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季風區(qū)夏季降水預測:統(tǒng)計模型的建立與可預報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東亞季風區(qū)夏季降水預測:統(tǒng)計模型的建立與可預報性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可預報模態(tài)分析 東亞夏季風 降水季節(jié)預測 可預報性
【摘要】:東亞夏季風(EASM)是亞洲氣候系統(tǒng)中最活躍的系統(tǒng)之一,其降水的可預報性是一個長期存在并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利用可預報模態(tài)分析方法對7、8月份,即盛夏時節(jié)EASM區(qū)域(100°E-140°E,5°N-50°N)降水變化的動力過程進行探究,建立統(tǒng)計模式對降水異常進行預報。預報結果與海洋-大氣耦合動力模式結果進行了比較,并進一步討論EASM降水的可預報性。隨后針對中國夏季降水預報的實際業(yè)務需要,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歸,討論對中國夏季(6-8月份)降水進行長期超前預報的可能性,取得了以下幾點研究成果:(1)7、8月份EASM氣候態(tài)降水以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WPSH)脊線為界表現(xiàn)為南北兩個最大值中心。其中一個位于熱帶東亞季風區(qū)(100°E-140°E, 5°N-26.5°N, SEA),為熱帶季風槽降水,另一個位于副熱帶-中緯度東亞季風區(qū)(100°E-140°E,26.5°N-50°N, NEA),為副熱帶鋒面降水。兩個地區(qū)降水的經驗正交函數(shù)分解(EOF)前四個主模態(tài)具有顯著的動力過程,并能夠利用以物理解釋為基礎的經驗預報模式(P-E模式)和/或氣候動力模式進行合理預報,說明這些模態(tài)反映了降水自身的變化,是可預報模態(tài)。而其余高階模態(tài)夾雜了數(shù)據(jù)的不確定性,為噪音信號。通過分別分析SEA與NEA降水變化前四個模態(tài)的物理過程,發(fā)現(xiàn)兩個子區(qū)域各個模態(tài)的動力機制彼此具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影響SEA與NEA降水變化的大部分驅動因子是不同的,降水變化相互獨立。將整個EASM區(qū)域劃分為南北兩個子區(qū)域分別進行降水預報,與作為整體相比能夠提高預報技巧。(2)根據(jù)各個模態(tài)的動力過程選取具有物理意義的預報因子,建立P-E模式,對每個模態(tài)主成分時間序列(PC)進行預報。將SEA與NEA的四個可預報模態(tài)的空間分布與預報出的PC相乘并線性相加,能夠構建出降水異常的預報場。利用預報場與觀測場的相關系數(shù)對預報技巧的高低進行了評估。預報技巧較高的區(qū)域集中在氣候態(tài)降水的大值區(qū),而相對干旱區(qū)的預報技巧較低。但P-E預報模式區(qū)域平均的預報技巧遠高于氣候動力模式。說明對東亞夏季風降水,P-E預報模式優(yōu)于目前的氣候動力模式。此結果同時表明氣候動力模式對EA夏季降水預報技巧較低并不是由于降水本身可預報性低造成的,而是由于氣候動力模式自身的缺陷,因此動力模式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此外,隨著P-E模式超前時間逐漸變長,預報技巧會逐漸降低。實際應用中,推薦使用具有更高預報技巧的超前0個月的模式對降水進行預報。將可預報模態(tài)的空問分布與由觀測數(shù)據(jù)得到的PCs相乘并線性相加,能夠得到最接近觀測值的降水的可預報部分。將降水的可預報場與觀測場進行相關分析,能夠得到完美預報情況下盛夏時節(jié)東亞降水能夠達到的最優(yōu)預報結果,即降水的最大可預報性。對比發(fā)現(xiàn),SEA降水的可預報性、P-E模式以及氣候動力模式的預報技巧均高于NEA地區(qū)。(3)結合中國的實際預報業(yè)務,本文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歸(PLS)討論了對中國夏季(6-8月份)降水進行長期超前預報的可行性。利用1979-2004年冬季平均的SST及大陸2米氣溫作為預報因子場,對夏季降水進行擬合,建立預報方程,對2005-2013年降水異常進行超前4個月的獨立預報。結果顯示對中國東部及南部地區(qū)的降水變化可以進行很好的預報,但中國東北部偏北地區(qū)以及西北大部分省市預報技巧偏低。以上研究進一步檢驗了EASM降水年際變化主模態(tài)形成與維持的動力學過程,揭示了影響降水變化的前期驅動因子。與目前的氣候動力模式相比,提高了EASM包括中國地區(qū)降水的預報技巧,對促進東亞地區(qū)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可預報模態(tài)分析 東亞夏季風 降水季節(jié)預測 可預報性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457.6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1 緒論13-24
- 1.1 東亞夏季風簡介13-15
- 1.1.1 東亞夏季風特殊性13-14
- 1.1.2 EASM強度定義14
