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體操運動員脊柱側彎特征及椎旁肌功能變化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藝術體操運動員脊柱側彎特征及椎旁肌功能變化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脊柱側彎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很大,藝術體操運動員脊柱側彎發(fā)生率遠遠高于普通人群,大部分藝體運動員都飽受頸腰背痛的折磨。目前藝術體操運動員脊柱側彎的特征并不明確,在特征不明的情況下側彎的康復治療也缺乏針對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一系列客觀指標對藝術體操運動員脊柱側彎的特征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觀察藝術體操運動員椎旁肌的物理狀態(tài)和肌電特征,以及比較側彎與非側彎運動員之間暴露因素的異同,探索藝術體操運動員脊柱側彎的形成和進展的原因,為其損傷預防和康復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第一部分研究使用數字化全脊柱攝影技術(LDR)取得國家隊全部26名隊員正常站姿和挺胸站姿的后前位和正側位全脊柱無縫拼接影像。通過專業(yè)X光片測量軟件,得到每名隊員的側彎cobb角、頂椎位置、頸椎、腰椎曲度、椎體旋轉程度等指標。通過上述指標,分別描述藝術體操運動員在冠狀面、矢狀面和水平面上脊柱各個節(jié)段的紊亂或側彎特征,包括冠狀面上的左凸和右凸,矢狀面上的前凸或后凸,以及水平面上的左旋和右旋。同時,比較挺胸亮相姿勢與正常姿勢時,脊柱形態(tài)的改變。 第二部分研究選取20名藝術體操運動員,在不同的椎體水平和不同三維平面,將藝術體操運動員分為側彎組和非側彎組。另與藝術體操運動員年齡匹配的健康青少年20人為對照組。通過比較3組受試者C5、T2、T7、T10、L3兩側椎旁肌的物理狀態(tài),不同動作下的標準化積分肌電值,以及軀干不同方向的等長肌力,探討藝術體操脊柱側彎運動員椎旁肌的功能變化。 研究發(fā)現,國家藝術體操隊冠狀面脊柱側彎患病率達53.85%,所有運動員都存在脊柱矢狀面的曲度異常。藝體運動員的脊柱側彎有如下特征:冠狀面?zhèn)葟濏斪导性谙滦囟?且凸向右側;矢狀面脊柱頸段、胸段、腰段曲度均明顯減。凰矫嬉装l(fā)上胸段椎體右旋畸形。藝體側彎運動員椎旁肌物理狀態(tài)受損不顯著;冠狀面?zhèn)葟澓褪笭蠲媲犬惓5乃圀w運動員頂椎兩側椎旁肌肌電活動顯著增加,不對稱現象不顯著。
【關鍵詞】:藝術體操 脊柱側彎 脊柱形態(tài)特征 椎旁肌功能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體育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834;R681.5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12
- 2 文獻綜述12-50
- 2.1 脊柱側彎概述12-18
- 2.1.1 脊柱側彎的定義12-13
- 2.1.2 脊柱側彎的分類13-15
- 2.1.3 脊柱側彎的常見檢查方法15-17
- 2.1.4 脊柱側彎的危害17-18
- 2.2 脊柱側彎的分型方法18-25
- 2.2.1 脊柱側彎的King分型19-21
- 2.2.2 脊柱側彎的Lenke分型21-22
- 2.2.3 脊柱側彎的協(xié)和(PUMC)分型22-25
- 2.3 脊柱側彎相關影像學研究25-34
- 2.3.1 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在脊柱側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25-27
- 2.3.2 有關脊柱側彎影像學檢查中各個指標的研究27-34
- 2.4 國內外有關脊柱側彎成因機制的研究現狀34-40
- 2.4.1 基因遺傳因素35-36
- 2.4.2 褪黑素以及其他內分泌異常36-37
- 2.4.3 神經系統(tǒng)(位置覺、前庭功能等)異常37
- 2.4.4 軀干生長不平衡37-38
- 2.4.5 椎旁肌異常學說38-39
- 2.4.6 不同學者對脊柱側彎病因研究的見解39-40
- 2.5 國內外有關脊柱側彎椎旁肌特征的研究現狀40-48
- 2.5.1 脊柱側彎椎旁肌病理改變及力量的相關研究41-43
- 2.5.2 脊柱側彎椎旁肌表面肌電特征的相關研究43-48
- 2.6 國內外有關藝術體操脊柱側彎的研究現狀48-50
- 3 藝術體操脊柱側彎運動員的脊柱形態(tài)特征研究50-67
- 3.1 研究對象和方法50-53
- 3.1.1 研究對象50
- 3.1.2 測試儀器和方法50
- 3.1.3 測量指標50-53
- 3.2 研究結果和分析53-61
- 3.2.1 中國優(yōu)秀藝術體操運動員脊柱側彎的特征53-58
