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illus licheniformis角蛋白酶的高效表達、熱穩(wěn)定性及底物特異性改造
本文關鍵詞:Bacillus licheniformis角蛋白酶的高效表達、熱穩(wěn)定性及底物特異性改造
更多相關文章: 角蛋白酶 地衣芽胞桿菌 熱穩(wěn)定性 底物特異性 前導肽
【摘要】:角蛋白酶是種特殊的可以降解角蛋白的蛋白酶類,其在飼料、織物處理、清潔劑、醫(yī)藥等行業(yè)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本論文篩選到株對羊毛具有明顯降解作用的地衣芽胞桿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BBE11-1),通過對表達宿主、調控元件和產酶條件進行優(yōu)化提高了角蛋白酶基因ker的表達量。隨后對重組角蛋白酶的酶學性質進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分子改造提高了重組角蛋白酶的熱穩(wěn)定性和對α-角蛋白的底物特異性,主要研究結果包括: (1)篩選到株對羊毛具有明顯降解作用的地衣芽孢桿菌(B. licheniformis BBE11-1)。將其角蛋白酶基因ker分別在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以及畢赤酵母中實現(xiàn)了胞外分泌表達。通過優(yōu)化誘導劑IPTG和酵母粉濃度,角蛋白酶在大腸桿菌中的胞外酶活最高達到350U·mL-1。通過碳源和金屬離子的優(yōu)化,枯草桿菌重組菌B. subtilisWB600/pMA5-ker的胞外酶活最高達到386U·mL-1。而重組畢赤酵母pPIC9K-ker/P.pastoris GS115在甲醇誘導濃度為10g·L-1時,重組角蛋白酶的酶活最高可達285U·mL-1,重組角蛋白酶為經過糖基化修飾的蛋白。在此基礎上,分別對重組菌B.subtilis WB600/pMA5-ker、 B. subtilis WB600/pSTOP1622-ker和P. pastorisGS115/pPIC9K-ker在3L發(fā)酵罐上進行發(fā)酵產酶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B. subtilisWB600/pSTOP1622-ker可以達到較好的產酶效果,酶活最高可達1840U·mL-1。 (2)對三種重組角蛋白酶進行了純化與酶學性質研究。重組角蛋白酶的最適反應pH為10,在堿性環(huán)境(pH8-11)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KerE(大腸桿菌重組酶),KerB(枯草芽孢桿菌重組酶)和KerP(畢赤酵母重組酶)的最適反應溫度分別為50,40和70℃。KerE和KerB的熱穩(wěn)定性較差,而KerP的熱穩(wěn)定性則較好。重組酶為絲氨酸蛋白酶,,對金屬離子、螯合劑和抑制劑呈現(xiàn)出相同的反應趨勢。同時,重組酶在表面活性劑及H2O2存在的條件下穩(wěn)定性較好。KerB的米氏常數(Km)為2.42mmol·L-1,最大反應速率(Vmax)為35.84mmol·min-1,催化常數(kcat)和專性常數(kcat/Km)分別為22.61s-1和9.34L·(s·mmol)-1。當采用混合酶體系(1%OWF Savinase和60%OWF角蛋白酶)處理羊毛纖維1h后可以達到較好的防氈縮效果,而單獨采用60%OWF角蛋白酶處理羊毛纖維36h后同樣可以取得較好的防氈縮效果,同時纖維強度的損失也小于雙酶處理方法。 (3)分別通過B-FITTER、PoPMuSiC軟件預測以及NAMD分子動力學模擬識別角蛋白酶的不穩(wěn)定區(qū)域,與同源比對分析相結合,分別構建了12株突變體。驗證獲得四正效應的突變體N122Y、N217S、A193P和N160C。其中突變體N122Y在60℃條件下的t1/2值由9min提高到23min,催化活力(kcat/Km)與野生型相比提高了5.6倍。