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吉林省儲藏物昆蟲研究及檢疫性種類檢疫鑒定方法的建立

發(fā)布時間:2017-08-17 09:41

  本文關鍵詞:吉林省儲藏物昆蟲研究及檢疫性種類檢疫鑒定方法的建立


  更多相關文章: 儲藏物昆蟲 檢疫鑒定 吉林省 觸角感器 掃描電鏡


【摘要】:儲藏物昆蟲是指能夠適應儲藏物環(huán)境,在干燥儲藏物內能夠正常生活、繁殖的一類昆蟲。主要包括危害儲藏物的有害昆蟲,及捕食和寄生這些害蟲的天敵昆蟲,前者稱為儲藏物害蟲。儲藏物昆蟲與進出境植物檢疫工作息息相關。當前,吉林省與俄羅斯、朝鮮、韓國、非洲等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與國內其他省區(qū)的倉儲物調運也越來越頻繁,已形成全新格局。但是針對儲藏物昆蟲的認識還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本論文以吉林省儲藏物昆蟲的種類、分布及危害等調查為研究基礎,開展了吉林省(中朝邊境除外)進境植物、植物產品及集裝箱等儲藏物昆蟲檢疫鑒定;中朝邊境口岸進境植物及植物產品、進境旅客、截獲有害生物等調查;8種(屬)檢疫性儲藏物昆蟲檢疫鑒定方法;谷斑皮蠹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和花斑皮蠹Trogoderma variabile Ballion成蟲觸角感器掃描電鏡等一系列研究。本研究為今后研究吉林省儲藏物昆蟲提供了基礎性數據,為8種(屬)檢疫性昆蟲的檢疫鑒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對提高植物檢疫工作的質量,破解國際貿易壁壘,保護吉林省的農業(yè)生產及維護我國對外貿易的信譽,以及有效防控儲藏物昆蟲等,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采用儲藏物昆蟲種類調查、形態(tài)學檢疫鑒定、觸角感器電鏡掃描等方法,通過實驗數據統(tǒng)計與比較分析,得出以下重要結論:1.對吉林省儲藏物昆蟲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吉林省儲藏物昆蟲共有162種,分屬于3綱,12目,52科,其中儲藏物害蟲1綱,7目,39科,131種;天敵3綱,7目,13科,31種。首次發(fā)現吉林省新紀錄種共18種,其中儲藏物害蟲13種,即:闊鼻谷象Caulophilus oryzae(Gyllenhal)、溝翅皮蠹Dermestes freudei Kalik et N.Ohbayashi、吉氏分閻蟲Merohister jekeli(Marseul)、黑足球棒甲Monotoma picipes Herbst、日本偽瓢蟲Idiophyes niponensis(Gorham)、脊鞘薪甲Dienerella costulaua(Reitter)、大眼薪甲Dienerella arga(Reitter)、縮頸薪甲Cartodere constricta(Gyllenhal)、小隱甲Microcrypticus scriptum(Lewis)、二星齒胸隱食甲Micrambe bimaculatus Panzer、腐隱食甲Cryptophagus obsoletus Reitter、擬施氏隱食甲Cryptophagus pseudoschmidti Woodroffe、粗角小蕈甲Mycetophagus antennatus(Reitter)。天敵5種,即:凹肥螋Anisolabis excise Bey-Bienko、云南鉗螋Forcipula yunnanea Bey-Bienko、黃褐食蟲蝽Xylocoris galactinus Fieber、倉蛾姬蜂Venturia canescens Gravenhorst、螨類寄生癭Silvestrina tyrophagi Domb。在檢疫性害蟲中,僅發(fā)現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一種在我省個別地區(qū)有發(fā)生。2.對六種儲藏物昆蟲的中文名稱進行了重新修訂,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將這六種害蟲所在的科名融入到中文名稱,便于記憶這六種害蟲所在的分科,通俗易懂;二是專家認為這樣更合理,利于分類學工作的開展,即:咖啡豆象Araecerus fasciculatus(Degeer)變更為咖啡長角象、雙齒谷盜Silvanus bidentatus(Fabricius)變更為雙齒鋸谷盜、橢圓薪甲Holoparamecus ellipticus Wollaston變更為橢圓扁薪甲、頭角薪甲Holoparamecus signatus Wollaston變更為頭角扁薪甲、波紋蕈甲Mycetophagus hillerianus Reitter變更為波紋小蕈甲、粗角蕈甲Mycetophagus antennatus(Reitter)變更為粗角小蕈甲。