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柄石韋與華北石韋生藥學比較及其抗菌、抗炎活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有柄石韋與華北石韋生藥學比較及其抗菌、抗炎活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闡述華北石韋與有柄石韋在生藥學方面的差異,以及對有柄石韋的抗菌、抗炎活性進行初步研究。方法:通過原植物形態(tài)、顯微特征、理化參數(shù)、紫外-可見(UV-Vis)分光光譜圖、紅外(IR)光譜、高效液相(HPLC)指紋圖譜等方面的對比分析進行生藥學研究。利用瓊脂擴散法,最低抑制濃度(MIC)和最低殺菌濃度(MBC)來評估抗菌活性。利用小鼠耳腫脹實驗分析抗炎活性。利用MTT比色法測定體外細胞毒性。結(jié)果:有柄石韋與華北石韋在星狀毛特征,化學成分含量,氣孔指數(shù)等方面有明顯不同。植物化學成分的篩選含有蒽醌類、黃酮類、萜類、類固醇、皂苷、酚類和還原糖等,其中綠原酸的含量最高?咕Y(jié)果顯示石油醚和正丁醇提取物可抑制實驗所選取的所有微生物,最大抑制范圍為15.25±0.35 cm。乙酸乙酯提取物對實驗的大部分微生物(不包括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也表現(xiàn)出良好的抑制作用,水提物對微生物的抑制率為61.5%。不同提取物的MIC范圍從2.5-10.0 mg·mL-1,MBC值為對應的MIC值的兩倍。體外細胞毒性顯示各提取物對肺癌細胞A549和小鼠的脾細胞均無毒或低毒性。結(jié)論:有柄石韋與華北石韋可通過部分生藥學特征進行鑒別。有柄石韋具有抗菌,抗炎活性以及較低的細胞毒性。這為抗菌和抗炎藥物的開發(fā)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有柄石韋 華北石韋 生藥學 抗菌 抗炎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284;R285.5
【目錄】:
- 提要3-4
- Abtract4-9
- 引言9-11
- 第一部分 緒論11-15
- 1 化學成分11-12
- 2 藥理作用12-13
- 3 小結(jié)與展望13-15
- 第二部分 有柄石韋與華北石韋生藥學比較15-54
- 第一章 有柄石韋與華北石韋原植物及顯微鑒定15-23
- 1 材料、試劑與儀器15-16
- 2 方法16-17
- 3 結(jié)果17-22
- 3.1 原植物特征17-18
- 3.2 顯微特征18-22
- 4 小結(jié)與討論22-23
- 第二章 有柄石韋與華北石韋化學成分分析23-41
- 1 總多糖類23-28
- 1.1 材料、儀器和試劑23
- 1.2 方法23-25
- 1.3 結(jié)果25-28
- 1.4 小結(jié)與討論28
- 2 總黃酮類成分28-32
- 2.1 儀器與試藥28
- 2.2 方法28-31
- 2.3 結(jié)果31-32
- 2.4 小結(jié)與討論32
- 3 總多酚類成分32-37
- 3.1 材料、儀器與試劑32
- 3.2 方法32-35
- 3.3 結(jié)果與分析35-36
- 3.4 小結(jié)與討論36-37
- 4 綠原酸37-41
- 4.1 材料、儀器和試劑37
- 4.2 方法37-38
- 4.3 結(jié)果38-40
- 4.4 小結(jié)與討論40-41
- 第三章 理化顯色反應、組織化學定位與理化參數(shù)分析41-45
- 1 儀器與材料41
- 2 方法41-42
- 3 結(jié)果42-43
- 3.1 組織化學定位42-43
- 3.2 理化參數(shù)43
- 4 小結(jié)與討論43-45
- 第四章 譜圖分析45-54
- 1 材料、儀器與試劑45
- 2 方法45-48
- 2.1 微乳薄層色譜分析45-46
- 2.2 紫外-可見光譜譜圖分析46
- 2.3 HPLC指紋圖譜分析46-47
- 2.4 紅外光譜分析47-48
- 3 結(jié)果48-53
- 3.1 微乳薄層色譜48-49
- 3.2 紫外-可見光譜49
- 3.3 高效液相指紋圖譜49-51
- 3.4 紅外光譜51-53
- 4 小結(jié)與討論53-54
- 第三部分 有柄石韋抗菌抗炎活性研究54-63
- 1 儀器、材料與試劑54
- 2 方法54-56
- 2.1 樣品處理54
- 2.2 抗菌活性檢測54-55
- 2.3 最低抑菌濃度(MIC)的測定55
- 2.4 最低殺菌濃度(MBC)的測定55
- 2.6 抑菌穩(wěn)定性測定55
- 2.7 毒性分析55-56
- 2.7.1 臨床觀察55-56
- 2.7.2 體外細胞毒性試驗56
- 2.7.3 小鼠耳腫脹實驗56
- 2.7.4 統(tǒng)計學分析56
- 3 結(jié)果56-60
- 3.1 抑菌活性56-59
- 3.2 MIC和MBC分析59
- 3.3 穩(wěn)定性分析59
- 3.4 細胞毒性分析59-60
- 3.5 二甲苯誘導的小鼠耳腫脹實驗60
- 4 小結(jié)與討論60-63
- 結(jié)語63-64
- 參考文獻64-71
- 附錄71-73
- 致謝73-74
- 碩士期間已發(fā)論文74-75
- 詳細摘要75-7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麗,羅崇念,卞慶亞,肖培根;小檗胺抗炎活性的實驗研究(英)[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1999年02期
