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碩博論文 > 工程博士論文 >

西藏尕爾窮—嘎拉勒銅金礦集區(qū)成礦規(guī)律與成礦預測

發(fā)布時間:2017-04-21 14:23

  本文關鍵詞:西藏尕爾窮—嘎拉勒銅金礦集區(qū)成礦規(guī)律與成礦預測,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尕爾窮-嘎拉勒銅金礦集區(qū)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結合帶西段,是該結合帶南緣最具代表性的矽卡巖(斑巖)型銅金礦集區(qū)。本文以區(qū)內尕爾窮及嘎拉勒兩個礦床為重點解剖對象,采用詳細的地質編錄、系統(tǒng)的光薄片鏡下鑒定、高精度成巖成礦年齡及同位素地球化學測試等技術手段深入開展其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演化過程、成礦構造背景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總結成礦規(guī)律,建立礦床成礦模式與勘查模型,對于礦集區(qū)內及區(qū)域找礦有重要指導意義。尕爾窮礦床由產于石英閃長玢巖中的斑巖型鉬(銅)礦體+產于接觸帶矽卡巖中的矽卡巖型銅金鉬礦體+產于構造破碎帶中的鐵氧化物銅金建造型礦體“三位一體”礦體構成,嘎拉勒礦床則產出單獨的矽卡巖型銅金礦體;尕爾窮礦床發(fā)育以石榴子石+透輝石+硅灰石+透閃石+綠簾石+綠泥石為代表的鈣質矽卡巖,嘎拉勒礦床則發(fā)育以鎂橄欖石+尖晶石+蛇紋石+金云母+水鎂石+綠簾石+綠泥石為代表的鎂質矽卡巖,均具有一定的礦物及礦化分帶。礦床中銅、金、銀等主成礦元素均主要以獨立礦物的形式出現(xiàn),其中金可見有裂隙金、粒間金、包體金、薄膜金、類質同象五種形式。系統(tǒng)的成巖-成礦年代學研究表明,礦集區(qū)內共存在著6期巖漿活動,包含了成礦前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的火山-侵入巖漿活動、晚白堊世主成礦期火山-侵入巖漿活動以及成礦后晚白堊世侵入巖漿活動。其中尕爾窮礦區(qū)成礦母巖-石英閃長巖成巖年齡為87.1±0.4Ma(MSWD=0.88),稍晚于嘎拉勒礦區(qū)成礦母巖-花崗閃長巖成巖年齡(年齡為88±1Ma),他們的εHf(t)值分別在3.5~10.5與5.84~9.20之間,顯示幔源源區(qū)特征。礦集區(qū)內主要侵入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均表現(xiàn)出相對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Rb、Sr、Th等),而相對虧損高場強元素(Ta、Nb、Hf、Zr、Yb、Ti等)特征,體現(xiàn)出弧巖漿的特征。尕爾窮礦區(qū)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86.87±0.50Ma(MSWD=0.52),嘎拉勒礦區(qū)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88.55±0.60Ma(MSWD=0.60),兩礦區(qū)主要成巖成礦作用時代基本一致,為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晚白堊世成礦事件,二者屬于同一構造-巖漿-成礦作用的產物。礦床同位素地球化學、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研究結果表明,區(qū)內礦床主成礦階段流體為中高溫-中高鹽度至中低溫-中低鹽度演化流體,流體主要來自于巖漿,成礦后期有天水混入,流體減壓沸騰是金屬元素沉淀的重要機制。礦床成礦物質來源為殼;煸葱,主要來自于地幔。綜合前述研究與區(qū)域構造演化,識別出了與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沖-碰撞構造演化階段耦合的斑巖-矽卡巖型銅金礦床,發(fā)現(xiàn)了斑巖型+矽卡巖型+鐵氧化物銅金建造型“三位一體”的礦體組合類型,為區(qū)域找礦指明了方向;建立了燕山晚期與幔源巖漿活動有關的礦床成礦亞系列,提出了礦集區(qū)成礦作用主要與南羌塘陸塊與拉薩地體之間的陸-陸碰撞有關,成礦巖漿起源于新生下地殼的部分熔融的新認識。在礦床成礦模式及勘查模型基礎上,結合巖石地球化學特征、蝕變填圖及標志性礦物識別等方面成果對礦集區(qū)外圍開展了成礦預測,同時為區(qū)內及區(qū)域找礦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班公湖-怒江結合帶 銅金礦 尕爾窮-嘎拉勒 俯沖-碰撞 礦床地球化學 成礦模式 勘查模型 成礦規(guī)律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618.41;P618.51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引言12-29
  • 1.1 選題來源、依據(jù)及研究意義12-14
  • 1.2 矽卡巖及矽卡巖礦床研究現(xiàn)狀14-17
  • 1.2.1 矽卡巖類型與矽卡巖礦床15-16
  • 1.2.2 矽卡巖礦床成因與形成背景16-17
  • 1.3 班公湖-怒江成礦帶研究現(xiàn)狀17-22
  • 1.3.1 班公湖-怒江結合帶的由來17
  • 1.3.2 班公湖-怒江結合帶的構造演化17-18
  • 1.3.3 140~110Ma成巖-成礦事件研究進展18-20
  • 1.3.4 110~80Ma成巖-成礦事件研究進展20-21
  • 1.3.5 80~70Ma成巖-成礦事件研究進展21-22
  • 1.4 存在問題22
  • 1.5 研究內容與研究思路22-25
  • 1.5.1 研究內容22-24
  • 1.5.2 研究思路24-25
  • 1.6 完成工作量25-26
  • 1.7 主要成果及創(chuàng)新點26-29
