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思政論文 >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人格培育

發(fā)布時間:2020-10-09 11:38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先進與落后、文明與愚昧、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等問題相互交織,沖擊人們心理,考驗著人們的承受能力。我國正處于社會快速轉型期,人們情感貧乏、信念缺失、唯利是圖,社會失范現(xiàn)象頻發(fā)。如震驚人心的“小悅悅事件”、“公務員毆打父母事件”,以及引起社會熱議的“要不要扶倒地老人”話題,這些都表明當今社會道德問題凸顯,社會成員人格危機顯現(xiàn),培育現(xiàn)代社會健康人格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西方學界往往將人格培育歸于“臨床心理”范疇,并試圖以醫(yī)療手段矯治各種病態(tài)人格,然效果并不樂觀。事實上,重視人格教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點。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之重要組成部分的先秦儒家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人格培育有著重要借鑒意義。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倡導天下士君子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將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治國平天下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其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儒家倡導的重義輕利、仁愛忠恕亦為人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提供借鑒。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體現(xiàn)著對人道、人權和人生價值的理解與追求,與現(xiàn)代社會提倡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及人的全面發(fā)展等人格特征不謀而合,兩者具有很大的契合性。 本文旨在通過對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深入探析,挖掘儒家人格培養(yǎng)的思路與方法,用于指導現(xiàn)實社會中個體的人格塑造,為培育和諧社會的人格基礎提供教育借鑒,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涵與路徑,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全文共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主要是分析研究背景;指出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介紹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闡明研究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第二部分是對于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解析和評價,主要闡明以下幾個問題:(1)對于人格基本概念的界定;(2)分析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內(nèi)容,其中具體闡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其理想人格設定、特質(zhì)和發(fā)展演變、達成理想人格的途徑和方法;(3)評價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代意義。 第三部分是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對于現(xiàn)代社會人格培育的價值分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予以現(xiàn)代社會人格培育的視域借鑒:發(fā)展主體性教育以及強調(diào)個體差異化教育;(2)是先秦儒家人格思想豐富了現(xiàn)代社會人格培育內(nèi)容: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重義輕利,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仁愛忠恕,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快樂,保持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自強不息,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第四部分是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人格培育的路徑分析:學習理論和躬身實踐相結合;自省和他律相結合;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發(fā)揮教育者人格示范作用。 最后,闡明現(xiàn)代社會人格培育中,對包括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思想應持有的基本態(tài)度和價值標準。
【學位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2
【中圖分類】:B222;D64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選題背景
    1.2 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外研究狀況
        1.2.2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1.2.3 當前學界研究特色
    1.3 研究意義
        1.3.1 理論意義
        1.3.2 應用價值
    1.4 創(chuàng)新點
    1.5 研究方法
2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解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
        2.2.1 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2.2.2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設定
        2.2.3 理想人格特質(zhì)
        2.2.4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演變
        2.2.5 人格踐履
    2.3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評價
        2.3.1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歷史價值
        2.3.2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3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人格培育的價值分析
    3.1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予以現(xiàn)代人格培育的視域借鑒
        3.1.1 強調(diào)人的自主性,發(fā)展主體性教育
        3.1.2 強調(diào)區(qū)分個體差異,制定多層次的教育目標
    3.2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豐富了現(xiàn)代社會人格培育的內(nèi)容
        3.2.1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2.2 重義輕利,樹立正確的義利觀
        3.2.3 仁愛忠恕,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3.2.4 和諧快樂,保持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
        3.2.5 自強不息,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4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人格培育的路徑分析
    4.1 學習理論和躬身實踐相結合
    4.2 自省與他律相結合
    4.3 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4.4 發(fā)揮教育者人格示范作用
5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論文發(fā)表情況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人求;先秦儒家文化哲學研究述評[J];合肥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2 張瑞雪,李化成;秩序與和諧——論先秦儒家對和諧社會的構想[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3 張國增;;先秦儒家義利觀及其當代意義[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4 劉曉燕;;淺談先秦儒家與伊斯蘭文化的和諧思想[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5 周瀚光;先秦儒家與古代數(shù)學[J];齊魯學刊;1986年05期

6 王應常;;論先秦儒家的義利觀[J];廣西社會科學;1988年02期

7 許亞非;析孔孟荀的義利觀[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8 陳愛珠;重義輕利,鑒古啟今——先秦儒家義利思想探說[J];蘭州商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9 趙吉惠;讀商國君著《先秦儒家仁學文化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10 王易;論先秦儒家的國家關系倫理思想[J];河北學刊;200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定文;;試論先秦儒家的憂患意識及其現(xiàn)代轉化[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芳;;先秦儒家的消費經(jīng)濟思想[A];孔學研究(第十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溫克勤;;先秦儒家倫理精粹與中華民族精神[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4 李銳;;論先秦儒家人格思想與21世紀新人[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何齊宗;;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探討[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燕國材;;先秦儒家的學習理論[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7 章立明;;試論先秦儒家政治倫理向現(xiàn)代經(jīng)濟倫理轉換的可能性[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8 馬濤;;論先秦儒家忠孝觀的批判與繼承[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9 梅汝莉;李生榮;;先秦儒家與科技教育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樊泳湄;;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現(xiàn)代啟示[A];孔學研究(第八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關健英 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從稅賦討論看先秦儒家的民生關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吉林大學 吳樹勤;先秦儒家喪禮的功能與實質(zhì)[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3 于民雄 作者系貴州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淺論先秦儒家的和諧觀念[N];貴陽日報;2007年

4 李孝純;淺談先秦儒家的學習觀[N];學習時報;2002年

5 明輝;教化始于刑罰前 先秦儒家法律觀[N];人民法院報;2007年

6 周樹華;先秦儒家的和諧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N];中國文化報;2007年

7 采寫 楊祖繼 黃霞;人格培育需要高尚的靈魂引導[N];成都日報;2006年

8 樂愛國;孔孟儒學與科技[N];光明日報;2007年

9 郭沂;儒學當代發(fā)展的回顧和展望[N];人民政協(xié)報;2005年

10 韓喜凱;吸取儒學思想精華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N];中國文化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宏建;大學生人格培育的機理與方法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2 王公山;先秦儒家誠信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3 王美鳳;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4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與社會秩序建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陳繼紅;“分”與倫理[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米繼軍;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晁樂紅;中庸與中道[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3年

10 徐九仙;當代中國外交道義因素的儒家倫理取向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尚偉;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謝王彬;先秦儒家?guī)煹姥芯縖D];汕頭大學;2010年

3 汪三汝;先秦儒家德育智慧及其現(xiàn)代啟示[D];暨南大學;2011年

4 文之峰;巴別塔的建造[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5 康華茹;先秦儒家“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理想設計及其理論困境[D];鄭州大學;2010年

6 王曉飛;先秦儒家“仁愛”思想及其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姚云云;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8 成相如;先秦儒家的命運觀[D];蘇州大學;2010年

9 蔣龍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述論[D];吉林大學;2004年

10 袁曉晶;先秦儒家對“禮”的精神生命之重建[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3364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izhenglunwen/283364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98d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