)[J];軟件導刊;2010年06期
7 李莉;;基于數學課例《可能性》開展行動教學研究[J];現(xiàn)代教學;2007年09期
8 張建霞,,洪瑩,趙中華,張建霞,王荔枝,張懷忠;多媒體教學課例(之二)[J];河北教育;1996年01期
9 葉平;從“課例設計”向“敘事研究”、“案例分析”演進——“敘事與案例”開欄寄語[J];網絡科技時代;2005年03期
10 施愛萍;;以“862”課例為載體開展校本合作研修[J];現(xiàn)代教學;2007年Z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李淑英;;課例研討活動中對話的缺失與建構[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2 陳娟;;讀中悟情 讀中得法——《成吉思汗和鷹》課例研修報告[A];中國名校卷(四川卷)[C];2013年
3 陳娟;;讀中悟情 讀中得法——《成吉思汗和鷹》課例研修報告[A];中國教師發(fā)展基金會“全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科研成果集(四川卷)[C];2013年
4 段青;;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季風氣候顯著”的課例反思[A];山地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西南片區(qū)會議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吳帆 通訊員 韓維瑩;課例教學融匯大家智慧[N];天津教育報;2007年
2 廉德忠邋陶繼新;用課例式備課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陳建希;《福建省集郵教學課例匯編》出版[N];中國集郵報;2008年
4 陳萬勇 林素珍;課例研討,教師成長的好載體[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 李玲玲;基于課例的校本教研有效策略[N];中國教師報;2008年
6 重慶市北碚區(qū)教師進修學院院長 朱福榮;實施基于“行為改善”的教師培訓[N];中國教育報;2013年
7 孫國芹;提高教師素質的途徑[N];鄭州日報;2007年
8 劉慶國 高慧 馬國勝;全國首屆小學優(yōu)秀課例評選我省3名小學教師獲一等獎[N];河北日報;2009年
9 江蘇省南通市新橋中學 華曉球;停下思考 不誤大步前行[N];中國教育報;2011年
10 王云;正寧縣開展遠程教育應用典型課例觀摩交流活動[N];隴東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王飛;新課改下中學地理優(yōu)秀課例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
2 吳慧婷;通過課例研討發(fā)展職前教師教學技能的實證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孫文文;課例教學片創(chuàng)作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年
4 李響;課例研修提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能力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5 石惠文;生物課例的校本教研[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高波;基于中職數學課程思維的課例設計研究[D];寧波大學;2014年
7 柳淑瑛;教師繼續(xù)教育中課例教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7588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tushudanganlunwen/75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