  • 1.7.1 取得的主要成果26-27
  • 1.7.2 創(chuàng)新點27-29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與礦區(qū)地質29-39
  • 2.1 區(qū)域地質29-33
  • 2.1.1 大地構造位置29
  • 2.1.2 區(qū)域地層29-31
  • 2.1.3 區(qū)域構造31
  • 2.1.4 區(qū)域巖漿巖31-33
  • 2.2 礦區(qū)地質33-37
  • 2.2.1 尕爾窮礦床33-35
  • 2.2.2 V 拉勒礦床35-37
  • 2.3 小結37-39
  • 第3章 礦床地質39-106
  • 3.1 尕爾窮礦床39-67
  • 3.1.1 礦體地質39-43
  • 3.1.2 礦石特征43-55
  • 3.1.3 成礦元素賦存狀態(tài)55-64
  • 3.1.4 圍巖蝕變64
  • 3.1.5 成礦期次與成礦階段64-67
  • 3.2 嘎拉勒礦床67-85
  • 3.2.1 礦體地質67-68
  • 3.2.2 礦石特征68-72
  • 3.2.3 成礦元素賦存狀態(tài)72-82
  • 3.2.4 圍巖蝕變82
  • 3.2.5 成礦期次與成礦階段82-85
  • 3.3 鈣質矽卡巖85-95
  • 3.3.1 采樣位置、樣品特征與分析方法85-86
  • 3.3.2 鈣質矽卡巖礦物學特征86-94
  • 3.3.3 矽卡巖演化及成礦94
  • 3.3.4 對成礦環(huán)境與礦化的指示94-95
  • 3.4 鎂質矽卡巖95-105
  • 3.4.1 采樣位置、樣品特征與分析方法95
  • 3.4.2 鎂質矽卡巖礦物學特征95-102
  • 3.4.3 矽卡巖演化及成礦102-104
  • 3.4.4 對成礦環(huán)境及礦化的指示104-105
  • 3.5 小結105-106
  • 第4章 巖漿活動及其成礦作用106-160
  • 4.1 侵入巖106-137
  • 4.1.1 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106-107
  • 4.1.2 巖相學特征107-108
  • 4.1.3 巖石地球化學108-114
  • 4.1.4 成巖年代學114-125
  • 4.1.5 Hf-Sr-Nd-Pb同位素特征125-132
  • 4.1.6 巖石成因與成巖-成礦構造背景132-137
  • 4.2 火山巖137-156
  • 4.2.1 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137-138
  • 4.2.2 巖石地球化學138-143
  • 4.2.3 成巖年代學143-149
  • 4.2.4 Hf-Lu同位素特征149-150
  • 4.2.5 巖石成因、構造背景及區(qū)域火山活動150-156
  • 4.3 火山-侵入巖漿活動演化及成礦作用156-159
  • 4.4 小結159-160
  • 第5章 礦床成因160-189
  • 5.1 成礦流體特征160-172
  • 5.1.1 尕爾窮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160-166
  • 5.1.2 嘎拉勒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166-172
  • 5.2 成礦流體來源172-176
  • 5.2.1 尕爾窮礦床172-174
  • 5.2.2 嘎拉勒礦床174-176
  • 5.3 成礦時代176-178
  • 5.3.1 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176-177
  • 5.3.2 成礦時代177-178
  • 5.4 成礦物質來源178-185
  • 5.4.1 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178-180
  • 5.4.2 Pb同位素特征180-182
  • 5.4.3 S同位素特征182-184
  • 5.4.4 Re含量對成礦物質來源的指示184-185
  • 5.5 成礦構造背景185-186
  • 5.6 成礦模式186-187
  • 5.7 小結187-189
  • 第6章 成礦規(guī)律與成礦預測189-210
  • 6.1 控礦因素分析189-193
  • 6.1.1 巖漿巖條件189-190
  • 6.1.2 地層條件190
  • 6.1.3 構造條件190-192
  • 6.1.4 大地構造環(huán)境條件192-193
  • 6.2 找礦標志193-194
  • 6.2.1 地表露頭193
  • 6.2.2 圍巖蝕變標志193
  • 6.2.3 矽卡巖標志193
  • 6.2.4 化探標志193-194
  • 6.2.5 物探標志194
  • 6.2.6 遙感標志194
  • 6.3 找礦模型194-204
  • 6.3.1 地質模型195-196
  • 6.3.2 地球化學模型196-200
  • 6.3.3 地球物理模型200
  • 6.3.4 遙感模型200-202
  • 6.3.5 綜合模型202-204
  • 6.4 找礦方法評價204-205
  • 6.5 礦集區(qū)找礦預測與找礦方向205-209
  • 6.5.1 斑巖-矽卡巖型銅金礦205-208
  • 6.5.2 斑巖-淺成低溫熱型銅金礦208
  • 6.5.3 鐵氧化物-銅金建造型銅金礦208
  • 6.5.4 矽卡巖型銅金礦208
  • 6.5.6 找礦思路208-209
  • 6.6 小結209-210
  • 結論210-213
  • 致謝213-215
  • 參考文獻215-232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清單232-23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國風;邵潔漣;;磁鐵礦的標型特征及其實際意義[J];地質與勘探;1979年03期

