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蕪“南行”系列小說中的邊地書寫
發(fā)布時間:2021-06-21 11:03
20世紀30年代,艾蕪根據(jù)自己六年漂泊經(jīng)歷寫就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名篇《南行記》,又于60年代和80年代兩度“南行”,分別創(chuàng)作出《南行記續(xù)篇》與《南行記新篇》。本文擬將三部“南行記”作為整體觀照,重點分析“南行”系列小說中邊地書寫方式和邊地內(nèi)涵的流變,以及邊地呈現(xiàn)背后的民族國家建構(gòu)歷程。試圖在細致的文本解讀基礎(chǔ)上,參照歷史學、民族國家理論等研究,既嘗試理解作者有意識的主觀意圖,也力圖挖掘文本中時代社會的無意識印痕。本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考察《南行記》,從家族移民背景、五四思想熏陶以及拒絕包辦婚姻三個方面分析艾蕪初次“南行”的緣由。上海的左聯(lián)生活為艾蕪的邊地書寫賦予了新的色彩,作家在邊地與中心間的二元性矛盾體現(xiàn)在文本中即對知識的雙重態(tài)度。討論文本中邊民群像的塑造和階級話語對其的影響,此時邊地混亂且獨特的樣貌與當時歷史環(huán)境下絕對中心的缺位緊密相關(guān)。第二章考察《南行記續(xù)篇》,結(jié)合史料從艾蕪的身份轉(zhuǎn)變、文藝政策的轉(zhuǎn)變分析此時邊地書寫的筆觸變化。采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從邊地景觀與人民生活變化兩個維度考察過去與現(xiàn)在邊地的分裂。文本間彌散的對勞動的強調(diào)和新風貌的歌頌背后是作者寫革命事業(yè)需要的寫作意圖與文...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研究緣起
二 研究綜述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意義
第一章 《南行記》:漂泊者在邊地
第一節(jié) 南行漂泊的緣起
第二節(jié) 從“南行”到《南行記》:邊地與中心的縫隙
第三節(jié) 中心倫理之外:邊民群像的塑造
第二章 《南行記續(xù)篇》:邊地的裂變與重續(xù)
第一節(jié) 作家主體姿態(tài)的轉(zhuǎn)化
第二節(jié) 邊地內(nèi)部的裂變: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立
第三節(jié) 勞動與歌頌:意識形態(tài)的鄉(xiāng)土
第三章 《南行記新篇》:邊地的退隱與懷舊
第一節(jié) 未更新的“新篇”
第二節(jié) 兩種姿態(tài):瞻望與回望的糾結(jié)
第三節(jié) 中心化的邊地
第四章 邊地書寫與國家想象
第一節(jié) “南行”系列小說:不斷變更的邊地
第二節(jié) “成長的邊地”:民族國家想象進程的隱喻
第三節(jié) 從邊地到中心:“南行”系列小說與邊地書寫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內(nèi)部的反思:“完整的人”的問題[J]. 洪子誠. 讀書. 2019(12)
[2]“邊地書寫”與“邊地中國”的現(xiàn)代性問題——以抗戰(zhàn)時期的“大西南”為例[J]. 段從學.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9(02)
[3]邊地作家的抗戰(zhàn)書寫與國家認同——以彭桂萼為例[J]. 董曉霞.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9(02)
[4]“邊城”之“邊”——論邊地文化意識對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J]. 羅維. 民族文學研究. 2019(01)
[5]“邊地”作為方法與問題[J]. 劉大先. 文學評論. 2018(02)
[6]艾蕪與他的三部“南行記”[J]. 張悅.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17(09)
[7]從邊地認識中國文學的多樣性[J]. 彭興滔.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6(04)
[8]艾蕪“西南邊地小說”與西南邊地禮儀習俗[J]. 程燕. 美與時代(下). 2015(06)
[9]“中心”和“邊地”[J]. 郜元寶. 小說評論. 2015(03)
[10]艾蕪與高爾基流浪漢小說比較論[J]. 侯敏. 中國文學研究. 2014(04)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中國的邊地想象[D]. 段凌宇.首都師范大學 2012
[2]想象的“異域”[D]. 于京一.山東大學 2010
[3]中國現(xiàn)代邊地小說研究[D]. 王曉文.山東師范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論艾蕪的南行小說[D]. 馬潤枝.安徽大學 2019
