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區(qū)域不平等對個體住房消費和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06 02:57
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住房市場化改革,以單位為基礎的福利型住房分配模式逐漸轉變?yōu)橐允袌鰹榛A的貨幣化分配模式。住房政策的市場化轉型雖然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住房質量、住房成套率和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但是也引發(fā)了房價快速上漲、住房財富在家庭財富之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攀升、住房不平等現象急速加劇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不斷上升的房價和住房不平等正在擴大社會分層、影響居民生活滿意度。關于上述問題,已有的研究初步得出了如下結論:住房具有消費和投資的雙重屬性。住房消費受個體自身因素、單位特征、住房公積金、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戶籍等相關政策的影響。住房制度改革的漸進性和路徑依賴,使得基于經濟能力和偏好的市場力量和體制性規(guī)則共同推動住房不平等程度的不斷擴大,主要表現為區(qū)域不平等。大部分研究指出住房產權、價格和住房面積不平等對居民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的影響。但是,目前鮮有文獻對住房價值、數量和面積三個維度在省級層面、市級層面的區(qū)域不平等狀況、構成和變化趨勢,住房區(qū)域不平等對個體住房消費和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本研究根據2011-2015年間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考察了省級層面和市級層面在住房價值、住房數量和...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21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論文研究框架
在本研究中,我們預期住房區(qū)域不平等可通過上述示范效應和攀比效應對個體住房消費和生活滿意度水平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影響機制如下圖:住房區(qū)域不平等可以通過示范效應影響個體的住房消費水平。具體表現在,住房具有地位商品的屬性,在住房不平等程度相對較小的情況下,區(qū)域住房不平等的適度擴大將導致個體在其所在群體的社會地位相對下降,從而產生相對剝奪感,為保持或者提高自身現有的社會地位,個體會增加對住房的消費。除上述原因外,由于處于同一區(qū)域的群體在收入和偏好等方面具有較大的趨同性,因此,區(qū)域住房不平等的適度增加會使得個體認為群體內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住房狀況的改善是自己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實現的,這一理性預期使得個體認為自己有能力住房消費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住房區(qū)域不平等的提高對個體住房消費具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我們首先討論全國層面居民的住房消費情況,圖4-1統(tǒng)計了無住房群體和擁有不同套數產權住房群體所占的比重?傮w來看,90%以上的居民擁有產權住房,而無住房群體的比重僅為10%左右。這與以往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和城市調查數據的統(tǒng)計結果相一致。居民住房擁有率在2011-2015之間變化幅度較小,僅在2013年住房擁有率下降到了87%。對于擁有產權住房的群體,人均住房套數由2011年的1.18套上升到了2015年1.20套。從不同套數產權住房所占的比重來看,絕大部分群體僅擁有一套住房,但是其比例略有下降,由2011年的76.56%下降到了2015年74.94%。與此相反,擁有兩套和三套及以上住房群體的比重有所上升,前者從2011年的12.47%上升到了2015年13.71%,相應地后者從1.7%上升到了2.0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社會資本、消費行為選擇與消費升級——基于CFPS(2016)的實證檢驗[J]. 秦海林,高軼瑋. 消費經濟. 2019(06)
[2]貨幣政策寬松、供需空間錯配與房價持續(xù)分化[J]. 倪鵬飛. 經濟研究. 2019(08)
[3]人口年齡結構和住房價格對城鎮(zhèn)居民家庭消費的影響機理[J]. 黃燕芬,張超,田盛丹. 人口研究. 2019(04)
[4]住房公積金、金融知識與新市民住房租購決策——基于CHFS的證據[J]. 李偉軍,吳義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9(04)
[5]住房不平等與居民社會地位認知:理論機制與實證檢驗——來自中國社會綜合調查(CGSS2015)數據的分析[J]. 唐將偉,寇宏偉,黃燕芬. 經濟問題探索. 2019(07)
[6]家庭生命周期視角下中國城鄉(xiāng)人口流動問題研究[J]. 吳曉華,張克克. 宏觀經濟研究. 2019(03)
[7]公積金制度加劇了中國住房不平等嗎?[J]. 何欣,路曉蒙. 社會保障研究. 2019(02)
[8]方言能力會提高健康水平嗎?——基于中國的微觀數據[J]. 霍靈光,陳媛媛.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 2018(06)
