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分子在金屬單晶表面的吸附結構和電子性質研究
本文關鍵詞:有機分子在金屬單晶表面的吸附結構和電子性質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浙江大學》 2015年
有機分子在金屬單晶表面的吸附結構和電子性質研究
胡昉
【摘要】:基于有機半導體的電子器件具有輕便柔軟、驅動電壓和功耗低、響應速度快、材料成本低的特點,具有顛覆傳統硅基半導體材料的潛力,已經開始走上了商業(yè)化的道路。但其電輸運效率低、性能不穩(wěn)定的缺點,限制了它的應用。目前有關有機半導體的基礎理論尚不成熟,從而導致材料研發(fā)、器件結構和性能改進都缺乏理論指導。大多數有機器件都包含有機薄膜-金屬界面體系,界面處的能級排列決定了載流子的注入和遷移效率,改善界面結構是改進有機器件性能的關鍵。通過分析有機分子在金屬表面吸附生長的結構,特別是第一個分子單層的自組織生長過程,研究形成有序有機吸附層的內在規(guī)律以及有機/金屬的界面電子態(tài),對于設計與優(yōu)化高效穩(wěn)定實用的有機器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本論文中,首先,我們結合了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實驗和基于密度泛函理論(DFT)的第一性原理模擬計算的手段對perylene分子在Cu(100)表面的吸附生長行為進行了系統研究。實驗結果顯示在單分子層覆蓋度下,perylene分子平躺在表面上,顯示一定的長程序,存在兩種有序吸附結構疇區(qū),且這兩種結構中吸附分子的長軸分別沿[011]和[011]晶向。理論計算表明分子處于頂位吸附并且分子與襯底間距為0.26nm時是最穩(wěn)定的。最終我們給出了c(8×4)和c(8×6)這兩種perylene/Cu(100)吸附結構的模型,這兩種有序吸附結構共存于有序吸附區(qū)域中。研究結果表明perylene分子在Cu(100)表面的分子-襯底和分子-分子相互作用都比較弱。然后,我們采用紫外光電子能譜(UPS)的實驗方法和DFT模擬計算對酞菁鐵(FePc)在Cu(110)表面的吸附生長進行了研究。隨著FePc的沉積,UPS曲線出現了與FePc分子有關的四個譜峰α、β、γ和δ,分別位于費米能級下3.42,5.04,7.36和10.28 eV處。結合密度泛函計算分析,譜峰α是主要來源于Fe 3d和C 2p電子,Cu襯底與分子Fe 3d之間的電荷轉移較大,導致分子與襯底的相互作用較強。角分辨紫外光電子能譜(ARUPS)表明在單層分子覆蓋度時,FePc分子平面與Cu(110)襯底表面平行。通過比較一系列結構優(yōu)化計算的結果,我們得出最穩(wěn)定的吸附構型為吸附高度0.260nm,吸附取向與襯底[110]晶向成45°角的頂位吸附。以上結果無疑使我們對有機/金屬界面和有機半導體在金屬表面生長機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N303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曹青,葉志鎮(zhèn);反射高能電子衍射的原理及其應用[J];材料科學與工程;1994年03期
2 鄭瑞倫,梁一平;非簡諧振動對納米Ag微粒表面能的影響[J];材料研究學報;1997年01期
3 鄭瑞倫,張浩波;Mo_2C膜脫附激活能隨沉積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4期
4 張真;;金屬薄膜電阻率測量中界面勢壘對電壓的影響[J];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5 江親瑜,葛宰林,易風;陶瓷材料非接觸無損電泳拋光機理及影響因素分析[J];潤滑與密封;2001年06期
6 吳強;;非簡諧振動對納米鐵磁粒子表面能的影響[J];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5期
7 溫永玲,冉茂宇,鄭瑞倫,劉榮泰;含鹽多孔材料吸濕解濕性能規(guī)律探討[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02期
8 王謝菲;李娜;趙文;盧洪;廖涔希;鄭勇林;;亞穩(wěn)態(tài)Fe/Cu顆粒膜脫附激活能分析[J];物理實驗;2009年05期
9 莊友誼;熱脫附譜的自動采集[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10 鄭瑞倫,張強;超微粒的表面能隨粒徑和溫度變化規(guī)律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廖清;石墨烯及其相關結構的生長和性質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王鵬;高碳富勒烯C_(70)、C_(84)的電子態(tài)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3 錢惠琴;金屬—有機半導體界面的電子結構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4 丁立健;真空中絕緣子沿面預閃絡和閃絡現象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01年
5 丁新更;銀離子摻雜納米二氧化鈦粉體的制備、性能研究與應用[D];浙江大學;2002年
6 陳長安;鋁和不銹鋼中氦行為研究[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3年
7 劉薇娜;冰盤納米拋光金屬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8 王希祖;有機/無機表面,界面以及有機發(fā)光器件光衰減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李登峰;鎳與磷化鎵表面吸附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10 楊宇;若干與吸附相關的表面問題的第一原理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賀蓓麗;碳鏈在Ni(111)表面初期生長機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李果;高原環(huán)境下電流互感器電磁分析研究及其結構改進[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3 黃齊晅;FePc在Ag(110)表面吸附的STM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4 陳美良;有機—無機半導體材料界面的結構和電子態(tài)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5 杜坤;GaN材料的極化特性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6 張蕾;Si表面吸附及Si摻雜缺陷GaN磁性的研究[D];東華大學;2012年
7 馬潤香;幾種半導體高指數表面電子特性研究[D];鄭州大學;2000年
8 朱優(yōu)峰;甲磺隆除草劑的測定方法及其在礦物和土壤中的吸附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01年
9 宋锽;油性劑分子結構與潤滑性能關系的研究[D];湘潭大學;2002年
10 洪才浩;場致負離子及機理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有機半導體:無限的可能[J];現代制造;2005年24期
