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熱化學催化氨化制備含氮芳香性雜環(huán)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生物質熱化學催化氨化制備含氮芳香性雜環(huán)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生物質基含氧化合物 熱化學催化氨化 氨氣 分子篩 吡咯類 吲哚類 吡啶堿類 含氮芳香性雜環(huán)化合物
【摘要】:隨著化石資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的日益嚴重,人類迫切需要開發(fā)出替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資源。生物質資源是唯一可持續(xù)來源的有機碳源,也是可以有效轉化為液體燃料和化學品的可再生資源。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代替化石資源制取燃料和大宗或高附加值的化學品將會緩解石油化工基礎原料供應壓力,也將會成為必然趨勢。含氮芳香性雜環(huán)化合物(吡咯類、吡啶類和吲哚類化合物)是一類能夠在醫(yī)藥、農業(yè)、食品、工業(yè)等各行各業(yè)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大宗和精細化學品。然而當前生產這些含氮芳香性雜環(huán)化合物的原料都來自于不可再生的石化資源且具有不可持續(xù)性,還未有通過化學轉化的方法從可再生資源直接制備含氮芳香性雜環(huán)化合物的相關研究被報道。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開發(fā)出熱化學催化氨化的反應方法,它可以在氨氣氛圍下選擇性地將生物質基含氧化合物(呋喃、甘油、聚乳酸、纖維素等)轉化為吡咯類、吲哚類和吡啶堿類等含氮芳香性雜環(huán)化合物,從而為生物質基含氧化合物資源化利用和含氮芳香性雜環(huán)化合物的可持續(xù)生產提供一個新的思路。第1章.首先簡要介紹生物質資源和生物煉制,然后重點對本文反應過程中所需要的原料生物質基含氧化合物(生物質基呋喃類化合物、甘油、聚乳酸、以及纖維素等碳水化合物)、生物質熱化學轉化的研究進展、和含氮芳香性雜環(huán)化合物(吡咯類、吡啶堿類以及吲哚類)的用途研究進展進行詳細介紹。第2章.生物質基呋喃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生物質含氧衍生物。本章節(jié)以呋喃作為模型物通過熱化學催化氨化的方法可以高效獲得吲哚類化合物,并對可能影響反應結果的影響因素(如催化劑、反應溫度、重時空速等)進行優(yōu)化,還通過理論計算和試驗模擬相結合的方法對從呋喃到吲哚類化合物的反應機理進行研究。第3章.本章節(jié)通過熱化學催化氨化的方法可以高效轉化甘油制備吡啶堿類化合物,并對反應過程中的可能因素、催化劑失活和甘油到吡啶堿的可能轉化路徑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此外在本章節(jié)中我們還合成了納米尺寸的HZSM-5分子篩催化劑并利用它進行熱化學催化氨化甘油實驗以提高吡啶堿的收率。第4章.介紹了采用熱化學催化氨化的方法催化轉化聚乳酸制備吡啶堿類化合物,通過對催化劑種類、用量、停留時間等因素的調控優(yōu)化吡啶堿類化合物產率,并通過對聚乳酸熱解過程形成的中間體的熱化學催化氨化反應研究推測聚乳酸到吡啶堿類化合物的可能反應路徑。第5章.根據(jù)前面幾章的研究基礎,本章節(jié)主要介紹了通過熱化學催化氨化的方法以及對反應方式、催化劑種類、反應溫度等因素進行調控可以催化轉化纖維素選擇性地制備吡咯類,吲哚類和吡啶堿類等含氮芳香性雜環(huán)化合物,將反應原料拓展到葡萄糖、木糖、殼聚糖、甘蔗渣等其他生物質基含氧化合物;通過元素分析、X射線電子能譜等手段對反應副產物焦炭進行表征;并探討從碳水化合物到含氮芳香性雜環(huán)化合物的可能反應路徑。第6章.總結和展望。本論文主要以熱化學催化氨化為研究手段,以不同的生物質基含氧化合物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催化劑、反應方式、反應溫度、停留時間等因素的調控,從而可以選擇性的得到吡咯類、吡啶堿類和吲哚類化合物并闡明可能的反應機理,拓展了生物質化學反應體系。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O62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西安,李繼忠;芳香性及芳香性的判據(jù)[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02期
2 曾凡芝;芳香性判據(jù)的研究進展[J];柳州師專學報;2003年04期
3 封繼康;;什么是“芳香性”?芳香性的定義、判據(jù)和無機芳香性化合物[J];分子科學學報;2005年04期
4 李兆樓;;不同角度與層面上的物質芳香性[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6期
5 嚴兢;宋寅;彭德高;李珉;;芳香性概念的新發(fā)展[J];大學化學;2007年01期
6 呂仁慶;張妮娜;;全金屬芳香性研究進展[J];德州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孫玉善,劉華驥;關于芳香性的某些新判據(jù)[J];自然雜志;1982年11期
8 薛價猷;;何謂Y-芳香性[J];化學通報;1983年11期
9 王毓蓉;;非環(huán)共軛體系芳香性[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87年01期
