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平臺文化教育類短視頻傳播效果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18 10:56
媒介技術的更新在推動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分享,短視頻作為新一代媒介之王,對文化教育知識的普及發(fā)揮著積極作用。自2018年以來,抖音短視頻開始將觸角延伸至文化教育領域,為人們開創(chuàng)一種接觸“舊知識”的新視角,并針對知識類創(chuàng)作者出臺多項優(yōu)惠政策,助力打造視頻版的“百科全書”。這種利用短視頻傳播文化教育知識的方式,能夠打破藩籬,以更直觀、更立體、更顯性的方式來呈現(xiàn)嚴肅且枯燥的知識,有助于豐富文化教育滲透的場景。因此,對抖音平臺上文化教育類短視頻進行研究,對推動我國文化教育事業(yè)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與理論價值;诖,本文試圖以“抖音平臺文化教育類短視頻”為研究對象,在對抖音平臺上文化教育類短視頻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原因進行綜合分析的前提下,結合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從用戶角度出發(fā),運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探究該類視頻在用戶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等方面的傳播效果,并歸納了影響此類短視頻傳播效果的幾個主要因素,包括受眾多樣性、傳播內容、傳播主體等。在最后一章總結了此類短視頻現(xiàn)存的一些問題,如系統(tǒng)推送不全面、內容趨向同質化,知識來源可信度低等,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以使其能夠更好地發(fā)...
【文章來源】: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
抖音平臺文化教育類短視頻傳播效果研究17(二)調查結果分析1.基本信息:以女青年為主的城市用戶占比較大(1)用戶性別與年齡如圖2.2所示,在回收到的有效問卷中,女性用戶有337人,占總體的74.23%,男性用戶有117人,占總體的25.77%,女性用戶比例約超男性用戶比例兩倍。圖2.2抖音平臺上文化教育類短視頻用戶性別分布在所有被調查的用戶中,年齡在18-35歲之間的用戶有319人,占全部用戶人數(shù)的70.26%,成為本次調查的主要研究對象。18歲以下的未成年用戶有118人,36—59歲之間的用戶有14人,60歲及以上的用戶有3人。從用戶年齡分布情況來看,青年群體用戶人數(shù)最多,青少年群體和中年群體次之,高齡用戶群體人數(shù)最少,占總比最低,年齡分化情況明顯。表2.1抖音平臺上文化教育類短視頻用戶年齡分布(2)用戶生活地區(qū)與職業(yè)分布根據(jù)我國的城市等級劃分標準,在454位被調查用戶中,其他省會城市的用戶占總比30.4%,這部分人數(shù)最多,達到138人,;其次是縣級市或縣鎮(zhèn)用戶,有100人,占總比的22.03%;非省會的地級城市用戶人數(shù)與農村用戶人數(shù)相同,均有76人且均占總比的16.74%;年齡18歲以下18-35歲36-59歲60歲及以上數(shù)量118319143比例25.99%70.26%3.08%0.66%
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8北上廣或直轄市用戶人數(shù)最少,比例最低,僅占總比的14.1%。各等級城市之間的用戶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除北上廣之外的省會城市、縣級市及縣鎮(zhèn)。圖2.3抖音平臺上文化教育類短視頻用戶所處地區(qū)分布圖從被調查用戶的職業(yè)來看,百分之七十的用戶都是學生,這一統(tǒng)計結果與年齡分布情況不謀而合;在互聯(lián)網/IT/電子/通信領域工作的用戶有22人,占總比的4.85%;職業(yè)為其他類的有28人,占總比為6.17%;在金融業(yè)、建筑業(yè)、文化/教育/娛樂業(yè)工作的用戶占比分別為2.86%、2.2%和3.3%;剩余行業(yè)的用戶所占總比均為2%以下,說明這些用戶群體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觀看過抖音平臺上的文化教育類短視頻。表2.2抖音平臺上文化教育類短視頻用戶職業(yè)統(tǒng)計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科普類抖音賬號的運營策略——以“科普中國”為例[J]. 馮白云. 青年記者. 2019(26)
[2]新媒體視閾下短視頻文化傳播分析——以抖音短視頻為例[J]. 蘆鑫. 漢字文化. 2019(18)
[3]微信公眾號信息傳播效果研究綜述[J]. 代麗,樊粵湘. 數(shù)字與縮微影像. 2019(03)
[4]基于協(xié)同創(chuàng)意理論的短視頻廣告營銷模式研究——以“抖音”中的短視頻廣告為例[J]. 劉慧珺. 新聞研究導刊. 2019(15)
[5]抖音短視頻中知識傳播現(xiàn)狀分析[J]. 張?zhí)熳? 西部廣播電視. 2019(05)
[6]網絡信息傳播效果研究[J]. 羅瑩,劉冰. 情報科學. 2009(10)
[7]波蘭尼的知識理論及其教育意義[J]. 石中英.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1(02)
碩士論文
[1]內蒙古地區(qū)抖音政務短視頻的傳播形態(tài)與效果探析[D]. 張瑋鈺.內蒙古大學 2019
