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口遺址木質遺存樹種判定及腐朽標準的劃分
本文關鍵詞:海門口遺址木質遺存樹種判定及腐朽標準的劃分
【摘要】:本文以大理劍川海門口遺址出土的木質遺存為研究對象,采集了12個探方內528塊古木樣本,探究了適宜的古木切片包埋工藝條件,并對其進行了樹種鑒定;利用熒光、偏振光、掃描電鏡等方法分析了古木的微觀結構,劃分了針葉材古木的腐朽等級;此外,利用熒光原理檢驗了兩類加固古木方法的可行性。其主要結論如下:(1)對古木包埋過程的探究表明:適宜切片制作應選用PEG1500作為包埋試劑,隨著包埋過程中的負壓次數增加、恒溫時間的延長以及逐級滲透濃度梯度的漸進,古木的抗切力強度值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大。綜合分析后可知,負壓3次、恒溫16h、逐級滲透梯度為50%~100%為最優(yōu)包埋工藝條件。(2)對遺址出土的528塊木質遺存進行樹種鑒定,結果顯示:樣本中有526塊松屬針葉樹種(Pinus sp.)檢材和2塊殼斗科錐屬闊葉樹種(Castanopsis sp.)木材。(3)將古代針葉材按其腐朽程度分為四個基礎等級:第一級古木細胞嚴重變形,纖維素已基本被分解,木質素散失十分嚴重;第二級古木細胞變形相對嚴重,早材或晚材出現了局部纖維素被分解、木質素散失的現象;第三級古木細胞形態(tài)相對完整,纖維素的剩余可達到支撐基本結構的程度,個別細胞結構不再出現胞壁分離的現象;第四級古木為云南松應壓木,木材的偏光和熒光發(fā)亮現象明顯,被腐蝕程度低,其內部化學組分的完整性可與新材相比擬。(4)經過甲苯胺藍抑制木質素熒光反應后,可清楚的辨析酚醛樹脂、天然樹脂在加固古木中的浸入程度和位置分布。將酚醛樹脂加固與天然樹脂加固情況相比較,酚醛樹脂加固古木樹脂進入細胞壁的成分較多,起到了更好的骨架支撐作用;而天然樹脂大多侵入細胞腔內。兩種方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樹脂在古木內部分布不均的情況。
【關鍵詞】:古木 鑒定 腐朽等級 加固程度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K878;S78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緒論10-18
- 1.1 課題研究背景10-12
- 1.1.1 海門口遺址簡介10-11
- 1.1.2 海門口遺址的重要意義11-12
- 1.2 考古木材的屬性12-15
- 1.2.1 考古木材的社會屬性12-13
- 1.2.2 考古木材的自然屬性13-15
- 1.3 古木鑒定的研究現狀15-17
- 1.3.1 常規(guī)木材宏微觀識別技術15-16
- 1.3.2 解剖識別樹種特征的依據16
- 1.3.3 解剖識別的輔助工具及軟件16
- 1.3.4 現階段古木鑒定的注意事項16-17
- 1.4 研究的主要內容17-18
- 2 古木切片制作前期包埋條件的探究18-25
- 2.1 實驗材料18
- 2.1.1 主要試劑18
- 2.1.2 實驗樣品18
- 2.2 實驗儀器18-19
- 2.3 試驗方法19
- 2.4 抗切強度測試19-20
- 2.5 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20-24
- 2.5.1 不同聚合度PEG對包埋后古木Pcr的影響20-21
- 2.5.2 負壓次數對包埋后古木Pcr的影響21-22
- 2.5.3 恒溫時間對包埋后古木Pcr的影響22-23
- 2.5.4 逐級滲透濃度對包埋后古木Pcr的影響23-24
- 2.6 本章小結24-25
- 3 樹種鑒定分析25-31
- 3.1 實驗材料25
- 3.2 實驗儀器25
- 3.3 切片制作、觀察25
- 3.3.1 切片制作25
- 3.3.2 切片觀察25
- 3.4 識別分析過程25-30
- 3.4.1 松屬木材(Pinus sp.)26-30
- 3.4.2 殼斗科錐屬(Castanopsis sp.)木材30
- 3.5 本章小結30-31
- 4 木材腐朽及自然降解分析31-48
- 4.1 試驗材料和方法31-32
- 4.1.1 實驗材料31
- 4.1.2 實驗試劑和方法31-32
- 4.2 木材腐朽機理探究32-46
- 4.2.1 偏光顯微鏡觀察32-35
- 4.2.2 亮景下觀察35-38
- 4.2.3 熒光顯微鏡觀察38-41
- 4.2.4 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41-46
- 4.3 本章小結46-48
- 5 利用熒光顯微鏡對兩種加固古木方法的效果分析48-51
- 5.1 試驗材料和方法48
- 5.1.1 實驗材料48
- 5.1.2 實驗試劑和方法48
- 5.2 兩種加固古木方法的效果分析48-50
- 5.2.1 酚醛樹脂加固分析48-49
- 5.2.2 天然樹脂加固分析49-50
- 5.3 本章小結50-51
- 6 結論與展望51-52
- 參考文獻52-56
- 附錄56-85
- 作者簡介85-86
- 導師簡介86-87
- 獲得成果目錄87-88
- 致謝88
【相似文獻】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李燦梅;《專家、媒體走進大理劍川海門口》一書昨首發(fā)[N];大理日報(漢);2009年
2 本報記者 陳澤 王德華;世界罕見的人文奇觀[N];云南政協(xié)報;2008年
3 記者 李潤生邋通訊員 楊璐琦;對海門口遺址的保護應該上升到國家級別[N];大理日報(漢);2008年
4 記者 李銀發(fā);劍川海門口遺址發(fā)掘有新進展[N];云南日報;2008年
5 熊照宇;劍川海門口遺址[N];中國文化報;2008年
6 特約記者 陳永和;以海門口遺址保護開發(fā)為契機加快旅游文化產業(yè)發(fā)展[N];大理日報(漢);2008年
7 記者 辛向東邋陳耀 王曉云;劍川海門口遺址考古發(fā)掘成果發(fā)布[N];大理日報(漢);2008年
8 通訊員 楊傲蕾 康東福 李崗;劍川海門口遺址研究保護站成立[N];大理日報(漢);2009年
9 通訊員 康東福;海門口遺址保護詳規(guī)通過專家評審[N];大理日報(漢);2010年
10 通訊員 楊璐琦邋高志成;州政府召開劍川海門口遺址考古發(fā)掘保護和開發(fā)現場會[N];大理日報(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崔新婕;海門口遺址木質遺存樹種判定及腐朽標準的劃分[D];西南林業(yè)大學;2015年
2 傅婷;海門口遺址水淹木保存的研究[D];西南林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0450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045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