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氧化鉍基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1-12 18:40
隨著全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環(huán)境污染和能源枯竭引起的雙重危機迫在眉睫,致使人們對改善環(huán)境、開發(fā)新能源提出新的訴求。納米光催化技術(shù)因具有操作簡單、常溫氧化去除污染物、無二次污染等特點而成為潛在的熱門研究領(lǐng)域,而該技術(shù)的核心是光催化劑。溴氧化鉍(BiOBr)是一種可以替代寬帶隙TiO2的層狀結(jié)構(gòu)的間接半導體材料,層層間形成的內(nèi)建電場能夠有助電子和空穴的分離,從而受到人們的格外關(guān)注。目前研究的重點在于如何進行形貌調(diào)控及暴露活性晶面,并通過摻雜或復合等方式進一步改善其光催化活性,以滿足實際水環(huán)境治理要求。本論文以BiOBr為研究對象,在對BiOBr基光催化材料的全面綜述基礎(chǔ)上進行系列改性研究,探索BiOBr的二元和三元復合材料的形貌調(diào)控,并對所制備樣品進行表征分析,確定最佳制備條件,以諾氟沙星(NOR)為目標降解物評價所合成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為鉍系催化材料實際應用于抗生素的可見光催化降解提供理論支撐。主要研究內(nèi)容和結(jié)論如下:1.采用水熱法和溶劑熱法分別制備了不同形貌的BiOBr,通過X射線衍射(XRD)、掃描電鏡(SEM)、能譜(EDS)、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和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UV-vi...
【文章頁數(shù)】:13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Bi系光催化材料
1.2.1 氧化鉍和硫化鉍光催化材料
1.2.2 鉍的金屬含氧酸鹽光催化材料
1.2.3 鉍的非金屬含氧酸鹽光催化材料
1.3 BiOBr的研究進展
1.3.1 BiOBr的制備方法
1.3.2 BiOBr光催化性能的改性研究
1.3.3 BiOBr回收性能的改進
1.4 研究目的和內(nèi)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內(nèi)容
1.5 研究路線
1.6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2 材料和方法
2.1 實驗材料及試劑
2.2 主要儀器及設(shè)備
2.3 樣品表征技術(shù)
2.3.1 X射線衍射(XRD)分析
2.3.2 掃描電鏡(SEM)分析
2.3.3 紅外光譜(FT-IR)分析
2.3.4 光致發(fā)光(PL)分析
2.3.5 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分析
2.3.6 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UV-vis DRS)分析
2.3.7 電子順磁共振(EPR)分析
2.4 光催化性能測試
3 不同形貌BiOBr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BiOBr的制備
3.2.1 水溶劑下BiOBr的制備
3.2.2 乙二醇溶劑下BiOBr的制備
3.3 表征與分析
3.3.1 物相組成分析
3.3.2 微觀形貌和元素組成分析
3.3.3 吸光性能分析
3.3.4 BiOBr的形成機理
3.3.5 光催化條件優(yōu)化
3.3.6 光催化活性及降解動力學分析
3.4 本章小結(jié)
4 SnO_2/BiOBr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SnO_2/BiOBr的制備
4.3 表征與分析
4.3.1 物相組成分析
4.3.2 微觀形貌分析
4.3.3 元素組成分析
4.3.4 吸光性能分析
4.3.5 SnO_2/BiOBr的形成機理
4.3.6 光催化活性及降解動力學分析
4.3.7 活性物質(zhì)捕獲實驗及機理分析
4.4 本章小結(jié)
5 Bi/BiOBr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Bi/BiOBr的制備
5.3 表征與分析
5.3.1 物相組成分析
5.3.2 微觀形貌分析
5.3.3 元素組成分析
5.3.4 吸光性能分析
5.3.5 FT-IR分析
5.3.6 光致發(fā)光分析
5.3.7 Bi/BiOBr的形成機理
5.3.8 光催化活性和降解動力學分析
5.3.9 活性物質(zhì)捕獲實驗及機理分析
5.4 本章小結(jié)
6 Bi_2WO_6/Bi/BiOBr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Bi_2WO_6/Bi/BiOBr的制備
6.3 表征與分析
6.3.1 物相組成分析
6.3.2 微觀形貌分析
6.3.3 元素組成分析
6.3.4 吸光性能分析
6.3.5 Bi_2WO_6/Bi/BiOBr的形成機理
6.3.6 光催化活性分析
6.3.7 活性物質(zhì)捕獲實驗及機理分析
6.4 本章小結(jié)
