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樵文獻學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26 18:31
鄭樵不僅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史學家,而且還是一位頗有影響力的文獻學家,他在文獻學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縱觀鄭樵一生,從16歲在家鄉(xiāng)結(jié)茅苦讀,歷經(jīng)30余載,在沒有家學師承和皇家藏書為依靠的條件下,憑著驚人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追求刻苦攻讀,書筆一生,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通志》作為他畢生心血之結(jié)晶,是一部學術價值很高的著作。其中二十略是鄭樵最自鳴得意之作,也是全書的精華所在。尤其是《校讎略》、《藝文略》、《圖譜略》和《金石略》更是全面反映了鄭樵的文獻學思想。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上述“四略”為研究對象,對鄭樵的文獻學思想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和闡述,并對鄭樵的學術成就和影響做一簡單的評價。全文共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主要是通過梳理鄭樵的家世生平與著作,讓閱讀者先行了解這位偉大史學家惜時如金、執(zhí)筆不休的治學精神和安貧樂道、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第2章主要論述鄭樵反對“災祥怪異”學說的唯物歷史觀,繼承“通史家風”的史學觀和創(chuàng)新務實的科學精神,因為這些學術思想影響了他文獻學思想的形成。第二部分:主要是第3章、第4章和第5章,這是全文的核心。筆者從文獻搜求、圖書...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4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鄭樵與《通志》概述
1.1 坎坷一生,史家精神
1.2 長涉藝文,著述豐富
1.3 私撰《通志》,名垂千古
第2章 鄭樵《通志》的學術思想
2.1 反對“災祥怪異”之說的樸素唯物史觀
2.2 繼承“通史家風”的史學觀
2.3 倡導創(chuàng)新務實的科學精神
2.3.1 破除陳舊思維,勇于批判創(chuàng)新
2.3.2 尚“實學”,薄“空言”
第3章 會通“古今有無”之書的文獻搜集思想
3.1 文獻搜集貴在“廣古今而無遺”
3.1.1 對圖書訪求之可行性的分析
3.1.2 充實館藏,求書迫切
3.1.3 網(wǎng)羅古今存亡書籍之法
3.1.3.1 現(xiàn)存圖書的搜集方法
3.1.3.2 亡佚書籍的輯佚方法
3.2 提出“求書遣官,校書久任”理論
第4章 創(chuàng)建別識心裁的三級十二類圖書分類體系
4.1 圖書分類之兩大功用:存書、明學
4.1.1 保存圖書
4.1.2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4.2 圖書分類原則之看法
4.2.1 莫要“按名歸書”
4.2.2 主張“以人類書”
4.2.3 性質(zhì)相同,集為一類
4.2.3.1 一書不可錯分兩處
4.2.3.2 同書異名,歸為一處
4.2.4 性質(zhì)相近,勿濫為一
4.2.5 注意類書的細分
4.3 鄭樵圖書分類的別識心裁
4.3.1 宋之前圖書分類法之概說
4.3.2 鄭樵圖書分類之優(yōu)劣
4.3.2.1 鄭樵圖書分類的優(yōu)點
4.3.2.2 鄭樵圖書分類的不足
第5章 反對“泛釋無義”的形式主義圖書著錄方式
5.1 圖書著錄要“記有”“記無”
5.2 關于著錄方式的卓越見識
5.3 敘錄要詳略有度,反對“泛釋無義”
結(jié)語
主要參考文獻
致謝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鄭樵的文獻學成就[J]. 時永樂,李玉林. 圖書與情報. 2000(04)
[2]鄭樵對文獻學的貢獻[J]. 王純. 圖書情報工作. 2000(04)
[3]論鄭樵的史學思想[J]. 龔抗云.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2)
[4]鄭樵事跡四考[J]. 蔣維錟,陳長城. 福建論壇(文史哲版). 1998(04)
[5]鄭樵學術精神的時代價值[J]. 吳懷祺. 福建論壇(文史哲版). 1998(03)
[6]重讀鄭樵,理解鄭樵——首屆鄭樵學術討論會側(cè)記與斷想[J]. 吳懷祺. 史學史研究. 1998(02)
[7]夾漈草堂上豎起的一座豐碑─—南宋著名藏書家鄭樵[J]. 王長英.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1)
[8]鄭樵的史學思想[J]. 吳懷祺. 史學史研究. 1983(02)
[9]鄭樵在歷史編纂學上的成就[J]. 吳懷祺. 史學史研究. 1981(04)
[10]鄭樵和《通志》[J]. 倉修良. 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0(04)
