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脈沖激光雷達反演整層氣溶膠光學厚度
本文關鍵詞:基于微脈沖激光雷達反演整層氣溶膠光學厚度
更多相關文章: 大氣光學 氣溶膠光學厚度 氣溶膠標高 激光雷達 太陽光度計
【摘要】:氣溶膠光學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是反映氣溶膠消光特性的重要光學參數(shù),也是研究輻射氣候效應的關鍵因子,在氣候?qū)W、大氣光傳輸、遙感應用以及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領域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目前,氣溶膠的觀測手段包括空基遙感和地基遙感?栈b感主要指衛(wèi)星遙感,可實現(xiàn)大范圍的觀測。地基遙感中應用較為成熟的主要有太陽光度計和激光雷達。太陽光度計的反演精度最高,但只能準確獲得白天晴朗無云時刻整層大氣氣溶膠的光學厚度。激光雷達可實現(xiàn)對大氣的連續(xù)觀測,能夠彌補太陽光度計的不足。激光雷達反演氣溶膠光學厚度的常規(guī)方法是直接對各個高度上的消光系數(shù)進行積分。然而激光雷達的有效探測高度有限,按照積分的方法很難獲得整層氣溶膠的光學厚度。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微脈沖激光雷達利用氣溶膠標高計算整層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方法。氣溶膠標高是反映氣溶膠垂直分布信息的物理量。獲取氣溶膠標高的方法通常是利用太陽光度計和能見度儀等多種儀器聯(lián)合反演。由于太陽光度計只能準確測量晴朗無云的白天時段氣溶膠的光學厚度,因此用常規(guī)方法也只能得到對應時段的標高。本文基于微脈沖激光雷達測量數(shù)據(jù)反演得到氣溶膠標高,再結合近地面消光系數(shù)計算得到整層氣溶膠光學厚度。最后,根據(jù)太陽光度計的測量結果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微脈沖激光雷達反演氣溶膠標高首先根據(jù)Fernald算法反演得到了氣溶膠的垂直消光廓線,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后給出了四種典型的廓線;然后根據(jù)四種廓線的特點提出了相應計算氣溶膠標高的方法,得到了一晝夜氣溶膠標高的變化趨勢。結果顯示,夜間和清晨氣溶膠標高較小,白天標高較大,午后會達到最大值;最后將利用激光雷達反演得到的標高與常規(guī)方法得到的結果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98,說明本文給出的四種計算氣溶膠標高的方法可行。2、計算整層氣溶膠光學厚度首先基于微脈沖激光雷達的水平測量數(shù)據(jù)利用斜率法反演得到近地面氣溶膠消光系數(shù);然后結合利用激光雷達反演得到的標高得到了整層氣溶膠的光學厚度。3、對比驗證將根據(jù)氣溶膠標高與近地面消光系數(shù)得到的光學厚度與太陽光度計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測量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兩者之間的相對誤差最大為13.4%,最小為0.3%,每天的平均誤差不超過6.7%。說明利用氣溶膠標高計算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方法是可行的。為反演白天少云和夜間氣溶膠的光學厚度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407;TN958.9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達仁,周秀驥,李維亮,羅云峰;30年來我國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平均分布特征分析[J];大氣科學;2002年06期
2 高飛,李銅基;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時空變化[J];海洋技術;2003年03期
3 宗雪梅,邱金桓,王普才;近10年中國16個臺站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的變化特征分析[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5年02期
4 袁海軍;顧行發(fā);陳良富;余濤;劉強;李小文;;江西千煙洲氣溶膠光學厚度的反演與分析[J];遙感學報;2006年05期
5 胡婷;孫照渤;張海東;;我國380nm波長氣溶膠光學厚度分布特征和演變趨勢[J];應用氣象學報;2008年05期
6 田宏偉;鄭有飛;陳懷亮;鄧偉;杜子璇;;鄭州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與分析[J];氣象科技;2010年04期
7 龍俐;田鵬舉;鄭小波;;貴州省2009年冬季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的特征分析[J];貴州氣象;2010年04期
8 諾桑;措加旺姆;益西旺杰;Berit Kjeldstad;Binod K.Bhattarai;;拉薩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測量[J];中國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9 蔡惠文;楊軍;李曉靜;夏祥鰲;;近10a全球氣溶膠光學厚度變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J];遙感技術與應用;2012年06期
10 張興華;張武;陳艷;馮晶晶;閉建榮;史晉森;張北斗;黃建平;;自定義氣溶膠模式下蘭州及周邊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的反演[J];高原氣象;201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佳;王振會;高揚;;利用兩種算法反演江浙皖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A];2009第五屆蘇皖兩省大氣探測、環(huán)境遙感與電子技術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9年