2 孫國權(quán);李玲;易楊華;胡宏崗;游亮;;海洋抗炎活性物質(zhì)研究進展[J];藥學實踐雜志;2008年02期
3 李大喜;傳統(tǒng)抗風濕劑Culcasia scandens的抗炎活性的初步評價[J];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2001年04期
4 楊真威,姜瑞芝,陳英紅,高其品;耙齒菌糖蛋白的提取分離、理化性質(zhì)及抗炎活性[J];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05年03期
5 戚繁;周金培;丁一為;黃文龍;錢海;戴岳;;咪唑并[1,2-a]嘧啶類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活性[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6 敖桂珍,張奕華,季暉,鄧鋼,吳艷俊,彭司勛;α-取代的對甲磺;奖┧岬暮铣杉翱寡谆钚訹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7 齊傳民,李玉蘭,計志忠;二環(huán)吡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J];中國藥物化學雜志;1997年02期
8 吳嵐;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的抗炎活性[J];國外醫(yī)學.呼吸系統(tǒng)分冊;2002年02期
9 敖桂珍,張奕華,季暉,鄧鋼;對甲磺酰基苯乙烯環(huán)酮類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活性[J];藥學學報;2004年10期
10 畢曉黎;黃志軍;陶君彥;張瓊光;熊富良;許沛虎;鄭國華;;實時熒光定量PCR篩選和評價清熱解毒中藥抗炎活性的研究[J];中藥材;2008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侯華;;白皮杉醇的抗炎活性[A];第十屆全國抗炎免疫藥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于黎鑫;梁冬冬;趙烽;劉珂;關玉昆;;奇壬醇縮醛縮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活性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有機化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3 江澤斌;陳一村;石剛剛;;海灘牽牛有效部位抗炎活性及其化學成分的研究[A];中國藥理學會第十一次全國學術會議?痆C];2011年
4 劉旭;王立升;王松青;楊華;;新型苦參堿衍生物的合成,抗炎活性評價以及分子對接研究[A];第八屆全國化學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敖桂珍;α-取代的對甲磺酰基苯丙烯酸類化合物的設計、合成和抗炎活性研究[D];中國藥科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溫翔;喹啉并雜環(huán)類衍生物的設計合成及其抗炎活性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2 顧瓊;兩種海南海洋生物抗炎活性物質(zhì)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程丹丹;有柄石韋與華北石韋生藥學比較及其抗菌、抗炎活性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4 胡川;3-氨基-6-烴氧基[1,2,4]三唑[3,4,α]酞嗪的合成和抗炎活性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5 金天;查爾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活性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6 潘冬梅;懷牛膝的抗炎活性評價和毒理學檢驗[D];揚州大學;2012年
7 崔香;冷水海膽和海洋赤散囊菌抗炎活性成分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4年
8 齊悅;咪唑烷二酮系列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的初步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
9 張杰;咖啡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4年
10 吳志琴;桑椹果實抗炎活性成分篩選及其作用機理研究[D];深圳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有柄石韋與華北石韋生藥學比較及其抗菌、抗炎活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98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mpalunwen/389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