[2]行走在邊緣[D]. 李歡.西南大學 2018
[3]艾蕪小說與俠文化研究[D]. 許文.山東師范大學 2017
[4]艾蕪小說民間性研究[D]. 付龍.河北師范大學 2016
[5]艾蕪《南行記》的版本與文本研究[D]. 葉春芳.四川師范大學 2014
[6]艾蕪南行系列小說與散文研究[D]. 曹燦.四川師范大學 2012
[7]身體和身份[D]. 李向佳.杭州師范大學 2011
[8]行走與進退[D]. 林金禮.江西師范大學 2010
[9]生命的挽歌與時代的吟唱[D]. 張洋.蘇州大學 2010
[10]《南行記》與左翼文學時代(1930~1970年代)[D]. 趙雪晶.華東師范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240561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研究緣起
二 研究綜述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意義
第一章 《南行記》:漂泊者在邊地
第一節(jié) 南行漂泊的緣起
第二節(jié) 從“南行”到《南行記》:邊地與中心的縫隙
第三節(jié) 中心倫理之外:邊民群像的塑造
第二章 《南行記續(xù)篇》:邊地的裂變與重續(xù)
第一節(jié) 作家主體姿態(tài)的轉(zhuǎn)化
第二節(jié) 邊地內(nèi)部的裂變: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立
第三節(jié) 勞動與歌頌:意識形態(tài)的鄉(xiāng)土
第三章 《南行記新篇》:邊地的退隱與懷舊
第一節(jié) 未更新的“新篇”
第二節(jié) 兩種姿態(tài):瞻望與回望的糾結(jié)
第三節(jié) 中心化的邊地
第四章 邊地書寫與國家想象
第一節(jié) “南行”系列小說:不斷變更的邊地
第二節(jié) “成長的邊地”:民族國家想象進程的隱喻
第三節(jié) 從邊地到中心:“南行”系列小說與邊地書寫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內(nèi)部的反思:“完整的人”的問題[J]. 洪子誠. 讀書. 2019(12)
[2]“邊地書寫”與“邊地中國”的現(xiàn)代性問題——以抗戰(zhàn)時期的“大西南”為例[J]. 段從學.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9(02)
[3]邊地作家的抗戰(zhàn)書寫與國家認同——以彭桂萼為例[J]. 董曉霞.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9(02)
[4]“邊城”之“邊”——論邊地文化意識對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J]. 羅維. 民族文學研究. 2019(01)
[5]“邊地”作為方法與問題[J]. 劉大先. 文學評論. 2018(02)
[6]艾蕪與他的三部“南行記”[J]. 張悅.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17(09)
[7]從邊地認識中國文學的多樣性[J]. 彭興滔.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6(04)
[8]艾蕪“西南邊地小說”與西南邊地禮儀習俗[J]. 程燕. 美與時代(下). 2015(06)
[9]“中心”和“邊地”[J]. 郜元寶. 小說評論. 2015(03)
[10]艾蕪與高爾基流浪漢小說比較論[J]. 侯敏. 中國文學研究. 2014(04)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中國的邊地想象[D]. 段凌宇.首都師范大學 2012
[2]想象的“異域”[D]. 于京一.山東大學 2010
[3]中國現(xiàn)代邊地小說研究[D]. 王曉文.山東師范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論艾蕪的南行小說[D]. 馬潤枝.安徽大學 2019
[2]行走在邊緣[D]. 李歡.西南大學 2018
[3]艾蕪小說與俠文化研究[D]. 許文.山東師范大學 2017
[4]艾蕪小說民間性研究[D]. 付龍.河北師范大學 2016
[5]艾蕪《南行記》的版本與文本研究[D]. 葉春芳.四川師范大學 2014
[6]艾蕪南行系列小說與散文研究[D]. 曹燦.四川師范大學 2012
[7]身體和身份[D]. 李向佳.杭州師范大學 2011
[8]行走與進退[D]. 林金禮.江西師范大學 2010
[9]生命的挽歌與時代的吟唱[D]. 張洋.蘇州大學 2010
[10]《南行記》與左翼文學時代(1930~1970年代)[D]. 趙雪晶.華東師范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2405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4056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