2 梅林露;薛勇;光潔;李英杰;王穎;徐惠;艾建文;;亮地表下墊面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模型驗證及敏感性分析[A];遙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討會摘要集[C];2010年
3 韓永;范偉;饒瑞中;胡歡陵;王英儉;;連續(xù)光譜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的實驗測量研究[A];大氣氣溶膠科學技術研究進展——第八屆全國氣溶膠會議暨第二屆海峽兩岸氣溶膠科技研討會文集[C];2005年
4 宗雪梅;邱金桓;王普才;;寬帶消光法反演氣溶膠光學厚度的變化特征分析[A];大氣氣溶膠科學技術研究進展——第八屆全國氣溶膠會議暨第二屆海峽兩岸氣溶膠科技研討會文集[C];2005年
5 朱持則;包振浩;封秀燕;張行才;;氣溶膠光學厚度分布和浙江氣溫[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大氣成分與氣候、環(huán)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6 夏祥鰲;;全球尺度上氣溶膠光學厚度周變化檢測[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大氣成分觀測、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7 張玉潔;張武;陳艷;苑文華;史晉森;;黃土高原半干旱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變化特征的初步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及環(huán)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8 田永麗;張萬成;陳新梅;和春榮;;中國西南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時空特征[A];第十屆全國氣溶膠會議暨第六屆海峽兩岸氣溶膠技術研討會摘要集[C];2009年
9 包振浩;朱持則;;亞洲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月季變化和季風降水[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大氣成分與氣候、環(huán)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10 王耀庭;王橋;李炬;竇軍霞;;氣溶膠光學厚度在大氣污染研究中的應用[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大氣成分觀測、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游雪晴;科學監(jiān)測為北京好天氣作證[N];科技日報;2008年
2 城市環(huán)境項目實施辦公室;藍天碧水不是夢[N];中國氣象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孫娟;氣溶膠光學厚度的高光譜遙感反演及其環(huán)境效應[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孫林;城市地區(qū)大氣氣溶膠遙感反演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遙感應用研究所);2006年
3 黎麗莉;廣東氣溶膠光學厚度及穗深空氣污染物時空特征和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5年
4 薛巖松;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的遙感監(jiān)測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蓋長松;中國西北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和波長指數(shù)觀測數(shù)據(jù)的分析研究[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5年
2 陳見平;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軟件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戶亞飛;MODIS氣溶膠光學厚度與PM2.5濃度相關性分析[D];北京建筑大學;2015年
4 孫一;東亞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與地面太陽輻射變化的聯(lián)系及其與夏季風異常[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5 王浩洋;遙感反演安徽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及其時空特征分析[D];安徽大學;2015年
6 蔣雪梅;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及空氣質(zhì)量預測建模方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7 張洋;基于多源衛(wèi)星遙感的四川成都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D];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15年
8 劉佳雨;北京市MODIS氣溶膠光學厚度與PM2.5濃度關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9 蔡穩(wěn);基于MODIS數(shù)據(jù)的江浙滬地區(qū)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研究[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10 李強;基于MODIS數(shù)據(jù)的南昌市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2721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xixikjs/127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