7 CdS/Bi/BiOBr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7.1 前言
7.2 CdS/Bi/BiOBr的制備
7.3 表征與分析
7.3.1 物相組成分析
7.3.2 微觀形貌分析
7.3.3 元素組成分析
7.3.4 吸光性能分析
7.3.5 CdS/Bi/BiOBr的形成機理
7.3.6 光催化活性分析
7.3.7 降解動力學分析
7.3.8 活性物質(zhì)捕獲實驗及機理分析
7.4 本章小結(jié)
8 結(jié)論與展望
8.1 結(jié)論
8.2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鎳基光催化產(chǎn)氫助催化劑(英文)[J]. 沈榮晨,謝君,向全軍,陳小波,江吉周,李鑫. 催化學報. 2019(03)
[2]缺陷輔助表面修飾提高g-C3N4@C-TiO2直接Z型異質(zhì)結(jié)的可見光光催化性能(英文)[J]. 李喜寶,熊杰,許英,馮志軍,黃軍同. 催化學報. 2019(03)
[3]通過可控的氧空位增強BiOBr納米片可見光催化NO氧化性能(英文)[J]. 廖佳珍,陳侶存,孫明祿,雷奔,曾曉嵐,孫艷娟,董帆. 催化學報. 2018(04)
[4]半導體光解水制氫研究:現(xiàn)狀、挑戰(zhàn)及展望[J]. 謝英鵬,王國勝,張恩磊,張翔. 無機化學學報. 2017(02)
[5]溶劑對BiOBr結(jié)構(gòu)和光催化降解RhB的影響[J]. 陸光,張爽,倫子帥,張錦寧,郝宗超,林健,王菲,梁紅玉. 分子催化. 2016(04)
[6]Hierarchical BiOBr microspheres with oxygen vacancies synthesized via reactable ionic liquids for dyes removal[J]. Zhi-Dong Wei,Rui W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16(05)
[7]Yb3+-Tm3+共摻BiOBr納米晶的近紅外上轉(zhuǎn)換發(fā)光特性研究[J]. 李永進,劉群,周玉婷,邱建備,宋志國. 無機材料學報. 2016(03)
[8]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Metastable γ-Bi2O3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J]. Weichang Hao,Yuan Gao,Xi Jing,Wen Zou,Yan Chen,Tianmin Wa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02)
[9]花狀Bi2WO6光催化劑的制備及性能研究[J]. 黃毅,申玥,吳季懷,黃妙良. 功能材料. 2010(S1)
[10]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BiOX(X=Cl,Br,and I)[J]. AN Huizhong DU Yi WANG Tianmin WANG Cong HAO Weichang ZHANG Junying Center of Condensed Matter and Materials Physics,School of Science,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Rare Metals. 2008(03)
本文編號:3730286
【文章頁數(shù)】:13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Bi系光催化材料
1.2.1 氧化鉍和硫化鉍光催化材料
1.2.2 鉍的金屬含氧酸鹽光催化材料
1.2.3 鉍的非金屬含氧酸鹽光催化材料
1.3 BiOBr的研究進展
1.3.1 BiOBr的制備方法
1.3.2 BiOBr光催化性能的改性研究
1.3.3 BiOBr回收性能的改進
1.4 研究目的和內(nèi)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內(nèi)容
1.5 研究路線
1.6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2 材料和方法
2.1 實驗材料及試劑
2.2 主要儀器及設(shè)備
2.3 樣品表征技術(shù)
2.3.1 X射線衍射(XRD)分析
2.3.2 掃描電鏡(SEM)分析
2.3.3 紅外光譜(FT-IR)分析
2.3.4 光致發(fā)光(PL)分析
2.3.5 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分析
2.3.6 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UV-vis DRS)分析
2.3.7 電子順磁共振(EPR)分析
2.4 光催化性能測試
3 不同形貌BiOBr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BiOBr的制備
3.2.1 水溶劑下BiOBr的制備
3.2.2 乙二醇溶劑下BiOBr的制備
3.3 表征與分析
3.3.1 物相組成分析
3.3.2 微觀形貌和元素組成分析
3.3.3 吸光性能分析
3.3.4 BiOBr的形成機理
3.3.5 光催化條件優(yōu)化
