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5年博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汶川地震背后山滑坡穩(wěn)定性與動力響應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2015年
汶川地震背后山滑坡穩(wěn)定性與動力響應分析
門妮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fā)生了8.0級特大地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誘發(fā)地質災害最嚴重的一次強烈地震。此次地震震撼了整個中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在距離震中約250公里,坐落于背后山古滑坡體前緣堆積體之上的漢源老縣城,出現(xiàn)了比周邊地區(qū)高出兩度的烈度異,F(xiàn)象。如此高的烈度異,F(xiàn)象引起了廣大科研人員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為了科學合理地解釋漢源老縣城高烈度異常的原因是否與背后山滑坡有關,并進一步探討地震作用下邊坡的穩(wěn)定性及動力響應等問題,本文對背后山滑坡開展了與地震相關的一系列研究。本文的研究對推動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工程意義。本文系統(tǒng)地歸納、總結和評述了邊坡穩(wěn)定性的研究進展,對背后山滑坡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整理和分析了汶川特大地震背后山滑坡科學考察的全部資料。在此基礎上,通過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對背后山滑坡的共振特性,靜、動力穩(wěn)定性以及動力響應等進行了計算和分析研究,得到了若干有意義的結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對漢源縣的震害及背后山古滑坡進行了科學考察。在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防災科技學院科考組在中國地震局的統(tǒng)一指揮下,負責漢源和北川的科考工作,對漢源縣城背后山滑坡進行了野外調查,獲得了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詳細的資料,揭示了背后山有古滑坡存在,圈定了古滑坡的邊界范圍,明確了古滑坡的活動期次、特征及現(xiàn)今穩(wěn)定性狀況。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漢源老縣城位于背后山古滑坡體的前緣,但并未發(fā)現(xiàn)古滑坡整體復活的跡象,只有在坡體后部出現(xiàn)了幾條張性裂縫。(2)建立了背后山滑坡的地質模型、力學模型和有限元計算模型。選取典型的地質剖面,建立滑坡的地質模型、力學模型、計算模型,并制定了計算方案。提出四種安全系數(shù)的計算方法,對背后山滑坡的靜力穩(wěn)定性進行了計算和分析,得到靜力安全系數(shù)為4.09。結果表明,在靜力條件下,背后山滑坡是穩(wěn)定的,同時為滑坡的地震穩(wěn)定性分析提供了初始的靜應力場。(3)分析了背后山滑坡的共振特性。分別通過ANSYS有限元模態(tài)分析和諧響應分析,得到了邊坡體固有頻率和振型,以及位移與頻率的關系(共振曲線)。對比分析漢源縣附近強震臺站記錄到的地震動卓越周期,我們發(fā)現(xiàn),滑坡的固有周期與其基本相近。現(xiàn)場考察發(fā)現(xiàn)漢源老縣城坐落于背后山滑坡體前緣之上,由此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滑坡體發(fā)生共振而導致了汶川地震時漢源老縣城的高烈度異常。(4)計算和分析了背后山滑坡的地震穩(wěn)定性。分別用擬靜力法和有限元動力時程分析法計算了地震作用下滑坡的安全系數(shù),重點是運用后一種方法進行計算、分析和評價。通過有限元動力時程分析,得到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系數(shù)時程曲線,通過分析給出了滑坡最小動力安全系數(shù)值為1.1,由此判斷,滑坡整體是穩(wěn)定的。對于邊坡穩(wěn)定性評價,本文提出可以根據(jù)安全系數(shù)最小值是否大于1,邊坡關鍵點速度時程末段是否趨于零,以及在地震動時程末段位移、應力矢量場大小幾個方面來判斷滑坡的穩(wěn)定性。在判斷滑坡整體穩(wěn)定的情況下,針對坡肩、坡腳等關鍵部位,提出從受力情況和振動速度兩方面對其進行局部穩(wěn)定性的分析和判斷,并計算了關鍵點處的安全系數(shù)。計算和分析的結果表明,汶川地震中漢源縣高烈度異常現(xiàn)象與滑坡滑動無關,但在坡肩附近以及坡體上部小范圍內有輕度的拉張開裂,這與實際調查現(xiàn)象基本符合。(5)分析和討論了背后山滑坡的動力響應,以及地震動三要素對邊坡動力響應的影響。具體計算分析中,本文在坡面上、滑體內、滑面上、坡體內設置了32個監(jiān)測點進行計算和分析。計算結果發(fā)現(xiàn),在坡面附近,動力響應加速度峰值相較于輸入地震動加速度峰值達到3倍以上,即PGA放大系數(shù)達到3以上。并且,邊坡體各點PGA放大系數(shù)在豎向上隨高程增加而增大;沿坡體坡面方向從左至右,PGA放大系數(shù)逐漸增大后緩慢減小。坡體水平位移在豎向上隨高程增加而增大;沿坡體坡面方向從左至右,位移逐漸減小。坡面陡坎對加速度、位移響應的突變效應很明顯。分析地震動的三要素對坡體動力響應的影響可以看出,加速度、位移動力響應的絕對量隨輸入地震波振幅增大呈明顯的線性增長關系,但位移、加速度放大系數(shù)保持不變,它們不受振幅的影響,只取決于巖土體材料以及頻譜特性。隨著輸入地震波頻率的增大,坡面上各點的PGA放大系數(shù)減小,位移峰值隨輸入地震波頻率的增大而減小。持時對坡體加速度峰值響應的影響不明顯。綜上所述,本文在背后山古滑坡工程地質條件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地質模型、力學模型和計算模型。采用有限單元法對背后山滑坡進行靜、動力穩(wěn)定性分析、共振特性分析、動力響應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是可行并且有效的。