- 1.1.3 EASM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4-15
- 1.2 EASM年際變化的影響因子15-19
- 1.2.1 EASM受到熱帶地區(qū)的影響15-17
- 1.2.2 EASM受到中高緯度環(huán)流系統(tǒng)的影響17-19
- 1.2.3 EASM受到中高緯度熱力異常的影響19
- 1.3 EASM的預報現(xiàn)狀19-22
- 1.3.1 動力模式預報的研究進展20
- 1.3.2 統(tǒng)計預報研究進展20-22
- 1.4 擬解決問題及論文結構22-24
- 2 數(shù)據(jù)以及研究方法24-31
- 2.1 數(shù)據(jù)24
- 2.2 預報方法介紹24-26
- 2.2.1 可預報模態(tài)分析24-25
- 2.2.2 P-E預報模式中預報因子的選取25-26
- 2.2.3 EOF分析,逐步回歸與交叉檢驗26
- 2.3 東亞夏季風區(qū)子區(qū)域劃分26-28
- 2.4 可預報模態(tài)初步判斷28-31
- 3 盛夏時節(jié)熱帶東亞季風區(qū)降水預報31-63
- 3.1 SEA降水變化可預報模態(tài)特征分析及預報31-41
- 3.1.1 SEA-1:暖池區(qū)偶極子SST正反饋模態(tài)31-34
- 3.1.2 SEA-2:中太平洋型ENSO模態(tài)34-37
- 3.1.3 SEA-3:海洋大陸SST-澳大利亞高壓耦合模態(tài)37-39
- 3.1.4 SEA-4:ENSO發(fā)展模態(tài)39-41
- 3.2 預報技巧與可預報性41-43
- 3.2.1 SEA降水變化超前0個月的預報技巧41-42
- 3.2.2 SEA降水變化超前1個月的預報技巧42-43
- 3.2.3 SEA盛夏時節(jié)降水變化的可預報性分析43
- 3.3 本章小結43-63
- 4 盛夏時節(jié)副熱帶-中緯度東亞季風區(qū)降水預報63-98
- 4.1 NEA降水變化可預報模態(tài)特征分析及預報63-70
- 4.1.1 NEA-1:赤道西太平洋——NEA遙相關模態(tài)63-65
- 4.1.2 NEA-2:WPSH-暖池區(qū)偶極子SST正反饋模態(tài)65-67
- 4.1.3 NEA-3:中太平洋型ENSO事件發(fā)展模態(tài)67-69
- 4.1.4 NEA-4:歐亞波列模態(tài)69-70
- 4.2 NEA降水預報技巧與可預報性分析70-73
- 4.2.1 NEA降水超前0個月預報技巧分析70-72
- 4.2.2 NEA降水超前1個月預報技巧分析72
- 4.2.3 利用可預報模態(tài)對NEA盛夏降水的可預報性分析72-73
- 4.3 將EA劃分為兩個子區(qū)域的原因73-74
- 4.4 本章結論74-98
- 5 中國夏季降水的長期超前預報分析98-115
- 5.1 中國夏季降水預報現(xiàn)狀98-100
- 5.2 聯(lián)合EOF-PLS方法介紹100-102
- 5.3 中國夏季降水主模態(tài)特征分析102-104
- 5.4 中國夏季降水的預報分析104-106
- 5.5 本章結論與討論106-115
- 6 結論115-121
- 6.1 全文總結115-118
- 6.2 本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118-119
- 6.3 對未來工作的展望119-121
- 參考文獻121-134
- 個人簡歷134
- 發(fā)表的學術論文134-135
- 致謝13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Tim Palmer;呂越華;;對天氣的不可預報性的看法[J];氣象科技;1990年05期
2 章基嘉;;關于渾沌現(xiàn)象的可預報性問題[J];氣象科技;1992年04期
3 趙彥,郭裕福,袁重光,李旭;短期氣候數(shù)值預測可預報性問題[J];應用氣象學報;2000年S1期
4 薛德強,奚秀芬,王棟成;月尺度降水可預報性的實驗研究[J];山東氣象;2000年03期
5 卞建春,楊培才;關于大氣過程可預報性問題的一些討論[J];高原氣象;2003年04期
6 范曉青,李維京,張培群;模式大氣月尺度可預報性的對比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2003年01期
7 李建平;丁瑞強;;混沌系統(tǒng)單變量可預報性研究[J];大氣科學;2009年03期
8 丁瑞強;李建平;;非線性誤差增長理論在大氣可預報性中的應用[J];氣象學報;2009年02期
9 丁瑞強;李建平;;天氣可預報性的時空分布[J];氣象學報;2009年03期
10 李忠賢;陳海山;倪東鴻;曾剛;;土壤濕度對東亞夏季氣候潛在可預報性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J];大氣科學學報;201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鴻興;蔡秀華;吳永萍;;大氣的不可預報性[A];S2 短期氣候預測[C];2012年