10 劉沿;;芳香性—定義、判據(jù)及推廣[J];青海醫(yī)學院學報;198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朱軍;;金屬有機化學中的三重態(tài)芳香性[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15分會:理論化學方法和應用[C];2014年
2 方文娟;劉春元;;基于Mo/S簇合物的非芳香性向芳香性過渡[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8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3 郝希云;;B4平面環(huán)的半芳香性[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3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4 李大枝;李思殿;;芳香性共軛雙鏈硼烯分子的幾何與電子結構[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3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5 陳強;白慧;郭謹昌;苗常青;趙亞帆;李雋;呂海港;李思殿;;稠環(huán)芳香性硼烯 一類新穎平面硼氫化合物[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3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6 張敏;劉子忠;劉東升;葛湘巍;;C_6F_mH_(6-m)(m=1-6)結構及芳香性的理論預測[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4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7 李志儒;王芳芳;吳迪;陳巍;孫家鐘;;王冠型Li_3-N_3-Be原子團簇的芳香性及大的NLO性質[A];中國化學會第九屆全國量子化學學術會議暨慶祝徐光憲教授從教六十年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張嚴;李前樹;;6π電子的平面四元環(huán)化合物N_2X_2(X=O,S,Se,Te)的芳香性理論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九屆全國量子化學學術會議暨慶祝徐光憲教授從教六十年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張春梅;劉瑞婷;蔡瑞芳;翁林紅;陳珍霞;周錫庚;;不尋常的稀土胺基配合物與芳香性烯酮的連續(xù)加成反應[A];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彭ma;膜蛋白中芳香性氨基酸殘基作用的紅外光譜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2 徐祿江;生物質熱化學催化氨化制備含氮芳香性雜環(huán)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7年
3 崔艷紅;金屬噻烯和碳籠的結構、芳香性及光學性質的量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4 李偉奇;含磷化合物的結構和芳香性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5 劉子忠;單雙核三明治配合物的結構、鍵能及芳香性的密度泛函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6 魏巍;理論研究—共軛大環(huán)分子的磁學性質及含噻吩的有機發(fā)光材料[D];吉林大學;2013年
7 王子興;非苯芳香性共軛體系的設計、合成及性能研究與應用[D];浙江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吐爾孫古麗·塔瓦爾;富勒烯C_(24)所有可能異構體的芳香性和動力學穩(wěn)定性的研究[D];新疆大學;2015年
2 李卓哲;惰性元素與硼、鈹小體系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D];西南大學;2016年
3 郭艷波;芳香性的新探針—環(huán)伸縮振動拉曼光譜頻率[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年
4 王蕾;平面雜環(huán)芳香族化合物芳香性的理論研究[D];江南大學;2007年
5 王洪建;3n(n=1,2)環(huán)類分子的芳香性研究[D];江南大學;2009年
6 梁啟;一些無機團簇的三維芳香性的理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7 開力比努爾·乃基米丁;有些單環(huán)化合物芳香性的研究[D];新疆大學;2014年
8 任福德;單環(huán)硼氮化合物芳香性的理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任杰;理論研究分子誘導環(huán)流強度與路徑以討論卟啉及其衍生物的芳香性[D];吉林大學;2015年
10 時圣剛;二元過渡金屬團簇的結構、鍵能及芳香性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2675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gckjbs/1267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