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經學格局與文學流變的互動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13 07:28
北朝經學與文學是中國經學與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雖然戰(zhàn)亂使得典籍留存較少,但并不能忽視其價值與地位。本文從原始資料著手,立足于北朝自十六國至隋朝的經學層級,尤其是五經內部地位的變動來觀照文學發(fā)展的流變情況。論文的第一章簡要追溯北朝之前各朝代經學的內部地位的變動(以每個朝代經典的數(shù)量,按照《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及小學九類統(tǒng)計著作數(shù)量。)并從經學傳承方式的繼承、研修和傳授方式的繼承、漢魏經學制度的繼承三方面,探求漢魏經學為北朝經學發(fā)展提供的學理基礎。第二章,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為依據(jù),論說北朝各個時期(十六國、北魏、北齊、北周和隋)經學發(fā)展概況和內部層級的異動,同時宏觀分析整個北朝的經學走向。第三章在第二章的經學背景之下,分析北朝各個時期的文學發(fā)展狀況,關注北朝文體秩序和文學性考察,以及文人群體的經學家文學化和文學家經學化現(xiàn)象。第四章在南北朝對比中,探求北朝文學的經學內蘊,分析南北文學中經學內蘊的異同及其所產生的影響。第五章,經學家聚集與文學變革。北朝在戰(zhàn)爭后造成的經學家聚集,聚集后為爭奪經學話語權所產生的斗爭,帶來了經學思想的融合。而在他們在經學斗爭影響下,文學話...
【文章來源】:山西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9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北朝經學格局與內部層級的提出
1.1 北朝之前的漢魏經學格局
1.2 北朝經學的學理基礎
1.2.1 北朝對漢魏經學傳承方式的繼承
1.2.2 北朝對漢魏研修和傳授方式的繼承
1.2.3 北朝對漢魏經學制度的繼承
第二章 北朝經學發(fā)展與內部層級的異動
2.1 北朝經學紹續(xù)與綿延:十六國
2.2 北朝經學的崛起期:北魏
2.3 北朝經學的發(fā)展期:北齊、北周與隋
2.3.1 北齊的經學發(fā)展與內部層級
2.3.2 北周和隋的經學發(fā)展與內部層級
第三章 經學格局的內部層級與文學關聯(lián)性考察
3.1 北朝文學的發(fā)展總體面貌與基本特點
3.1.1 十六國時期的文學發(fā)展總體面貌與基本特點
3.1.2 北魏文學發(fā)展總體面貌與基本特點
3.1.3 北齊文學發(fā)展總體面貌與基本特點
3.1.4 北周及隋文學發(fā)展總體面貌與基本特點
3.2 北朝經學格局影響下的文學格局
3.2.1 北朝經學影響下的文體秩序
3.2.2 漢魏文體的文學化創(chuàng)作
3.3 經學家文學化與文學家經學化
3.3.1 經學家文學化
3.3.2 文學家經學化
第四章 北朝文學的經學內蘊與南朝之比較
4.1 北朝文學的經學內蘊
4.1.1 禮教——“宜”與“守正”
4.1.2 春秋教——屬辭比事以批判現(xiàn)實
4.1.3 詩教——溫柔敦厚的諷諫與頌美
4.2 南朝的文學特點與經學內涵
4.3 南北朝經學內涵的異同與影響
第五章 北朝經學家聚集與文學發(fā)展走勢
5.1 北朝經學學者群落與文學學者群落的地域分布
5.2 北朝經學家群落的聚集與文風變革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崛起到鼎盛:魏晉經學“中衰”論辨正[J]. 劉運好. 浙江社會科學. 2018(04)
[2]論曹魏經學[J]. 劉運好. 中州學刊. 2017(12)
[3]論經學與詩性思維的關系[J]. 劉運好. 浙江社會科學. 2017(04)
[4]北風初開:兩晉北方經學論[J]. 劉運好. 青海社會科學. 2017(01)
[5]論魏晉經學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化[J]. 鄧成林,劉運好. 學術交流. 2017(01)
[6]魏晉南北朝經學百年研究回顧[J]. 郭海濤. 華夏文化. 2016(02)
[7]論經學與魏晉詩學發(fā)展的錯綜復雜性[J]. 劉運好.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6)
[8]先秦禮學與文體批評[J]. 李冠蘭.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2015(05)
[9]崔浩與北魏經學[J]. 姚立偉.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5(01)
[10]經學統(tǒng)合完成于《五經正義》的歷史動因[J]. 張分田,張鴻. 人文雜志. 2014(03)
博士論文
[1]魏晉儒家教化研究[D]. 王榆芳.鄭州大學 2017
[2]漢晉經學思潮與杜預春秋左傳學研究[D]. 李彬源.福建師范大學 2015
[3]魏晉學風之變與詩經學走向研究[D]. 楊青芝.河北大學 2015
[4]南北朝三禮學研究[D]. 張帥.山東師范大學 2013
[5]北朝文學思想史[D]. 雷炳鋒.南開大學 2012
[6]六朝論語學研究[D]. 宋鋼.南京師范大學 2006
[7]隋代文學研究[D]. 李建國.武漢大學 2006
[8]南北朝經學史[D]. 焦桂美.山東大學 2006
[9]魏晉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 秦躍宇.揚州大學 2005
[10]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論[D]. 黃清敏.福建師范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北朝賦及散文的賦化研究[D]. 陰田雨.山西大學 2019