3.3.6 光催化活性及降解動力學分析
3.4 本章小結(jié)
4 SnO_2/BiOBr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SnO_2/BiOBr的制備
4.3 表征與分析
4.3.1 物相組成分析
4.3.2 微觀形貌分析
4.3.3 元素組成分析
4.3.4 吸光性能分析
4.3.5 SnO_2/BiOBr的形成機理
4.3.6 光催化活性及降解動力學分析
4.3.7 活性物質(zhì)捕獲實驗及機理分析
4.4 本章小結(jié)
5 Bi/BiOBr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Bi/BiOBr的制備
5.3 表征與分析
5.3.1 物相組成分析
5.3.2 微觀形貌分析
5.3.3 元素組成分析
5.3.4 吸光性能分析
5.3.5 FT-IR分析
5.3.6 光致發(fā)光分析
5.3.7 Bi/BiOBr的形成機理
5.3.8 光催化活性和降解動力學分析
5.3.9 活性物質(zhì)捕獲實驗及機理分析
5.4 本章小結(jié)
6 Bi_2WO_6/Bi/BiOBr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Bi_2WO_6/Bi/BiOBr的制備
6.3 表征與分析
6.3.1 物相組成分析
6.3.2 微觀形貌分析
6.3.3 元素組成分析
6.3.4 吸光性能分析
6.3.5 Bi_2WO_6/Bi/BiOBr的形成機理
6.3.6 光催化活性分析
6.3.7 活性物質(zhì)捕獲實驗及機理分析
6.4 本章小結(jié)
7 CdS/Bi/BiOBr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7.1 前言
7.2 CdS/Bi/BiOBr的制備
7.3 表征與分析
7.3.1 物相組成分析
7.3.2 微觀形貌分析
7.3.3 元素組成分析
7.3.4 吸光性能分析
7.3.5 CdS/Bi/BiOBr的形成機理
7.3.6 光催化活性分析
7.3.7 降解動力學分析
7.3.8 活性物質(zhì)捕獲實驗及機理分析
7.4 本章小結(jié)
8 結(jié)論與展望
8.1 結(jié)論
8.2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鎳基光催化產(chǎn)氫助催化劑(英文)[J]. 沈榮晨,謝君,向全軍,陳小波,江吉周,李鑫. 催化學報. 2019(03)
[2]缺陷輔助表面修飾提高g-C3N4@C-TiO2直接Z型異質(zhì)結(jié)的可見光光催化性能(英文)[J]. 李喜寶,熊杰,許英,馮志軍,黃軍同. 催化學報. 2019(03)
[3]通過可控的氧空位增強BiOBr納米片可見光催化NO氧化性能(英文)[J]. 廖佳珍,陳侶存,孫明祿,雷奔,曾曉嵐,孫艷娟,董帆. 催化學報. 2018(04)
[4]半導體光解水制氫研究:現(xiàn)狀、挑戰(zhàn)及展望[J]. 謝英鵬,王國勝,張恩磊,張翔. 無機化學學報. 2017(02)
[5]溶劑對BiOBr結(jié)構(gòu)和光催化降解RhB的影響[J]. 陸光,張爽,倫子帥,張錦寧,郝宗超,林健,王菲,梁紅玉. 分子催化. 2016(04)
[6]Hierarchical BiOBr microspheres with oxygen vacancies synthesized via reactable ionic liquids for dyes removal[J]. Zhi-Dong Wei,Rui W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16(05)
[7]Yb3+-Tm3+共摻BiOBr納米晶的近紅外上轉(zhuǎn)換發(fā)光特性研究[J]. 李永進,劉群,周玉婷,邱建備,宋志國. 無機材料學報. 2016(03)
[8]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Metastable γ-Bi2O3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J]. Weichang Hao,Yuan Gao,Xi Jing,Wen Zou,Yan Chen,Tianmin Wa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02)
[9]花狀Bi2WO6光催化劑的制備及性能研究[J]. 黃毅,申玥,吳季懷,黃妙良. 功能材料. 2010(S1)
[10]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BiOX(X=Cl,Br,and I)[J]. AN Huizhong DU Yi WANG Tianmin WANG Cong HAO Weichang ZHANG Junying Center of Condensed Matter and Materials Physics,School of Science,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Rare Metals. 2008(03)
本文編號:37302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gckjbs/37302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