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發(fā)芽期種子內源激素變化與種子活力的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07 11:53
種子是農業(yè)生產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高活力種子是作物高產的基礎,其中種子內源激素與種子活力關系密切。本研究以我國黃淮冬麥區(qū)、北部冬麥區(qū)、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以及西南冬麥區(qū)的71份小麥品種作為試驗材料,分析比較不同麥區(qū)小麥種子發(fā)芽期間的活力差異,通過檢測不同發(fā)芽時間的種子內源赤霉素、脫落酸、生長素、細胞分裂素含量,分析不同麥區(qū)內源激素的差異,利用相關性分析檢測發(fā)芽不同時間種子內源激素含量與種子活力的關系,確定影響小麥種子活力關鍵時間的激素組成。研究結果表明:(1)四大麥區(qū)小麥品種發(fā)芽率、發(fā)芽勢、發(fā)芽指數、活力指數、主根長、鮮重及幼苗長均有較大差異,其中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的發(fā)芽指數、活力指數、幼苗鮮重均最高,分別為47.72g、3.46g和7.25g,黃淮冬麥區(qū)活力指數、幼苗長、幼苗鮮重均最低,分別為2.93g、10.66g和6.21g,差異極顯著。育成品種與地方品種活力指數分別為3.23和2.99、幼苗鮮重分別為6.28g和6.88g,差異極顯著。地方品種發(fā)芽率、發(fā)芽勢、發(fā)芽指數、幼苗長優(yōu)于育成品種,但差異不顯著。(2)發(fā)芽后6-72h,四大麥區(qū)種子脫落酸含量均呈下降趨勢,但同一時期麥區(qū)間差異不...
【文章來源】:河南科技學院河南省
【文章頁數】: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1份材料種子活力相關指標分布
地方品種和育成品種種子活力比較
小麥發(fā)芽期種子內源激素變化與種子活力的關系研究24圖3-1發(fā)芽不同時間激素檢出率的變化Figure3-1Hormonedetectionratechangesatdifferenttimeofgermination表3-2不同麥區(qū)激素檢出率差異Table3-2Hormonedetectionratedifferenceinfourwheatregions激素麥區(qū)時間6h12h24h48h72h赤霉素黃淮冬麥區(qū)1.001.000.951.001.00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1.001.001.001.001.00北部冬麥區(qū)1.001.001.001.001.00西南冬麥區(qū)1.001.001.001.001.00脫落酸黃淮冬麥區(qū)0.620.670.670.190.14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1.001.000.750.190.19北部冬麥區(qū)0.790.890.530.320.05西南冬麥區(qū)0.800.730.670.330.27生長素黃淮冬麥區(qū)0.810.710.810.810.86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0.750.880.750.690.75北部冬麥區(qū)0.680.890.740.840.84西南冬麥區(qū)0.600.600.800.800.80玉米素黃淮冬麥區(qū)0.760.760.710.760.76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0.810.810.810.810.88北部冬麥區(qū)0.950.950.950.890.95西南冬麥區(qū)0.810.880.880.810.88激動素黃淮冬麥區(qū)0.100.050.140.950.95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0.130.000.251.001.00北部冬麥區(qū)0.000.050.421.001.00西南冬麥區(qū)0.070.070.400.930.9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山東省不同生態(tài)條件氣候因素對谷子產量的影響[J]. 楊延兵,秦嶺,王潤豐,陳二影,尹秀波,劉玉芹,張素梅,叢新軍,李國瑜,王樂政,管延安.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20(07)
[2]赤霉素和復硝酚鈉對辣椒種子萌發(fā)及幼苗活力的影響[J]. 屈旭,焦禹順,王仁漢,劉少云,李毅君. 中國瓜菜. 2019(11)
[3]低溫對不同基因型棉種萌發(fā)過程中酶活性及激素含量的影響[J]. 夏軍,時曉娟,郝先哲,李楠楠,田雨,李軍宏,羅宏海. 植物生理學報. 2019(09)
[4]外源激素對茄子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 陳文龍,王曉,趙春麗,王樂,陳何,陳家蘭,賴鐘雄,劉生財. 園藝與種苗. 2019(08)
[5]銅錢樹種子休眠特性及破眠技術研究[J]. 曹運梅,張建,向云,趙振軍,費永俊. 種子. 2019(08)
[6]不同濃度赤霉素處理對杜仲種子萌發(fā)的影響[J]. 李佳,周素華,賈娜,劉揚,孫曉東.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9(03)
[7]3種引發(fā)劑對甜菜種子萌發(fā)的影響[J]. 張澤旭,駱巖,王維成,吳則東,王茂芊. 中國農學通報. 2018(34)
[8]低溫脅迫和赤霉素對花生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理響應的影響[J]. 常博文,鐘鵬,劉杰,唐中華,高亞冰,于洪久,郭煒. 作物學報. 2019(01)
[9]高溫老化下甜玉米種子活力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研究[J]. 李武,李妍,李高科,高磊,陳敏忠,盧爵廣,胡建廣,劉建華. 核農學報. 2018(08)