對四個正效應突變點進行了組合突變,獲得的組合突變體展現(xiàn)了較好的協(xié)同效應,在60℃條件下的t1/2值較野生型提高了8.6倍。對突變體提高熱穩(wěn)定性的原因分析顯示,突變體較野生型主要增加了6對疏水相互作用力,1對cation-pi作用力以及11對氫鍵作用力,其中N122Y提供了3對疏水相互作用力。 (4)為了提高角蛋白酶對ɑ-角蛋白(羊毛鱗片)的底物特異性,通過定點突變對角蛋白酶底物結合區(qū)域S1及S4進行了改造。結果表明,縮小S1和S4底物結合區(qū)域會降低角蛋白酶對酪蛋白及ɑ-角蛋白的活力,說明底物結合區(qū)域的大小對角蛋白酶對ɑ-角蛋白的特異性影響較大。而以合適的構象增大S4底物結合區(qū)域(M134A)雖然降低了角蛋白酶對酪蛋白的活性,卻會增加其對ɑ-角蛋白的活力。通過氨基酸分析、XPS表面元素和動力學分析發(fā)現(xiàn),突變體M134A對ɑ-角蛋白的特異性增強很可能是由于其增加了對羊毛鱗片蛋白中的Lys、Cys和Asp的親和性。對突變體酶的羊毛織物防氈縮效果進行評估,結果證明突變體M134A較野生型角蛋白酶具有更好的羊毛織物防氈縮效果。 (5)對蛋白酶前導肽切割區(qū)域進行改造。結果發(fā)現(xiàn)在角蛋白酶前導肽切割位點的P1位置引入Ala殘基可以促進成熟酶的胞外分泌,而前導肽C端結構的變化會影響成熟酶的胞外分泌。缺失或替換角蛋白酶的N端會大幅度降低酶活力,說明其結構對于角蛋白酶成熟酶的有效分泌是必須的。將角蛋白酶N端AQTVP替換為Thermoactinomyces vulgaris來源的嗜熱蛋白酶的N端YTPNDPYFSSRQ可以有效的提高角蛋白酶的熱穩(wěn)定性,在60℃條件下的t1/2值由9min提高到20min。同時,考察了葡萄糖流加速率和誘導菌體密度對重組菌B. subtilis WB600/pSTOP1622-ker在3L發(fā)酵罐上發(fā)酵產酶的影響,當在分批發(fā)酵6h后以6g·(L·h)-1恒速流加葡萄糖15h,誘導菌體密度(OD600)為15時產酶效果最佳,酶活最高可以達到3017U·mL-1,為目前報道的最高值。
【關鍵詞】:角蛋白酶 地衣芽胞桿菌 熱穩(wěn)定性 底物特異性 前導肽
【學位授予單位】:江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Q78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錄7-11
- 第一章 緒論11-24
- 1.1 角蛋白及角蛋白酶概述11-19
- 1.1.1 角蛋白簡介11
- 1.1.2 角蛋白酶的分類11-12
- 1.1.3 角蛋白酶的理化性質12-15
- 1.1.4 角蛋白酶的結構和底物特異性15-16
- 1.1.5 角蛋白酶的發(fā)酵優(yōu)化16
- 1.1.6 角蛋白酶的克隆表達及分子改造16-18
- 1.1.7 角蛋白酶的主要應用18-19
- 1.2 提高蛋白質熱穩(wěn)定性的策略19-22
- 1.2.1 非理性設計20
- 1.2.2 理性設計20-22
- 1.3 立項依據和研究意義22
- 1.4 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22-24
- 第二章 產角蛋白酶菌株的篩選及角蛋白酶基因的異源表達24-43
- 2.1 前言24
- 2.2 材料與方法24-30
- 2.2.1 質粒、菌株和引物24-25
- 2.2.2 試劑及儀器25-26
- 2.2.3 培養(yǎng)基26-27
- 2.2.4 菌種篩選方法27
- 2.2.5 DNA 操作方法27-28
- 2.2.6 培養(yǎng)條件28-29
- 2.2.7 分析方法29-30
- 2.3 結果與討論30-41
- 2.3.1 產角蛋白酶菌株的篩選30
- 2.3.2 菌株的遺傳學鑒定30-32
- 2.3.3 ker 基因的克隆與分析32-33
- 2.3.4 ker 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33-34
- 2.3.5 IPTG 和酵母粉濃度對重組角蛋白酶在大腸桿菌中分泌表達的影響34-35
- 2.3.6 ker 基因在枯草芽孢桿菌中的表達35-37
