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和利物浦城市收縮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23 18:03
本文關鍵詞:萊比錫和利物浦城市收縮問題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城市收縮 人口流失 去工業(yè)化 空間極化 形成機制 城市規(guī)劃
【摘要】:繁榮與衰退交替是城市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戰(zhàn)爭、疾病和自然災害一直威脅著城市的發(fā)展,成為城市衰退甚至走向滅亡的客觀因素。直到最近的100多年,城市衰退的形成機制趨于復雜化。盡管全球化帶來的沖擊力對每一個收縮的城市具有普遍的共性特征,但導致城市衰退的原因仍然是復雜多樣的。雖然全球化也是產生城市衰退的重要因素,但是經濟轉型并沒有以相同的方式影響所有的國家和城市,相反,城市衰退會因國家、區(qū)域和地方環(huán)境的差異表現出非常不同的特征。城市在社會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是社會與文化變革的結晶與發(fā)動機。當今世界,城市發(fā)展中存在的兩種對立趨勢已變得格外明顯:一方面是成指數增長的亞洲和南美城市,另一方面則是以人數減少為特征的“收縮城市”——兩者預示了自工業(yè)革命以來最為重要的城市變革形式。毋庸置疑,城市的繁榮與衰退是任何一個國家城市發(fā)展演變的歷史客觀規(guī)律。 本文在對城市收縮相關理論、概念界定等內容的一般性分析的基礎上,首先從國際層面試探性的分析城市收縮問題的由來并設想城市衰退或收縮的幾個核心驅動力;其次,從區(qū)域層面細致詳實的分析了萊比錫和利物浦城市從增長到收縮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包括收縮的原因、影響及政府應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再次,通過對萊比錫和利物浦城市收縮的比較研究,一方面驗證了假想的城市收縮驅動機制的真實性,證明了城市收縮問題的復雜多元化特征。另一方面回答了萊比錫和利物浦城市再增長的原因及城市未來發(fā)展趨勢。最后,重新回到全球層面,分析總結了城市收縮的一般規(guī)律并對中國的城市收縮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并得出幾點啟示。 中國的城市化建設在經歷了快速發(fā)展之后,引入城市收縮的研究將為學者專家和政府規(guī)劃部門提供一個嶄新的觀察視角。目前中國的城市發(fā)展是建立在增長模式下采取的頂層設計,這與德國等歐美國家收縮城市早期的城市發(fā)展主導范式一致。本文通過微觀層面的城市案例研究以及宏觀層面的國際城市收縮成因、影響、政策等方面細致觀察與比較,認為去工業(yè)化、全球化、郊區(qū)化等歷史與現實問題最終將成為全球城市收縮形成機制的一般規(guī)律。中國總體上不存在城市收縮問題,但是不同城市區(qū)域卻仍然表現出典型的收縮現象。政府應以前瞻的視角看到城市增長與衰退是城市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而因勢利導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去工業(yè)化路徑,以強有力的經濟政策和鮮活機制加強對中小城鎮(zhèn)的規(guī)劃發(fā)展與金融支持,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邊緣的無序發(fā)展與蔓延將成為中國城市建設與科學發(fā)展的現實選擇。 本文共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緒論。主要闡述了城市收縮問題的選題背景、研究意義,并通過對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現實依據的系統(tǒng)梳理和分析,為后續(xù)研究的展開做好準備工作。同時還包括研究思路、技術路線以及創(chuàng)新等內容。 第二部分為城市收縮問題的一般性分析,主要包括城市收縮概念的界定、城市增長理論的局限評析以及從全球層面對城市收縮形成機制進行了邏輯猜想等三個小節(jié)的內容。 第三部分為德國萊比錫城市收縮問題研究。從本章開始從區(qū)域或微觀層面對城市收縮形成機制的邏輯假設進行驗證,主要包括萊比錫城市收縮的原因、影響及城市收縮政府治理等方面內容。 第四部分為英國利物浦城市收縮問題研究。本章為第三章的邏輯延續(xù),對歐洲的另外一個國家的典型收縮城市進行分析,依然遵循城市收縮的原因、影響和政府城市政策的邏輯分析思路。 第五部分為從收縮到再增長:萊比錫與利物浦城市發(fā)展的比較研究。本章以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詳細闡述為基礎,對兩座城市從繁榮到收縮,從收縮到再增長的城市發(fā)展演變進行了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也是對城市收縮形成機制邏輯假設驗證的深化。比較研究主要包括城市收縮的原因、城市再增長的原因以及城市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等方面內容。 第六部分為增長與衰退:城市收縮形成機制的一般規(guī)律及對中國的啟示。本章再次回到全球的層面,對歐美亞國家典型城市收縮表現形式進行了綜合分析與比較,進而得出城市收縮形成機制的一般性規(guī)律,并對中國城市收縮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與探討,為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提供了幾點政策建議與啟示。
【關鍵詞】:城市收縮 人口流失 去工業(yè)化 空間極化 形成機制 城市規(guī)劃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F299.1;F299.2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緒論14-42
- 1.1 選題背景和意義14-20