3.對檢疫性儲藏物昆蟲相關種類及近緣種的有關生物學和幼蟲、成蟲等形態(tài)特征進行了研究,建立了豆象科Bruchidae中暗條豆象Bruchidius atrolineatus(Pic)、四紋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es(Fabricius)、羅得西亞豆象Callosobruchus rhodesianus(Pic),皮蠹科Dermestidae中腎斑皮蠹Trogoderma inclusum Le Conte、擬腎斑皮蠹Trogoderma versicolor(Creutzer)以及天?艭erambycidae中家希天牛Hylotrupes bajulus(Linnaeus),以及豆象屬Bruchus spp.和斑皮蠹屬Trogoderma spp.2個屬的現場檢疫和實驗室鑒定方法,共計7項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yè)標準。這些檢驗檢疫行業(yè)標準方法有利于提高這些檢疫性儲藏物昆蟲及其近緣種在口岸的截獲率和檢出率,指導檢驗檢疫實驗室具體操作,可有效保護吉林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以及我國農業(yè)生產安全和生態(tài)平衡,意義重大。4.對中朝邊境口岸2009~2011年植物及植物產品進口情況、進境旅客情況,以及2007~2011年截獲有害生物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和谷斑皮蠹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等儲藏物害蟲,以及其他林木類等害蟲,傳入吉林省的幾率增大。結合調查結果,提出加強實驗室建設投入、專業(yè)技術人員配備、專業(yè)技術知識培訓、有害生物鑒定資料儲備、有害生物除害處理能力建設、有害生物監(jiān)測體系建設、與農林部門合作七個吉林省中朝邊境口岸實際需求和亟待解決的問題。5.對吉林省(中朝邊境除外)2005~2014年進境植物、植物產品及集裝箱等進行檢疫,將采集的昆蟲進行實驗室鑒定,并將鞘翅目Coleoptera儲藏物昆蟲進行歸類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2005~2014年吉林口岸進境植物檢疫工作共截獲儲藏物甲蟲125批次(鑒定到種),隸屬于鞘翅目24科、55屬、61種,其中檢疫性有害生物4種13批次,種類數占6.6%,截獲批次數占10.4%,分別為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四紋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es(Fabricius)、巴西豆象Zabrotes subfasciatus(Boheman)、雙鉤異翅長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Waterhouse);截獲批次較多的主要集中在薪甲科Lathridiidae、鋸谷盜科Silvanidae、小蕈甲科Mycetophagidae、象甲科Curculionidae、豆象科Bruchuidae、皮蠹科Dermestidae。其中,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截獲批次數占4種檢疫性有害生物截獲總批次數的76.9%。重點應關注豆象科Bruchuidae、皮蠹科Dermestidae、象甲科Curculionidae等科儲藏物昆蟲,其存在檢疫性有害生物的風險較高。6.利用掃描電鏡技術,對谷斑皮蠹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和花斑皮蠹Trogoderma variabile Ballion成蟲觸角感器的數量、類型和分布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成蟲觸角具有3類10種類型感器,包括3種刺形感器(sensillum chaeticum,SC),6種錐形感器(sensillum basiconicum,SB)和1種B?hm氏鬃毛(B?hm bristles,BB)。兩種皮蠹每種感器在觸角各節(jié)的數量和分布均不相同,其中谷斑皮蠹成蟲有9種感器,無錐形感器Ⅵ;花斑皮蠹成蟲有8種感器,無錐形感器Ⅲ和錐形感器Ⅳ。通過比較其雌、雄成蟲觸角感器特征及差異,為兩種皮蠹及其近緣物種的分類鑒定提供新的科學依據,并提出掃描電鏡技術在將來的出入境檢疫中應用前景廣,能夠為害蟲的鑒定提供更充分的形態(tài)學依據,進而提高檢疫鑒定工作的準確性,促進口岸通關速度。