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背后山滑坡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并沒有發(fā)生整體滑動,只是在坡肩附近小范圍內產生輕微的拉張開裂。漢源縣老縣城高兩度的烈度異,F(xiàn)象與背后山滑坡整體穩(wěn)定性無關,與滑坡體共振產生劇烈振動有關,坡面的加速度放大效應非常明顯。此外,本文認為,對于避免地震作用下邊坡的失穩(wěn)問題,可以通過分析邊坡響應變化趨勢、響應最明顯的位置以及產生共振反應的頻率段等相關特征給出相應的抗震措施。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642.22;TU43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浮聲,王泳嘉,O.斯蒂芬森;露天礦山高陡巖石邊坡失穩(wěn)的三維離散元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1997年03期
2 李志峰,喻軍華,張林峰,廖作才,付超,金偉良;某公路高邊坡現(xiàn)場監(jiān)測與分析[J];東北公路;2003年02期
3 夏元友,李新平,程康;用人工神經網絡估算巖質邊坡的安全系數(shù)[J];工程地質學報;1998年02期
4 劉晶波;王振宇;杜修力;杜義欣;;波動問題中的三維時域粘彈性人工邊界[J];工程力學;2005年06期
5 汪益敏;路基邊坡工程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綜述[J];中外公路;2001年06期
6 曾開華,陸兆溱;邊坡變形破壞預測的混沌與分形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03期
7 宋光明,史秀志,張勁松,江文明,周志國,陳壽如;利用爆破振動觀測求解邊坡自振頻率[J];金屬礦山;2001年03期
8 梅松華,李文秀,盛謙;FLAC在巖土工程參數(shù)反演中的應用[J];礦冶工程;2000年04期
9 杜修力;趙密;王進廷;;近場波動模擬的人工應力邊界條件[J];力學學報;2006年01期
10 裴覺民,呂祖珩;DDA在裂隙巖體邊坡工程中的應用[J];西北水電;1997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富海鷹,馮君,李友明;超大型運梁設備對預制場地基基礎影響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5年03期
2 楊成忠;;基于進化策略的路基穩(wěn)定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6年02期
3 谷音;劉晶波;;三維結構—地基動力系統(tǒng)高效算法精度問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年05期
4 張雪穎;阮懷寧;賈彩虹;;巖石損傷力學理論研究進展[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年02期
5 賈彩虹;王媛;張雪穎;;深基坑工程流固耦合模型的發(fā)展進程與動向[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年06期
6 蔡輝騰;李強;蔡宗文;危福泉;;廈門常規(guī)土動力特性的試驗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年06期
7 陳亮;章勁松;;地面運動強度參數(shù)的選擇對結構地震反應的影響研究及其現(xiàn)狀[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5期
8 陳慶;項宗方;;地下結構抗震研究現(xiàn)狀綜述[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6期
9 陳亮;章勁松;;地震動的頻譜特性和持時對結構地震反應的影響研究及其現(xiàn)狀[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6期
10 周宏庚;馬巍;沈小璞;;合肥市重要公共建筑震害預測與對策探討[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寶同;邵朋;;復雜采動影響下巷道圍巖變形規(guī)律研究[A];2010年安徽省科協(xié)年會——煤炭工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周劍;張路青;胡瑞林;王學良;;大型結構面產狀影響下應力波傳播規(guī)律研究[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3 鞏城城;馬鳳山;張亞民;王善飛;劉自成;;基于巖體結構面統(tǒng)計與分維數(shù)的巖體質量評價及其在礦山工程中的應用[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4 王學良;張路青;周劍;田世艷;;地震型礫巖崩塌體運動學特征分析[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5 王玉標;李永斌;;傾斜煤層按不同開采順序開采對路基的影響分析[A];中國公路學會高速公路運營管理分會2011年度年會暨第十八次全國高速公路運營管理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張漢云;張燎軍;;基于虛擬裂縫模型的帶橫縫高拱壩的抗震性能研究[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2011年)[C];2011年
7 杜修力;徐海濱;趙密;王進廷;;地震波斜入射對高拱壩地震反應的影響[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2011年)[C];2011年
8 祁勇峰;崔建華;謝曉玲;;復雜結構進水塔抗震與穩(wěn)定性研究[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2011年)[C];2011年
9 譙雯;劉國明;;基于黏彈性人工邊界的防洪堤動力有限元分析[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2011年)[C];2011年
