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爾—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變形特征及對地質演化的構造響應
發(fā)布時間:2020-12-30 14:32
蒙古-鄂霍次克構造體系和古太平洋構造體系在晚中生代影響的時空范圍是當前地學界十分關注并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作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時期廣泛陸內伸展背景下形成的疊合盆地系統(tǒng),海拉爾-塔木察格盆地是研究蒙古-鄂霍次克構造體系和古太平洋構造體系兩大構造體系的關系和疊加過程的關鍵區(qū)域。本文以海拉爾-塔木察格盆地的二級構造單元塔南凹陷為研究對象,在對塔南凹陷三維地震資料精細解釋的基礎上,應用―斷層相關褶皺理論‖和―廣義斷層模式‖等構造理論對塔南盆地進行系統(tǒng)的構造解析。研究表明,研究區(qū)早白堊世期間共經歷了4個構造變形階段:(1)銅缽廟組-南屯組沉積末期為NW-SE向的伸展作用階段,形成以犁式正斷層為主的NE向斷陷群及相關的伸展構造樣式組合;(2)南屯組沉積末期-伊敏組一段沉積時期為NW-SE向擠壓作用階段,造成了先前伸展斷陷期地層的反轉,并在凹陷東部高地的南部形成大型斷層傳播褶皺;(3)伊敏組二段-三段沉積時期為近E-W向的伸展作用階段,先存斷層由于應力場改變下發(fā)生分段繼承性復活,并與新生的NS向和NNW向正斷層組成一系列張扭構造樣式;(4)伊敏組沉積末期為近E-W向擠壓作用階段,造成了對早期構...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中亞造山帶構造地質單元劃分簡圖(據(jù)Safonova and Santosh,2014)
中國東北地區(qū)及其鄰區(qū)位于中亞造山帶(CAOB;Seng?r et al.,1993;Jahn et al.,2000;Windley et al.,2007)最東端,夾持于西伯利亞板塊、華北板塊和西太平洋板塊之間(圖2.1;張興洲等,2006;孟凡超等,2014),舊稱Manchurides(Seng?r and Natal"in,1996),而國內學者通常稱之為興蒙造山帶(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1991)。自古生代以來,該區(qū)先后歷經古亞洲洋構造域、古太平洋構造域、蒙古-鄂霍茨克海構造域以及濱太平洋構造域等多期演化過程(趙越等,1994;李錦軼等,2004)。不同構造域的疊加作用使中國東北地區(qū)及其鄰區(qū)在大地構造特征上呈現(xiàn)出多樣的地質體類型、豐富的構造形式以及復雜的構造演化歷史(Wu et al.,2011)。目前針對中國東北區(qū)域構造單元的劃分存在多種不同的方案(王鴻禎,1981;Seng?r et al.,1993;葉茂等,1994;Wu et al.,2011;Liu et al.,2017b),本文主要參考Liu et al.(2017)提出的劃分方案,即東北地區(qū)主要由一系列不同性質的微陸塊和陸緣增生雜巖帶(或地體)組成,微陸塊自西向東依次包括額爾古納地塊、興安地塊、松嫩-錫林浩特地塊、以及佳木斯地塊、興凱地塊。各微陸塊之間分別以新林-喜桂圖縫合帶、黑河-賀根山縫合帶、牡丹江-依蘭縫合帶、敦化-密山斷裂為界;最東部的陸源增生帶稱為那丹哈達地體(或完達山地體),被認為是濱太平洋增生造山帶的一部分,與佳木斯地塊之間以二疊紀構造就位的增生雜巖-躍進山雜巖為界(圖2.2;Sun et al.,2015;Bi et al.,2017)。各微陸塊基本地質特征如下。