【關鍵詞】:儲藏物昆蟲 檢疫鑒定 吉林省 觸角感器 掃描電鏡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379.5;S476.2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引言13-26
  • 1.1 研究背景13-17
  • 1.1.1 儲藏物昆蟲概述13-15
  • 1.1.2 儲藏物害蟲的經濟意義15-16
  • 1.1.3 儲藏物昆蟲在植物檢疫中的重要性16-17
  • 1.2 研究現狀17-24
  • 1.2.1 吉林省生物入侵現狀17-19
  • 1.2.2 我國儲藏物昆蟲區(qū)系調查研究進展19-21
  • 1.2.3 檢疫性儲藏物昆蟲檢疫鑒定方法研究進展21-23
  • 1.2.4 電鏡技術在儲藏物昆蟲觸角感器研究中的應用現狀23-24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24-26
  • 第二章 吉林省儲藏物昆蟲種類調查研究26-37
  • 2.1 概述26
  • 2.2 材料與方法26-27
  • 2.2.1 調查方法26
  • 2.2.2 調查范圍26
  • 2.2.3 儀器和試劑26-27
  • 2.2.4 標本整理與鑒定27
  • 2.3 結果27-35
  • 2.3.1 儲藏物昆蟲及天敵種類發(fā)生情況27
  • 2.3.2 儲藏物昆蟲及天敵所占比例情況27
  • 2.3.3 儲藏物昆蟲危害程度情況27-28
  • 2.3.4 新紀錄種及形態(tài)特征描述28-31
  • 2.3.5 儲藏物昆蟲中檢疫對象的調查31-35
  • 2.4 分析與討論35-37
  • 2.4.1 本次調查的結果35-36
  • 2.4.2 檢疫性儲藏物昆蟲的調查36
  • 2.4.3 加強合作與交流36
  • 2.4.4 本次調查的重要性36
  • 2.4.5 六種儲藏物昆蟲中文名稱重新命名36
  • 2.4.6 存在不足36-37
  • 第三章 豆象科檢疫性儲藏物昆蟲檢疫鑒定方法研究37-54
  • 3.1 國內儲藏物昆蟲豆象科概述37-41
  • 3.1.1 豆象科概述37
  • 3.1.2 國內豆象科昆蟲種類37-41
  • 3.1.3 國內豆象科昆蟲發(fā)生及截獲情況41
  • 3.2 暗條豆象檢疫鑒定方法的研究41-43
  • 3.2.1 暗條豆象概述41-42
  • 3.2.2 儀器、用具和試劑42
  • 3.2.3 實驗室鑒定42-43
  • 3.2.4 形態(tài)特征(見附錄 2)43
  • 3.2.5 標本和樣品保存43
  • 3.3 四紋豆象檢疫鑒定方法的研究43-46
  • 3.3.1 四紋豆象概述43-44
  • 3.3.2 儀器、用具和試劑44
  • 3.3.3 實驗室鑒定44-45
  • 3.3.4 形態(tài)特征(見附錄 3)45
  • 3.3.5 標本和樣品保存45-46
  • 3.4 羅得西亞豆象檢疫鑒定方法的研究46-49
  • 3.4.1 羅得西亞豆象概述46
  • 3.4.2 儀器和用具46
  • 3.4.3 實驗室檢測鑒定46-47
  • 3.4.4 形態(tài)特征(見附錄 4)47
  • 3.4.5 標本和樣品保存47-49
  • 3.5 豆象屬檢疫鑒定方法的研究49-54
  • 3.5.1 豆象屬概述49-50
  • 3.5.2 儀器、用具和試劑50
  • 3.5.3 實驗室鑒定50-51
  • 3.5.4 形態(tài)特征(見附錄 5)51
  • 3.5.5 標本和樣品保存51-54
  • 第四章 皮蠹科檢疫性儲藏物昆蟲檢疫鑒定方法研究54-62
  • 4.1 國內儲藏物昆蟲皮蠹科概述54-55
  • 4.1.1 皮蠹科概述54
  • 4.1.2 國內皮蠹科昆蟲種類54
  • 4.1.3 皮蠹科昆蟲檢疫鑒定方法及截獲情況54-55
  • 4.2 腎斑皮蠹和擬腎斑皮蠹檢疫鑒定方法的研究55-57
  • 4.2.1 腎斑皮蠹和擬腎斑皮蠹概述55
  • 4.2.2 儀器、用具和試劑55
