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結構中自旋與谷極化輸運性質的理論研究
本文選題:納米電子學 + 硅烯。 參考:《南京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摘要】:自從巨磁電阻發(fā)現以來,自旋電子學(Spintronics)就成為凝聚態(tài)物理研究的熱門方向之一。它是利用電子的自旋自由度,使固體器件中除電荷輸運外,還加入電子的自旋。自旋電子學應用包括自旋極化電流的產生、控制和檢測。比如通過自旋軌道耦合(Spin orbit coupling)可以簡單方便地用外電場或柵壓來實現對電子自旋自由度的調控。另外,自從2004年曼切斯特大學海姆(Geim)小組成功分離出單原子層的石墨材料一石墨烯(graphene)以來,單層石墨烯(Graphene)、硅烯(Silicene)和過渡金屬硫化物(MoS2)等二維材料在理論和應用領域都引起了極大的興趣。由于其特殊的六角晶格結構可以看成一個原胞中有兩個原子的三角格子(A,B子格自由度),它們的布里淵區(qū)中有兩個不等價的Dirac點,我們將兩個不等價Dirac點附近的能帶結構分別稱為K和K’谷。類比自旋電子學中對電子自旋自由度的研究思路,在谷電子學(valleytronics)中我們利用谷自由度作為信息載體,通過控制和操縱谷自由度來實現谷電子器件。在本論文中,我們利用Landauer-Buttiker公式和散射矩陣方法從理論上研究了納米結構中電子的自旋自由度和谷自由度輸運性質,為實現電子的自旋極化與谷極化輸運提供了一些物理模型。論文的主要內容如下:在第一章中,我們首先簡單的介紹一下納米電子學。接下來對石墨烯和硅烯進行了簡單介紹,主要涉及它們的基本物理性質。另外,我們還會開辟一點篇幅介紹自旋電子學與谷電子學的進展。這些將更好幫助我們了解研究背景。另外,我們介紹了本論文中計算電子輸運的方法一散射矩陣方法,然后對散射矩陣的性質進行了簡單的討論。最后,借助散射矩陣對Landauer-Buttiker公式進行了詳細的推導。第二章運用散射矩陣方法和Landauer-B iittiker公式從理論上討論了普通/Rashba自旋軌道耦合/普通石墨結構中的自旋輸運現象。通過調節(jié)Rashba自旋軌道耦合區(qū)域的柵壓來改變此區(qū)域的勢壘高度,我們發(fā)現當體系中柵壓和Rashba自旋軌道耦合同時出現時,自旋分辨的透射概率依賴于入射電子入射角的方向,并且自旋極化效率是入射角的奇函數,而總的透射概率是入射角的偶函數。尤其我們發(fā)現可以通過柵壓來操控出射流的電子自旋極化率從正到負的變化。這些結果為在石墨烯上實現無需磁性材料的電子自旋注入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在第三章中,我們研究了非磁性彈道納米結構中界面自旋軌道耦合和界面勢壘對電子自旋極化輸運性質的影響。利用模式匹配的散射矩陣方法,我們首先得到了在δ形和方形界面勢壘的情況下,隧穿系數與界面自旋軌道耦之間的表達式,然后從數值上分析了隧穿系數與界面自旋軌道耦合和入射角度的關系。最后,在存在界面自旋軌道耦合的納米結中,我們發(fā)現了自旋極化率隨著入射角的變化在正負值之間震蕩。這個發(fā)現為在非磁性彈道納米結構中實現自旋極化注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第四章節(jié)中,從硅烯的有效哈密頓量出發(fā),運用模式匹配的散射矩陣方法,研究了普通/磁場控制/普通硅烯結構中電子的自旋極化和谷極化輸運性質。通過數值計算,我們發(fā)現運用雙柵壓可以調控硅烯中電子的自旋與谷過濾。同時發(fā)現,當通過雙柵壓改變硅烯中交錯勢的符號時,谷極化的方向會翻轉而自旋極化的方向保持不變。我們期望,這些發(fā)現對用單層硅烯結構設來計谷閥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在最后一章中,我們對全文的內容做了簡單的總結并對未來研究做了展望。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469;TB38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順海;;H散射矩陣[J];核科學與工程;1992年01期
2 李謙;林昌祿;;雷達極化理論中常見極化散射矩陣特性分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1993年05期
3 戴元本;在非定域位勢下散射矩陣對復角動量的解析性[J];物理學報;1964年10期
4 朱雄國,顧德仁,黃香馥;不定散射矩陣與等余子式和矩陣[J];電子學報;1987年02期
5 趙新生,朱武生,王德民,韓德剛;一維數值計算驗證S散射矩陣變分表達式[J];物理化學學報;1991年06期
6 胡占寧;侯伯宇;;快度取值超環(huán)的可因式化散射矩陣與對稱性算子[J];高能物理與核物理;1992年11期
7 侯伯宇;散射矩陣的角分布不變變換群[J];物理學報;1964年07期
8 徐泰;獲得級聯六口微波網絡總散射矩陣的一種方法[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83年02期
9 王永久 ,徐邦清;一個反散射問題[J];長沙水電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6年01期
10 徐樸,林昌祿;導體平板的散射矩陣[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199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張洛;張博;肖高標;;手征散射體的廣義散射矩陣計算[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下)[C];2009年
2 王光明;王積勤;林為干;;金屬園盤散射的最優(yōu)極化及零極化[A];1997年全國微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1997年
3 李洪云;徐學友;王文鵬;林圣路;;氫分子在磁場中回歸譜的散射矩陣理論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術會議論文專輯[C];2007年
4 李幼銘;;層狀介質中地震P-SV波散射矩陣的一種表示形式[A];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論文摘要集(1984)[C];1989年
5 梁海濤;童創(chuàng)明;王曉丹;;基于目標分解與SVM的目標識別方法[A];2009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李鑫儒;基于廣義散射矩陣的周期性波導結構的泄漏特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5年
2 吳修強;納米結構中自旋與谷極化輸運性質的理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3 王濤;彈道中段目標極化域特征提取與識別[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4 張啟興;火災煙霧顆粒散射矩陣模擬測量與粒徑折射率反演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5 常宇亮;瞬態(tài)極化雷達測量、檢測與抗干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6 郭睿;極化SAR處理中若干問題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邱云香;雷達極化散射矩陣測量及脈沖編碼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戴開闖;基于天線空域極化特性的目標極化散射矩陣測量方法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3 王冬冬;極化散射矩陣測量系統(tǒng)中的信號采集與處理設計[D];南京理工大學;2009年
4 何波;極化識別器方案的設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年
5 凌沖;基于散射矩陣的球面近遠場變換理論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6 金舒萍;變極化技術在抗干擾方面的應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9年
7 王雅靜;強場中NO分子回歸譜的散射矩陣理論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廖先華;多基地極化雷達目標極化信息提取技術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9 孫德明;極化SAR圖像人造目標提取算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7619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1761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