- 3.2.2 中國優(yōu)秀藝術體操運動員挺胸站姿與自然站姿時脊柱形態(tài)特征的比較58-61
- 3.3 討論61-66
- 3.3.1 中國藝術體操運動員脊柱側彎嚴重程度61-62
- 3.3.2 藝術體操運動員脊柱側彎的三維特征62-65
- 3.3.3 挺胸亮相動作對脊柱形態(tài)的可能影響65-66
- 3.4 小結66-67
- 4 藝術體操脊柱側彎運動員的椎旁肌特征研究67-100
- 4.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67-72
- 4.1.1 研究對象67
- 4.1.2 試驗分組67
- 4.1.4 測試儀器67-69
- 4.1.5 測試方法69-70
- 4.1.6 測試指標70-72
- 4.1.7 統(tǒng)計方法72
- 4.2 研究結果與分析72-95
- 4.2.1 藝術體操運動員冠狀面?zhèn)葟澋淖蹬约√卣?/span>73-76
- 4.2.2 藝術體操運動員矢狀面?zhèn)葟澋淖蹬约√卣?/span>76-88
- 4.2.3 藝術體操運動員水平面?zhèn)葟澋淖蹬约√卣?/span>88-95
- 4.3 討論95-100
- 4.3.1 藝術體操脊柱側彎運動員其椎旁肌的物理狀態(tài)受損不顯著95-96
- 4.3.2 藝術體操脊柱側彎運動員不同平面?zhèn)葟澴蹬约〖‰娞卣鞣治?/span>96-98
- 4.3.3 藝術體操脊柱側彎運動員側彎與軀干肌力的關系98-100
- 4.4 小結100
- 5 結論100-101
- 致謝101-102
- 參考文獻102-112
- 附錄112-113
- 個人簡歷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11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侯金林,王偉平,朱麗華;我國優(yōu)秀藝術體操運動員脊柱形態(tài)的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年03期
2 郭秀文;龐瓊;;藝術體操運動員成材規(guī)律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3 費軍,張朝利,金真,王宗曄;脊柱側凸的影像學診斷[J];放射學實踐;2003年02期
4 王華東,侯樹勛,史亞民;兩種特發(fā)性脊柱側凸分型方法比較[J];國外醫(yī)學.骨科學分冊;2004年06期
5 張雪琴;鄧開鴻;陳光文;陶道均;;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的胸椎旋轉和椎弓根徑線變化CT特點及臨床價值[J];華西醫(yī)學;2009年06期
6 趙俊;運動性疲勞產生的機制及其消除途徑[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 郭金明;劉冬娟;張國權;阿里木江;;單純腰椎間盤突出與腰椎管狹窄癥對腰椎曲度的影響[J];解剖科學進展;2007年03期
8 Raymond Wiegand,D .C .;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患者治療前后的椎旁表面肌電活動的研究[J];頸腰痛雜志;2005年03期
9 吳亮,邱勇,王斌,俞揚,朱澤章;脊柱側凸椎旁肌肌纖維不對稱性分布的研究[J];脊柱外科雜志;2004年05期
10 楊紹偉;秦增輝;張穗;胡向群;;兒童脊柱側彎與全脊柱攝影術的應用[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年1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郭秀文;我國優(yōu)秀藝術體操運動員科學選材與應用系統(tǒng)的開發(fā)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游國鵬;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彎患者運動功能的生物力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劉帆;MR三維曲面重建在脊柱側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D];吉林大學;2009年
3 李允范;小針刀結合綜合康復治療對運動員脊柱側彎癥的療效觀察[D];北京體育大學;2009年
4 盛文輝;手工測量特發(fā)性脊柱側凸Cobb角的一致性評價[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藝術體操運動員脊柱側彎特征及椎旁肌功能變化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03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33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