  • 4.2.3 實驗室檢測鑒定55-56
  • 4.2.4 鑒別特征56-57
  • 4.2.5 標本和樣品保存57
  • 4.3 斑皮蠹屬檢疫鑒定方法的研究57-60
  • 4.3.1 斑皮蠹屬概述57
  • 4.3.2 儀器、用具和試劑57-58
  • 4.3.3 實驗室檢測鑒定58
  • 4.3.4 形態(tài)特征58-59
  • 4.3.5 標本和樣品保存59-60
  • 附表60-62
  • 第五章 家希天牛檢疫鑒定方法研究62-65
  • 5.1 家希天牛概述62
  • 5.2 儀器和試劑62
  • 5.2.1 儀器62
  • 5.2.2 用具62
  • 5.2.3 試劑62
  • 5.3 實驗室鑒定62-63
  • 5.3.1 表面檢查62-63
  • 5.3.2 剖材檢查63
  • 5.3.3 鏡檢63
  • 5.3.4 培養(yǎng)檢驗63
  • 5.4 鑒定特征63-64
  • 5.4.1 天牛亞科Cerambycinae鑒定特征63
  • 5.4.2 希天牛屬Hylotrupes鑒定特征63
  • 5.4.3 家希天牛的鑒定特征63-64
  • 5.5 標本和樣品保存64-65
  • 第六章 吉林省中朝口岸儲藏物昆蟲截獲情況研究65-75
  • 6.1 概述65
  • 6.2 資料收集與整理65
  • 6.3 結果與分析65-68
  • 6.3.1 2009~2011年各口岸植物及植物產品進口情況65-66
  • 6.3.2 2009~2011年各口岸旅檢情況66
  • 6.3.3 2007~2011年各口岸截獲有害生物情況66
  • 6.3.4 吉林省中朝貿易可能攜帶的有害生物66
  • 6.3.5 口岸實際需求和亟待解決的問題66-68
  • 附表68-75
  • 第七章 吉林口岸截獲儲藏物甲蟲的研究75-82
  • 7.1 概述75
  • 7.2 材料與方法75-81
  • 7.3 結果與分析81
  • 7.4 小結81-82
  • 7.4.1 吉林口岸截獲儲藏物昆蟲種類81
  • 7.4.2 吉林口岸截獲儲藏物昆蟲批次81
  • 7.4.3 吉林口岸截獲儲藏物昆蟲的來源情況81-82
  • 第八章 兩種皮蠹觸角顯微結構研究82-96
  • 8.1 概述82-84
  • 8.1.1 感器82
  • 8.1.2 鞘翅目儲藏物昆蟲觸角感器種類82-83
  • 8.1.3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經濟意義83
  • 8.1.4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成蟲觸角感器研究83-84
  • 8.2 實驗材料與方法84
  • 8.2.1 實驗材料84
  • 8.2.2 樣品處理84
  • 8.2.3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84
  • 8.2.4 觸角感器的命名84
  • 8.3 結果與分析84-94
  • 8.3.1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形態(tài)特征84-85
  • 8.3.2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觸角感器85-87
  • 8.3.3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觸角感器數量比較87-94
  • 8.4 結論與討論94-96
  • 8.4.1 感器功能推測94-95
  • 8.4.2 感器分類學意義95-96
  • 第九章 結論96-99
  • 9.1 吉林省儲藏物昆蟲種類調查研究96
  • 9.2 儲藏物昆蟲檢疫鑒定標準方法的建立96-97
  • 9.3 吉林口岸植物檢疫中儲藏物昆蟲研究97
  • 9.4 兩種皮蠹觸角顯微結構研究97-98
  • 9.5 存在不足及研究展望98
  • 9.6 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98-99
  • 參考文獻99-108
  • 附錄108-198
  • 致謝198-199
  •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199-2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志勤;閆洪波;李成德;;昆蟲分類的主要技術手段[J];河北林果研究;2006年04期

