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層氣儲層測井評價與產能預測技術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E328;P631.8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忠勤;煤層氣儲層保護技術研究[J];中國煤田地質;2001年03期
2 韓保山;廢棄礦井煤層氣儲層描述[J];煤田地質與勘探;2005年02期
3 郗寶華;;我國煤層氣儲層特點及主控地質因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張振華;孫晗森;喬偉剛;;煤層氣儲層特征及鉆井液選擇[J];中國煤層氣;2011年02期
5 孔銳;張哨楠;;煤層氣儲層評價方法的選擇[J];地質通報;2012年04期
6 王濤,黃文濤;江西省豐城礦區(qū)煤層氣儲層特征[J];江西地質;2001年02期
7 劉麗民;蘇現(xiàn)波;李金海;;河南省煤層氣儲層壓力特征及其形成機制[J];煤田地質與勘探;2009年05期
8 徐剛;杜文鳳;冀超輝;;基于證據理論的煤層氣儲層評價方法[J];煤田地質與勘探;2010年04期
9 桑浩田;;煤層氣儲層異常壓力形成機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10 李仰民;王生維;李夢溪;胡秋嘉;劉春春;;晉城無煙煤地區(qū)煤層氣儲層區(qū)域差異及不同區(qū)域特征[J];中國煤層氣;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張群;;國外煤層氣儲層數(shù)值模擬技術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A];中國煤炭資源現(xiàn)狀與勘探開發(fā)利用技術進展及環(huán)境保護——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煤炭學會煤炭田地質專業(yè)委員會2004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2 林亮;黃曉明;趙玉峰;劉一楠;劉天授;;山西柳林地區(qū)煤層氣儲層特征[A];煤層氣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2010年全國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郭盛強;;煤體變形對煤層氣儲層比表面積影響的研究[A];2008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員爭榮;鐘玲文;張慧;雷崇利;;煤層氣儲層性能綜合評價方法與應用[A];煤田地質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煤炭學會、中國地質學會煤田地質專業(yè)委員會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1年
5 姚艷斌;劉大錳;劉志華;湯達禎;唐書恒;黃文輝;;煤層氣儲層綜合評價要素與評價體系[A];2008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唐書恒;陳春琳;王愛國;蔣平生;;華北煤層氣儲層研究與評價[A];“九五”全國地質科技重要成果論文集[C];2000年
7 林亮;姚勇;黃曉明;;山西柳林地區(qū)煤層氣儲層孔滲發(fā)育特征研究[A];2011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黃科;萬金彬;苗秀英;楊玲;趙建斌;王明方;;基于遺傳算法的煤層多礦物測井評價方法[A];2013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9 石在虹;牛駿;柯文奇;;煤層氣井儲層井筒一體化數(shù)值模擬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十六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論文集——A大會報告[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群;煤層氣儲層數(shù)值模擬模型及應用的研究[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2年
2 黃兆輝;高階煤層氣儲層測井評價方法及其關鍵問題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3 喬磊;煤層氣儲層測井評價與產能預測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4 祁雪梅;煤層氣儲層地震屬性響應特征及應用[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3年
5 蔡益棟;煤層氣儲層物性動態(tài)演化及對產能的影響[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鄭軍;煤層氣儲層敏感性實驗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6年
2 董維武;煤層氣儲層測井評價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3 郭凱;低滲煤層氣儲層壓裂參數(shù)優(yōu)化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4 景興鵬;沁水盆地南部煤層氣儲層壓力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0年
5 彭春洋;煤層氣儲層傷害評價技術研究[D];長江大學;2012年
6 付玉;煤層氣儲層數(shù)值模擬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7 張松航;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煤層氣儲層物性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本文編號:27418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274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