- 2.3.7 碳源和金屬離子對重組角蛋白酶在枯草芽孢桿菌中分泌表達的影響37-38
- 2.3.8 ker 基因在畢赤酵母中的表達38-39
- 2.3.9 重組 B. subtilis WB600 的分批發(fā)酵39-40
- 2.3.10 重組 P. pastoris GS115 的高密度發(fā)酵40-41
- 2.4 本章小結41-43
- 第三章 重組角蛋白酶的酶學性質研究與應用效果評價43-53
- 3.1 前言43
- 3.2 材料與方法43-45
- 3.2.1 菌株43
- 3.2.2 儀器與試劑43-44
- 3.2.3 培養(yǎng)基及培養(yǎng)條件44
- 3.2.4 重組酶的分離純化44
- 3.2.5 羊毛防氈縮處理44
- 3.2.6 分析方法44-45
- 3.3 結果與討論45-51
- 3.3.1 重組角蛋白酶的純化45-46
- 3.3.2 重組角蛋白酶的最適反應 pH 和 pH 穩(wěn)定性46-47
- 3.3.3 重組角蛋白酶的最適反應溫度和溫度穩(wěn)定性47-48
- 3.3.4 金屬離子、螯合劑及不可逆抑制劑對角蛋白酶酶活的影響48
- 3.3.5 表面活性劑、還原劑,漂白劑對角蛋白酶穩(wěn)定性的影響48-49
- 3.3.6 K:C 值的測定49-50
- 3.3.7 重組角蛋白酶的動力學參數測定50
- 3.3.8 角蛋白酶對羊毛防氈縮應用效果評估50-51
- 3.4 本章小結51-53
- 第四章 計算機輔助分析提高角蛋白酶的熱穩(wěn)定性53-65
- 4.1 前言53
- 4.2 材料與方法53-55
- 4.2.1 菌株53
- 4.2.2 儀器與試劑53
- 4.2.3 DNA 操作53-54
- 4.2.4 培養(yǎng)基及培養(yǎng)條件54
- 4.2.5 晶體結構模型的構建及結構分析54
- 4.2.6 不穩(wěn)定區(qū)域的預測54-55
- 4.2.7 野生型與突變體角蛋白酶的純化55
- 4.2.8 分析方法55
- 4.3 結果與討論55-64
- 4.3.1 角蛋白酶三維結構的模擬55-56
- 4.3.2 突變位點的預測56-59
- 4.3.3 突變對角蛋白酶活力的影響59-60
- 4.3.4 突變對角蛋白酶熱穩(wěn)定性的影響60-61
- 4.3.5 突變體的結構模擬及分析61-63
- 4.3.6 突變對角蛋白酶催化活力的影響63-64
- 4.4 本章小結64-65
- 第五章 角蛋白酶底物結合區(qū)域的分析與改造65-73
- 5.1 前言65
- 5.2 材料與方法65-67
- 5.2.1 菌株65
- 5.2.2 儀器與試劑65-66
- 5.2.3 DNA 操作66
- 5.2.4 培養(yǎng)基及培養(yǎng)條件66
- 5.2.5 晶體結構模型的構建及結構分析66
- 5.2.6 野生型與突變體角蛋白酶的純化66
- 5.2.7 分析方法66-67
- 5.3 結果與討論67-71
- 5.3.1 突變體對角蛋白酶底物特異性的影響67-69
- 5.3.2 突變體對羊毛鱗片降解的氨基酸分析69-70
- 5.3.3 突變體角蛋白酶的動力學分析70
- 5.3.4 突變體角蛋白酶的羊毛織物防氈縮效果評估70-71
- 5.4 本章小結71-73
- 第六章 角蛋白酶前導肽切割區(qū)域的分析與改造73-89
- 6.1 前言73-74
- 6.2 材料與方法74-76
- 6.2.1 菌株74
- 6.2.2 儀器與試劑74
- 6.2.3 DNA 操作74-75
- 6.2.4 培養(yǎng)基及培養(yǎng)條件75-76
- 6.2.5 晶體結構模型的構建及結構分析76
- 6.2.6 野生型與突變體角蛋白酶的純化76
- 6.2.7 分析方法76
- 6.3 結果與討論76-87
- 6.3.1 前導肽切割位點 Leu(P1)對成熟酶胞外分泌的影響76-78
- 6.3.2 前導肽 C 端對成熟酶胞外分泌的影響78-79
- 6.3.3 成熟酶 N 端對其活力的影響79-83
- 6.3.4 組合突變體的酶學性質檢測83
- 6.3.5 恒速流加對 B. subtilis 發(fā)酵產酶的影響83-86
