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模式對玉米生長發(fā)育及產量形成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1-09 03:43
東北是我國重要的春玉米主產區(qū),遼北地區(qū)地處東北南部的松遼平原,這一地區(qū)氣候條件有利于玉米生長發(fā)育,是遼寧省玉米主產區(qū)。為了探究耕作栽培措施對該地區(qū)玉米產量和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連續(xù)三年(20172019年)在遼寧鐵嶺縣開展田間玉米栽培模式大區(qū)對比試驗,玉米品種選用“先玉335”和“鄭單958”,設置不施肥旋耕等行距(T1)、一次性施肥旋耕等行距(T2)、秸稈還田+氮肥分期翻耕等行距(T3)和有機肥+氮肥分期翻耕大小壟栽培(T4)四個栽培模式,種植密度分別為67500、52500、67500、82500株/hm2,研究了栽培模式對玉米生長發(fā)育及產量形成的影響,探究施肥方式、肥料種類、耕作栽培措施等對玉米產量形成的綜合效應,為促進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提供理論依據。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與T1、T2模式相比,T3、T4模式顯著降低了1530 cm土層的土壤緊實度,T1、T2模式030 cm土層的土壤緊實度大于T3、T4模式。不同栽培模式間吐絲期土壤含水量在空間上的分布規(guī)律相近,整體上呈現隨土層的加深而變大的趨...
【文章來源】:沈陽農業(yè)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7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
試驗于2017~2019年連續(xù)3年,在遼寧省鐵嶺縣沈陽農業(yè)大學張莊實驗站(127°27′E、41°59′N,海拔75 m)進行。該試驗區(qū)常年玉米連作,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約為2700 h,無霜期146 d。1996~2016年的生長季平均降水量為569.94 mm,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生長季降雨量分別為333.80 mm、349.60 mm和788.70 mm,2017年和2018年均為干旱年份,2019年為灃水年份。三年生長季日平均氣溫相近,分別為21.97°C、21.95°C和21.57°C。2017~2019年試驗期間降雨量及日均溫度見圖2-1。供試土壤基礎值見表2-1。2.2 試驗設計
由圖3-1可知,2018年和2019年間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緊實度隨土層深度增加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T1、T2模式在15 cm土層深度處的緊實度顯著增加,2018年和2019年平均值分別是1215.36 kpa和1710.92 kpa。而T3、T4模式在30 cm土層深度處的緊實度顯著增加,2018年和2019年平均值分別是1413.21 kpa和1912.00 kpa。T1、T2模式0~30 cm土層深度的土壤緊實度要高于T3、T4模式,而30~40 cm土層深度中則是T3、T4模式高于T1、T2模式。3.2.2 土壤含水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東北三省農田化肥氮地下淋溶污染等級評估[J]. 孫鋮,周華真,陳磊,沈珍瑤,王洪媛,劉宏斌. 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 2018(05)
[2]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春玉米產量、水分利用和根系生長的影響[J]. 隋鵬祥,張文可,梅楠,田平,王英儼,孫悅,孟廣鑫,蘇業(yè)涵,齊華.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4)
[3]膜下滴灌氮肥分期追施量對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響[J]. 張鵬飛,張翼飛,王玉鳳,張文超,陳天宇,龐晨,吳瓊,王懷鵬,武鵬,尹雪巍,楊麗,唐春雙,楊克軍.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8(04)
[4]秸稈還田模式對東北春玉米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張文可,蘇思慧,隋鵬祥,田平,梅楠,王灃,王美佳,張姣,齊華. 生態(tài)學雜志. 2018(08)
[5]化肥過量使用的環(huán)境污染及防治[J]. 裴曉明,周雪燕. 農民致富之友. 2018(12)
[6]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對東北風沙土區(qū)玉米田土壤質量及產量的影響[J]. 喬云發(fā),苗淑杰,陸欣春,姚婷,王鐵成. 水土保持通報. 2018(03)
[7]秸稈條帶還田對東北春玉米產量、土壤水氮及根系分布的影響[J]. 安俊朋,李從鋒,齊華,隋鵬祥,張文可,田平,有德寶,梅楠,邢靜. 作物學報. 2018(05)
[8]覆膜對玉米根系分布特性的影響[J]. 馬金平,王福星,張岱,王雙喜. 農業(yè)與技術. 2018(04)
[9]基于玉米-大豆輪作的不同施肥體系對大豆開花后根系形態(tài)及產量的影響[J]. 李蕊,楊越,李彥生,金劍,張興義,王光華,劉曉冰.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2018(01)
[10]氮肥分次施用比例對春玉米光合速率及產量的影響[J]. 李二珍,靳存旺,閆洪,劉娟,王婧.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7(05)
博士論文
[1]綜合栽培措施對春玉米密植群體冠-根調節(jié)機制研究[D]. 樸琳.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6
[2]玉米根系生長及氮對吐絲后碳同化物/養(yǎng)分累積與分配的影響[D]. 寧鵬.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6
[3]密度和有機肥提高覆膜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基礎[D]. 王小林.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2016
[4]協(xié)調玉米高產與氮高效轉運的機制[D]. 陳延玲.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5
[5]玉米根系吸水調控機制[D]. 劉小芳.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2013
碩士論文
[1]栽培模式對黑龍江玉米光合生理、莖稈理化特性及產量的影響[D]. 李文龍.東北農業(yè)大學 2019
[2]不同栽培模式對玉米產量形成與水氮利用效率的影響[D]. 呂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9
[3]秸稈還田及施肥方式對土壤物理性狀及春玉米生長的影響[D]. 王美佳.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9