- 1.1.1 選題背景14-17
- 1.1.2 選題意義17-20
- 1.2 城市收縮研究的理論基礎20-29
- 1.2.1 城市空間結構理論20-24
- 1.2.2 城市發(fā)展階段理論24-29
- 1.3 城市收縮研究的現實依據29-36
- 1.3.1 社會轉型:工業(yè)革命與城鄉(xiāng)遷移29-30
- 1.3.2 時代轉變: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30-32
- 1.3.3 空間極化:粘性空間與流動空間32-34
- 1.3.4 兩極分化:增長與衰退的關系34-36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與結構安排36-39
- 1.4.1 研究思路36-37
- 1.4.2 研究方法37-38
- 1.4.3 結構安排38-39
- 1.5 創(chuàng)新與不足39-42
- 1.5.1 創(chuàng)新之處39-40
- 1.5.2 不足之處40-42
- 第2章 城市收縮問題的一般性分析42-54
- 2.1 城市收縮概念的界定及相關文獻簡述42-45
- 2.2 城市增長理論的局限性45-47
- 2.3 國際城市收縮問題的歷史邏輯假設47-54
- 2.3.1 前工業(yè)化時代的城市收縮邏輯設想48-49
- 2.3.2 工業(yè)化時代的城市收縮邏輯設想49-51
- 2.3.3 后工業(yè)化時代的城市收縮邏輯設想51-54
- 第3章 德國萊比錫城市收縮問題研究54-84
- 3.1 萊比錫城市收縮的歷史邏輯驗證55-61
- 3.1.1 政治經濟變革導致城市收縮55-58
- 3.1.2 工業(yè)化、去工業(yè)化引發(fā)城市收縮58-59
- 3.1.3 城市設計致使萊比錫城市收縮59-61
- 3.1.4 城市收縮歷史邏輯驗證的總結61
- 3.2 城市收縮對萊比錫的影響61-68
- 3.2.1 人口結構問題62-65
- 3.2.2 住房空置問題65-68
- 3.3 萊比錫城市收縮治理的政策分析68-79
- 3.3.1 1990 年代城市收縮治理政策分析及效果評價68-74
- 3.3.2 2000 年以來城市收縮治理政策分析及效果評價74-79
- 3.4 本章小結79-84
- 第4章 英國利物浦城市收縮問題研究84-106
- 4.1 利物浦城市發(fā)展沿革及城市收縮的歷史邏輯驗證84-89
- 4.1.1 工業(yè)革命促使利物浦成為世界著名港口城市84-85
- 4.1.2 碼頭經濟的衰落引發(fā)城市收縮85-86
- 4.1.3 貧民窟清理政策引發(fā)城市收縮86-88
- 4.1.4 利物浦城市收縮歷史邏輯的總結88-89
- 4.2 城市收縮對利物浦的影響89-93
- 4.2.1 人口結構問題89-92
- 4.2.2 家庭住房問題92-93
- 4.3 利物浦城市收縮治理的政策分析93-101
- 4.3.1 城市更新萌芽時期的治理政策分析及效果評價94-95
- 4.3.2 城市更新發(fā)展時期的治理政策分析及效果評價95-96
- 4.3.3 城市更新深化時期的治理政策分析及效果評價96-101
- 4.4 本章小結101-106
- 第5章 從收縮到再增長:萊比錫與利物浦城市發(fā)展的比較研究106-132
- 5.1 萊比錫與利物浦城市發(fā)展比較研究的前提基礎107-111
- 5.2 萊比錫與利物浦城市收縮的原因比較分析111-116
- 5.2.1 傳統(tǒng)經濟衰落、城市功能喪失、去工業(yè)化與城市收縮111-113
- 5.2.2 政治體制、政府邏輯、城市設計與城市收縮113-116
- 5.3 萊比錫和利物浦城市再增長的原因比較分析116-128
- 5.3.1 城市再增長的一個邏輯猜想和框架116-118
- 5.3.2 萊比錫和利物浦人口遷移、家庭結構轉變的比較分析118-121
- 5.3.3 萊比錫和利物浦城市政策邏輯的比較分析121-128
- 5.4 萊比錫和利物浦城市發(fā)展的趨勢分析及本章小結128-132
- 5.4.1 萊比錫和利物浦城市發(fā)展趨勢分析128
- 5.4.2 本章小結128-132
- 第6章 增長與衰退:城市收縮形成機制的一般規(guī)律及對中國的啟示132-148
- 6.1 歐美亞國家典型城市收縮表現形式的綜合分析133-140
- 6.1.1 歐洲國家的城市收縮表現形式133-136
- 6.1.2 北美國家的城市收縮表現形式136-138
- 6.1.3 東亞國家的城市收縮表現形式138-140
- 6.2 城市收縮形成機制的一般性規(guī)律總結140-141
- 6.3 中國的城市收縮問題及啟示141-146
- 6.3.1 中國的城市收縮問題141-144
- 6.3.2 國際城市收縮對中國的啟示144-146
- 6.4 未來研究方向146-148
- 參考文獻148-156
- 注釋156-158
- 作者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58-160
- 致謝16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王秋石;王一新;杜騏臻;;中國去工業(yè)化現狀分析[J];當代財經;2011年12期
2 吳淼;劉莘;;城市化進程中小城鎮(zhèn)發(fā)展滯后原因探析[J];城市問題;2012年09期
3 王為徑;葉敬忠;;“以國之名”:農村征地策略中的國家在場分析[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4 劉雅南;邵宜航;;城市興衰演變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學家;2014年01期
5 徐博;龐德良;;增長與衰退:國際城市收縮問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學家;2014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戴永安;中國省域建筑業(yè)發(fā)展差異及其經濟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9066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jglbs/90666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