目前針對中國東北區(qū)域構造單元的劃分存在多種不同的方案(王鴻禎,1981;Seng?r et al.,1993;葉茂等,1994;Wu et al.,2011;Liu et al.,2017b),本文主要參考Liu et al.(2017)提出的劃分方案,即東北地區(qū)主要由一系列不同性質的微陸塊和陸緣增生雜巖帶(或地體)組成,微陸塊自西向東依次包括額爾古納地塊、興安地塊、松嫩-錫林浩特地塊、以及佳木斯地塊、興凱地塊。各微陸塊之間分別以新林-喜桂圖縫合帶、黑河-賀根山縫合帶、牡丹江-依蘭縫合帶、敦化-密山斷裂為界;最東部的陸源增生帶稱為那丹哈達地體(或完達山地體),被認為是濱太平洋增生造山帶的一部分,與佳木斯地塊之間以二疊紀構造就位的增生雜巖-躍進山雜巖為界(圖2.2;Sun et al.,2015;Bi et al.,2017)。各微陸塊基本地質特征如下。2.1.1 東北地區(qū)微陸塊地質特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東北大興安嶺北段蛇綠巖的時空分布及與區(qū)域構造演化關系的研究[J]. 馮志強,劉永江,金巍,蔣立偉,李偉民,溫泉波,李小玉,張鐵安,杜兵盈,馬永非,張麗. 地學前緣. 2019(02)
[2]大陸伸展構造綜述[J]. 張進江,黃天立. 地球科學. 2019(05)
[3]“下削上超”地層不整合的基本類型與地質意義[J]. 何登發(fā).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8(06)
[4]中國東-南部裂陷盆地斷裂系統(tǒng)復雜性的表現(xiàn)形式及成因機制——以南堡凹陷和潿西南凹陷為例[J]. 童亨茂,范彩偉,孟令箭,趙寶銀,范晉煜. 地質學報. 2018(09)
[5]燕山運動與華北克拉通破壞關系的討論[J]. 王瑜,孫立新,周麗云,謝玥婷.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8(05)
[6]Subduction history of the Paleo-Pacific slab beneath Eurasian continent: Mesozoic-Paleogene magmatic records in Northeast Asia[J]. Jie TANG,Wenliang XU,Feng WANG,Wenchun GE.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8(05)
[7]吉林中部紅旗嶺北溝花崗巖鋯石U-Pb定年、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 宋健,劉志宏,王超,劉希雯,保善斌,李曉輝. 世界地質. 2017(02)
[8]松遼盆地大慶長垣形成時間的厘定及其地質意義[J]. 高翔,劉志宏,聶志陽,姚勇,賈臥,王超,宋健.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7(01)
[9]額爾古納地塊新元古代巖漿作用與微陸塊構造屬性:來自侵入巖鋯石U-Pb年代學、地球化學和Hf同位素的制約[J]. 趙碩,許文良,唐杰,李宇,郭鵬. 地球科學. 2016(11)
[10]朝鮮半島地質與東北亞構造演化:前言[J]. 翟明國. 巖石學報. 2016(10)
博士論文
[1]酸性火山巖油氣儲集空間研究[D]. 鄭涵.吉林大學 2019
[2]佳木斯地塊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構造—巖漿事件研究[D]. 楊浩.吉林大學 2017
[3]大興安嶺北段古生代構造—巖漿演化[D]. 馮志強.吉林大學 2015
[4]興安地塊“前寒武紀變質巖系”—下古生界鋯石年代學研究及其構造意義[D]. 孫巍.吉林大學 2014
[5]松嫩—張廣才嶺地塊東緣“元古界”的巖石組合與形成時代:對區(qū)域構造演化的意義[D]. 王楓.吉林大學 2013
[6]海拉爾—塔木察格盆地重磁特征及其在地質構造中的應用研究[D]. 戴亦軍.中南大學 2012
[7]伸展盆地構造幾何學、運動學[D]. 桂寶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1
[8]海塔盆地塔南凹陷斷裂系統(tǒng)及其控藏機理研究[D]. 于丹.東北石油大學 2010
[9]海拉爾盆地構造特征與構造演化[D]. 張帆.吉林大學 2007
[10]海拉爾盆地白堊紀孢粉植物群[D]. 萬傳彪.吉林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大興安嶺中段五岔溝地區(qū)滿克頭鄂博組火山巖的成因及其構造意義[D]. 紀政.吉林大學 2017
[2]斷層相關褶皺的三維構造幾何學分析[D]. 張猛.南京大學 2014
