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成熟籽粒硬度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09-21 18:50
大豆是重要的糧食和油料作物,是人類和動物最主要的植物蛋白和油脂來源之一。由大豆籽粒加工而成的豆制品是亞洲的重要傳統(tǒng)食品且其有利于人們的健康,目前豆制品在世界范圍內正日益受歡迎。大豆籽粒硬度是大豆重要的品質性狀,影響了納豆的質量和加工以及菜用大豆的食味品質。硬粒型種子不利于種子的加工,菜用大豆也需要軟粒的種子以獲得更好的口感。選育籽粒硬度較軟的大豆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而研究大豆籽粒硬度遺傳機制有助于提高軟粒品種選育的效率。為加深對大豆籽粒硬度遺傳機制的認識,本研究對216份中國栽培大豆微核心種質的籽粒硬度表型進行鑒定,分析了不同生態(tài)區(qū)和所屬亞群之間籽粒硬度的變化以及籽粒蛋白含量、油脂含量和籽粒硬度的相關性,并分析了影響大豆籽粒硬度的因素。進一步基于多位點關聯(lián)分析mrMLM方法利用1514個高質量的SNP分子標記對大豆籽粒硬度進行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檢測與大豆籽粒硬度顯著關聯(lián)的位點,在位點LD衰減區(qū)間內篩選候選基因并分析其表達模式,主要研究結果如下:本研究通過質構儀探針破碎籽粒的最大力Fm以及探針壓入籽粒穩(wěn)定時間段(0.3-0.5s)的力隨時間變化率H兩個指標來衡量籽粒硬度,于2011-201...
【文章頁數】:11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大豆籽粒硬度研究進展
1.1 籽粒硬度測量方法
1.2 影響大豆籽粒硬度的因素
1.3 大豆籽粒硬度的連鎖分析
2 關聯(lián)分析的研究與應用
2.1 關聯(lián)作圖群體的選擇
2.2 基因分型和表型鑒定
2.3 連鎖不平衡
2.4 群體結構和親緣關系
2.5 關聯(lián)分析方式與方法
2.6 大豆品質性狀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研究進展
3 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和技術路線
3.1 研究目的和意義
3.2 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
第二章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表型鑒定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大豆材料
1.2 田間設計與管理
1.3 籽粒硬度測定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籽粒硬度表現(xiàn)
2.2 籽粒硬度的次數分布和方差分析
2.3 種質材料來源生態(tài)區(qū)、所屬亞群與籽粒硬度的關系
3 討論
3.1 中國栽培大豆微核心種質群體
3.2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的特征
3.3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與材料生態(tài)區(qū)和亞群的關系
第三章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相關性狀的研究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大豆材料
1.2 田間設計與管理
1.3 表型鑒定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籽粒硬度和籽粒吸水率的相關性
2.2 籽粒蛋白、油脂和水分含量表現(xiàn)
2.3 籽粒蛋白、油脂和水分含量與材料生態(tài)區(qū)和亞群的關系
2.4 籽粒硬度與大豆其他主要品質性狀的相關性分析
3 討論
3.1 大豆籽粒蛋白含量、油脂含量和含水量與吸水率
3.2 大豆品質性狀與生態(tài)區(qū)和亞群的關系
3.3 大豆籽粒硬度與其他主要品質性狀的相關性
第四章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和油脂含量的關聯(lián)定位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1.2 基因分型和LD分析
1.3 群體結構和親緣關系
1.4 GWAS使用的模型
1.5 候選基因預測和注釋
1.6 候選基因表達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豆微核心種質LD分析、群體結構與親緣關系
2.2 大豆籽粒硬度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
2.3 大豆籽粒油脂含量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
2.4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候選基因功能注釋
2.5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候選基因表達模式
3 討論
3.1 大豆微核心種質的LD分析、群體結構和親緣關系
3.2 大豆微核心群體籽粒硬度和油脂含量的關聯(lián)分析
3.3 大豆籽粒硬度候選基因的功能注釋和表達分析
全文總結
本研究創(chuàng)新之處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水稻復雜性狀研究的新途徑:水稻重要農藝性狀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J]. 侯青青,司麗珍,黃學輝,韓斌. 生命科學. 2016(10)
[2]園藝作物核心種質構建的研究進展[J]. 繆黎明,王神云,鄒明華,李建斌,孔李俊,余小林.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6(05)
[3]植物關聯(lián)分析方法的研究進展[J]. 馮建英,溫陽俊,張瑾,章元明. 作物學報. 2016(07)
[4]Detection and fine-mapping of SC7 resistance genes via linkage and association analysis in soybean[J]. Honglang Yan,Hui Wang,Hao Cheng,Zhenbin Hu,Shanshan Chu,Guozheng Zhang,Deyue Y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15(08)
[5]水稻近等基因系構建及應用研究進展[J]. 盛浩聞,羅麗華,肖應輝. 作物研究. 2014(03)
[6]中國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微核心種質的群體結構與遺傳多樣性[J]. 宋喜娥,李英慧,常汝鎮(zhèn),郭平毅,邱麗娟.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0(11)
[7]大豆核心種質和微核心種質的構建、驗證與研究進展[J]. 邱麗娟,李英慧,關榮霞,劉章雄,王麗俠,常汝鎮(zhèn). 作物學報. 2009(04)