10 南世卿;張永坤;宋愛東;胡文劍;張從軍;;基于FLAC~(2D)的境界頂柱穩(wěn)定性分析[A];2010'中國礦業(yè)科技大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魏風清;煤與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預測指標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王桂芳;鋁柱撐蒙脫石的制備、結構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閆培雷;考慮隔墻影響的框架結構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及地震災場模擬[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王猛;煤礦深部開采巷道圍巖變形破壞特征試驗研究及其控制技術[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0年
5 李剛;水巖耦合作用下軟巖巷道變形機理及其控制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6 文俊強;石灰石粉作混凝土摻合料的性能研究及機理分析[D];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2010年
7 陳奇;基于分形理論的汽車變速箱齒輪接觸強度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孫書偉;微型樁結構加固邊坡受力機制和設計計算理論研究[D];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2009年
9 于群;電力系統(tǒng)大停電的自組織臨界特性研究[D];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2010年
10 宋兵;樁側摩阻力特性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賈曉亮;基于FLAC~(3D)的斷層數(shù)值模擬及其應用[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蘇發(fā)強;新義煤礦三軟煤層巷道圍巖穩(wěn)定與支護技術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黃春光;大傾角“三軟”不穩(wěn)定厚煤層放頂煤開采礦壓規(guī)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呼慶華;近井筒開采引起覆巖移動變形破壞規(guī)律及其治理技術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趙文武;淮南礦區(qū)典型煤層水力沖孔技術參數(shù)研究及消突效果考察[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6 李靜濤;煤礦開采巖層與地表變形數(shù)值模擬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魏明俐;深部軟巖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分析與控制技術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8 王睿;井筒受采空區(qū)塌落影響的破壞機理及治理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9 武文賓;沖擊地壓的非線性巖梁混沌動力學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10 劉兆平;HS復合型軟巖大斷面硐室聯(lián)合支護及施工技術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迪;巖石邊(滑)坡安全監(jiān)測實踐[J];大壩觀測與土工測試;1995年06期
2 何宏林;孫昭民;王世元;王紀強;董紹鵬;;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帶[J];地震地質;2008年02期
3 俞言祥,高孟潭;臺灣集集地震近場地震動的上盤效應[J];地震學報;2001年06期
4 劉晶波,王振宇,張克峰,裴欲曉;考慮土-結構相互作用大型動力機器基礎三維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學;2002年03期
5 江玉林,杜娟;高等級公路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問題與對策[J];公路;2000年08期
6 李胡生,熊文林;巖石力學參數(shù)概率分布的隨機—模糊估計方法[J];固體力學學報;1993年04期
7 李彰明;層狀結構巖體邊坡滑坡分析[J];化工礦山技術;1996年05期
8 卓家壽;趙寧;;不連續(xù)介質靜、動力分析的剛體-彈簧元法[J];河海大學學報;1993年05期
9 嚴春風,陳洪凱,張建輝;巖石力學參數(shù)的概率分布的Bayes推斷[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1997年02期
10 錢令希,張雄;結構分析中的剛體有限元法[J];計算結構力學及其應用;1991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挺住[J];國外測井技術;2008年03期
2 ;“5·12”汶川地震專輯——謹以此專輯紀念在地震中遇難的同胞和災后重建的人們[J];地質學報;2008年12期
3 薊夏;;法大師生積極向汶川地震災區(qū)奉獻愛心[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4 朱磊;;從汶川地震感悟科學發(fā)展[J];中國工程咨詢;2008年09期
5 謝章中;;汶川地震災區(qū)地災評估結果形成[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8年04期
