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碩博論文 > 工程碩士論文 >

曼尼希堿類緩蝕劑的高溫吸附行為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23 15:17
   本文在對國內(nèi)外文獻調(diào)研的基礎上,采用分子動力學原理對曼尼希堿緩蝕劑進行篩選,并對理論篩選出的緩蝕劑進行了實驗室合成和結構表征;利用失重法分析了兩種曼尼希堿緩蝕劑的緩蝕性能,通過極化曲線和交流阻抗測試分析、研究其緩蝕作用機理;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論的量子化學計算方法,對分子前線軌道和反應活性進行了計算和分析,在原子尺度上深入研究了曼尼希堿緩蝕劑分子與鐵表面之間的吸附作用機理。結果表明:在分子動力學模擬的平衡構型中,ZJ-1和ZJ-2緩蝕劑分子具有更負的吸附能,分子反應活性較高,與Fe表面的吸附更穩(wěn)定,具有在Fe(001)晶面自組裝成膜的傾向;且兩種分子在Fe表面形成的Fe-O和Fe-N鍵長較小,與金屬表面的結合更加緊密,吸附性能較好。因此,ZJ-1和ZJ-2兩種分子結構能在Fe(001)表面產(chǎn)生較好的緩蝕作用。實驗室合成的ZJ-1和ZJ-2曼尼希堿緩蝕劑對P110鋼的CO_2腐蝕均具有良好的緩蝕效果,其最佳添加濃度分別為100mg/L和150mg/L。ZJ-1的緩蝕性能更優(yōu),在較低溫度條件下,其緩蝕效率高達90.94%;溫度升高,緩蝕劑分子的吸附作用降低,緩蝕效率下降,但在高達120℃的溫度條件下,ZJ-1的緩蝕效率為72.59%,其仍具有較高的吸附和緩蝕性能。ZJ-1和ZJ-2緩蝕劑均為抑制陽極反應為主的混合型緩蝕劑,作用機理為幾何覆蓋效應。ZJ-1和ZJ-2緩蝕劑分子的前線軌道均分布在芳環(huán)和活性原子上,分子中的O17原子和N7原子既是親電活性中心,又是親核活性中心。分子的緩蝕性能與反應活性參數(shù)密切相關,量子化學計算表明兩種緩蝕劑分子均有兩個親核活性位點、三個親電活性位點和一個親核親電活性位點。
【學位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TG174.42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技術路線,創(chuàng)新點,緩蝕劑


技術路線

緩蝕劑,分子,構型,分子動力學模擬


15圖2-2不同數(shù)量分子的初始構型(緩蝕劑分子個數(shù)為3,6,10;ZJ-1(a,c,e)ZJ-2(b,d,f))2.3.2分子動力學模擬的計算方法分子動力學的一般模擬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先進行幾何優(yōu)化,第二步是分子動力學模擬或計算。在第二步中,首先要對體系的模擬時長、步長、力嘗系蹤、恒溫器等進行設定,才能對其繼續(xù)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分子動力學模擬采用Discover模塊完成,體系使用COMPASS力場來優(yōu)化。在保證計算精度的前提下,模擬立方體邊長應大于2倍的截斷半徑[41]。模擬的具體參數(shù)設置見表2-2。吸附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緩蝕劑分子與金屬表面相互作用的強弱,緩蝕劑分子在Fe表面吸附能越負,則該緩蝕劑分子與表面之間的相互作用越強,越容易在表面上吸附,并越可能形成穩(wěn)定的吸附膜,從而預期具有更加良好的緩蝕性能。所以獲取體系達到平衡時的吸附能數(shù)據(jù)對緩蝕劑緩蝕性能評價的意義重大,吸附能的計算公式為(2-1)[42]:Eadsorption=Emolecular+surface-(Emolecular+Esurface)(2-1)式中:Eadsorption-緩蝕劑與鐵表面的吸附能,KJ·mol-1;Emolecular+surface-界面模型平衡態(tài)的總能量,KJ·mol-1;Esurface-Fe(001)表面的總能量,KJ·mol-1;Emolecular-緩蝕劑分子的能量,KJ·mol-1。

曲線,緩蝕劑,分子,情況


17圖2-3緩蝕劑分子與Fe(001)面吸附情況的溫度和能量波動曲線(ZJ-1(a,b)ZJ-2(c,d)ZJ-3(e,f)和ZJ-4(g,h))100200300400500250300350400Temperature/(k)Time/(ps)(a)100200300400500-54400-54000-53600-53200-52800-52400E/(KJmol-1)Time/(ps)(b)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9條

1 呂祥鴻;張曄;閆亞麗;侯娟;李健;王晨;;兩種新型曼尼希堿緩蝕劑的性能及吸附行為研究[J];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2020年01期