[9]消費示范效應下消費信貸對消費行為區(qū)域差異性影響研究[J]. 李佳,謝蕓蕓,田發(fā). 消費經濟. 2018(06)
[10]家庭生命周期、社會資本與農戶生計策略研究[J]. 彭繼權,吳海濤,孟權.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8(09)
博士論文
[1]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住房保障需求研究[D]. 崔玉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3
[2]基于人口轉變視角下的中國城鎮(zhèn)住房需求變化研究[D]. 王艷.西南財經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城市房地產價格非理性演繹的正反饋交易傳導機制[D]. 章艷.浙江工業(yè)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120616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21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論文研究框架
在本研究中,我們預期住房區(qū)域不平等可通過上述示范效應和攀比效應對個體住房消費和生活滿意度水平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影響機制如下圖:住房區(qū)域不平等可以通過示范效應影響個體的住房消費水平。具體表現在,住房具有地位商品的屬性,在住房不平等程度相對較小的情況下,區(qū)域住房不平等的適度擴大將導致個體在其所在群體的社會地位相對下降,從而產生相對剝奪感,為保持或者提高自身現有的社會地位,個體會增加對住房的消費。除上述原因外,由于處于同一區(qū)域的群體在收入和偏好等方面具有較大的趨同性,因此,區(qū)域住房不平等的適度增加會使得個體認為群體內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住房狀況的改善是自己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實現的,這一理性預期使得個體認為自己有能力住房消費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住房區(qū)域不平等的提高對個體住房消費具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我們首先討論全國層面居民的住房消費情況,圖4-1統(tǒng)計了無住房群體和擁有不同套數產權住房群體所占的比重?傮w來看,90%以上的居民擁有產權住房,而無住房群體的比重僅為10%左右。這與以往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和城市調查數據的統(tǒng)計結果相一致。居民住房擁有率在2011-2015之間變化幅度較小,僅在2013年住房擁有率下降到了87%。對于擁有產權住房的群體,人均住房套數由2011年的1.18套上升到了2015年1.20套。從不同套數產權住房所占的比重來看,絕大部分群體僅擁有一套住房,但是其比例略有下降,由2011年的76.56%下降到了2015年74.94%。與此相反,擁有兩套和三套及以上住房群體的比重有所上升,前者從2011年的12.47%上升到了2015年13.71%,相應地后者從1.7%上升到了2.0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社會資本、消費行為選擇與消費升級——基于CFPS(2016)的實證檢驗[J]. 秦海林,高軼瑋. 消費經濟. 2019(06)
[2]貨幣政策寬松、供需空間錯配與房價持續(xù)分化[J]. 倪鵬飛. 經濟研究. 2019(08)
[3]人口年齡結構和住房價格對城鎮(zhèn)居民家庭消費的影響機理[J]. 黃燕芬,張超,田盛丹. 人口研究. 2019(04)
[4]住房公積金、金融知識與新市民住房租購決策——基于CHFS的證據[J]. 李偉軍,吳義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9(04)
[5]住房不平等與居民社會地位認知:理論機制與實證檢驗——來自中國社會綜合調查(CGSS2015)數據的分析[J]. 唐將偉,寇宏偉,黃燕芬. 經濟問題探索. 2019(07)
[6]家庭生命周期視角下中國城鄉(xiāng)人口流動問題研究[J]. 吳曉華,張克克. 宏觀經濟研究. 2019(03)
[7]公積金制度加劇了中國住房不平等嗎?[J]. 何欣,路曉蒙. 社會保障研究. 2019(02)
[8]方言能力會提高健康水平嗎?——基于中國的微觀數據[J]. 霍靈光,陳媛媛.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 2018(06)
[9]消費示范效應下消費信貸對消費行為區(qū)域差異性影響研究[J]. 李佳,謝蕓蕓,田發(fā). 消費經濟. 2018(06)
[10]家庭生命周期、社會資本與農戶生計策略研究[J]. 彭繼權,吳海濤,孟權.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8(09)
博士論文
[1]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住房保障需求研究[D]. 崔玉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3
[2]基于人口轉變視角下的中國城鎮(zhèn)住房需求變化研究[D]. 王艷.西南財經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城市房地產價格非理性演繹的正反饋交易傳導機制[D]. 章艷.浙江工業(yè)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1206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jglbs/312061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