2 姚曉峰;唐菊興;王友;李志軍;鄧世林;;西藏尕爾窮銅金礦金礦物特征研究[J];地質與勘探;2011年06期

3 黃瀚霄;李光明;劉波;董隨亮;石洪召;張智林;范安輝;;西藏仲巴縣天宮尼勒矽卡巖型銅金礦床鋯石U-Pb年代學和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對成因及其成礦構造背景的指示[J];地球學報;2012年04期

4 雷傳揚;李志軍;張志;胡正華;王紅星;宋俊龍;;西藏尕爾窮銅金礦床花崗巖類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球動力學意義[J];地球學報;2012年04期

5 姚曉峰;唐菊興;李志軍;鄧世林;丁帥;胡正華;張志;;班公湖—怒江帶西段尕爾窮矽卡巖型銅金礦含礦母巖成巖時代的重新厘定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論評;2013年01期

6 侯可軍;李延河;田有榮;;LA-MC-ICP-MS鋯石微區(qū)原位U-Pb定年技術[J];礦床地質;2009年04期

7 唐菊興;鄧世林;鄭文寶;應立娟;汪雄武;鐘康惠;秦志鵬;丁楓;黎楓佶;唐曉倩;鐘裕峰;彭慧娟;;西藏墨竹工卡縣甲瑪銅多金屬礦床勘查模型[J];礦床地質;2011年02期

8 陳雷;秦克章;李光明;李金祥;肖波;江化寨;趙俊興;范新;江善元;;西藏岡底斯南緣努日銅鎢鉬礦床地質特征與矽卡巖礦物學研究[J];礦床地質;2012年03期

9 白文吉,施倪承,楊經綏,方青松,代明泉,熊明,顏秉剛;西藏蛇綠巖中二種合金礦物新變種[J];礦物學報;2002年03期

10 張志;陳毓川;唐菊興;何林;姚曉峰;楊毅;胡正華;王紅星;宋俊龍;;西藏嘎拉勒銅金礦床地質特征及矽卡巖礦物學特征研究[J];礦床地質;2013年0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宋俊龍;西藏尕爾窮—嘎拉勒銅金礦集區(qū)流體包裹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西藏尕爾窮—嘎拉勒銅金礦集區(qū)成礦規(guī)律與成礦預測,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055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gckjbs/32055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6db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