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候梯度上自然與人工環(huán)境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20 21:33
本文建立了適用森林土壤的磷脂脂肪酸(PLFA)單體的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分析方法,與土壤PLFA分析和土壤有機碳的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相結合,對我國不同氣候帶內自然與人為因素所形成的森林環(huán)境中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結構、生物量碳及土壤有機碳的碳動態(tài)進行了研究。針對我國自然環(huán)境中生物量碳動態(tài)研究的空白,選取了青藏高原貢嘎山2267米海拔梯度的氣候-植被帶上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六種微生物組分的生物量碳及土壤有機碳的碳周轉狀態(tài)進行了研究。針對大尺度空間范圍內自然環(huán)境下土壤碳,尤其是深層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研究的不足,選取了中國境內的六個氣候區(qū)所形成的氣候梯度上對天然林土壤剖面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生物量,土壤有機碳儲量分布、有機碳組分周轉狀態(tài)以及這些指標與環(huán)境因素之間關系進行了研究。針對我國大規(guī)模天然林改造經濟人工林所造成的人工環(huán)境下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研究的不足,選取了熱帶海南地區(qū)近60年森林改種歷史后五個天然林與人工林中微生物與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所得結果及初步結論如下:1、貢嘎山垂直海拔梯度上10個氣候-森林類型的土壤PLFA的單體的13C比...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
【文章頁數】:13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PCGC裝置示意圖(Eglintonetal.,1996)
中國氣候梯度上自然與人工環(huán)境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研究50中利用C3、C4植物碳源的情況(圖3-3)。總體上,大部分土壤樣品PLFA的δ13C集中在-32‰到-25‰,反映了以C3植物(δ13C≈-29‰)為主要的植物微生物碳源。含量最豐富的幾種細菌代表性PLFA(C14:0,iC15:0,cC15:0和C16:1w9)存在于所有植被類型的樣品土壤中,它們的δ13C按照植被類型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高山針葉林(西坡)>高山草地>高山針葉林(東坡)>溫帶混交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3-3)。包括以上幾種PLFA在內,還有代表厭氧菌的環(huán)狀結構PLFA(cyC17和cyC19)和代表放線菌的支鏈結構PLFA(brC16和brC17)的δ13C在森林土壤樣品中按照植被類型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高山針葉林>溫帶混交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3-3)。海拔是與PLFA的δ13C最為顯著相關的因子(圖3-3;附錄,TableS2)。代表普通細菌的PLFA(C14:0,iC15:0和C16:1w9c)和代表放線菌的PLFA(brC16和brC17)的δ13C在不同植被類型中的變化程度比其它種類PLFA的大,均超過了5‰(圖3-3)。圖3-3貢嘎山土壤微生物PLFAs的單體13C同位素值隨海拔梯度的分布(R2=0.9017p<001)(附錄,TableS2)Figure3-3Compound-specific13CvaluesofsoilmicrobialPLFAsacrosstheelevationgradient(R2=0.9017p<0.001)(Table_2_Supp.)
中國氣候梯度上自然與人工環(huán)境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研究52圖3-4貢嘎山海拔梯度上三種森林(高山針葉林,溫帶混交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土壤中PLFA的14C放射性比度Figure3-4Compound-specific14CvaluesofsoilmicrobialPLFAsacrossthreeforesttypesonGonggamountain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環(huán)境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多樣性研究方法[J]. 邢少峰. 生物技術世界. 2015(02)
[2]內蒙古典型區(qū)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對土壤碳庫的影響[J]. 徐進才,張宇,高和平,靳曉雯. 中國土地科學. 2013(09)
[3]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at Two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n Eastern Slope of Gongga Mountain,SW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J]. WU Yan-hong,LI Wei,ZHOU Jun,CAO Y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3(03)
[4]中亞熱帶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隨海拔梯度的變化[J]. 吳則焰,林文雄,陳志芳,方長旬,張志興,吳林坤,周明明,陳婷.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3(05)
[5]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方法[J]. 吳才武,趙蘭坡. 中國農學通報. 2011(11)
[6]轉Bt基因水稻根際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磷脂脂肪酸(PLFAs)表征[J]. 劉微,王樹濤,陳英旭,吳偉祥,王璟.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1(03)