2 姬榮斌;唐利斌;張筱丹;;有機半導體探測器材料的研究展望[J];紅外技術;2006年01期
3 ;科學家鮑哲南成功研發(fā)有機半導體[J];電子工業(yè)專用設備;2011年12期
4 鄭冬冬;;科學家鮑哲南成功研發(fā)有機半導體[J];半導體信息;2012年01期
5 ;關于有機半導體導電機理的探討[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1年03期
6 袁仁寬,沈今楷,孔凡;有機半導體研究進展[J];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2003年01期
7 楊正龍,陳紅征,汪茫;共升華可控摻雜有機半導體薄膜材料的研究進展[J];功能材料;2004年03期
8 蔣鑫元;;有關有機半導體器件的電學性能研究與探討[J];硅谷;2008年08期
9 盧利平;;日開發(fā)出高性能液晶性有機半導體[J];功能材料信息;2009年02期
10 汪潤生;孟衛(wèi)民;彭應全;馬朝柱;李榮華;謝宏偉;王穎;趙明;袁建挺;;有機半導體的物理摻雜理論[J];物理學報;2009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湯勤;繆謙;;從氮雜并五苯探索有機半導體的結構性能關系[A];全國第八屆有機固體電子過程暨華人有機光電功能材料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2 李樂樂;孫浩;房晨婕;嚴純華;;有機半導體的分等級自組裝及光學裁剪[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無機與配位化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3 武慶賀;李杰;喬小蘭;王世濤;李洪祥;;噻吩醌式有機半導體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16分會:π-共軛材料[C];2014年
4 劉冉冉;解令海;李杰偉;王兢;高玲;黃維;;基于1,8-二溴咔唑的非線性π共軛有機半導體的合成及光電性質[A];全國第八屆有機固體電子過程暨華人有機光電功能材料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5 許歡;曾維靜;馬崇博;陽峰;劉珂;張浩力;;新型雙極性有機半導體分子的設計與合成[A];中國化學會第七屆有機化學學術會議圖文摘要集[C];2011年
6 馮煜東;張福甲;;有機半導體器件的真空鍍膜技術[A];TFC'05全國薄膜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田良飛;Holger Frauenrath;;基于多肽的有機半導體納米線的研究[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E:分子組裝與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8 馮煜東;張福甲;;有機半導體器件的真空鍍膜技術[A];全國薄膜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史建武;李亞波;賈明;徐莉;王華;;基于并三噻吩衍生物的有機半導體[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5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10 李立強;Klaus Muellen;遲力峰;;超薄有機半導體微米帶的可控生長與應用[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17分會:光電功能器件[C];201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N];人民郵電;2008年
2 本報記者 王云立;[N];中國化工報;2014年
3 本報記者 吳苡婷;[N];上?萍紙;2013年
4 瑞豐;[N];民營經濟報;2008年
5 劉霞;[N];科技日報;2011年
6 劉霞;[N];科技日報;2010年
7 記者 張曄;[N];科技日報;2014年
8 山東 曹殿偉 編譯;[N];電子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昉;有機分子在金屬單晶表面的吸附結構和電子性質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2 李先杰;有機半導體的光增益和電荷傳輸性質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3 趙劍鋒;氫鍵功能化有機半導體的合成及其超分子自組裝[D];南京郵電大學;2011年
4 袁忠義;苝酰亞胺和萘酰亞胺類有機半導體的設計、合成及性質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5 于海萍;有機半導體界面穩(wěn)定性及光電耦合對界面浸潤性的調控[D];西北大學;2015年
6 李諾;有機半導體器件電容性質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7 艾娜;基于溶液處理的有機半導體器件及其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8 李東倉;并三苯有機場效應晶體管的研制[D];蘭州大學;2007年
9 任俊峰;有機半導體中電流自旋極化性質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10 王立國;有機電子器件電荷輸運及相關電性質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黨煥芹;p-6P及p-4P誘導有機半導體生長的OFETs性能提高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2 王超;有機半導體器件的光電性質和磁場效應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3 劉玉娟;幾種有機半導體分子載流子遷移特性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4 許紅波;有機半導體電荷輸運的數值模擬計算[D];中南大學;2013年
5 趙寶奎;有機半導體—金屬界面劑量增強效應的模擬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路飛平;有機半導體薄膜器件中的電荷輸運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7 蔡勇;基于堿金屬化合物的有機半導體的n-型摻雜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8 劉權;可溶性噻吩及其衍生物有機半導體分子材料的設計、合成與表征[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蔡曉舟;幾種有機半導體薄膜及單晶器件的探索與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10 張彩霞;有機半導體器件的電學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有機分子在金屬單晶表面的吸附結構和電子性質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885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xxkjbs/188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