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仰的生成機理
本文選題:信仰 切入點:信仰生成機理 出處:《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信仰的生成機理問題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筆者從信仰生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chǔ)出發(fā),結(jié)合信仰生成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分析,以個體心理維度、社會導(dǎo)向維度為研究視角,對信仰生成機理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信仰生成機理的不同維度的解讀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價值意蘊,首先,在理論上,嘗試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去回應(yīng)理論界關(guān)于信仰的相關(guān)難題。在實踐層面,對信仰生成機理的研究有助于信仰問題在當(dāng)代的清晰呈現(xiàn),進而推動當(dāng)前的信仰教育。本文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旨在通過中西信仰文化的綜合分析與論證對信仰的生成機理加以分析。本文框架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對信仰生成的理論基礎(chǔ)進行解讀,主要分為三個小節(jié),第一節(jié)主要是從基本概念入手,對信仰的內(nèi)涵、特性、相近概念及類型的辨明分析;第二節(jié)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dǎo),探討了信仰生成的理論依據(jù),即三大基本前提:自然前提、社會前提、文化前提。第三節(jié)則是在前兩節(jié)的基礎(chǔ)之上以三個層次,兩對矛盾構(gòu)建信仰生成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通過對第一章信仰生成的理論基礎(chǔ)的基本把握,可知信仰的生成絕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平行的發(fā)展樣態(tài),而是橫、縱向多維的動態(tài)、立體的運動過程。因此,第二章、第三章筆者主要從個體心理維度、社會導(dǎo)向維度對信仰生成的機理進行分析。第二章基于個體心理維度,信仰的生成體現(xiàn)為認(rèn)知、情感、意志、信念、信仰層層遞進的發(fā)展過程;第三章基于社會導(dǎo)向維度,主要展現(xiàn)在階級社會里信仰的生成體現(xiàn)為個體的文化需要與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思想的融合內(nèi)化,進而上升到社會群體認(rèn)同的運動過程。
[Abstract]: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belief problems is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Marx's theory basis from the belief of com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belief formation, based on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social dimension oriented perspective,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faith are studied. The double valu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interpretati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belief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the first, in theory, to the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sponse to problems related theory about beliefs. In practice,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belief is helpful to belief in contemporary clear, thus promoting the belief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heory of Marx based on the analysis to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belie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belief. This framework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carries on the explanation 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belief formation,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mainly from the basic concept,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ith, similar analysis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justification; section second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Marx doctrine as a guide,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belief formation, namely three the basic premise: natural premise, social conditions, cultural premise. The third part is on the basis of the first two to three level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wo pairs of contradiction in constructing belief formation. To grasp the basic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irst chapter by faith, the faith of the generation is not a static, development mode but, parallel to the transverse, longitudinal dynamic multi-dimensional, three-dimensional motion process. Therefore, the second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mainly from the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social dimension of belief oriented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The second chapter is based on a The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belief formation embodied cognition, emotion, will, faith, faith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third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social orientation dimension,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rmation of class society belief embodies the cultural needs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fusion rule of individuals, and then rise to the movement of social group identity.
【學(xué)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D6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曉菲;淺談新時期大學(xué)生的信仰教育[J];理論界;2004年05期
2 劉天才;論信仰教育的模式[J];理論導(dǎo)刊;2005年04期
3 石紹軍;歐彥麟;;加強信仰教育 構(gòu)建和諧校園[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05期
4 紀(jì)軍郁;;論大學(xué)生的信仰教育[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xué)報);2008年S1期
5 ;信仰三維:人性、靈性和德性[J];政工研究動態(tài);2009年11期
6 張梅;;論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xué)生信仰教育[J];學(xué)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年20期
7 余喜;;試析大學(xué)生信仰教育機制的構(gòu)建[J];廣西青年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2009年04期
8 李妍妍;;新時代呼吁重塑社會主義信仰[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03期
9 寧德鵬;;新形勢下加強大學(xué)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對策[J];學(xué)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年06期
10 王莉;楊漢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域下大學(xué)生信仰教育探析[J];學(xué)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潘鵬宇;;青年大學(xué)生信仰教育探析[A];2011年全國高校學(xué)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狄奧;;試論當(dāng)代大學(xué)生的信仰教育[A];思考與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xué)針對性和實效性研究論文集[C];2005年
3 王玉j;;論理想、信念、信仰在價值觀中的地位及其意義[A];理想·信念·信仰與價值觀——全國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4 張建寶;;當(dāng)代青少年的信仰重建——“主流·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完整構(gòu)筑[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zhì)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wù)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xué)會2007年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淮安市航道管理處 唐海林;信仰教育是防腐之本[N];江蘇經(jīng)濟報;2009年
2 蘭州大學(xué) 黎軍 李璧強;大學(xué)生信仰教育的意義及實施[N];光明日報;2012年
3 襄汾縣委黨校 關(guān)秀玲;大學(xué)生信仰低谷的原因及其治理[N];山西黨校報;2013年
4 納雍縣姑開小學(xué) 楊國梅;試論如何加強中小學(xué)生的信仰教育[N];貴州民族報;2013年
5 范f ;學(xué)習(xí)老黨員的政治信仰[N];寧波日報;2014年
6 聶萬杰;淺談信仰在預(yù)防腐敗中的作用[N];平頂山日報;2009年
7 記者 于長洪 舒靜;信仰建設(shè)要找到“激發(fā)”的接口[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8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xué)校長 吳u!;信仰教育重在言傳身教[N];中國教育報;2011年
9 桂東縣委書記 陳湘安;實施“四大工程” 強化信仰教育[N];湖南日報;2011年
10 記者 金春玲 通訊員 童淑娟;浙海院把信仰教育納入教育體系全過程[N];舟山日報;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8條
1 張國榮;信仰與制度:道德教育的兩種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5年
2 楊春花;論信仰對于社會秩序的價值[D];首都師范大學(xué);2011年
3 徐秦法;社會治理中的信仰價值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7年
4 邱鈺斌;我國當(dāng)代大學(xué)生政治信仰培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xué);2011年
5 劉桂生;國防生信仰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12年
6 王春穎;新時期高校學(xué)生黨員信仰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5年
7 徐俊;信仰播撒與權(quán)力博弈[D];南京理工大學(xué);2011年
8 馬曉燕;當(dāng)代中國人信仰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夢娟;論信仰的生成機理[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7年
2 廖立新;論加強中師生的信仰教育[D];西北師范大學(xué);2002年
3 汪勇;論新時期的大學(xué)生信仰教育[D];貴州師范大學(xué);2004年
4 張軍;網(wǎng)絡(luò)對大學(xué)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影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xué);2013年
5 宋慶壘;文化強國視域下大學(xué)生信仰教育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xué);2014年
6 李曾;技術(shù)生存背景下大學(xué)生信仰教育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xué);2014年
7 張小芳;獨立學(xué)院大學(xué)生政治信仰的培育研究[D];長江大學(xué);2015年
8 張誠;大學(xué)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xué)院;2015年
9 謝輝;新形勢下預(yù)防宗教在高校滲透的對策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xué);2015年
10 郝瑞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當(dāng)代大學(xué)生政治信仰的沖擊與對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xué);2016年
本文編號:17030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70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