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中的應用研究
本文選題:MRI + 擴散張量成像; 參考:《山東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摘要】:第一部分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正常志愿者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成像中的應用研究目的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無創(chuàng)性顯示組織細微結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新技術。本研究主要通過纖維束示蹤技術和各向異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表觀擴散系數(shù)(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測量來反映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組織中水分子的擴散特征,并探討成像中的理想b值。材料與方法1.研究對象:從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集成人健康志愿者12名,其中男性4名,女性8名;平均年齡49歲,年齡范圍28-65歲。入組標準:無磁共振檢查禁忌癥,非孕婦,無下肢或膝關節(jié)手術史,無神經(jīng)毒素接觸史,無心血管、肺部、內分泌、神經(jīng)、肌肉或膝關節(jié)相關疾病史。無其他慢性疾病史。2.MR掃描:所有志愿者均進行雙側膝部3.0T磁共振(Achieva,Philips Healthcare,Best,Netherlands)掃描,應用8通道膝關節(jié)線圈,仰臥位,足先進,兩側膝部分別成像(先右后左),共獲得24例膝部圖像。掃描序列包括2D(two dimension)軸位T1加權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2D軸位頻率選擇反轉恢復脂肪抑制 T2 加權成像(spectral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T2-weighted imaging,SPAIR T2WI)以及 DTI 序列。掃描參數(shù)如下:T1WI:TR(repetiontime)/TE(echotime)550/20 ms,層厚 3.0 mm,間距 0.3 mm,FOV(field of view)130×130 mm2,層數(shù)45,敏感編碼因子1.4,激勵次數(shù)(number of excitations,NEX)2,采集矩陣312×260,采集時間 3 min 34 s;SPAIRT2WI:TR/TE 3000/55 ms,層厚 3.0 mm,間距0.3 mm,FOV 130×130 mm2,層數(shù)45,采集矩陣236×169,采集時間3 min 36 s。DTI序列采用兩個b值,共掃描三次,每次成像低b值均為0,高b值分別為600、800、1000 s/mm2。其余參數(shù)如下:TR/TE 14034/94 ms,矩陣128×125,FOV 160×160 mm2,間距 0,層厚 3.0 mm,,翻轉角 90°,敏感編碼因子2.5,激勵次數(shù)2,層數(shù)100,梯度方向15,采集方向:軸位,采集時間8 min 15 s。3.DTI圖像后處理及圖像質量評分:12名健康志愿者不同b值的雙側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DTI圖像由兩名高年資放射科醫(yī)師采用雙盲法進行評分,兩名觀察者對每一組DTI圖像掃描時所采用的b值均未知。將圖像傳輸至獨立的工作站(Extended MR Workspace,version 2.6.3.2,Philips Healthcare),將T1WI圖像與DTI原始圖像進行融合,應用Fiber track軟件包對融合后的圖像進行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纖維束的追蹤。圖像評分依據(jù)神經(jīng)纖維束的顯示情況和圖像偽影的大小。神經(jīng)纖維束連續(xù)、完整、邊緣光滑和偽影不明顯的圖像評為3分;神經(jīng)纖維束不連續(xù)、邊緣不光滑和偽影重的圖像評為1分;圖像質量介于兩者之間的評為2分。將評分高的一組DTI圖像中所采用的b值應用于下一步研究。4.R0I放置及DTI參數(shù)測定:將上一步研究中評分最高的一組DTI圖像在工作站進行后處理,圖像由兩名放射科醫(yī)師采用雙盲法進行分析。通過軸位T1WI和SPAIR T2WI圖像對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進行定位,將T1WI圖像與DTI圖像進行融合,在融合后的圖像上進行感興趣區(qū)(region ofinterest,ROI)的放置,分別選取膝關節(jié)腔中央以及上下各10mm作為ROI放置的層面,將兩名觀察者分別測得的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各ROI的FA值和ADC值記錄下來,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5.統(tǒng)計學分析:DTI圖像的評分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名觀察者對DTI圖像質量評分的一致性采用Kappa檢驗進行分析。Kappa值為0-0.20,一致性差;0.21-0.40,一致性一般;0.41-0.60,中等程度一致性;0.61-0.80,一致性良;0.81-1.00,一致性優(yōu)。對三組不同b值的DTI圖像采用Kruskal-Wallis和Nemenyi秩和檢驗進行比較分析。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兩名觀察者對三組DTI圖像質量評分的Kappa值分別為0.793、0.699、0.788,一致性良。兩名觀察者對于高b值為600、800、1000s/mm2的三組DTI圖像質量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2.146±0.667、2.688±0.528、2.229±0.642。三組不同b值的DTI圖像質量評分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 2=10.672,P=0.005),其中,高b值為800s/mmm2的DTI圖像質量評分高于高b值為600s/mm2(χ 2=8.86,P=0.01)和 1000s/mm2(χ2 =6.96,P=0.03)的 DTI 圖像,高 b 值為 600s/mm2和1000s/mm2的圖像質量評分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1,P=0.94)。高b值為800s/mm2圖像質量評分最高(P0.05)。兩名觀察者測得正常志愿者脛神經(jīng)的平均FA值為0.593±0.064,平均ADC值為1.080±0.075×10-3mm2/s。兩名觀察者測得腓總神經(jīng)的平均FA值為0.623±0.059,平均 ADC 值為 0.993±0.141×10-3mm2/s。結論1.DTI可清晰示蹤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纖維束。2.本研究中正常志愿者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DTI圖像以高b值為800s/mm2的一組圖像質量為佳。第二部分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患者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診斷中的應用研究目的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從10%上升至90%。DPN可侵及感覺神經(jīng)、運動神經(jīng)以及自主神經(jīng),造成肢體感覺缺失、疼痛以及膀胱直腸病變。病變多從下肢遠端開始,逐漸向近端發(fā)展。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DTI各參數(shù)在DPN診斷中的價值及其與神經(jīng)電生理檢查的相關性。材料與方法1.研究對象:對照組:為第一部分中的正常志愿者12名(雙側成像,共24例下肢圖像)。其中男性4名,女性8名;平均年齡49歲,年齡范圍28-65歲。