[4]栽培措施對春玉米產量差和效率差的貢獻及其調控機制[D]. 楊哲.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2018
[5]密度與施氮量對秋玉米產量形成與氮素利用的影響[D]. 張萌.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7
[6]玉米施氮量與土壤硝態(tài)氮、銨態(tài)氮的動態(tài)變化[D]. 馬琳.東北農業(yè)大學 2015
[7]不同耕作方式對豫東南砂姜黑土區(qū)小麥氮素利用效率影響研究[D]. 王靜.河南農業(yè)大學 2014
本文編號:2965905
【文章來源】:沈陽農業(yè)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7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
試驗于2017~2019年連續(xù)3年,在遼寧省鐵嶺縣沈陽農業(yè)大學張莊實驗站(127°27′E、41°59′N,海拔75 m)進行。該試驗區(qū)常年玉米連作,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約為2700 h,無霜期146 d。1996~2016年的生長季平均降水量為569.94 mm,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生長季降雨量分別為333.80 mm、349.60 mm和788.70 mm,2017年和2018年均為干旱年份,2019年為灃水年份。三年生長季日平均氣溫相近,分別為21.97°C、21.95°C和21.57°C。2017~2019年試驗期間降雨量及日均溫度見圖2-1。供試土壤基礎值見表2-1。2.2 試驗設計
由圖3-1可知,2018年和2019年間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緊實度隨土層深度增加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T1、T2模式在15 cm土層深度處的緊實度顯著增加,2018年和2019年平均值分別是1215.36 kpa和1710.92 kpa。而T3、T4模式在30 cm土層深度處的緊實度顯著增加,2018年和2019年平均值分別是1413.21 kpa和1912.00 kpa。T1、T2模式0~30 cm土層深度的土壤緊實度要高于T3、T4模式,而30~40 cm土層深度中則是T3、T4模式高于T1、T2模式。3.2.2 土壤含水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東北三省農田化肥氮地下淋溶污染等級評估[J]. 孫鋮,周華真,陳磊,沈珍瑤,王洪媛,劉宏斌. 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 2018(05)
[2]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春玉米產量、水分利用和根系生長的影響[J]. 隋鵬祥,張文可,梅楠,田平,王英儼,孫悅,孟廣鑫,蘇業(yè)涵,齊華.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4)
[3]膜下滴灌氮肥分期追施量對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響[J]. 張鵬飛,張翼飛,王玉鳳,張文超,陳天宇,龐晨,吳瓊,王懷鵬,武鵬,尹雪巍,楊麗,唐春雙,楊克軍.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8(04)
[4]秸稈還田模式對東北春玉米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張文可,蘇思慧,隋鵬祥,田平,梅楠,王灃,王美佳,張姣,齊華. 生態(tài)學雜志. 2018(08)
[5]化肥過量使用的環(huán)境污染及防治[J]. 裴曉明,周雪燕. 農民致富之友. 2018(12)
[6]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對東北風沙土區(qū)玉米田土壤質量及產量的影響[J]. 喬云發(fā),苗淑杰,陸欣春,姚婷,王鐵成. 水土保持通報. 2018(03)
[7]秸稈條帶還田對東北春玉米產量、土壤水氮及根系分布的影響[J]. 安俊朋,李從鋒,齊華,隋鵬祥,張文可,田平,有德寶,梅楠,邢靜. 作物學報. 2018(05)
[8]覆膜對玉米根系分布特性的影響[J]. 馬金平,王福星,張岱,王雙喜. 農業(yè)與技術. 2018(04)
[9]基于玉米-大豆輪作的不同施肥體系對大豆開花后根系形態(tài)及產量的影響[J]. 李蕊,楊越,李彥生,金劍,張興義,王光華,劉曉冰.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2018(01)
[10]氮肥分次施用比例對春玉米光合速率及產量的影響[J]. 李二珍,靳存旺,閆洪,劉娟,王婧.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7(05)
博士論文
[1]綜合栽培措施對春玉米密植群體冠-根調節(jié)機制研究[D]. 樸琳.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6
[2]玉米根系生長及氮對吐絲后碳同化物/養(yǎng)分累積與分配的影響[D]. 寧鵬.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6
[3]密度和有機肥提高覆膜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基礎[D]. 王小林.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2016
[4]協(xié)調玉米高產與氮高效轉運的機制[D]. 陳延玲.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5
[5]玉米根系吸水調控機制[D]. 劉小芳.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2013
碩士論文
[1]栽培模式對黑龍江玉米光合生理、莖稈理化特性及產量的影響[D]. 李文龍.東北農業(yè)大學 2019
[2]不同栽培模式對玉米產量形成與水氮利用效率的影響[D]. 呂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9
[3]秸稈還田及施肥方式對土壤物理性狀及春玉米生長的影響[D]. 王美佳.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9
[4]栽培措施對春玉米產量差和效率差的貢獻及其調控機制[D]. 楊哲.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2018
[5]密度與施氮量對秋玉米產量形成與氮素利用的影響[D]. 張萌.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7
[6]玉米施氮量與土壤硝態(tài)氮、銨態(tài)氮的動態(tài)變化[D]. 馬琳.東北農業(yè)大學 2015
[7]不同耕作方式對豫東南砂姜黑土區(qū)小麥氮素利用效率影響研究[D]. 王靜.河南農業(yè)大學 2014
本文編號:29659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96590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