2 杜森;紀小峰;張偉鵬;張方;;一種烯醇類化合物的合成及緩蝕性能研究[J];化工技術與開發(fā);2018年11期

3 張軍;燕友果;任振甲;胡松青;喬貴民;;氨基酸緩蝕劑緩蝕性能的實驗評價與緩蝕機制分析[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4 王霞;劉志輝;陳玉祥;羅全民;;不同合成原料對曼尼希堿緩蝕性能的影響[J];應用化工;2013年12期

5 郭文姝;叢玉鳳;沈健;黃瑋;程麗華;;一種酸化緩蝕劑的緩蝕性能[J];腐蝕與防護;2019年08期

6 劉志輝;王霞;吳藝琛;;曼尼希堿型酸化緩蝕劑研究進展[J];應用化工;2014年01期

7 張軍;趙衛(wèi)民;郭文躍;王勇;李中譜;;苯并咪唑類緩蝕劑緩蝕性能的理論評價[J];物理化學學報;2008年07期

8 張軍;任振甲;燕友果;于立軍;喬貴民;;2-巰基苯并咪唑緩蝕劑對Q235鋼的緩蝕性能研究[J];青島大學學報(工程技術版);2010年01期

9 王麗娜;郭連才;李文麗;邱思宇;徐春放;;咪唑啉緩蝕劑的合成及對二氧化碳的緩蝕性能[J];廣州化工;2015年05期

10 周維中;田國才;;烷基咪唑離子液體緩蝕劑緩蝕機理的理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3期

11 申慷尼;肖鵬;姜紅娟;李克華;;曼尼希堿季銨鹽緩蝕劑的合成及緩蝕性能研究[J];精細石油化工;2012年02期

12 俞敦義;;“7701”緩蝕劑的緩蝕性能及吸附行為的研究[J];陜西化工;1987年05期

13 李飛;任新宇;張鳳華;何爽;;曼尼希堿的合成及其緩蝕性能評價[J];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2015年01期

14 白炳賢;李燕芹;白萍;;烏-胺復合緩蝕劑的合成與緩蝕性能[J];黎明化工;1994年06期

15 楊婷;鄧子健;石東坡;李克華;蘇鐵軍;;芐叉丙酮曼尼希堿的合成及其緩蝕性能研究[J];精細石油化工;2019年04期

16 張杰;張鑫;王翠;徐會會;侯保榮;;天然海水中氨基酸復合緩蝕劑對黃銅緩蝕性能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2期

17 劉琳;彭丹;張艷萍;張強;錢建華;;5-苯基-1H-四氮唑對銅片緩蝕性能的研究[J];化學通報;2015年12期

18 劉金祥;尤龍;張軍;燕友果;于立軍;任振甲;;溫度對半胱氨酸緩蝕性能影響的實驗評價與機理研究[J];化學學報;2010年18期

19 苑權,李克華,李立峰,周珊珊,謝水祥;醛酮胺縮合物的合成及緩蝕性能研究[J];化工科技;2004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興文;酸性介質中咪唑基離子液體對碳鋼的緩蝕性能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2 馮媛媛;鐵表面自組裝含氮雜環(huán)化合物、卟啉類和烷基胺類分子膜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3 韓鵬;分子間電子轉移增強吸附的復配緩蝕劑協(xié)同效應機制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6年

4 張軍;咪唑啉類緩蝕劑緩蝕機理的理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5 劉紅;基于鹽酸酸洗的含氮有機緩蝕劑制備、緩蝕性能及機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5年

6 張歡歡;CO_2環(huán)境中鋼表面狀態(tài)對緩蝕劑緩蝕性能影響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8年

7 艾俊哲;二氧化碳環(huán)境中緩蝕劑抑制電偶腐蝕機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8 高國;β-胺基醇氣相緩蝕劑的合成及其緩蝕機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9 扈顯琦;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的新型緩蝕劑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10 劉福國;油田鉆具、管道系統(tǒng)腐蝕規(guī)律及緩蝕劑緩蝕性能和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曄;曼尼希堿類緩蝕劑的高溫吸附行為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20年

2 黃曉東;植酸及其復配緩蝕劑對1045碳鋼的緩蝕性能研究[D];桂林理工大學;2018年

3 劉金祥;咪唑啉衍生物緩蝕性能的理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4 張衛(wèi)鵬;氨基酸及三聚氰胺緩蝕劑對不銹鋼和碳鋼的緩蝕性能研究[D];桂林理工大學;2019年

5 孟艷斌;具表面活性噻二唑衍生物的合成與緩蝕性能研究[D];中北大學;2017年

6 尹路;曼尼希堿緩蝕劑的合成以及緩蝕性能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7 曾涵;含氮雜環(huán)有機緩蝕劑的合成及其緩蝕性能的研究[D];新疆大學;2003年

8 王成;咪唑類藥物緩蝕劑緩蝕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7年

9 王丹;兩種含氯介質中多潘立酮對紫銅的緩蝕性能研究[D];重慶大學;2014年

10 尤龍;氨基酸緩蝕劑緩蝕性能的理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9473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89473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967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