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電荷態(tài)離子與固體相互作用中特征及非特征X射線的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電荷態(tài)離子與固體相互作用中特征及非特征X射線的實驗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X射線 準分子 電荷態(tài)效應 可見光 經(jīng)典過壘模型
【摘要】:本論文的主要工作是測量高電荷態(tài)離子與材料相互作用過程中的光發(fā)射。通過該測量可獲得離子-材料相互作用的微觀過程。因此,選擇合適的離子和靶材料,則可模擬空間中光發(fā)射,進而推斷太空中光產(chǎn)生機制,并為天體物理、空間等離子體物理等提供重要研究數(shù)據(jù)。本論文實驗首先測量了1500-3500 keV不同電荷態(tài)Xeq+(q=12、15、17、19、21、23、26、29)離子與Zn靶相互作用過程中X射線的發(fā)射。實驗中,同時觀察到了特征X射線和非特征X射線的發(fā)射。當入射離子電荷態(tài)小于29時,實驗中主要觀察到了束流離子的特征X射線(Ll、Lα、Lβ1、Lβ2和Lγ)、輻射俄歇效應峰以及來自瞬態(tài)準分子的M殼層分子軌道X射線帶。特征X射線的產(chǎn)生截面(σcha)、分子軌道X射線的產(chǎn)生截面(σMO)以及兩者之間的比值(σcha/σMO)都隨著入射能量的增加而增加。這意味著特征X射線和分子軌道X射線的產(chǎn)生具有相互競爭性,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兩者共享Zn 2p空位。隨著電荷態(tài)的變化,特征X射線、輻射俄歇效應峰以及準分子軌道X射線的截面均沒有太大變化。另外,實驗中還發(fā)現(xiàn),分子軌道X射線的半高寬在0.9-1.32 keV能量范圍內(nèi),且隨入射速度的平方根成線性變化。當入射離子電荷態(tài)為29時,與分子軌道X射線能量范圍相同的區(qū)域內(nèi),出現(xiàn)了幾條新的“分裂”譜。這是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這一現(xiàn)象。本論文分析表明,當入射離子電荷態(tài)為29時,其有效躍遷范圍的縮小導致了這一現(xiàn)象。其次,測量了Cu9+離子與Zn靶的相互作用,在該碰撞中,同時測到了束流離子和靶原子的K殼層特征X射線線。兩者的同時出現(xiàn)給出了K殼層空位在碰撞體之間分配的實驗證據(jù)。通過總實驗電離截面與不同理論截面的對比,得到了初始K殼層空位的形成機制。最后,通過測量410 keV Xeq+(q=10、13、15、17、21)離子與Al靶相互作用過程中發(fā)射的可見光,進一步認識了低能高電荷態(tài)離子自身與靶材的相互響應過程。實驗中,在300-500 nm波長范圍內(nèi),測量到了包括靶原子退激和中性化Xe+離子譜線在內(nèi)的七條光譜。此外,還發(fā)現(xiàn)光譜強度隨著電荷態(tài)的增加而增加。分析表明,在電荷態(tài)小于臨界電荷態(tài)時,實驗結果符合逐次經(jīng)典過壘模型。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O56;O434.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敖慶,江元生;分子軌道的圖形理論——分子軌道的對稱性和系數(shù)問題[J];中國科學;1977年03期
2 趙洪剛,陳連山,何鍾林,常棉;分子軌道圖形對稱約化的象圖法[J];科學通報;1980年09期
3 樹華;用激光觀察分子軌道[J];物理;2005年01期
4 吉林大學化學系量子化學組;分子軌道的圖形理論[J];吉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7年01期
5 曹小平;對稱性與分子軌道[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8年01期
6 張乾二;分子軌道幾何剖析——Ⅱ.分子軌道“碎片法”[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8年01期
7 由石;;《分子軌道的圖形理論》一文中一個公式的另一推導[J];遼寧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78年01期
8 張乾二,林連堂,王南欽,賴善桃;多面體分子軌道的理論方法——Ⅲ、結構多面體骨架的成鍵分子軌道[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02期
9 劉范;分子軌道的類型、特點和圖形[J];華中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03期
10 張見周;;直鏈、單環(huán)多烯烴分子軌道的求解[J];曲阜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史鈺峰;單旭;陳向軍;;2-氟乙醇分子軌道電子密度分布的理論研究[A];第十六屆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唐明生;朱艷艷;仝艷;劉莉麗;周利艷;;Mathcad軟件在化學中的應用[A];第八屆全國大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劉穎;劉躍;王麗麗;;傳統(tǒng)教學內(nèi)容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7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4 李偉;黎書華;;大分子的Hartree-Fock計算的局域分子軌道組裝方法[A];中國化學會第九屆全國量子化學學術會議暨慶祝徐光憲教授從教六十年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吳悅;莊友誼;張建華;池賢興;李海洋;何丕模;鮑世寧;;Ru(1010)表面上正己烷分子軌道的對稱性[A];第四屆華東真空科技學術交流展示會學術論文集[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晨陽;大體系局域分子軌道及其在激發(fā)態(tài)計算中的應用[D];南京大學;2014年
2 郭義盼;高電荷態(tài)離子與固體相互作用中特征及非特征X射線的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7年
3 祝曉松;強場分子軌道結構探測與成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4 郭陽;大體系局域分子軌道的線性標度算法[D];南京大學;2011年
5 陳保國;中子捕獲療法中幾類硼攜帶藥劑結構特性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6 周欣;d~8配合物激發(fā)態(tài)性質(zhì)與金屬間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李瑩;分子及團簇的鍵、結構和性質(zhì)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8 鄒陸一;多功能有機電致發(fā)光材料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矯玉秋;幾種典型的Au(I)-共扼體系配合物發(fā)光性質(zhì)的量子化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10 孫嬌;鋁及鋁氧化物團簇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寇采懿;二十面體[TM_(13)@Bi_(20)]~-(TM=3d、4d)超原子團簇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2 張帥;不同取代基對磷光Ir(Ⅲ)配合物光電性質(zhì)影響的理論研究[D];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3 鐘漢婷;鉀鉻砷體系分子軌道超導電性[D];杭州師范大學;2016年
4 安麗榮;氧釩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及其量化計算[D];西北大學;2004年
5 徐淑宏;碳,硼—氮團簇成鍵特性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6 王翻霞;含硫小分子自由基多參考態(tài)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7 胡波;電致發(fā)光材料Cu~I配合物吸收和發(fā)射光譜的模擬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大雄;分子軌道下3d~2(V~(3+))離子哈密頓矩陣公式及在半磁半導體ZnS中的應用[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9 夏慶;鉑配合物的DFT和DV-Xa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10 王文峰;甲基銅及其陰陽離子激發(fā)態(tài)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2703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1270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