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蝶科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暨中國區(qū)系研究(鱗翅目:鳳蝶總科)
發(fā)布時間:2021-10-17 10:23
粉蝶科Pieridae隸屬于鱗翅目Lepidoptera鳳蝶總科Papilionoidea,目前全世界已知4亞科85屬1100多種,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動物地理區(qū)。中國已知23屬154種。幼蟲植食性,以顯花植物為食,是取食危害的時期,許多種類是農林業(yè)重要害蟲。本文主要研究粉蝶科的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及中國區(qū)系。全文分為4個章節(jié),第一章是文獻綜述,回顧了粉蝶科系統(tǒng)發(fā)育和區(qū)系研究的歷史;第二章為粉蝶科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包括分子實驗的實驗方法、實驗步驟、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軟件的使用和結果分析,分別利用線粒體基因16s rDNA、COII、Cytb、ND1和核基因EF-1α、28s rDNA(D2-D3)、28s rDNA(D8)的7基因聯(lián)合所有位點、7個基因聯(lián)合中去掉COII、Cytb、ND1第三位點、線粒體基因4個基因、核基因3個基因構建了粉蝶科的ML樹和BI樹;第三章分析絹粉蝶屬和妹粉蝶屬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利用COI和EF-1α基因,構建ML樹和BI樹,分析了絹粉蝶屬13種和妹粉蝶屬1種的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確定了絹粉蝶屬和妹粉蝶屬的分類地位及親緣關系;第四章為中國粉蝶科區(qū)系研究,其中形態(tài)學術語依照《中...
【文章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21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粉蝶科的支序分支圖
DNA提取結果
圖 2-1 DNA 提取結果Fig. 2-1 Results of DNA extraction2.4.2 PCR 擴增結果經過反復試驗,分別利用 COII 基因引物、Cytb 基因引物、ND1 基因引物、16s rDNA基因引物、28s rDNA (D2-D3) 基因引物、28srDNA (D8) 基因引物及 EF-1α基因引物均可擴出清晰的目的條帶,條帶大小分別為 700bp 左右、600bp 左右、500bp 左右、550bp左右、600bp 左右、750bp 左右及 650bp 左右。見圖 2-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藏墨脫縣蝴蝶種類調查初報[J]. 達娃,張亞玲,索朗次仁,尼瑪扎西. 西藏科技. 2014(01)
[2]基于線粒體COⅠ和Cytb基因序列研究粉蝶科七屬間的系統(tǒng)發(fā)生關系[J]. 喬楓,陳振寧,陳志,謝惠春,尚軍,柯君. 應用昆蟲學報. 2014(01)
[3]井岡山地區(qū)蝶類資源新記錄[J]. 何桂強,趙健,宋玉贊,陳春泉. 井岡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4)
[4]重慶市生態(tài)功能區(qū)蝴蝶多樣性參數(shù)[J]. 李愛民,鄧合黎,馬琦. 生態(tài)學報. 2012(15)
[5]貴州茂蘭自然保護區(qū)粉蝶資源的調查及多樣性研究[J]. 陳嶙,嚴學萍,熊洪林,覃龍江,熊志斌. 貴州農業(yè)科學. 2012(06)
[6]中國園粉蝶屬Cepora Billberg分類研究(鱗翅目:粉蝶科)[J]. 丁昌萍,尚素琴,張雅林. 昆蟲分類學報. 2011(01)
[7]中國遷粉蝶屬(鱗翅目,粉蝶科)基于NDⅠ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J]. 汪江,尚素琴,張雅林. 動物分類學報. 2010(04)
[8]湖北省蝶類資源研究[J]. 許國權,段海生. 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9]基于COⅠ、COⅡ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研究斑粉蝶屬(鱗翅目,粉蝶科)分子系統(tǒng)關系[J]. 倪艷,諸立新,王忠鎖. 動物分類學報. 2010(03)
[10]鱗翅目昆蟲線粒體DNA的研究進展[J]. 李青青,段焰青,李地艷,劉曉飛,徐懷亮,周汝敏,曹能,李佛琳. 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9(05)
碩士論文
[1]中國黃粉蝶亞科基于CO Ⅰ和EF-1α的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鱗翅目:粉蝶科)[D]. 汪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0
[2]金龜子Cyt b、CO Ⅰ序列比較及在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中的作用[D]. 孫娜.沈陽大學 2010
[3]應用18S rDNA和16S rDNA序列研究蝗總科昆蟲的系統(tǒng)進化[D]. 劉殿鋒.南京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441601
【文章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21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粉蝶科的支序分支圖
DNA提取結果
圖 2-1 DNA 提取結果Fig. 2-1 Results of DNA extraction2.4.2 PCR 擴增結果經過反復試驗,分別利用 COII 基因引物、Cytb 基因引物、ND1 基因引物、16s rDNA基因引物、28s rDNA (D2-D3) 基因引物、28srDNA (D8) 基因引物及 EF-1α基因引物均可擴出清晰的目的條帶,條帶大小分別為 700bp 左右、600bp 左右、500bp 左右、550bp左右、600bp 左右、750bp 左右及 650bp 左右。見圖 2-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藏墨脫縣蝴蝶種類調查初報[J]. 達娃,張亞玲,索朗次仁,尼瑪扎西. 西藏科技. 2014(01)
[2]基于線粒體COⅠ和Cytb基因序列研究粉蝶科七屬間的系統(tǒng)發(fā)生關系[J]. 喬楓,陳振寧,陳志,謝惠春,尚軍,柯君. 應用昆蟲學報. 2014(01)
[3]井岡山地區(qū)蝶類資源新記錄[J]. 何桂強,趙健,宋玉贊,陳春泉. 井岡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4)
[4]重慶市生態(tài)功能區(qū)蝴蝶多樣性參數(shù)[J]. 李愛民,鄧合黎,馬琦. 生態(tài)學報. 2012(15)
[5]貴州茂蘭自然保護區(qū)粉蝶資源的調查及多樣性研究[J]. 陳嶙,嚴學萍,熊洪林,覃龍江,熊志斌. 貴州農業(yè)科學. 2012(06)
[6]中國園粉蝶屬Cepora Billberg分類研究(鱗翅目:粉蝶科)[J]. 丁昌萍,尚素琴,張雅林. 昆蟲分類學報. 2011(01)
[7]中國遷粉蝶屬(鱗翅目,粉蝶科)基于NDⅠ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J]. 汪江,尚素琴,張雅林. 動物分類學報. 2010(04)
[8]湖北省蝶類資源研究[J]. 許國權,段海生. 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9]基于COⅠ、COⅡ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研究斑粉蝶屬(鱗翅目,粉蝶科)分子系統(tǒng)關系[J]. 倪艷,諸立新,王忠鎖. 動物分類學報. 2010(03)
[10]鱗翅目昆蟲線粒體DNA的研究進展[J]. 李青青,段焰青,李地艷,劉曉飛,徐懷亮,周汝敏,曹能,李佛琳. 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9(05)
碩士論文
[1]中國黃粉蝶亞科基于CO Ⅰ和EF-1α的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鱗翅目:粉蝶科)[D]. 汪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0
[2]金龜子Cyt b、CO Ⅰ序列比較及在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中的作用[D]. 孫娜.沈陽大學 2010
[3]應用18S rDNA和16S rDNA序列研究蝗總科昆蟲的系統(tǒng)進化[D]. 劉殿鋒.南京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4416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34416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