[2]政務抖音賬號發(fā)展現(xiàn)狀與傳播策略研究[D]. 童飛波.浙江傳媒學院 2019
[3]頭部文化教育類抖音號調查報告[D]. 王靜穎.南京大學 2019
[4]社交類短視頻APP的傳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 把昕桐.華中科技大學 2018
[5]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傳播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D]. 吳雨航.中央民族大學 2018
[6]中國科普類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研究[D]. 王波.湖南大學 2017
[7]新浪育兒微博的傳播效果研究[D]. 楊光.武漢理工大學 2016
本文編號:2984827
【文章來源】: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
抖音平臺文化教育類短視頻傳播效果研究17(二)調查結果分析1.基本信息:以女青年為主的城市用戶占比較大(1)用戶性別與年齡如圖2.2所示,在回收到的有效問卷中,女性用戶有337人,占總體的74.23%,男性用戶有117人,占總體的25.77%,女性用戶比例約超男性用戶比例兩倍。圖2.2抖音平臺上文化教育類短視頻用戶性別分布在所有被調查的用戶中,年齡在18-35歲之間的用戶有319人,占全部用戶人數(shù)的70.26%,成為本次調查的主要研究對象。18歲以下的未成年用戶有118人,36—59歲之間的用戶有14人,60歲及以上的用戶有3人。從用戶年齡分布情況來看,青年群體用戶人數(shù)最多,青少年群體和中年群體次之,高齡用戶群體人數(shù)最少,占總比最低,年齡分化情況明顯。表2.1抖音平臺上文化教育類短視頻用戶年齡分布(2)用戶生活地區(qū)與職業(yè)分布根據(jù)我國的城市等級劃分標準,在454位被調查用戶中,其他省會城市的用戶占總比30.4%,這部分人數(shù)最多,達到138人,;其次是縣級市或縣鎮(zhèn)用戶,有100人,占總比的22.03%;非省會的地級城市用戶人數(shù)與農村用戶人數(shù)相同,均有76人且均占總比的16.74%;年齡18歲以下18-35歲36-59歲60歲及以上數(shù)量118319143比例25.99%70.26%3.08%0.66%
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8北上廣或直轄市用戶人數(shù)最少,比例最低,僅占總比的14.1%。各等級城市之間的用戶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除北上廣之外的省會城市、縣級市及縣鎮(zhèn)。圖2.3抖音平臺上文化教育類短視頻用戶所處地區(qū)分布圖從被調查用戶的職業(yè)來看,百分之七十的用戶都是學生,這一統(tǒng)計結果與年齡分布情況不謀而合;在互聯(lián)網/IT/電子/通信領域工作的用戶有22人,占總比的4.85%;職業(yè)為其他類的有28人,占總比為6.17%;在金融業(yè)、建筑業(yè)、文化/教育/娛樂業(yè)工作的用戶占比分別為2.86%、2.2%和3.3%;剩余行業(yè)的用戶所占總比均為2%以下,說明這些用戶群體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觀看過抖音平臺上的文化教育類短視頻。表2.2抖音平臺上文化教育類短視頻用戶職業(yè)統(tǒng)計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科普類抖音賬號的運營策略——以“科普中國”為例[J]. 馮白云. 青年記者. 2019(26)
[2]新媒體視閾下短視頻文化傳播分析——以抖音短視頻為例[J]. 蘆鑫. 漢字文化. 2019(18)
[3]微信公眾號信息傳播效果研究綜述[J]. 代麗,樊粵湘. 數(shù)字與縮微影像. 2019(03)
[4]基于協(xié)同創(chuàng)意理論的短視頻廣告營銷模式研究——以“抖音”中的短視頻廣告為例[J]. 劉慧珺. 新聞研究導刊. 2019(15)
[5]抖音短視頻中知識傳播現(xiàn)狀分析[J]. 張?zhí)熳? 西部廣播電視. 2019(05)
[6]網絡信息傳播效果研究[J]. 羅瑩,劉冰. 情報科學. 2009(10)
[7]波蘭尼的知識理論及其教育意義[J]. 石中英.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1(02)
碩士論文
[1]內蒙古地區(qū)抖音政務短視頻的傳播形態(tài)與效果探析[D]. 張瑋鈺.內蒙古大學 2019
[2]政務抖音賬號發(fā)展現(xiàn)狀與傳播策略研究[D]. 童飛波.浙江傳媒學院 2019
[3]頭部文化教育類抖音號調查報告[D]. 王靜穎.南京大學 2019
[4]社交類短視頻APP的傳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 把昕桐.華中科技大學 2018
[5]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傳播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D]. 吳雨航.中央民族大學 2018
[6]中國科普類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研究[D]. 王波.湖南大學 2017
[7]新浪育兒微博的傳播效果研究[D]. 楊光.武漢理工大學 2016
本文編號:29848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xixikjs/29848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