[8]植物遺傳資源核心種質新概念與應用進展[J]. 王建成,胡晉,黃歆賢,徐盛春. 種子. 2008(05)
[9]我國小麥硬度質量狀況和硬度分類的研究[J]. 孫輝,吳存榮,楊中建,姜薇莉,唐懷建,周展明. 中國糧油學報. 2008(03)
[10]桃(Prunus persica(L.) Batsch.)品種核心種質的構建與評價[J]. 李銀霞,安麗君,姜全,趙劍波,李天紅.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7(05)
博士論文
[1]中國大豆品種生育期組的精細劃分與應用[D]. 宋雯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2016
本文編號:3680476
【文章頁數】:11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大豆籽粒硬度研究進展
1.1 籽粒硬度測量方法
1.2 影響大豆籽粒硬度的因素
1.3 大豆籽粒硬度的連鎖分析
2 關聯(lián)分析的研究與應用
2.1 關聯(lián)作圖群體的選擇
2.2 基因分型和表型鑒定
2.3 連鎖不平衡
2.4 群體結構和親緣關系
2.5 關聯(lián)分析方式與方法
2.6 大豆品質性狀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研究進展
3 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和技術路線
3.1 研究目的和意義
3.2 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
第二章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表型鑒定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大豆材料
1.2 田間設計與管理
1.3 籽粒硬度測定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籽粒硬度表現(xiàn)
2.2 籽粒硬度的次數分布和方差分析
2.3 種質材料來源生態(tài)區(qū)、所屬亞群與籽粒硬度的關系
3 討論
3.1 中國栽培大豆微核心種質群體
3.2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的特征
3.3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與材料生態(tài)區(qū)和亞群的關系
第三章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相關性狀的研究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大豆材料
1.2 田間設計與管理
1.3 表型鑒定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籽粒硬度和籽粒吸水率的相關性
2.2 籽粒蛋白、油脂和水分含量表現(xiàn)
2.3 籽粒蛋白、油脂和水分含量與材料生態(tài)區(qū)和亞群的關系
2.4 籽粒硬度與大豆其他主要品質性狀的相關性分析
3 討論
3.1 大豆籽粒蛋白含量、油脂含量和含水量與吸水率
3.2 大豆品質性狀與生態(tài)區(qū)和亞群的關系
3.3 大豆籽粒硬度與其他主要品質性狀的相關性
第四章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和油脂含量的關聯(lián)定位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1.2 基因分型和LD分析
1.3 群體結構和親緣關系
1.4 GWAS使用的模型
1.5 候選基因預測和注釋
1.6 候選基因表達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豆微核心種質LD分析、群體結構與親緣關系
2.2 大豆籽粒硬度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
2.3 大豆籽粒油脂含量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
2.4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候選基因功能注釋
2.5 大豆成熟籽粒硬度候選基因表達模式
3 討論
3.1 大豆微核心種質的LD分析、群體結構和親緣關系
3.2 大豆微核心群體籽粒硬度和油脂含量的關聯(lián)分析
3.3 大豆籽粒硬度候選基因的功能注釋和表達分析
全文總結
本研究創(chuàng)新之處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水稻復雜性狀研究的新途徑:水稻重要農藝性狀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J]. 侯青青,司麗珍,黃學輝,韓斌. 生命科學. 2016(10)
[2]園藝作物核心種質構建的研究進展[J]. 繆黎明,王神云,鄒明華,李建斌,孔李俊,余小林.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6(05)
[3]植物關聯(lián)分析方法的研究進展[J]. 馮建英,溫陽俊,張瑾,章元明. 作物學報. 2016(07)
[4]Detection and fine-mapping of SC7 resistance genes via linkage and association analysis in soybean[J]. Honglang Yan,Hui Wang,Hao Cheng,Zhenbin Hu,Shanshan Chu,Guozheng Zhang,Deyue Y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15(08)
[5]水稻近等基因系構建及應用研究進展[J]. 盛浩聞,羅麗華,肖應輝. 作物研究. 2014(03)
[6]中國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微核心種質的群體結構與遺傳多樣性[J]. 宋喜娥,李英慧,常汝鎮(zhèn),郭平毅,邱麗娟.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0(11)
[7]大豆核心種質和微核心種質的構建、驗證與研究進展[J]. 邱麗娟,李英慧,關榮霞,劉章雄,王麗俠,常汝鎮(zhèn). 作物學報. 2009(04)
[8]植物遺傳資源核心種質新概念與應用進展[J]. 王建成,胡晉,黃歆賢,徐盛春. 種子. 2008(05)
[9]我國小麥硬度質量狀況和硬度分類的研究[J]. 孫輝,吳存榮,楊中建,姜薇莉,唐懷建,周展明. 中國糧油學報. 2008(03)
[10]桃(Prunus persica(L.) Batsch.)品種核心種質的構建與評價[J]. 李銀霞,安麗君,姜全,趙劍波,李天紅.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7(05)
博士論文
[1]中國大豆品種生育期組的精細劃分與應用[D]. 宋雯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2016
本文編號:36804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368047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