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蒲袆(chuàng)新的圖書館智能服務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4-03 22:41
在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中高?蒲袆(chuàng)新地位舉足輕重,隨著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過程變得更具復雜性和時效性,科研人員對于科研所需的知識需求也日益強烈,而從圖書館獲取所需的科研知識資源和專業(yè)的科研服務支持,是實現科研創(chuàng)新的有效手段與重要途徑之一。當前,智能服務的需求和情境正成形成,并將成為未來發(fā)展的新方向。面向高?蒲袆(chuàng)新,目前國內外一些著名的高校圖書館正開展智能服務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然而,在圖書館智能服務的開展過程中,卻存在著服務聯(lián)系松散、服務推進緩慢、服務效果不佳等諸多問題。那么,面向高?蒲袆(chuàng)新的圖書館智能服務過程具體是什么,是什么推動著圖書館智能服務的有序推進?有哪些關鍵影響因素,相關影響因素之間如何相互作用?能否對其過程進行有效的模擬仿真?這些研究問題亟待深入的展開研究。本文圍繞圖書館智能服務展開相關理論研究,對于完善圖書館知識服務理論,提升圖書館智能服務效果,促進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首先,運用多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構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圖書館智能服務過程機理模型,從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務技術支持、知識交互等方面,揭示了圖書館智能服務各要素間的作用機理。...
【文章頁數】:19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問題提出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評述
1.3.1 基于知識圖譜的研究現狀分析
1.3.2 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的研究綜述
1.3.3 圖書館智能服務的研究綜述
1.3.4 面向科研創(chuàng)新的圖書館服務研究綜述
1.3.5 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現狀評述
1.4 研究內容與論文結構
1.4.1 研究內容
1.4.2 論文結構
1.5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術路線
第2章 相關理論基礎與概念界定
2.1 相關理論基礎
2.1.1 知識服務理論
2.1.2 復雜系統(tǒng)理論
2.1.3 系統(tǒng)動力學理論
2.2 高?蒲袆(chuàng)新概念及內涵
2.3 智能服務情境概念及內涵
2.4 圖書館智能服務概念及內涵
2.5 本文研究的整體邏輯與框架
2.5.1 研究的整體框架
2.5.2 研究的子框架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面向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的圖書館智能服務過程及機理分析
3.1 智能服務過程的分析框架
3.2 智能服務的過程階段分析
3.2.1 智能服務創(chuàng)建階段
3.2.2 智能服務實施階段
3.2.3 智能服務收尾階段
3.2.4 智能服務歸檔階段
3.3 智能服務過程機理的多案例研究
3.3.1 機理分析步驟
3.3.2 案例研究設計
3.3.3 案例簡要介紹
3.3.4 過程機理分析
3.3.5 案例研究結論
3.4 管理啟示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面向高?蒲袆(chuàng)新的圖書館智能服務關鍵因素識別
4.1 扎根理論方法及流程
4.1.1 扎根理論方法
4.1.2 具體操作流程
4.2 訪談設計與資料收集
4.2.1 樣本對象的選擇
4.2.2 研究問題的設計
4.2.3 訪談資料的處理
4.3 扎根編碼與范疇提煉
4.3.1 編碼有效性
4.3.2 開放式編碼
4.3.3 主軸編碼
4.3.4 選擇性編碼
4.3.5 理論飽和度檢驗
4.4 模型闡釋與分析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面向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的圖書館智能服務影響因素實證
5.1 研究假設與實證模型
5.1.1 知識服務資源的影響
5.1.2 科研服務參與的影響
5.1.3 智能服務感知的影響
5.1.4 科研服務需求的影響
5.1.5 服務應用動機的影響
5.1.6 智能技術體驗的影響
5.1.7 研究假設與概念模型
5.2 調查問卷與實證方法
5.2.1 調研目的與調查對象
5.2.2 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5.2.3 調查問卷的變量測量
5.2.4 結構方程模型及流程
5.3 實證研究的數據分析
5.3.1 描述性統(tǒng)計
5.3.2 量表的信度
5.3.3 量表的效度
5.4 假設驗證與模型擬合
5.4.1 研究假設檢驗驗證
5.4.2 結構方程模型擬合
5.4.3 研究結果實證分析
5.5 管理啟示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面向高?蒲袆(chuàng)新的圖書館智能服務系統(tǒng)動力學仿真
6.1 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的原理及應用
6.1.1 模型應用原理
6.1.2 模型構建步驟
6.1.3 模型應用意義
6.2 系統(tǒng)分析
6.2.1 系統(tǒng)分析與構成
6.2.2 系統(tǒng)建模的目的
6.2.3 系統(tǒng)模型的邊界
6.3 系統(tǒng)建模