病例組:收集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DPN患者10名(雙側成像,共20例下肢圖像),男性3名,女性7名,平均年齡51歲,年齡范圍37-65歲。均有糖尿病病史,并且均經(jīng)神經(jīng)電生理檢查確診為DPN,其他入組標準同第一部分。2.神經(jīng)電生理檢查:病例組的每一位受試者事先均在本院肌電圖室進行神經(jīng)電生理檢查,將反映DPN中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病變的運動神經(jīng)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運動神經(jīng)傳導波幅記錄下來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神經(jīng)電生理參數(shù)正常值范圍如下:MCV≥41m/s,波幅≥4mV(脛神經(jīng))和2mV(腓總神經(jīng))。3.MR檢查:所有患者均采用3.0 T磁共振成像儀(Achieva,Philips Healthcare,Best,Netherlands)進行掃描,應用8通道膝關節(jié)相控陣線圈對受試者的兩側膝部分別成像(先右后左),仰臥位,足先進。研究序列包括:T1WI、SPAIRT2WI以及DTI。掃描參數(shù):DTI序列b值為0和800s/mm2,其余掃描參數(shù)同第一部分。4.圖像后處理:將所得病例組圖像在工作站進行后處理,圖像由兩名高年資放射科醫(yī)師進行分析。將T1WI圖像與DTI圖像進行融合,在融合后的圖像上進行ROI的放置,放置層面與對照組相同。將兩名觀察者分別測得的病例組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各ROI的FA和ADC值記錄下來,與第一部分中測得的對照組的相應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5.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值變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以神經(jīng)電生理學檢查結果為參考標準。對兩名觀察者FA和ADC值測量結果的一致性采用組內相關系數(shù)(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檢驗。ICC0.4一致性差;0.4≤ICC0.75 一致性一般到好;0.75≤ICC 一致性非常好。對于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病例組與對照組之間FA與ADC值之間的差異采用Levene檢驗和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來評價DTI參數(shù)對于DPN的診斷效能,記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以及診斷截點。通過Pearson等級相關檢驗來分析病例組DTI與神經(jīng)電生理檢查參數(shù)間的關系,r=0-0.20非常弱;r=0.21-0.40 弱;r=0.41-0.60 中度;r=0.61-0.80 強;r=0.81-1.00 非常強。采用 SPSS(version 17,SPSS Inc.,Chicago,IL)和 MedCalc(version 16.2.4;MedCalc Software,Mariakerke,Belgium)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兩名觀察者測量脛神經(jīng)FA和ADC值的組內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95(95%置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為 0.807-0.943)和 0.850(95%CI 為 0.714-0.920)。兩名觀察者測量腓總神經(jīng)FA和ADC值的組內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902(95%CI 為 0.809-0.948)和 0.914(95%CI,0.842-0.953)。病例組脛神經(jīng)的FA值為0.534 ±0.052,腓總神經(jīng)的FA值為0.553±0.068。對照組脛神經(jīng)的FA值為0.593±0.064,腓總神經(jīng)的FA值為0.623±0.059。病例組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的FA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F=1.095/0.398,t=3.345/3.660,P0.05)。病例組脛神經(jīng)的ADC值為1.173±0.088× 10-3mm2/s,腓總神經(jīng)的ADC值為 1.128±0.184×10-3mm2/s。對照組脛神經(jīng)的 ADC 值為 1.080±0.075×10-3mm2/s,腓總神經(jīng)的ADC值為0.993±0.141×10-3mm2/s。病例組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的ADC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F=0.118/3.752,t=3.771/2.741,P0.05)。ROC曲線示,在脛神經(jīng)中,FA值診斷DPN的截點為0.58,靈敏度為80%,特異度為58.3%,AUC為0.755;ADC值診斷DPN的截點為1.15× 10-3mm2/s,靈敏度為70%,特異度為83.3%,AUC為0.806。在腓總神經(jīng)中,FA值診斷DPN的截點為0.59,靈敏度為80%,特異度為70.8%,AUC為0.771;ADC值診斷DPN的截點為1.15 10-3× mm2/s,靈敏度為50%,特異度為87.5%,AUC為0.711。在病例組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中,FA值與MCV之間均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關(r=0.487/0.460,P0.05),而ADC值與MCV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負相關(r=-0.592/-0.479,P0.05)。本組病例運動神經(jīng)傳導波幅與DTI參數(shù)間不存在相關關系(P0.05)。結論1.DPN患者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的FA值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ADC值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2.DTI序列在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參數(shù)的測量中有非常好的組間一致性。3.DTI參數(shù)對于DPN患者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病變有中等程度的診斷效能。4.DPN患者DTI參數(shù)與MCV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性。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445.2;R587.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雪梅,肖江喜,謝晟,王霄英,蔣學祥;正常兒童腦組織成分變化——擴散張量成像的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3年10期
2 張海龍,韓鴻賓,高東紅;擴散張量成像的算法實踐與應用[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4年07期
3 鄒立秋,張芳,屈輝,李大勝,張媛,謝敬霞;不同數(shù)量梯度磁場方向對正常腦白質纖維束擴散張量成像的比較定量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5年10期
4 倪紅艷;祁吉;KAVCIC Voyko;鐘建輝;王明時;;擴散張量成像圖像數(shù)據(jù)采集技術的參數(shù)優(yōu)化[J];天津大學學報;2007年09期