[2]北魏孝文帝文學研究[D]. 關巖巖.山東師范大學 2016
[3]論北朝《春秋》學的傳授[D]. 王金寧.吉林大學 2015
[4]高允研究[D]. 辛嬌.河北師范大學 2014
[5]北齊文學研究[D]. 劉亞欣.鄭州大學 2014
[6]北朝范陽盧氏家族文學研究[D]. 謝燁萍.華東師范大學 2014
[7]北朝《詩經》學研究[D]. 周忠強.西北師范大學 2011
[8]魏晉詩經學研究[D]. 戶瑞奇.蘇州大學 2009
[9]魏晉《春秋》學研究[D]. 李飛.安徽師范大學 2007
[10]北朝本土文學研究[D]. 陳玲.安徽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27281
【文章來源】:山西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9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北朝經學格局與內部層級的提出
1.1 北朝之前的漢魏經學格局
1.2 北朝經學的學理基礎
1.2.1 北朝對漢魏經學傳承方式的繼承
1.2.2 北朝對漢魏研修和傳授方式的繼承
1.2.3 北朝對漢魏經學制度的繼承
第二章 北朝經學發(fā)展與內部層級的異動
2.1 北朝經學紹續(xù)與綿延:十六國
2.2 北朝經學的崛起期:北魏
2.3 北朝經學的發(fā)展期:北齊、北周與隋
2.3.1 北齊的經學發(fā)展與內部層級
2.3.2 北周和隋的經學發(fā)展與內部層級
第三章 經學格局的內部層級與文學關聯(lián)性考察
3.1 北朝文學的發(fā)展總體面貌與基本特點
3.1.1 十六國時期的文學發(fā)展總體面貌與基本特點
3.1.2 北魏文學發(fā)展總體面貌與基本特點
3.1.3 北齊文學發(fā)展總體面貌與基本特點
3.1.4 北周及隋文學發(fā)展總體面貌與基本特點
3.2 北朝經學格局影響下的文學格局
3.2.1 北朝經學影響下的文體秩序
3.2.2 漢魏文體的文學化創(chuàng)作
3.3 經學家文學化與文學家經學化
3.3.1 經學家文學化
3.3.2 文學家經學化
第四章 北朝文學的經學內蘊與南朝之比較
4.1 北朝文學的經學內蘊
4.1.1 禮教——“宜”與“守正”
4.1.2 春秋教——屬辭比事以批判現(xiàn)實
4.1.3 詩教——溫柔敦厚的諷諫與頌美
4.2 南朝的文學特點與經學內涵
4.3 南北朝經學內涵的異同與影響
第五章 北朝經學家聚集與文學發(fā)展走勢
5.1 北朝經學學者群落與文學學者群落的地域分布
5.2 北朝經學家群落的聚集與文風變革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崛起到鼎盛:魏晉經學“中衰”論辨正[J]. 劉運好. 浙江社會科學. 2018(04)
[2]論曹魏經學[J]. 劉運好. 中州學刊. 2017(12)
[3]論經學與詩性思維的關系[J]. 劉運好. 浙江社會科學. 2017(04)
[4]北風初開:兩晉北方經學論[J]. 劉運好. 青海社會科學. 2017(01)
[5]論魏晉經學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化[J]. 鄧成林,劉運好. 學術交流. 2017(01)
[6]魏晉南北朝經學百年研究回顧[J]. 郭海濤. 華夏文化. 2016(02)
[7]論經學與魏晉詩學發(fā)展的錯綜復雜性[J]. 劉運好.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6)
[8]先秦禮學與文體批評[J]. 李冠蘭.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2015(05)
[9]崔浩與北魏經學[J]. 姚立偉.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5(01)
[10]經學統(tǒng)合完成于《五經正義》的歷史動因[J]. 張分田,張鴻. 人文雜志. 2014(03)
博士論文
[1]魏晉儒家教化研究[D]. 王榆芳.鄭州大學 2017
[2]漢晉經學思潮與杜預春秋左傳學研究[D]. 李彬源.福建師范大學 2015
[3]魏晉學風之變與詩經學走向研究[D]. 楊青芝.河北大學 2015
[4]南北朝三禮學研究[D]. 張帥.山東師范大學 2013
[5]北朝文學思想史[D]. 雷炳鋒.南開大學 2012
[6]六朝論語學研究[D]. 宋鋼.南京師范大學 2006
[7]隋代文學研究[D]. 李建國.武漢大學 2006
[8]南北朝經學史[D]. 焦桂美.山東大學 2006
[9]魏晉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 秦躍宇.揚州大學 2005
[10]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論[D]. 黃清敏.福建師范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北朝賦及散文的賦化研究[D]. 陰田雨.山西大學 2019
[2]北魏孝文帝文學研究[D]. 關巖巖.山東師范大學 2016
[3]論北朝《春秋》學的傳授[D]. 王金寧.吉林大學 2015
[4]高允研究[D]. 辛嬌.河北師范大學 2014
[5]北齊文學研究[D]. 劉亞欣.鄭州大學 2014
[6]北朝范陽盧氏家族文學研究[D]. 謝燁萍.華東師范大學 2014
[7]北朝《詩經》學研究[D]. 周忠強.西北師范大學 2011
[8]魏晉詩經學研究[D]. 戶瑞奇.蘇州大學 2009
[9]魏晉《春秋》學研究[D]. 李飛.安徽師范大學 2007
[10]北朝本土文學研究[D]. 陳玲.安徽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272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27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