- 6.3.6 誘導菌體密度對 B. subtilis 發(fā)酵產酶的影響86-87
- 6.4 本章小結87-89
- 主要結論與展望89-92
- 主要結論89-91
- 展望91-92
- 論文創(chuàng)新點92-93
- 致謝93-95
- 參考文獻95-106
- 附錄 作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106
【共引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聶康康;姚大偉;郭俊清;王政;楊德吉;;一株高效羽毛降解菌的分離與鑒定[A];飼用酶制劑開發(fā)與應用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丁軻;程安春;汪銘書;;短小乳桿菌S-層蛋白信號肽基因的克隆及特性分析[A];河南省畜牧獸醫(yī)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王平;范雪榮;蔡成崗;王強;崔莉;;羊毛角蛋白酶、蛋白酶防氈縮加工[A];“五洋杯”2010年江蘇紡織學術論文集[C];2011年
4 Jason C.H.Shih;Jeng-Jie Wang;J.D.Garlich;;Nutritional Applications of Keratinase[A];家禽營養(yǎng)與飼料科技進展——第二屆全國家禽營養(yǎng)與飼料科技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楊娜;南潔;Erik Brostromer;蘇曉東;;新型熱穩(wěn)定絲氨酸蛋白酶AL20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及其作為工業(yè)酶類的開發(fā)和應用[A];中國晶體學會第四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平;羊毛表面生物酶改性及機制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2 姚大偉;短小芽孢桿菌堿性蛋白酶酶學特性及其酶基因克隆、表達的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李桂英;Serratia sp.SYBC H發(fā)酵產蛋白酶,酶學性質,應用及其基因克隆研究[D];江南大學;2011年
4 王淑云;纖維堆囊菌So9733-1纖維素酶復合體的蛋白質組學分析與酶基因的克隆、表征[D];山東大學;2011年
5 趙小東;須癬毛癬菌角蛋白酶的表達及生物學作用[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6 潘皎;短小芽孢桿菌(Bacillus pumilus)的堿性蛋白酶基因的表達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7 李江;角蛋白降解菌Streptomyces fradiae var.k-11中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及表達[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5年
8 蔡成崗;角蛋白酶生產菌株選育、發(fā)酵與分離純化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9 丁軻;鵝細小病毒VP3基因與鵝白細胞介素-2基因分泌性融合表達載體的構建及在乳酸桿菌中表達的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6年
10 呂龍賢;L-抗壞血酸芳香酸酯酶法合成及微生物角蛋白酶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9955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995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