[10]環(huán)磷酸腺苷(cAMP)對綠豆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 趙婉瑩,邵鏡頤,呂建洲. 天津農業(yè)科學. 2018(05)
博士論文
[1]我國種子質量可追溯系統研究[D]. 王岳含.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6
碩士論文
[1]電子鼻在種子生活力檢測和品種鑒別中的應用研究[D]. 趙婧.內蒙古大學 2015
[2]基于高光譜的水稻種子活力檢測技術研究[D]. 李美凌.浙江農林大學 2014
[3]玉米種子活力形成及休眠機理研究[D]. 邢妍妍.山東農業(yè)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03197
【文章來源】:河南科技學院河南省
【文章頁數】: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1份材料種子活力相關指標分布
地方品種和育成品種種子活力比較
小麥發(fā)芽期種子內源激素變化與種子活力的關系研究24圖3-1發(fā)芽不同時間激素檢出率的變化Figure3-1Hormonedetectionratechangesatdifferenttimeofgermination表3-2不同麥區(qū)激素檢出率差異Table3-2Hormonedetectionratedifferenceinfourwheatregions激素麥區(qū)時間6h12h24h48h72h赤霉素黃淮冬麥區(qū)1.001.000.951.001.00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1.001.001.001.001.00北部冬麥區(qū)1.001.001.001.001.00西南冬麥區(qū)1.001.001.001.001.00脫落酸黃淮冬麥區(qū)0.620.670.670.190.14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1.001.000.750.190.19北部冬麥區(qū)0.790.890.530.320.05西南冬麥區(qū)0.800.730.670.330.27生長素黃淮冬麥區(qū)0.810.710.810.810.86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0.750.880.750.690.75北部冬麥區(qū)0.680.890.740.840.84西南冬麥區(qū)0.600.600.800.800.80玉米素黃淮冬麥區(qū)0.760.760.710.760.76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0.810.810.810.810.88北部冬麥區(qū)0.950.950.950.890.95西南冬麥區(qū)0.810.880.880.810.88激動素黃淮冬麥區(qū)0.100.050.140.950.95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0.130.000.251.001.00北部冬麥區(qū)0.000.050.421.001.00西南冬麥區(qū)0.070.070.400.930.9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山東省不同生態(tài)條件氣候因素對谷子產量的影響[J]. 楊延兵,秦嶺,王潤豐,陳二影,尹秀波,劉玉芹,張素梅,叢新軍,李國瑜,王樂政,管延安.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20(07)
[2]赤霉素和復硝酚鈉對辣椒種子萌發(fā)及幼苗活力的影響[J]. 屈旭,焦禹順,王仁漢,劉少云,李毅君. 中國瓜菜. 2019(11)
[3]低溫對不同基因型棉種萌發(fā)過程中酶活性及激素含量的影響[J]. 夏軍,時曉娟,郝先哲,李楠楠,田雨,李軍宏,羅宏海. 植物生理學報. 2019(09)
[4]外源激素對茄子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 陳文龍,王曉,趙春麗,王樂,陳何,陳家蘭,賴鐘雄,劉生財. 園藝與種苗. 2019(08)
[5]銅錢樹種子休眠特性及破眠技術研究[J]. 曹運梅,張建,向云,趙振軍,費永俊. 種子. 2019(08)
[6]不同濃度赤霉素處理對杜仲種子萌發(fā)的影響[J]. 李佳,周素華,賈娜,劉揚,孫曉東.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9(03)
[7]3種引發(fā)劑對甜菜種子萌發(fā)的影響[J]. 張澤旭,駱巖,王維成,吳則東,王茂芊. 中國農學通報. 2018(34)
[8]低溫脅迫和赤霉素對花生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理響應的影響[J]. 常博文,鐘鵬,劉杰,唐中華,高亞冰,于洪久,郭煒. 作物學報. 2019(01)
[9]高溫老化下甜玉米種子活力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研究[J]. 李武,李妍,李高科,高磊,陳敏忠,盧爵廣,胡建廣,劉建華. 核農學報. 2018(08)
[10]環(huán)磷酸腺苷(cAMP)對綠豆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 趙婉瑩,邵鏡頤,呂建洲. 天津農業(yè)科學. 2018(05)
博士論文
[1]我國種子質量可追溯系統研究[D]. 王岳含.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6
碩士論文
[1]電子鼻在種子生活力檢測和品種鑒別中的應用研究[D]. 趙婧.內蒙古大學 2015
[2]基于高光譜的水稻種子活力檢測技術研究[D]. 李美凌.浙江農林大學 2014
[3]玉米種子活力形成及休眠機理研究[D]. 邢妍妍.山東農業(yè)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031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9031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