6.3.1 系統(tǒng)邊界的限定
6.3.2 因果關系與反饋
6.3.3 模型的系統(tǒng)流圖
6.3.4 系統(tǒng)動力學方程
6.3.5 初始參數的設置
6.3.6 模型有效性檢驗
6.4 系統(tǒng)模型仿真與結果應用討論
6.4.1 運行趨勢及應用
6.4.2 關鍵變量及應用
6.4.3 主導回路及應用
6.5 管理啟示
6.6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1 面向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的圖書館智能服務調查問卷
附錄2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其它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本文編號:3781280
【文章頁數】:19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問題提出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評述
1.3.1 基于知識圖譜的研究現狀分析
1.3.2 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的研究綜述
1.3.3 圖書館智能服務的研究綜述
1.3.4 面向科研創(chuàng)新的圖書館服務研究綜述
1.3.5 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現狀評述
1.4 研究內容與論文結構
1.4.1 研究內容
1.4.2 論文結構
1.5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術路線
第2章 相關理論基礎與概念界定
2.1 相關理論基礎
2.1.1 知識服務理論
2.1.2 復雜系統(tǒng)理論
2.1.3 系統(tǒng)動力學理論
2.2 高?蒲袆(chuàng)新概念及內涵
2.3 智能服務情境概念及內涵
2.4 圖書館智能服務概念及內涵
2.5 本文研究的整體邏輯與框架
2.5.1 研究的整體框架
2.5.2 研究的子框架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面向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的圖書館智能服務過程及機理分析
3.1 智能服務過程的分析框架
3.2 智能服務的過程階段分析
3.2.1 智能服務創(chuàng)建階段
3.2.2 智能服務實施階段
3.2.3 智能服務收尾階段
3.2.4 智能服務歸檔階段
3.3 智能服務過程機理的多案例研究
3.3.1 機理分析步驟
3.3.2 案例研究設計
3.3.3 案例簡要介紹
3.3.4 過程機理分析
3.3.5 案例研究結論
3.4 管理啟示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面向高?蒲袆(chuàng)新的圖書館智能服務關鍵因素識別
4.1 扎根理論方法及流程
4.1.1 扎根理論方法
4.1.2 具體操作流程
4.2 訪談設計與資料收集
4.2.1 樣本對象的選擇
4.2.2 研究問題的設計
4.2.3 訪談資料的處理
4.3 扎根編碼與范疇提煉
4.3.1 編碼有效性
4.3.2 開放式編碼
4.3.3 主軸編碼
4.3.4 選擇性編碼
4.3.5 理論飽和度檢驗
4.4 模型闡釋與分析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面向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的圖書館智能服務影響因素實證
5.1 研究假設與實證模型
5.1.1 知識服務資源的影響
5.1.2 科研服務參與的影響
5.1.3 智能服務感知的影響
5.1.4 科研服務需求的影響
5.1.5 服務應用動機的影響
5.1.6 智能技術體驗的影響
5.1.7 研究假設與概念模型
5.2 調查問卷與實證方法
5.2.1 調研目的與調查對象
5.2.2 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5.2.3 調查問卷的變量測量
5.2.4 結構方程模型及流程
5.3 實證研究的數據分析
5.3.1 描述性統(tǒng)計
5.3.2 量表的信度
5.3.3 量表的效度
5.4 假設驗證與模型擬合
5.4.1 研究假設檢驗驗證
5.4.2 結構方程模型擬合
5.4.3 研究結果實證分析
5.5 管理啟示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面向高?蒲袆(chuàng)新的圖書館智能服務系統(tǒng)動力學仿真
6.1 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的原理及應用
6.1.1 模型應用原理
6.1.2 模型構建步驟
6.1.3 模型應用意義
6.2 系統(tǒng)分析
6.2.1 系統(tǒng)分析與構成
6.2.2 系統(tǒng)建模的目的
6.2.3 系統(tǒng)模型的邊界
6.3 系統(tǒng)建模
6.3.1 系統(tǒng)邊界的限定
6.3.2 因果關系與反饋
6.3.3 模型的系統(tǒng)流圖
6.3.4 系統(tǒng)動力學方程
6.3.5 初始參數的設置
6.3.6 模型有效性檢驗
6.4 系統(tǒng)模型仿真與結果應用討論
6.4.1 運行趨勢及應用
6.4.2 關鍵變量及應用
6.4.3 主導回路及應用
6.5 管理啟示
6.6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1 面向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的圖書館智能服務調查問卷
附錄2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其它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本文編號:37812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tushudanganlunwen/3781280.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