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特征、成因與效率提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9 10:00
土地作為人類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其合理配置對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經濟發(fā)展、產業(yè)結構升級以及耕地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的“特征—成因—效率提升”為研究主線,結合江蘇省國土資源廳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數(shù)據(jù),描述了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數(shù)量特征,計算了江蘇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效率,然后從政府失靈角度探討了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成因,并構建指標配置策略偏好假說,利用計量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從土地發(fā)展權視角分析市場機制引入對提升建設用地指標配置效率的可行性,最后就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配置與土地資源管理等提出政策建議。全文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在(存量)建設用地空間分布方面,通過資源—消耗勢計算可以發(fā)現(xiàn),江蘇省各地級市資源勢普遍較小,即面臨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管控的風險,這表明各地級市建設用地配置數(shù)量過于超前。(2)從各地級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額來看,并沒有發(fā)現(xiàn)行政等級與指標配額成正比的現(xiàn)象。理論上,為減少與市級政府之間摩擦,省級政府理應避免年度間配置數(shù)量出現(xiàn)較大變動(尤其是指標配額大幅減少),從而促使配置行為被處于行政等級較低的市級政府支持與接受,但事實情況...
【文章來源】:南京農業(yè)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7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3 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
1.3.1 研究內容
1.3.2 技術路線
1.4 研究方法、數(shù)據(jù)來源與處理
1.4.1 研究方法
1.4.2 數(shù)據(jù)來源
1.5 可能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
1.5.1 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1.5.2 不足之處
第2章 文獻綜述
2.1 土地要素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2.2 土地資源配置與效率測度
2.3 土地資源錯配與測度
2.4 建設用地優(yōu)化配置與效率提升
2.5 文獻評述
第3章 概念界定與分析框架
3.1 土地效率的內涵
3.2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配置
3.2.1 建設用地
3.2.2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
3.2.3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
3.3 邏輯思路與分析框架
第4章 江蘇省城市建設用地分布與利用特征
4.1 城市建設用地空間分布特征
4.1.1 研究方法
4.1.2 結果與分析
4.1.3 結論
4.2 城市建設用地利用效率
4.2.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測度
4.2.2 影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因素的計量分析
4.2.3 城市土地反彈效應的實證分析
4.2.4 結論
4.3 本章小結
第5章 江蘇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特征
5.1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計劃配置結果
5.2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效率測度
5.3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配置與人口、產業(yè)、經濟、耕地協(xié)調性評價
5.3.1 “兩兩”協(xié)調性
5.3.2 綜合協(xié)調性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江蘇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成因分析
6.1 自上而下土地計劃管理體制
6.2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成因理論分析
6.3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實證分析
6.3.1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配置的策略偏好
6.3.2 計量模型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江蘇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效率提升研究
7.1 國外土地發(fā)展權運行機制
7.1.1 發(fā)展權轉移理論基礎
7.1.2 發(fā)展權轉移運行機制
7.2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交易可行性
7.2.1 理論基礎
7.2.2 可行性分析
7.3 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
7.3.1 政策背景
7.3.2 具體操作
7.3.3 成效與問題
7.4 耕地異地占補平衡
7.4.1 政策背景
7.4.2 具體操作
7.4.3 成效與問題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主要結論與對策建議
8.1 主要結論
8.2 對策和建議
8.2.1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配置
8.2.2 補充耕地指標交易
8.2.3 掛鉤指標轉移
8.2.4 財政體制改革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與科研項目與論文發(fā)表情況
致謝
本文編號:3167325
【文章來源】:南京農業(yè)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7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3 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
1.3.1 研究內容
1.3.2 技術路線
1.4 研究方法、數(shù)據(jù)來源與處理
1.4.1 研究方法
1.4.2 數(shù)據(jù)來源
1.5 可能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
1.5.1 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1.5.2 不足之處
第2章 文獻綜述
2.1 土地要素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2.2 土地資源配置與效率測度
2.3 土地資源錯配與測度
2.4 建設用地優(yōu)化配置與效率提升
2.5 文獻評述
第3章 概念界定與分析框架
3.1 土地效率的內涵
3.2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配置
3.2.1 建設用地
3.2.2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
3.2.3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
3.3 邏輯思路與分析框架
第4章 江蘇省城市建設用地分布與利用特征
4.1 城市建設用地空間分布特征
4.1.1 研究方法
4.1.2 結果與分析
4.1.3 結論
4.2 城市建設用地利用效率
4.2.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測度
4.2.2 影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因素的計量分析
4.2.3 城市土地反彈效應的實證分析
4.2.4 結論
4.3 本章小結
第5章 江蘇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特征
5.1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計劃配置結果
5.2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效率測度
5.3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配置與人口、產業(yè)、經濟、耕地協(xié)調性評價
5.3.1 “兩兩”協(xié)調性
5.3.2 綜合協(xié)調性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江蘇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成因分析
6.1 自上而下土地計劃管理體制
6.2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成因理論分析
6.3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實證分析
6.3.1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配置的策略偏好
6.3.2 計量模型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江蘇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空間配置效率提升研究
7.1 國外土地發(fā)展權運行機制
7.1.1 發(fā)展權轉移理論基礎
7.1.2 發(fā)展權轉移運行機制
7.2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交易可行性
7.2.1 理論基礎
7.2.2 可行性分析
7.3 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
7.3.1 政策背景
7.3.2 具體操作
7.3.3 成效與問題
7.4 耕地異地占補平衡
7.4.1 政策背景
7.4.2 具體操作
7.4.3 成效與問題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主要結論與對策建議
8.1 主要結論
8.2 對策和建議
8.2.1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配置
8.2.2 補充耕地指標交易
8.2.3 掛鉤指標轉移
8.2.4 財政體制改革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與科研項目與論文發(fā)表情況
致謝
本文編號:31673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jglbs/3167325.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