2 劉美佳;蔡平;;昆蟲分類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3期

3 齊桂臣;;一部重要的昆蟲分類工具書——《中國農業(yè)昆蟲》[J];植物檢疫;1988年02期

4 朱家穎,李正躍,肖春,嚴乃勝,袁盛勇;生物技術在昆蟲分類中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5 ;中國嚙目昆蟲分類[J];農業(yè)生物技術學報;2004年05期

6 梁帆;趙菊鵬;梁廣勤;胡學難;;淺談形態(tài)學和分子生物學在昆蟲鑒定中的作用[J];植物檢疫;2007年04期

7 黃海榮;程菲;曾春;王曉紅;唐艷龍;姜靜;;生物技術在昆蟲分類中的應用[J];湖北植保;2010年02期

8 莫圣書;王玉潔;趙冬香;;同功酶技術在昆蟲分類中的應用[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0年04期

9 田力;;淺談昆蟲命名[J];甘肅農業(yè)科技;1980年03期

10 章士美;江西昆蟲分類研究工作進展概述[J];江西植保;199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艷聆;周俊國;吳利民;秦雪峰;;計算機在昆蟲研究中的應用[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2 申效誠;劉玉霞;任應黨;;新中國半世紀來發(fā)現昆蟲新種簡況[A];昆蟲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中國昆蟲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王晶;王明福;薛萬琦;;我國昆蟲分類研究論文的引文統(tǒng)計與分析[A];當代昆蟲學研究——中國昆蟲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4 虞國躍;;中國昆蟲物種多樣性[A];當代昆蟲學研究——中國昆蟲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5 李淑萍;劉福林;;RAPD技術在昆蟲研究中的應用[A];河南省植保學會第八次、河南省昆蟲學會第七次、河南省植病學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6 王瑩;任東;;內蒙古道虎溝地區(qū)中生代古蟬科化石研究[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金道超;;DNA條形碼與昆蟲分類——利其器以善其事[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31:DNA條形碼可以改變人類認知生物物種的方式嗎[C];2009年

8 夏如冰;王思明;楊宗武;;相關理論與技術突破對中國昆蟲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A];中國生物學史暨農學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9 張麗萍;張友軍;張文吉;張貴云;;分子標記技術在昆蟲學研究中的應用新進展[A];農業(yè)生物災害預防與控制研究[C];2005年

10 任國棟;;昆蟲分類大趨勢:形態(tài)分類+DNA分類[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31:DNA條形碼可以改變人類認知生物物種的方式嗎[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南開大學昆蟲分類學特殊學科點;昆蟲分類學科的春天[N];光明日報;2003年

2 茹華;臺灣法醫(yī)利用昆蟲破案[N];法制日報;2002年

3 見習記者 張宏偉 孫浩;我省昆蟲研究有了重大突破[N];河南科技報;2001年

4 唐代清 田輝;他填補了昆蟲分類的一個空白[N];河北日報;2003年

5 侯明;經濟效益哪里來[N];光明日報;2004年

6 本報記者 許琦敏;“基石”不穩(wěn)制約前沿發(fā)展[N];文匯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謝令德;中國蟋蟀總科昆蟲發(fā)聲器及鳴聲時域特征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王寅亮;部分種類昆蟲聲學(直翅目)及嗅覺通訊(雙翅目)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3 馬娜;蝎蛉科昆蟲雌性生殖系統(tǒng)結構、交配機制和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長翅目)[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年

4 楊和平;昆蟲自動識別系統(tǒng)及網絡版昆蟲圖文檢索查詢系統(tǒng)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5年

5 魏春艷;吉林省儲藏物昆蟲研究及檢疫性種類檢疫鑒定方法的建立[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6 袁向群;中國弄蝶科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祁佳s,

本文編號:68832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68832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345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