6 ;山西省地震局及時應對汶川地震得到省政府領導的肯定[J];山西地震;2008年02期
7 孫景隆;;汶川地震[J];水利天地;2008年08期
8 時香麗;韓健;;汶川地震一周年祭[J];中國三峽;2009年05期
9 余子彤;;過汶川地震區(qū)[J];陜西煤炭;2011年05期
10 張北春;;汶川地震[J];物理教學探討;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建平;;汶川地震災區(qū)水電工程震損調查及其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調查分析與研究[C];2009年
2 李良艷;張明國;;從汶川地震談科學家的社會責任[A];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2008防災減災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趙海;白國良;;“5·12”汶川地震后對陜西寶雞和漢中地區(qū)的地震災害調查與分析[A];第六屆全國土木工程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梁春濤;楊宜海;余洋洋;;汶川地震研究現(xiàn)狀[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六專題論文集[C];2013年
5 李碧雄;王哲;Khalid M Mosalam;王旋;;淺析汶川地震中樓梯的破壞特征[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調查分析與研究[C];2009年
6 姚穎;蔣鋒;張建海;;汶川地震后沙牌水電站調查及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調查分析與研究[C];2009年
7 李偉偉;劉梅;廖少玲;文若蘭;;護士災難意識現(xiàn)狀及培訓需求的調查研究[A];中華護理學會第2屆護理學術年會暨“醫(yī)改新政下護理改革之路”系列研討會(六)暨全國護理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研討會暨全國自然災害護理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周建平;;汶川地震給水電工程防震抗震工作的啟示[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C];2009年
9 朱衛(wèi)平;姚國濤;張婉;劉英會;張玄杰;趙百民;王艷;朱宏偉;;蘆山地震與汶川地震成因關系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三專題論文集[C];2013年
10 劉博研;史保平;雷建設;;汶川地震對蘆山地震及周邊斷層發(fā)震概率的影響[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三專題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勤;[N];遼寧日報;2008年
2 李明;[N];中國改革報;2008年
3 記者 李彥伶;[N];各界導報;2008年
4 記者 李菲;[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5 記者 和平;[N];人民鐵道;2008年
6 記者 張瑩;[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7 記者 王小平;[N];金融時報;2008年
8 證券時報記者 徐濤;[N];證券時報;2008年
9 宋躍;[N];中國電子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杜蕾;[N];四川日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門妮;汶川地震背后山滑坡穩(wěn)定性與動力響應分析[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5年
2 劉成龍;汶川地震地下水前兆異常及同震響應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3 曾濤;汶川地震重災區(qū)多源影像處理及震害信息提取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爽;汶川地震中對口援建機制研究[D];東北大學;2012年
2 任長青;汶川地震水壩震害調查分析及數(shù)值模擬[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3 祝艷;汶川地震救助的倫理思考[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4 雷婉霞;中美報紙對我國汶川地震報道的比較分析[D];湘潭大學;2010年
5 趙盼盼;汶川地震區(qū)地殼速度相對變化的地震環(huán)境噪聲自相關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1年
6 趙亮;汶川地震孕震力學機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7 薛松;汶川地震對抗震規(guī)范的影響及建筑結構的優(yōu)化設計[D];青島理工大學;2011年
8 袁媛;NGO在汶川地震災后重建中的參與問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9 張鑫;2008年Mw7.9汶川地震引起的應力場變化[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10 祁國棟;汶川地震災后重建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機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汶川地震背后山滑坡穩(wěn)定性與動力響應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56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155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