2 林振山;;動力系統(tǒng)可預報性問題的討論[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3 穆穆;王家城;;非線性全局及局部最優(yōu)擾動和第一類可預報性[A];自然、工業(yè)與流動——第六屆全國流體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4 楊修群;;季節(jié)平均氣候的潛在可預報性[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5 牛瑾琪;曹鴻興;牛保山;;基于界殼理論對天氣可預報性的探索[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2 災害天氣監(jiān)測、分析與預報[C];2014年
6 嚴小冬;金建德;雷云;嚴華生;;前期500hPa高度場與貴州降水可預報性的關系[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丁瑞強;李建平;;非線性誤差增長理論及可預報性研究[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季風及其模擬”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8 穆穆;;可預報性研究中的一類動力學問題(英文)[A];第七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9年
9 譚季青;何歆;于京燕;;區(qū)域降水的實際可預報性研究[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李延江;邵長亮;郭鴻鳴;燕成玉;吳杰;;渤海西岸區(qū)初春“3次”雷雨落區(qū)預報分析及可預報性探討[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災害天氣事件的預警、預報及防災減災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丁繼武邋劉曉林 實習記者 崔潔;觀測系統(tǒng)研究與可預報性試驗計劃研討會在京舉行[N];中國氣象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丁繼武;氣候系統(tǒng)的混沌性質和可預報性[N];中國氣象報;2010年
3 通訊員 陳榮發(fā) 記者 肖國強 ;提前兩年就能預報厄爾尼諾[N];浙江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唐曉文;基于THORPEX計劃的天氣可預報性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2 邢雯;東亞季風區(qū)夏季降水預測:統(tǒng)計模型的建立與可預報性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3 黃昌興;氣候模式的誤差及其可預報性研究[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5年
4 丁瑞強;非線性誤差增長理論與可預報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徐輝;Zebiak-Cane ENSO預報模式的可預報性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6年
6 楊德劍;亞洲夏季風季節(jié)可預報性的表征和評估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7 唐曉暉;熱帶海洋海溫變率預報及可預報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孟佳佳;基于統(tǒng)計方法的SST年際和年代際可預報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李啟芬;土壤濕度年際異常對氣候潛在可預報性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3 孫樹鵬;10-30天延伸期穩(wěn)定分量的提取及其可預報性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趙曉川;中國月、季平均溫度和降水量的潛在可預報性估計[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8年
5 譚曉偉;觀測系統(tǒng)影響試驗與可預報性研究[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5年
6 劉景鵬;中國區(qū)域氣溫和降水月尺度可預報性的時空分布特征[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4年
7 張磊;非線性優(yōu)化方法在大氣運動可預報性研究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翟丹華;一次暴雨過程的中尺度可預報性研究[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8年
9 王小萍;對T213L31模式實際可預報性的診斷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10 陳中峗;基于副高活動的T213模式在東亞地區(qū)的實際可預報性診斷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8256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825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