[3]松嫩地塊東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構造屬性研究[D]. 權京玉.吉林大學 2013
[4]塔南凹陷斷裂特征及其對油氣成藏與分布的控制作用[D]. 楊文敏.東北石油大學 2011
[5]塔南凹陷斷裂生長變形機制及控制作用[D]. 沙威.東北石油大學 2011
[6]蒙古國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生物地層學研究[D]. 王麗巖.吉林大學 2008
[7]扎蘭屯淺變質巖系地質特征及碎屑鋯石年代學研究[D]. 楊現(xiàn)力.吉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47805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中亞造山帶構造地質單元劃分簡圖(據(jù)Safonova and Santosh,2014)
中國東北地區(qū)及其鄰區(qū)位于中亞造山帶(CAOB;Seng?r et al.,1993;Jahn et al.,2000;Windley et al.,2007)最東端,夾持于西伯利亞板塊、華北板塊和西太平洋板塊之間(圖2.1;張興洲等,2006;孟凡超等,2014),舊稱Manchurides(Seng?r and Natal"in,1996),而國內學者通常稱之為興蒙造山帶(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1991)。自古生代以來,該區(qū)先后歷經古亞洲洋構造域、古太平洋構造域、蒙古-鄂霍茨克海構造域以及濱太平洋構造域等多期演化過程(趙越等,1994;李錦軼等,2004)。不同構造域的疊加作用使中國東北地區(qū)及其鄰區(qū)在大地構造特征上呈現(xiàn)出多樣的地質體類型、豐富的構造形式以及復雜的構造演化歷史(Wu et al.,2011)。目前針對中國東北區(qū)域構造單元的劃分存在多種不同的方案(王鴻禎,1981;Seng?r et al.,1993;葉茂等,1994;Wu et al.,2011;Liu et al.,2017b),本文主要參考Liu et al.(2017)提出的劃分方案,即東北地區(qū)主要由一系列不同性質的微陸塊和陸緣增生雜巖帶(或地體)組成,微陸塊自西向東依次包括額爾古納地塊、興安地塊、松嫩-錫林浩特地塊、以及佳木斯地塊、興凱地塊。各微陸塊之間分別以新林-喜桂圖縫合帶、黑河-賀根山縫合帶、牡丹江-依蘭縫合帶、敦化-密山斷裂為界;最東部的陸源增生帶稱為那丹哈達地體(或完達山地體),被認為是濱太平洋增生造山帶的一部分,與佳木斯地塊之間以二疊紀構造就位的增生雜巖-躍進山雜巖為界(圖2.2;Sun et al.,2015;Bi et al.,2017)。各微陸塊基本地質特征如下。
目前針對中國東北區(qū)域構造單元的劃分存在多種不同的方案(王鴻禎,1981;Seng?r et al.,1993;葉茂等,1994;Wu et al.,2011;Liu et al.,2017b),本文主要參考Liu et al.(2017)提出的劃分方案,即東北地區(qū)主要由一系列不同性質的微陸塊和陸緣增生雜巖帶(或地體)組成,微陸塊自西向東依次包括額爾古納地塊、興安地塊、松嫩-錫林浩特地塊、以及佳木斯地塊、興凱地塊。各微陸塊之間分別以新林-喜桂圖縫合帶、黑河-賀根山縫合帶、牡丹江-依蘭縫合帶、敦化-密山斷裂為界;最東部的陸源增生帶稱為那丹哈達地體(或完達山地體),被認為是濱太平洋增生造山帶的一部分,與佳木斯地塊之間以二疊紀構造就位的增生雜巖-躍進山雜巖為界(圖2.2;Sun et al.,2015;Bi et al.,2017)。各微陸塊基本地質特征如下。2.1.1 東北地區(qū)微陸塊地質特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東北大興安嶺北段蛇綠巖的時空分布及與區(qū)域構造演化關系的研究[J]. 馮志強,劉永江,金巍,蔣立偉,李偉民,溫泉波,李小玉,張鐵安,杜兵盈,馬永非,張麗. 地學前緣. 2019(02)
[2]大陸伸展構造綜述[J]. 張進江,黃天立. 地球科學. 2019(05)
[3]“下削上超”地層不整合的基本類型與地質意義[J]. 何登發(fā).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8(06)