博士論文
[1]鄭樵小學研究[D]. 薄守生.蘇州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通志二十略》中的秩序理想與精神內(nèi)涵[D]. 雷博.北京大學 2008
[2]《六書略》兼書問題研究[D]. 王珊珊.廣西大學 2008
[3]宋代辨?zhèn)蔚谝蝗薣D]. 侯佳.河南大學 2008
[4]宋鄭樵《爾雅注》音系研究[D]. 李靜.首都師范大學 2008
[5]鄭樵詩經(jīng)學簡論[D]. 高曉成.山西大學 2007
[6]鄭樵《通志.樂略》的研究[D]. 廖朝瓊.福建師范大學 2007
[7]鄭樵《詩經(jīng)》學研究[D]. 姜亞林.中央民族大學 2004
[8]鄭樵與文獻學淺探[D]. 張文明.湖南師范大學 2004
[9]鄭樵《六書略》研究[D]. 蘭碧仙.福建師范大學 2003
本文編號:3610970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4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鄭樵與《通志》概述
1.1 坎坷一生,史家精神
1.2 長涉藝文,著述豐富
1.3 私撰《通志》,名垂千古
第2章 鄭樵《通志》的學術思想
2.1 反對“災祥怪異”之說的樸素唯物史觀
2.2 繼承“通史家風”的史學觀
2.3 倡導創(chuàng)新務實的科學精神
2.3.1 破除陳舊思維,勇于批判創(chuàng)新
2.3.2 尚“實學”,薄“空言”
第3章 會通“古今有無”之書的文獻搜集思想
3.1 文獻搜集貴在“廣古今而無遺”
3.1.1 對圖書訪求之可行性的分析
3.1.2 充實館藏,求書迫切
3.1.3 網(wǎng)羅古今存亡書籍之法
3.1.3.1 現(xiàn)存圖書的搜集方法
3.1.3.2 亡佚書籍的輯佚方法
3.2 提出“求書遣官,校書久任”理論
第4章 創(chuàng)建別識心裁的三級十二類圖書分類體系
4.1 圖書分類之兩大功用:存書、明學
4.1.1 保存圖書
4.1.2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4.2 圖書分類原則之看法
4.2.1 莫要“按名歸書”
4.2.2 主張“以人類書”
4.2.3 性質(zhì)相同,集為一類
4.2.3.1 一書不可錯分兩處
4.2.3.2 同書異名,歸為一處
4.2.4 性質(zhì)相近,勿濫為一
4.2.5 注意類書的細分
4.3 鄭樵圖書分類的別識心裁
4.3.1 宋之前圖書分類法之概說
4.3.2 鄭樵圖書分類之優(yōu)劣
4.3.2.1 鄭樵圖書分類的優(yōu)點
4.3.2.2 鄭樵圖書分類的不足
第5章 反對“泛釋無義”的形式主義圖書著錄方式
5.1 圖書著錄要“記有”“記無”
5.2 關于著錄方式的卓越見識
5.3 敘錄要詳略有度,反對“泛釋無義”
結(jié)語
主要參考文獻
致謝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鄭樵的文獻學成就[J]. 時永樂,李玉林. 圖書與情報. 2000(04)
[2]鄭樵對文獻學的貢獻[J]. 王純. 圖書情報工作. 2000(04)
[3]論鄭樵的史學思想[J]. 龔抗云.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2)
[4]鄭樵事跡四考[J]. 蔣維錟,陳長城. 福建論壇(文史哲版). 1998(04)
[5]鄭樵學術精神的時代價值[J]. 吳懷祺. 福建論壇(文史哲版). 1998(03)
[6]重讀鄭樵,理解鄭樵——首屆鄭樵學術討論會側(cè)記與斷想[J]. 吳懷祺. 史學史研究. 1998(02)
[7]夾漈草堂上豎起的一座豐碑─—南宋著名藏書家鄭樵[J]. 王長英.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1)
[8]鄭樵的史學思想[J]. 吳懷祺. 史學史研究. 1983(02)
[9]鄭樵在歷史編纂學上的成就[J]. 吳懷祺. 史學史研究. 1981(04)
[10]鄭樵和《通志》[J]. 倉修良. 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0(04)
博士論文
[1]鄭樵小學研究[D]. 薄守生.蘇州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通志二十略》中的秩序理想與精神內(nèi)涵[D]. 雷博.北京大學 2008
[2]《六書略》兼書問題研究[D]. 王珊珊.廣西大學 2008
[3]宋代辨?zhèn)蔚谝蝗薣D]. 侯佳.河南大學 2008
[4]宋鄭樵《爾雅注》音系研究[D]. 李靜.首都師范大學 2008
[5]鄭樵詩經(jīng)學簡論[D]. 高曉成.山西大學 2007
[6]鄭樵《通志.樂略》的研究[D]. 廖朝瓊.福建師范大學 2007
[7]鄭樵《詩經(jīng)》學研究[D]. 姜亞林.中央民族大學 2004
[8]鄭樵與文獻學淺探[D]. 張文明.湖南師范大學 2004
[9]鄭樵《六書略》研究[D]. 蘭碧仙.福建師范大學 2003
本文編號:36109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tushudanganlunwen/361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