5 J.F.Deux;P.Malzy;N.Paragios;G.Bassez;A.Luciani;P.Zerbib;段小慧;;擴散張量成像評價腓腸肌收縮運動[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08年06期
6 武艷君;唐光才;韓福剛;;擴散張量成像的原理及其在顱腦疾病診斷中的應用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8年04期
7 王巖;馬林;李德軍;郭行高;;正常人頸髓擴散張量成像的定量分析[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9年08期
8 吳占雄;朱善安;賀斌;;擴散張量成像中腦胼胝體結構圖像的分割算法[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1年01期
9 王微微;劉愛連;;擴散張量成像在腹部的應用[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1年03期
10 宋春瑤;王曉明;;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對脊髓型頸椎病的初步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巖;馬林;;健康人頸髓擴散張量成像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2 李春媚;陳敏;李颯英;張宏;王文超;趙偉峰;張晨;周誠;;正常前列腺3T擴散張量成像[A];中華醫(yī)學會第16次全國放射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齊志剛;王志群;李坤成;;DTI在健康老年、aMCI、AD患者中的改變[A];中華醫(yī)學會第16次全國放射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袁建華;丁忠祥;王欣欣;;豆狀核發(fā)育異常的擴散張量成像研究[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學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5 金科;陳樺;譚利華;;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兒童腦室周白質損傷所致腦癱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16次全國放射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6 任津瑤;倪紅艷;;擴散張量成像檢測阿爾茨海默病[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7 王曉明;;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評價小兒腦病的初步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上冊)[C];2006年
8 邱明國;王健;謝兵;巫北海;;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顱腦疾病的初步應用[A];2005年中國神經(jīng)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史瑞華;;擴散張量成像在腦環(huán)形強化病變診斷中的價值[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10 魏易瓊;潘小平;李澤;盧祖能;蘇常春;;應用核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評價肌萎縮側索硬化的影像特征[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超;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7年
2 宗會遷;頸髓壓迫性損傷的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實驗和臨床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朱向玉;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評價脊髓損傷的基礎學及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4 田欣;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對腰椎退行性改變及神經(jīng)根病變的定量分析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3年
5 倪紅艷;正常老年人和阿爾茨海默病人腦白質改變的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6 宛四海;視覺通路的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及其臨床應用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7年
7 吳占雄;基于DTI的腦組織分割與各向異性電導率計算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8 侯進;擴散張量成像在骨性關節(jié)炎評估中的作用[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9 張雪峰;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評價缺血性腦梗死神經(jīng)功能恢復的臨床應用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10 花劏劏;正常成人腦結構年齡相關性變化與腦白質疏松的3.0T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豈溱;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腦白質損害的評價[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白崢嶸;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肌骨腫瘤診斷中的應用[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馬燁;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及擴散張量纖維束成像在脊髓內外病變中的應用價值[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楊雪麗;3.0TMR-DTI在成人正常頸髓及CSM中的價值探討[D];長江大學;2015年
5 郜璐璐;MR擴散張量成像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價值[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聶泰明;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顱內腫瘤鑒別診斷中的應用[D];濱州醫(yī)學院;2014年
7 喻思思;3.0T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評估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構的價值研究[D];南昌大學醫(yī)學院;2015年
8 胡子翔;擴散張量成像在視神經(jīng)纖維示蹤法中的應用[D];東北大學;2014年
9 鞏濤;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前列腺癌中的臨床應用研究[D];濱州醫(yī)學院;2014年
10 胡延文;基于DTI的腦白質電導率計算與腦刺激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8408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184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