[4]中國東-南部裂陷盆地斷裂系統(tǒng)復雜性的表現(xiàn)形式及成因機制——以南堡凹陷和潿西南凹陷為例[J]. 童亨茂,范彩偉,孟令箭,趙寶銀,范晉煜. 地質學報. 2018(09)
[5]燕山運動與華北克拉通破壞關系的討論[J]. 王瑜,孫立新,周麗云,謝玥婷.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8(05)
[6]Subduction history of the Paleo-Pacific slab beneath Eurasian continent: Mesozoic-Paleogene magmatic records in Northeast Asia[J]. Jie TANG,Wenliang XU,Feng WANG,Wenchun GE.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8(05)
[7]吉林中部紅旗嶺北溝花崗巖鋯石U-Pb定年、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 宋健,劉志宏,王超,劉希雯,保善斌,李曉輝. 世界地質. 2017(02)
[8]松遼盆地大慶長垣形成時間的厘定及其地質意義[J]. 高翔,劉志宏,聶志陽,姚勇,賈臥,王超,宋健.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7(01)
[9]額爾古納地塊新元古代巖漿作用與微陸塊構造屬性:來自侵入巖鋯石U-Pb年代學、地球化學和Hf同位素的制約[J]. 趙碩,許文良,唐杰,李宇,郭鵬. 地球科學. 2016(11)
[10]朝鮮半島地質與東北亞構造演化:前言[J]. 翟明國. 巖石學報. 2016(10)
博士論文
[1]酸性火山巖油氣儲集空間研究[D]. 鄭涵.吉林大學 2019
[2]佳木斯地塊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構造—巖漿事件研究[D]. 楊浩.吉林大學 2017
[3]大興安嶺北段古生代構造—巖漿演化[D]. 馮志強.吉林大學 2015
[4]興安地塊“前寒武紀變質巖系”—下古生界鋯石年代學研究及其構造意義[D]. 孫巍.吉林大學 2014
[5]松嫩—張廣才嶺地塊東緣“元古界”的巖石組合與形成時代:對區(qū)域構造演化的意義[D]. 王楓.吉林大學 2013
[6]海拉爾—塔木察格盆地重磁特征及其在地質構造中的應用研究[D]. 戴亦軍.中南大學 2012
[7]伸展盆地構造幾何學、運動學[D]. 桂寶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1
[8]海塔盆地塔南凹陷斷裂系統(tǒng)及其控藏機理研究[D]. 于丹.東北石油大學 2010
[9]海拉爾盆地構造特征與構造演化[D]. 張帆.吉林大學 2007
[10]海拉爾盆地白堊紀孢粉植物群[D]. 萬傳彪.吉林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大興安嶺中段五岔溝地區(qū)滿克頭鄂博組火山巖的成因及其構造意義[D]. 紀政.吉林大學 2017
[2]斷層相關褶皺的三維構造幾何學分析[D]. 張猛.南京大學 2014
[3]松嫩地塊東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構造屬性研究[D]. 權京玉.吉林大學 2013
[4]塔南凹陷斷裂特征及其對油氣成藏與分布的控制作用[D]. 楊文敏.東北石油大學 2011
[5]塔南凹陷斷裂生長變形機制及控制作用[D]. 沙威.東北石油大學 2011
[6]蒙古國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生物地層學研究[D]. 王麗巖.吉林大學 2008
[7]扎蘭屯淺變質巖系地質特征及碎屑鋯石年代學研究[D]. 楊現(xiàn)力.吉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478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294780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