[7]鼎湖山季風常綠闊葉林土壤CO2氣體碳同位素組成、更新特征及來源比例[J]. 丁平,沈承德,王寧,易惟熙,丁杏芳,付東坡,劉克新,趙平. 科學通報. 2010(09)
[8]貢嘎山東坡C3植物碳同位素組成及C4植物分布沿海拔高度的變化[J]. 李嘉竹,王國安,劉賢趙,韓家懋,劉敏,柳曉娟.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9(10)
[9]海南儋州不同林齡橡膠林土壤碳和全氮特征[J]. 吳志祥,謝貴水,陶忠良,周兆德,王旭.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09(04)
[10]桉樹人工林林下植被、地面覆蓋物與土壤物理性質的關系[J]. 李東海,楊小波,鄧運武,李躍烈. 生態(tài)學雜志. 2006(06)
本文編號:3599554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
【文章頁數】:13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PCGC裝置示意圖(Eglintonetal.,1996)
中國氣候梯度上自然與人工環(huán)境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研究50中利用C3、C4植物碳源的情況(圖3-3)。總體上,大部分土壤樣品PLFA的δ13C集中在-32‰到-25‰,反映了以C3植物(δ13C≈-29‰)為主要的植物微生物碳源。含量最豐富的幾種細菌代表性PLFA(C14:0,iC15:0,cC15:0和C16:1w9)存在于所有植被類型的樣品土壤中,它們的δ13C按照植被類型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高山針葉林(西坡)>高山草地>高山針葉林(東坡)>溫帶混交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3-3)。包括以上幾種PLFA在內,還有代表厭氧菌的環(huán)狀結構PLFA(cyC17和cyC19)和代表放線菌的支鏈結構PLFA(brC16和brC17)的δ13C在森林土壤樣品中按照植被類型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高山針葉林>溫帶混交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3-3)。海拔是與PLFA的δ13C最為顯著相關的因子(圖3-3;附錄,TableS2)。代表普通細菌的PLFA(C14:0,iC15:0和C16:1w9c)和代表放線菌的PLFA(brC16和brC17)的δ13C在不同植被類型中的變化程度比其它種類PLFA的大,均超過了5‰(圖3-3)。圖3-3貢嘎山土壤微生物PLFAs的單體13C同位素值隨海拔梯度的分布(R2=0.9017p<001)(附錄,TableS2)Figure3-3Compound-specific13CvaluesofsoilmicrobialPLFAsacrosstheelevationgradient(R2=0.9017p<0.001)(Table_2_Supp.)
中國氣候梯度上自然與人工環(huán)境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研究52圖3-4貢嘎山海拔梯度上三種森林(高山針葉林,溫帶混交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土壤中PLFA的14C放射性比度Figure3-4Compound-specific14CvaluesofsoilmicrobialPLFAsacrossthreeforesttypesonGonggamountain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環(huán)境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多樣性研究方法[J]. 邢少峰. 生物技術世界. 2015(02)
[2]內蒙古典型區(qū)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對土壤碳庫的影響[J]. 徐進才,張宇,高和平,靳曉雯. 中國土地科學. 2013(09)
[3]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at Two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n Eastern Slope of Gongga Mountain,SW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J]. WU Yan-hong,LI Wei,ZHOU Jun,CAO Y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3(03)
[4]中亞熱帶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隨海拔梯度的變化[J]. 吳則焰,林文雄,陳志芳,方長旬,張志興,吳林坤,周明明,陳婷.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3(05)
[5]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方法[J]. 吳才武,趙蘭坡. 中國農學通報. 2011(11)
[6]轉Bt基因水稻根際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磷脂脂肪酸(PLFAs)表征[J]. 劉微,王樹濤,陳英旭,吳偉祥,王璟.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1(03)
[7]鼎湖山季風常綠闊葉林土壤CO2氣體碳同位素組成、更新特征及來源比例[J]. 丁平,沈承德,王寧,易惟熙,丁杏芳,付東坡,劉克新,趙平. 科學通報. 2010(09)
[8]貢嘎山東坡C3植物碳同位素組成及C4植物分布沿海拔高度的變化[J]. 李嘉竹,王國安,劉賢趙,韓家懋,劉敏,柳曉娟.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9(10)
[9]海南儋州不同林齡橡膠林土壤碳和全氮特征[J]. 吳志祥,謝貴水,陶忠良,周兆德,王旭.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09(04)
[10]桉樹人工林林下植被、地面覆蓋物與土壤物理性質的關系[J]. 李東海,楊小波,鄧運武,李躍烈. 生態(tài)學雜志. 2006(06)
本文編號:35995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359955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